《心理学》经典理论试题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728772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3.49KB
《心理学》经典理论试题Word下载.docx
《《心理学》经典理论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经典理论试题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
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l/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
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诵读时间;
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
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
(1)遗忘是先快后设的。
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
(2)遗忘是不平衡的。
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
(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五、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
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
内心规定发展。
所谓他律道德亦称“强制道德”,在5—10岁之间出现。
它具有5个特征:
1)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
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好坏;
3)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4)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
5)赞成严惩,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
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沼,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惩罚,所以认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
自律道德亦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在10岁以后出现。
其特征是:
1)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协商制定的,可怀疑,可改变;
2)判断行为好坏,不只看后果,还应考虑行为的动机;
3)与权威和同伴相处彼此尊重,不仅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与能力,也能较现实地评判他人;
4)能设身处地对他人行为进行判断,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几种观点;
5)主张对犯错误者的惩罚较温和和贴切,帮助他们认识犯错误的原因,以利改正。
六、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于1916年对“比奈一西孟智力量表”修订而成的,其后又进行了三次修订。
这个量表根据题目难易的程度按年龄分组,儿童通过的题组层次,用“心理年龄”(或译智力年龄)来表示。
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九岁组的题目,他的心理年龄就是九岁。
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100,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智力年龄越是大干实足年龄,智商就越高,反之智商就越低。
以上是对教育心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这些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考生在复习过程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010年教师招聘面试指导—经典教育哲理名言及解析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写的一副对联,也是他一生伟大人格的光辉写照。
这里的“心”,是一片赤诚的红心,是无私奉献的爱心。
这里的“草”是指个人的私利。
这句话箴告我们中小学教师要“爱满天下”,对教育事业和儿童要只讲奉献,不讲个人私利回报。
2、“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年所写的一副对联,箴告天下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一方面要认真读书,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锻炼身体,做一个思想解放、行为文明、体魄健壮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3、“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人民教师岂能不爱小淘气”。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这句话说明教师要热爱儿童,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尽管有些儿童调皮淘气,但教师也要真诚地爱他们。
4、“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句话体现了一种“评价增益效应”,说明表扬、奖励的效果优于批评、惩罚的效果,教育过程中应当多用表扬奖励。
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有片面性,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一味地表扬夸奖,批评、惩罚也是必要的。
5、“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是古人总结的至理名言。
意思是说,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就如同自然发生的行为一样。
很显然,这是在强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6、“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
这句话常常被大家引用,用来说明教会学生学习,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的深刻道理。
这里的“鱼”,指现成的知识和答案;
“渔”,则是指捕鱼的方法和技能。
意思是箴告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7、“吃水不忘开井人,成才永念启蒙师”。
这句话的意思很浅显,拿“吃水不忘开井人”作比喻,引出“成才永念启蒙师”。
核心意思是叫人们勿忘师恩,永远记住老师培养自己成才的恩情。
8、“要想使学生得到发展,教师首先要学会发展”。
这是新课改中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强调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性。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要想使学生得到发展,教师首先要学会发展,学会如何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的发展应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引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9、“栽树莫伤树的根,育人莫伤自尊心”。
这句话反映了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箴告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千万莫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象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
10、“师者,道德之父,智慧之母也”。
这句话反映了教师的社会职能和作用,说明了教师在社会延续和人才培养中起着如同“道德之父”、“智慧之母”一样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教师担负着传播文明、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
11、“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这句话道出了人际关系交往中的真谛。
你尊敬别人,别人也尊敬你;
你爱别人,别人也就爱你。
愿大家都这么去做,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和谐。
12、“嫩枝易直也易弯”。
这是一种比喻,拿“嫩枝”来比喻儿童、少年。
意思是说,儿童、少年的成长,就像这“嫩枝”一样,容易长直,也容易长弯。
箴告人们对儿童、少年务必要多加关爱,加强教育,决不能让他们走到邪路上去。
13、“成功乃成功之母”。
这是上海市成功教育课题组在成功教育实验中提出的一个命题。
意在诱导“学困生”走出失败的阴影,在老师的期望和鼓励性评价下,先由小的成功一步步引出大的成功,最后取得圆满成功。
14、“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这句话是说,教育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应该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科学育人。
同时,教育也是有方法技巧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掌握教育的艺术技巧,而不能靠蛮干、苦干。
1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要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永不落后。
1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培养人才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
搞教育工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的社会需求。
要根据人才成长周期长的规律作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锲而不舍,而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17、“跳一跳,摘个桃”。
“跳起来摘果子吃”。
这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中创造出的一个教学策略。
意思是说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要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也箴告人们教学中不能给学生奉送现成“果子”,要让学生自己努力想办法去摘“果子”。
1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这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的名言。
这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也说明了德育中陶冶教育的重要性。
这句话箴告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善于运用陶冶教育法,创设和利用各种积极的情感和环境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
同时也应注意使学生避免各种不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
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
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
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
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
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
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
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
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
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
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
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
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
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
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
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
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
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
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
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
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
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
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
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
53、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
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
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课的结构:
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
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
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
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
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75、教学策略:
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6、学校德育:
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77、德育目标:
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8、德育内容:
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9、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原则: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
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2、陶冶法: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3、说服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84、班级:
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5、班级管理:
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6、班级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87、班级平行管理:
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级目标管理:
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0、班风:
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名词解释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
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经典 理论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