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优势区域布局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27276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86.98KB
小麦优势区域布局文档格式.docx
《小麦优势区域布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优势区域布局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07年江苏省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611万亩,产量222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443万亩和175万吨,成为全国优质弱筋小麦的主产区,按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弱筋小麦从少到多,2007年达到386万亩,产量140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246万亩和100万吨。
大兴安岭沿麓已成为我国优质硬红春小麦主产区,所产硬红春小麦品质优良,商品性能稳定,市场反映对进口硬麦替代性增强,目前商品率保持在80%以上。
(三)小麦品质明显改善。
2007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19亿亩,优质率达61.6%,比2002年提高31.2个百分点。
据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2005-2007年3年检测结果平均,我国小麦蛋白质含量达到13.93%,比1982-1984年3年检测结果平均值提高了3.9个百分点,容重达到792克/升,提高了2.3%,尤其是小麦湿面筋含量平均达到30.2%,提高了5.9个百分点,面团稳定时间达到6.5分钟,增加了4.2分钟,小麦籽粒的物化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以及烘焙、蒸煮性状显著改善,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小麦加工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日处理能力超过1000吨的龙头企业。
据国家粮食行业及食品协会统计,目前我国规模以上面粉加工企业年生产面粉达到3480万吨,方便面年产量385万吨,挂面年产量250万吨,饼干年产量397万吨。
二是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批优质小麦协会、谷物协会、优质小麦订单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和企业搭起了桥梁,有效促进了订单生产的发展。
2007年,全国专用小麦订单面积达10105万亩,订单率达28.4%。
三是产销衔接不断加强。
农业部连续7年举办优质专用小麦产销衔接会、中国(郑州)小麦交易会、中国小麦产业发展年会等活动,发布质量信息,搭建产需平台,促进产销衔接。
各地也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小麦产销衔接工作力度,生产、收购、储藏、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实现有序衔接。
近年来,我国小麦生产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但随着人口刚性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的压力较大。
同时,我国小麦区域布局和品质结构尚不完善,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种麦效益仍然偏低。
实施新一轮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对进一步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意义重大。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市场供需分析
从国际看,小麦供应总体偏紧。
据FAO统计,2007年世界小麦总产6.07亿吨,比2004年减产2500万吨;
消费量6.18亿吨,产需缺口1100万吨。
受前几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小麦主要出口国连续减产影响,世界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在2007年短短一年里上涨了112%。
库存处于历史低位,2007/2008年度,全球小麦库存仅为1.45亿吨,比上年度下降1500万吨,减幅9.4%;
全球小麦库消比降低到22.8%,较上年度减少3个百分点,为近30年来的最低点。
从国内看,小麦消费量缓慢增长。
2000-2005年,我国小麦连续6年产不足需,年均产需缺口700万吨以上。
2007年我国小麦总产10929.8万吨,产需基本平衡。
随着人口增长,小麦需求量仍将缓慢增长。
据预计,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9亿。
按人均年消费小麦85公斤计算,2015年我国小麦总消费量将达到11815万吨。
如果国内小麦生产水平没有明显的提升,届时小麦产需缺口将超过880万吨,立足国内生产、确保小麦总量平衡的难度较大。
此外,我国优质专用小麦需求旺盛,特别是高品质小麦仍然需要进口。
(二)竞争力分析
1.资源优势。
我国种植小麦约有5000年的历史,由于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皆有小麦种植,不仅种质资源丰富,已选育出亩产达700公斤以上的高产品种,而且实践证明具有生产优质强筋、中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的优势产区,可以生产出不同品质类型、适合不同用途的优质专用小麦,满足市场不同用户的需求。
2.区位优势。
我国处于亚洲小麦消费中心,生产、流通、消费具有明显的市场区位优势。
2006年,我国出口小麦产品151万吨,进口61万吨,出口大于进口90万吨,成为2004年以来首次小麦净出口年。
2007年出口小麦产品达到307万吨,比上年增加156万吨。
我国与东南亚各国消费习惯相近,加之运输距离较短,小麦出口至菲律宾、韩国、越南、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3.本土优势。
我国人口众多,目前小麦消费量105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消费量的17%,近几年我国小麦自给率达95%以上,已形成“本土生产、就近供应”的区域格局。
目前,世界小麦出口国主要为欧美等发达国家,与这些国家出口到我国的小麦相比,我国本土生产的同等质量小麦价格相对低廉,具有较强的国内市场竞争优势。
(三)发展潜力分析
1.单产提高有潜力。
目前我国小麦生产继续挖掘面积的潜力有限,增加小麦产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
要重点抓好三类地区:
一是北纬31°
-35°
地区,实现低产变中产和中产变高产。
包括黄淮海麦区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和西南麦区东北部,小麦面积约1.3亿亩,是我国小麦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该区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小麦生长,降水充沛,地下水丰富,但是麦田不平整、沟渠设施条件差,栽培管理粗放,加之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灾害频繁,易旱易涝。
通过加强以沟畦渠系配套、节水灌溉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到2015年亩产可提高30公斤。
二是北纬35°
-38°
地区,实现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
包括黄淮海麦区中部和北部的中高产麦田,面积约7000万亩。
该区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生长,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但是降水量少,水资源不足。
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修整田间水利设施,推广优良品种和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到2015年亩产可提高25公斤。
三是西北、华北缺水麦区,实现低产变中产。
包括西北麦区和黄淮海麦区中北部无水浇条件的旱地低产麦田,面积约7000万亩。
该区受水资源短缺制约。
通过推广节水品种和秸秆地膜覆盖、少(免)耕栽培技术,到2015年亩产可提高10公斤。
2.品质改善有潜力。
近十多年来,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发展较快,一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已通过区试审定,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如山东省农科院选育的济南17,籽粒蛋白质含量15%-18%,湿面筋含量33.5%-39.7%,面包体积800-950立方厘米,综合指标达到美国和加拿大优质面包小麦品质指标。
据2006年农业部谷物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样检测分析,938份小麦样品容重变幅675-885克/升,籽粒粗蛋白含量9.12%-17.32%,湿面筋含量17.9%-39.6%,面团稳定时间0.6-46.6分钟,面团拉伸面积4-203平方厘米。
其中,某些样品的单项或多项品质指标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并为优质小麦育种提供了特点鲜明的种质资源材料。
3.效益提升有潜力。
2007年,我国小麦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占总种植面积的78.3%和79.4%。
机械化作业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降低种子用量15%以上,减少收获损失3%-5%,还会加快播种收获进度,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时、避免或减少烂场雨等灾害损失。
通过推广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小麦生育期浇水2次,亩施尿素21-26公斤,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比常规栽培技术节省灌水50-100立方米,节省氮肥30%。
此外,据农业部2007年7月对全国12个省272个县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调查显示,测土配方施肥有效促进了冬小麦生长发育,带动了重大技术推广,增强了抗倒伏、抗冻害、抗病虫能力,冬小麦平均每亩增产28公斤,增幅8%。
通过推广一系列小麦生产新技术,实现节本增效的空间很大。
(四)制约因素分析
1.资源约束大。
1997-2007年,我国耕地净减少1.225亿亩,小麦种植面积减少9504万亩,随着经济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稳定小麦面积难度很大。
我国现有小麦田中约有2/3为中低产田,受干旱、渍涝、盐碱等制约,产量低而不稳。
小麦是高耗水作物,主要种植在资源性缺水或季节性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和降水时空不均已成为继续提高单产的重要限制因素。
2.比较效益低。
2004年我国小麦亩净利润为169.58元,扭转了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值的局面,但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相比,比较效益仍然偏低。
2003-2007年,小麦年均亩净利润为92.3元,分别比稻谷、玉米和大豆年均亩净利润低54.1%、27.7%和18.1%。
此外,近几年小麦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增幅较大。
2007年小麦亩总成本达到438.6元,比2003年增加99元,年均增幅达5.8%。
3.专用品种少。
2003-2006年,农业部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共审定小麦品种124个,其中优质强筋品种15个,弱筋品种4个,分别占12%和3%,特别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中强筋、中筋小麦收购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优质、高产和抗性强的小麦品种还严重不足。
据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2006年全国13个省(区、市)194个小麦品种,仅有济麦20、济南17两个品种达到GB/T17892-1999一等优质强筋小麦标准;
郑麦004、扬麦13和宁麦9号三个品种基本达到GB/T17893-1999弱筋小麦标准主要指标要求。
4.技术普及差。
当前小麦生产普遍存在重品种、轻技术的现象,往往沿用落后的栽培技术,耕作粗放,播量偏大,肥水运筹不当,小麦品种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同区域和品种由于栽培技术不同,产量差异十分显著。
同时,优质专用小麦保优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位率低,导致优质品种品质在年际间和地区间波动很大,商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差,往往优质品种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
三、发展思路、目标与任务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开发为带动,强化行政推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品质,节本增效。
加快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抓两头(强筋、弱筋)、促中间(中强筋、中筋)”,实现我国小麦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全面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2010年,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42亿亩,平均亩产达到311公斤,总产稳定在10630万吨以上,小麦优质率达到80%左右。
其中,小麦优势区种植面积3.20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93.6%,总产10130万吨,占全国总产的95.3%;
小麦优势区重点发展县种植面积2.388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69.8%,总产7750万吨,占全国总产的72.9%。
2015年,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4亿亩以上,平均亩产达到325公斤,总产稳定在11050万吨以上,小麦优质率达到85%左右。
其中,小麦优势区种植面积3.18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93.6%,总产10523万吨,占全国总产的95.2%;
小麦优势区重点发展县种植面积2.374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69.8%,总产8060万吨,占全国总产的72.9%。
(三)主要任务
1.加快优良品种繁育和推广。
针对各地小麦生产条件和影响小麦生产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障碍因子,筛选、更新、推广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抗逆性强的品种;
推进原原种、原种、良种“三圃田”建设,加强现有品种提纯复壮,为统一供种提供优质种源,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2.集成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技术力量,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集成组装适合不同优势区域、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种类型的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和应对区域性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技术体系;
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少(免)耕栽培、节水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
在各小麦优势区创新具有重大突破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挖掘技术增产潜力。
3.加强质量检验监测工作。
对区域试验中的小麦品系进行品质测定,为筛选确定新品种提供品质依据;
对审定后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进行跟踪鉴定,检测小麦品种的品质稳定性;
定期对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质量抽查、品质检验和综合评价,编制全国和各优势区小麦质量年度报告,提供有关检验检测信息;
研究新的检验技术和方法,制修订有关标准,提高小麦品质检测的质量和水平。
4.推进小麦产业化经营。
坚持产加销相结合,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通过“企业+基地+中介”等有效形式,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引导龙头企业与优势区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
通过期货、现货交易方式,大力促进产销衔接。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扶持壮大小麦优势区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时发布品种、技术、价格等信息,稳步推进小麦生产稳定发展、种麦农民持续增收。
四、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和小麦产业发展特点,将我国主要小麦产区划分为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优势区。
优势区内选择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农场5万亩以上)的558个县(市、区、旗、农场)作为重点发展县,抓大带小,促进优势区小麦生产全面发展。
(一)黄淮海小麦优势区
1.基本情况。
该区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全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山西中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
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355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5040万亩,生产条件较好,单产水平较高,有利于小麦蛋白质和面筋的形成与积累,是我国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最适宜地区之一。
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二熟为主,小麦10月上中旬播种,5月底至6月上中旬收获。
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21028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9.1%;
单产337.3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高30.1公斤;
产量709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4.9%。
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为害较重。
2.功能定位。
该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强。
力争建成我国最大的商品小麦生产基地和加工转化聚集区,基本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需求。
该区优先发展适合加工优质面包、面条、馒头、饺子粉的优质专用小麦。
3.发展目标。
到2010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1124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44公斤,总产量达到7273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85%。
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10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6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7560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4.主攻方向。
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和广适、节水、高产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统一供种水平;
二是集成组装强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精播半精播、节水栽培、中强筋小麦氮肥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示范推广小麦少(免)耕栽培技术;
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四是加快推广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稳步实施保护性耕作;
五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
5.优先发展地区。
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336个重点县。
(二)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
该区包括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北部以及河南南部,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
该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
地势低平,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有机质含量1%左右,耕地面积15698万亩。
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偏多,有利于低蛋白质含量的形成和弱筋小麦的生产,是我国发展优质弱筋小麦的适宜地区之一。
种植制度以水稻小麦一年二熟为主,小麦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5月下旬收获。
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4261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2.0%;
单产313.3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高6.1公斤;
产量133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2%。
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渍害和高温逼熟,穗发芽时有发生,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为害较重。
该区是我国优质弱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市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小麦商品量大,加工能力强。
弱筋小麦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实施“抓弱筋、促中筋”战略,建成我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需求。
该区优先发展适合加工优质饼干、糕点、馒头的优质专用小麦。
到2010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822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15公斤,总产量达到1204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85%。
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8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327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1243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
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弱筋和中筋品种,加快抗赤霉病、白粉病和穗发芽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统一供种水平;
二是集成组装弱筋、中筋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重点推广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精播半精播、专用小麦品质调优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挖掘稻麦两茬均衡高产潜力;
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四是加强沟系建设,提高排涝降渍能力;
五是加快推广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推进农机农艺结合;
六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增强小麦市场竞争力。
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73个重点县。
(三)西南小麦优势区
该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市),以冬小麦为主。
该区气候湿润,热量条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100毫米;
地势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相间分布,海拔300-2500米;
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水稻土为主,耕地面积28288万亩。
生态类型多样,以生产中筋小麦为主,兼顾弱筋小麦。
种植制度以水田稻麦两熟、旱地“麦/玉/苕”间套作为主。
小麦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5月中下旬收获。
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3232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1%;
平均亩产201.7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低105.5公斤;
产量65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0%。
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日照不足,雨多雾大晴天少,易旱易涝,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之一,条锈病为害严重。
该区是我国优质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对确保区域口粮有效供给作用突出。
建成我国西南地区中筋小麦生产基地,满足区域内口粮需求,提高西南地区小麦自给率。
该区适宜发展馒头、面条加工用优质专用小麦。
到2010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4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18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741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65%。
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39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25公斤,总产量达到763万吨,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达到70%以上。
一是选育、繁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条锈病强的中筋小麦品种,加强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统一供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
二是加快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集成组装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小麦稻草覆盖少(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小窝疏株密植、小麦套作高产栽培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三是优化区域内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实行标准化生产;
四是因地制宜推进小麦机械化生产,推进农机农艺结合;
五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提高抗旱排涝能力;
六是扶持小麦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开发水平。
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规模和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59个重点县。
(四)西北小麦优势区
该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全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土默川地区,冬春麦皆有种植。
该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降水量50-250毫米;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地势复杂,有高原、盆地、沙漠,土壤以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为主,耕地面积19200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5970万亩。
适宜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
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冬小麦9月中下旬播种,6月底至7月初收获;
春小麦2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至8月下旬收获。
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2737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7%;
单产251.4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低55.8公斤;
产量68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3%。
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瘠薄、干旱少雨,同时甘肃和新疆部分地区是我国小麦主要条锈病越夏、越冬区,对小麦生产安全影响较大。
2.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麦 优势 区域 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