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721180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4.03KB
关于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Word下载.docx
《关于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信业完成销售收入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
今年第一季度,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销售收入4539亿元,同比增长284%;
软件业完成销售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36%;
通信业完成销售收入793亿元,同比增长125%;
全省信息产品出口额42亿美元,同比增长558%,信息产业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信息产品制造业位居全国第八位,软件业位居全国第九位,通信运营主要指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普及率、网站、域名、网民总数等位居全国四至六位。
总体规模位居全省工业系统首位。
信息产品制造业五年年均增长216%,居全省工业系统首位,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8%;
软件和系统集成业销售收入五年保持年均409%的高增长,是全省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信息产品出口规模5年扩大223倍,在全省外贸出口量中的比重保持在30%左右,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保持在65%左右;
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78%上升到2007年的94%,对其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达到112%。
2007年信息产业超10亿元企业33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5家;
软件企业超亿元企业28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家。
产业对各级财政直接贡献逐年加大。
五年来,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通信运营业创税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近年迅速崛起的一批自主创新型软件企业,已陆续成为各地财税大户,2007年仅福州市纳税3000万元以上的软件企业就有6家。
就业拉动作用明显。
全省信息产业企业就业人数超过50万人,为五年前的25倍。
(二)产业实现集聚发展。
福厦沿海成为主要聚集区域。
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五个设区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约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908%;
福州、厦门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约占全省软件业的90%。
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
全省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年产值占全部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70%以上;
目前共建成八个主要信息产业园区,其中五个为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
福厦沿海被列入全国首批信息产业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福州成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形成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移动通信产品三大产业集群,年产值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70%以上;
软件业、集成电路、光电、智能小家电、计算器、卫星电视接收机、电子钟表、精密电子仪器仪表、环保电子和汽车电子等小产业集群集聚,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总的看,制造业比重大,信息服务业增势明显。
2007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74%;
信息服务业包括集成电路设计业增幅150%,动漫游戏业增幅338%,软件服务外包增幅60%;
基于新技术开发的现代通信与信息服务业务增幅25%以上。
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LED、太阳能光伏电池、软件等新兴优势产品产量增长迅速,高端产品逐渐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区域总体平衡增长。
厦门、福州、漳州三个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区域依旧保持高速增长,三市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857%,其它各设区市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产品出口结构有所调整。
计算机、显示器等投资类产品与家用电子电器成为出口主要力量,2007年计算机类产品占全行业出口54%,消费类产品占全行业33%;
软件产品出口发展前景看好,2007年软件业出口额比上年增长508%。
(四)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进入全国排名序列的骨干企业增加。
2007年5家企业入围“2007中国企业500强”,3家企业列入全国电子百强,6家企业列入全国软件百强,3家企业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6家企业列入全国电子元件百强,7家企业入围全国电子制造综合实力前100家三资企业,1家电信运营企业列入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
产品市场知名度及占有率不断提高。
激光视盘机、显示器等23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五位;
10项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94项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
企业研发能力取得突破。
冠捷科技被评为“中国科技100强”,在2007全球华商高科技500强名单中排名第三;
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4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10家企业列入“中国科技名牌500强”名单;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机、GSM移动手机、路由交换机、继电器以及集成电路芯片、动漫游戏、行业应用软件、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领域的研发水平处于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五)对外合作持续推进。
吸引外资数量增长。
截至目前,全行业吸引外资总额65亿美元,共有三资企业150家,实现产值占全行业产值的88%左右。
其中,累计合同利用台资接近20多亿美元,占全行业利用外资的34%,全省共有台资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60多家,去年台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30%。
福厦沿海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信息产业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四大区域之一。
利用外资水平得到提升。
11家世界500强电子类跨国公司在我省投资,友达、华映、西基、大拇哥等一批大型台资企业落户福建,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台湾第一大、全球第三大液晶显示器生产企业友达落户厦门就吸引了30多家与之配套的产业链上游企业跟进,今年预计产值将达200亿元以上。
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成效明显。
22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企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中冠捷显示器单厂产量居全球第一,戴尔计算机全球市场份额第三,厦华平板电视产量跻身全球八强。
(六)信息技术应用广泛。
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
五年全省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超过50万个,信息化改造覆盖面广,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年均增幅30%左右。
据对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已验收项目初步调查测算,我省40%以上制造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工效提高3—8倍;
65%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互联网站,并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通信运营企业共投入70多亿元用于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实现全省建制村通电话。
去年以来实施的“通信信息化助建新农村”项目,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通宽带、村村通移动电话,70%建制村实现无线上网,GSM网络的有效面积覆盖率达到95%。
社会信息化逐步推开。
其中厦门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公积金自动还贷系统、地名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福州市鼓楼区依托“政府呼叫中心”(“12345”,有事找政府),搭建了市民与政府各部门的“社情民意”沟通联系的平台,其服务范围已扩大到“五区八县”,并依托这个平台,提供数字地图、就业指南、法律顾问、保姆园地等特色信息服务。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成立福建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省政务数字认证中心和密钥管理中心、发放了21万张企业数字证书和4400多张电子政务数字证书;
成立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福建分中心,初步形成一支网络安全应急技术支撑队伍。
(七)通信业发展成效显著。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007年全省通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0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3%,五年累计完成通信固定资产投资42032亿元,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982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721万门。
电话普及率居全国前列。
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3291万户,普及率达9249部/百人,其中,固定、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位居全国第5、6位。
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
全省网站总数达738万个,居全国第6位;
域名总数达827万,居全国第4位;
网民数达866万人,居全国第6位,其中手机网民数达295万,居全国第4位;
厦门市网络商务名列全国前茅。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企业快速发展。
全省增值电信企业达1254家,通信建设参建企业达121家。
通信信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综合化、宽带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通信服务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通信需求,电信资费总体水平五年下降54%。
(八)无线电事业不断壮大。
台站数量增加。
2007年底,全省无线电台站数量已达12万台,五年年均增加75%。
基础和技术设施日趋完善。
初步建成了“两网”、“两室”,包括无线电监测网、无线电管理综合业务信息网和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实验室、电磁兼容分析室;
建成国家武夷山无线电短波监测站,主要用于监测台湾海峡的空中电波情况,为维护海峡上空电磁环境和电波秩序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线电管理规范完善。
有效保障了无线通信安全,在保持政治稳定、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经济秩序、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确保政府重大活动通信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服务国防建设、加强区域无线电协调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闽台协调开始了初步实质性的交流合作。
无线电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配合国家在厦门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扩大网络(TD—SCDMA)技术应用试验,目前中国移动在厦门市已建成TD—SCDMA移动通信实验网络基站900多个,厦门岛内外覆盖率达95%,第一、二批3G友好用户约5000户已经开始试用。
二、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利用对台优势,得益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
近五年来,全省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按照“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四个先行”的实践方向,努力推进“两个先行区”和“三个平台”建设,突出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产业梳理,积极谋划注重运作。
精心谋划行动方案,有序有效系统推进,是近年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方法。
政府、行业、研究机构联手,组织对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趋势作深入透彻的梳理和分析,项目、品牌双带动,实施以产业链推进的发展行动步骤,谋划产业发展的运作措施,增强了宏观推动力度。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
提出建设全省信息产业“3618”工程(即三条产业链,六个产业专项,一个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八个国家级产业园区);
通信业重点建设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推广、绿色网络、应急通信、用户满意、行业诚信建设、海峡两岸电信合作等十项工程。
二是制定发展规划。
以“3618”工程为主轴,先后制定出台了《福建省“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及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企业信息化、无线电管理等四个子规划;
制定了《福建省电信业“十一五”规划》、《福建省应急通信“十一五”规划》、《福建省通信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等多项通信业具体规划方案;
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支持海峡西岸信息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发展目标(全国仅两个,另一个为天津滨海新区),将“支持海峡西岸信息服务业发展”写入《中国电信业“十一五”规划》;
争取国家出台了《海峡西岸区域“十一五”无线电管理规划》,作为全国八个区域规划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支持海西发展无线电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三是谋划促进产业发展新举措。
省政府相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出台了30多份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加速了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应用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以及光电、应用电子产品等新型优势产业的发展。
仅去年就下发了四份政策性文件,包括《关于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的意见》、《关于推动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福建省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
其中,关于光电产业、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的三份政策性文件率全国之先。
《关于加快福建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可望于近期出台。
在加强应急通信、党政专用通信管理和加快增值电信业务发展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推进海西信息服务业发展。
(二)项目带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全省系统组织实施项目带动举措,以项目生成为基础,以项目对接为主导,以区域对接为重点,引导全省信息产业朝着链条式的方向集聚发展。
一是搭建平台,强化产业链对接。
滚动推出“3618”工程项目库,作为产业链招商指南,引导投资集聚。
截止目前,信息产业“3618”工程及产业链延伸与配套重点推介项目近千项,其中:
在建项目261项,总投资约465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472亿元;
闽台合作项目136项,总投资约1480亿元。
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4·
8、5·
18、6·
18、9·
8等平台,举办各类专场对接会和产业论坛,并开通了福建信息产业人才网、福建信息产业项目网、福建省工业项目成果对接中心,在全国率先开通闽台信息产业合作之窗,搭建起“永不落幕”的项目对接招商平台。
2006年至今,共举办15场专项对接活动,现场对接成功260多个项目,并促成本省园区、企业与印度、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协会、企业建立起长期互动合作关系。
近两年来,友达光电、捷联大尺寸液晶电视等36项已投产项目,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7年,全年信息产品制造业比2006年新增产值191亿元,其中由新项目贡献的产值为110亿元,占全部新增产值的576%。
二是发展基地园区,引导产业垂直整合。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和设区市政府组织申报国家级基地园区,帮助园区研究吸引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产业方向,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在园区投资相关配套项目,并积极培育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实现产业垂直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配套发展。
尤其针对一些新兴产业园区,加大扶持引导力度。
如去年以来,立足于南安太阳能级硅材料生产的优势,大力推进南安光电园区建设,不到一年已吸引7个光电企业项目落户基地,总投资达18亿元,预计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70多亿元。
三是扶持重点项目,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在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电子商务等领域每年确定约50个重点企业,由省级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制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按照公开、公平、有效的原则,通过公开征集项目、专家评审、项目公示等,使有限资金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发挥最大效益。
五年来,省政府各部门安排省级预算内财政扶持资金275亿元,并争取到国家部委下拨各类财政性补助或扶持资金38亿元。
(三)培植优势,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继续巩固我省制造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培植国家鼓励发展和市场前景良好的光电、动漫游戏、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以及自主创新型产业。
一是培植优势产业,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积极引导促进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应用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以及光电、应用电子产品等新型优势产业的发展,成效明显。
如光电产业正出现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尤其是台湾平板显示(FPD)行业配套厂商投资福建的热情高涨,友达、华映、东元等三家台湾光电行业大企业已进驻厦门,并跟进100多家平板产业相关企业进驻,使厦门成为大陆对接台湾平板显示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二是培植本土民营企业发展优势,实现投资结构多样化。
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信息产业。
近年来,一批民营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和软件企业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万利达、飞毛腿、三安电子、福大自动化、三五互联等一批民营企业在全国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光微、上润、国光等一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步入先进行列;
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瑞芯公司总规模进入全国同行业前10名;
动漫龙头企业网龙公司增长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均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
2007年民营企业实现产值440亿元,其中:
信息产品制造业220亿元,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7%提高到11%;
软件业220亿元,上缴税收99亿元。
三是培植产业布局优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差异化发展。
积极引导沿海县市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有重点、分层次地支持山区县市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区域协作配套,延伸壮大产业链,打造区域品牌。
初步形成福州以显示器为主、厦门以移动通信、数字视听、LED为主、泉州以微波通信为主、漳州以智能小家电、数字视听、LED为主、莆田以电子计算器和中小屏液晶显示为主的发展格局。
(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在信息产业方面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组织科技专项,突破关键技术。
先后启动实施“软件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通信技术与产品”、“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和“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等4个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广了一批成熟先进的科技成果。
其中“软件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重大科技专项的部分研究内容已升级为国家项目;
《数字区域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已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二是健全研发机构,集聚创新资源。
在积极鼓励、引导省内企业创办技术中心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地引导在福建投资的大型跨国公司在闽创办技术中心或科研机构,并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倡导强强联合,进行共性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开展技术合作。
目前,设立了27家省级电子信息企业技术中心,其中4家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建成12家省软件技术研究中心;
厦华、夏新等9家骨干企业还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直接面对国际最新信息技术。
如厦华两年前就开始在日本、欧洲、美国等高端市场前沿构架相对独立的工业设计开发平台,打造世界性的创新团队。
三是加速品牌创建,强调创新认同。
组织实施软件名牌战略,全国率先开展软件名牌产品评选,积极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鼓励扶持软件提供方和信息化服务商的自主创新产品在本省先行先试,示范推广,促进软件产业发展;
筛选近百种“名优新特”信息产品,其中68种信息产品列入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
依托省内外各类展览平台,全力推介我省信息产业优秀成果、产业链配套项目和技术需求;
评选表彰全省信息产业制造业企业十强、软件企业十强和系统集成企业十强,不断增强品牌企业和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立足海西,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借助地处海峡西岸的地理区位优势,坚持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尤其是台湾信息产业技术和资本注入。
一是加强闽台港澳合作。
借助省软件行业协会、省信息产业商会,省通信行业协会、省互联网协会,积极与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台湾中华资讯软体协会、香港数码娱乐协会、台湾区电信工程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因特网协会等开展合作,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为拓展闽台港澳交流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出台《“十一五”闽台信息产业对接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重点对接台湾LED、平板显示、动漫、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服务外包等具有领先优势的产业企业;
通过举办对接会、论坛、博览会、高峰论坛,组织企业“走出去”对接,加速闽台港澳信息产业的合作、分工和集聚。
近年来常年性举办闽台港澳产业对接会,其中,海峡两岸LED产业项目对接会、海峡信息通信应用成就展在业界已经成为一种品牌。
二是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和产品“走出去”。
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与省直相关部门会同有条件的设区市,联合组团,主动走出去,开展“上门招商”,先后与印度、新加坡、希腊、欧盟等国家的行业中介组织建立了联系;
成立省软件国际合作联盟,促进我省软件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软件出口,近五年,软件业出口年均增长385%。
(六)有效互动,拓展信息技术应用。
按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两化融合”的发展思路,着力于找好行业渗透的突破点,提高信息技术行业渗透能力。
一是促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举办各类信息知识培训班170多场次,培训人数约达40万人次,培养了一批既精通业务管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组织展开工业发展“八大战役”,发挥信息产业互动作用,建成“数字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移动信息化平台、无线企业信息化综合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以及十多个行业性、专业性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种先进、优质、特色的综合信息服务,有力支撑了传统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其中,“数字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加盟服务商达20多家,服务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已达到30多种,注册用户13万多家。
据对平台10家用户进行抽样调查,每家企业平均可节约信息化投资85万元。
此外,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扶持力度,近三年省企业信息化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共扶持200多个企业信息化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
积极支持国家信息化试点工作开展,在大型骨干企业信息系统外包、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电子认证服务、信用信息服务、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无线射频技术应用等七个重点领域开展试点。
二是促进社会信息化。
在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建成老年应急救助网、“家校互联”平台、出租车GPS安全服务系统、全球眼等项目。
其中,“公共信息安全工程”、“海上安全信息平台”、“通信定位技术推广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有力推进了“平安福建”建设。
三是促进农村信息化。
组织实施自然村通电话、宽带进建制村、农村通信畅通、农村文化和党建资源共享、海上渔业安全应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公共平台、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推广等八项工程,同时积极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农村互联网接入平台。
武夷山市通过建设“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成了涵盖农业科技服务、农村村务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内容的应用系统,带动了“外向型”新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最明显的特征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星村茶农2007年通过网络销售茶叶达100多万元,三渡村橘农通过网络销售橘子100多吨。
此外,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农村信息化的支持,其中:
上杭县被列为全国农村信息化试点县,原信息产业部赠送了100多台电脑和一辆农村信息化大篷车;
龙海市甘文农场利用原信息产业部试点推广的项目经费安装了新一代农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近200套;
建瓯市被商务部列为全国首批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
(七)服务转型,促进通信行业发展。
紧紧围绕向信息服务型转变的目标,加强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一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
全省通信业推出了IPTV、手机报、手机电视等一大批信息化应用项目,加快了宽带高速数据传输等重点业务的发展,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综合信息服务,促进了增值电信业务市场的发展,积极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试验推广,实现了以话音服务为主的传统业务向集话音、数据、视频于一体的现代通信与信息服务转型。
2007年,全省通信业非话音业务收入已占通信经营收入比重达3194%。
二是积极推进通信行业监管转型。
主动把通信行业发展融入国民经济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福建省 信息产业 发展 情况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