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718227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07.11KB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Word下载.docx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形成原因:
(1)规模经济;
(2)对资源的控制;
(2)政府的扶植和支持
3、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分析
第一、各个寡头在作出价格和产量决策时,都要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反应
第二、价格和产量一旦确定以后,就有其相对稳定性
第三、各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使他们之间更容易形成某种形式的勾结
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概念(要会运用、会判断)
规模经济:
指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范围经济:
两个或多个产品生产线联合在一个企业中生产比把它们独立分散在其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企业中更节约时,就存在范围经济
三、市场结构的测度
1.绝对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或产业集中度):
是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
“4厂商集中度”(CR4):
产业内最大的4家厂商的销售额占全产业销售额的比重
“8厂商集中度”(CR8):
产业内最大的8家厂商的销售额占全产业销售额的比重
2.相对集中度
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来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在图中,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b与绝对平均线a之间的面积;
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b与绝对不平均线c之间的面积。
则基尼系数的表达式为:
基尼系数=A/A+B
基尼系数乃是在洛伦茨曲线图形上,洛伦茨曲线与三角形斜边之间的面积与整个三角形之间的面积的比例。
若A=0,基尼系数等于零,收入绝对平均;
若B=0,基尼系数等于1,收入绝对不平均,即全社会收入为一人所有。
实际基尼系数在零与1之间。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3、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erschman-HerfindahlIndex;
HHI)是指市场中所有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平方和。
Si:
行业中第i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HHI指数反映整个产业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状况,HHI越大,表明行业集中度越高。
一般与集中度指标结合使用。
四、勒纳指数
勒纳指数也称为勒纳垄断势力指数:
L=(p-MC)/p。
其中,p代表产品的价格,MC代表生产该产品的边际成本。
勒纳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明垄断势力越大。
纳指数实际上计量的是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程度,价格越是高于边际成本,表明垄断势力越强。
五、交叉弹性
不同产品间的交叉价格弹性可以反映有关产品或产业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替代性越强,竞争性就越强。
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x生产者提供的x产品的数量变动%)/(y的价格变动%)。
如果y的价格降低(或提高),x的数量增加(或减少),即交叉价格弹性为负,表明y与x具有互补性。
如果y的价格降低(或提高),x的数量减少(或增加),即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则表明y与x之间具有替代性,一般来说,交叉弹性越高,y与x间的替代性越强,竞争性也越强。
六、贝恩指数
贝恩把会计利润定义为=R-C-D,其中,R为总收益,C为当期成本,D为折旧。
于是超额利润或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纯利润为:
π=R-C-D-i·
v
式中,R=总收入,C=当期成本,D=折旧,V=业主的投资额,i=从投资中可以获得的正常收益率,即资本的机会成本。
利润率就等于π/v
第二章
一、三个价格歧视的福利效应及其特征。
一级价格歧视及其福利分析:
一级价格歧视——生产者成功地获取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
实施条件:
(1)消费者需求单位化;
(2)厂商确知其保留价格;
(3)能够阻止消费者套利。
福利分析:
完全竞争下的消费者剩余全部转化为垄断利润。
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尽管此时垄断厂商剥夺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及其福利分析
二级价格歧视——根据消费者所购买数量的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
依据:
消费者支付意愿随着购买量增加而降低。
实现机制:
消费者自我选择机制。
垄断厂商将部分消费则剩余转化为自身利润,社会总福利取决于总产量。
三级价格歧视及其福利分析
消费者被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群体,厂商对每个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特征:
(1)垄断者在整个大市场上以总需求曲线为标准,根据MRA+B=MC的原则确定均衡点,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2)厂商调整两个市场的销售量,使得:
MRA=MRB=MRA+B。
因此,需对不同市场索取不同的价格(PA、PB)
(3)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市场,产品的价格较低,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产品的价格较高。
二、捆绑销售和搭配销售
捆绑销售就是将可分离的产品或服务捆在一起向买方出售。
搭配销售(简称搭售)是指经营者利用其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地位,违背顾客的意愿,在向顾客供应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同时,又要求其购买另一种商品或服务。
三、价格竞争行为与协调行为
1.阻止进入定价行为:
是指寡头垄断产业内企业采取适度降低产品价格,以阻止新企业进入从而长期获得垄断利润的定价行为。
2.驱逐竞争对手的定价行为:
是指厂商通过降低价格甚至使价格低于其平均成本的方法来驱逐竞争对手的一种策略行为。
价格协调行为:
是指同一市场上的企业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在价格决定和调整过程中相互协调而采取的共同定价行为
3.价格卡特尔:
是指若干个企业为了达到稳固地垄断市场的目的而结成联盟,这样的组织就是卡特尔。
4.价格领导机制:
是指在某一产业市场中,一家企业首先改变价格,其他企业也跟随这个企业采取相应行动
5.有意识的平行调整:
是指在价格调整过程中没有明显的追随调价现象,而只是体现为一种默契的配合行动。
第三章
结构性进入壁垒的形成机制:
1.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在产业的需求有限,同时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在最小有小规模进行生产并获得经济利润,如果再有新企业以同样的产量进入,则所有企业可能都会亏损。
这时新企业无法通过进入这一产业获利,规模经济成为进入壁垒。
2.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原有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进入者。
绝对成本优势壁垒则是指原有企业因具备绝对成本优势而阻止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构成的进入壁垒。
形成绝对成本优势的因素:
(1)在位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2)在位企业掌握重要资源;
(3)在位企业与供应商有长期合作关系;
(4)在位企业控制了产品销售渠道;
(5)在位企业拥有具有特殊技能的经理和技术人员。
(6)进入企业在筹集进入资金时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
3.必要资本量壁垒:
必要资本量是指潜在进入者进入某一行业必须要达到的资本量。
由于新进入企业自身资本积累较少,筹措资金相对困难,资本费用比原有企业高,因而形成了阻碍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必要资本量壁垒。
4.网络效应壁垒:
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是指消费的外部性——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一种产品的现有用户数量越多,消费者越愿意购买这种产品,用户数量增长的越快。
用户数量的增长又促进了消费者的购买,这种效应即正反馈效应。
正反馈效应的作用机制使潜在进入者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产生了进入壁垒。
5.产品差异化壁垒:
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售后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导致产品间替代不完全性的状况。
首先进入市场的产品可以获得溢价收入,第一个企业的定价只要稍稍低于进入企业的平均成本与溢价收入之和,就会使进入者遭受亏损,这样可以成功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保持市场的垄断地位并获取超额利润。
6.制度性壁垒:
由于政府的进入管制而形成的壁垒即制度性壁垒。
过剩生产能力投资
干中学:
由于生产过程中生产经验的积累,企业随着累计产量增加,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生产平均成本逐渐下降的现象。
在第一阶段,市场上只有原企业,在第二阶段,进入者可能进入市场。
为了获得更多的生产经验和学习效应,第一阶段原有企业降低产品的价格以增加销量,它在第二阶段的成本将随着第一阶段累计产量的大幅增加而明显降低。
如果干中学形成的成本优势足够大,潜在进入者可能选择放弃进入,而原有企业在以后阶段将获得较高利润。
▪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双重效应
(1)负面作用:
进入壁垒易于产生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引起价格扭曲,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
(2)正面作用:
1.产品差异化,社会总效用增加
2.提高产业集中度,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降低资源重新配置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净收益
4.提高企业利润率,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
第四章
技术创新
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技术创新包括五种情况:
1.引进新产品;
2.引用新技术;
3.开辟新市场;
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
5.实现新的企业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
(一)不确定性
(1).技术上的不确定性
技术本身的不成熟、辅助性技术的缺少、技术开发难度大、技术知识无法获得;
关键技术难于突破;
技术寿命周期的缩短及企业竞争的加剧等
(2).市场上的不确定性
市场变化较快,市场预测不准确,模仿的存在,技术引进等多方面因素,新产品由于性能、稳定性或消费者惯性等因素一时难于被市场接受,可能使创新者处于不利地位
(二)高投入
高投入是技术创新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研究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科技专业人才,大量的资金以及整套的设备,同时对这些投入还要进行合理的安排,精细的组织以使其成为有机的整体。
(三)高收益
高投入、高风险必然伴随着高收益,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获益者。
(四)差异性
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所需的时间因其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
(五)外部性
1.技术创新外部性——非创新者从创新中获得收益而不需支付相应的报酬。
2.由于非创新者根据创新成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新产品实行反求工程,而且有关创新的信息也会从企业的行为活动中反映出来,获得创新技术,进而进行模仿创新。
3.一般来说,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相关的创新外部性较大,试验与开发阶段的技术创新外部性较小,这也就导致了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创新一般为政府主导的科研院所、高校及产学研结合体来承担,而试验与开发阶段的技术创新,因为更面向市场而由企业承担。
(六)复杂性
1.技术创新绝对不是聪明的发明家、具有前瞻意识的企业家和有动力的企业独立行动的结果。
相反,它必须与其他组织进行广泛的合作,以获得、开发、交换各种知识、信息和其他资源。
2.网络化3.联盟化
R&
D与企业规模
关于企业规模的熊彼特假说表明大型企业在生产、销售、融资、研发活动方面具有开发利用新技术的优势。
熊彼特认为,只有大企业才能负担得起研发项目的巨额费用,大型而且多元化的企业可以通过大范围的研发创新来降低失败的风险,大型企业具有市场控制能力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价值实现。
小厂商仅能集中精力去开发某一简单的新思想,相比较而言,大厂商的优势是:
1)能够同时支持多项的R&
D活动,进而分散风险。
2)具有R&
D的规模经济,如拥有必要的人力资源及设备。
3)较强的营销能力也能促使其增加R&
D投入。
4)节约成本的过程创新,将使大厂商的单位成本降低、产量增加,其收益要远远高于小厂商。
5)总而言之,几乎所有大厂商都从事R&
D活动,而小厂商从事R&
D的活动的数量则较少,大部分R&
D经费是由大厂商承担的。
市场结构与创新动机
在创新动机方面:
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厂商会预期创新能带来更好的财务绩效
在创新能力方面:
有市场力的厂商可以通过对R&
D进行投资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一般认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
第五章
一、企业并购的含义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购。
兼并又称吸收兼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
收购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最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二、企业并购类型
1横向并购:
又称水平并购,是企业扩张的一种基本形式。
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即使竞争者之间的并购。
2纵向并购:
又称垂直并购,是指处于生产同一或者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并购。
分为前向并购和后向并购。
3混合并购:
当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分别处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市场,且这些产业部门的产品没有密切的替代关系,并购双方企业也没有显著的投入—产出关系,那么称这种并购为混合并购。
三、并购的动机
1.横向并购
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或提供相同的服务,并且在其他生产经营、销售环节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并购是为了提高企业效率。
(1)规模经济与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企业间竞争的实质是效率的竞争,横向并购的主要动机也是提高企业效率。
通过横向并购,可以达到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强化市场优势的目的。
(2)市场势力与横向并购
借助企业并购活动企业可以扩大市场势力和操纵市场,降低风险、减少竞争对手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保持长期获利机会。
2.纵向并购
(1)交易成本与纵向并购
在纵向一体化的体系内,交易费用会下降,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2)产区理论与纵向并购
(简单看书了解产权理论的内容即可)
3.混合并购
(1)范围经济与混合并购
企业采取混合并购的动机之一是获取多元化经营的范围经济效益。
而范围经济揭示了企业从事多产品生产、充分利用公用要素、节约成本的现象。
(2)风险降低与混合并购
企业通过混合并购将生产经营扩展到与原经营领域相关性较小的行业,就意味着当某个行业经营失败时,可以通过其他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得到补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收益率得到保证。
(可以将类型与动机对应着看)
第六章
X非效率:
是指某一产业内企业数量越少,市场垄断力量就越大。
而垄断企业在不存在市场竞争机制约束的状况下,就会放松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了生产和经营低效率的现象。
这些企业不会自觉按照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制定价格,而往往会制定垄断价格,导致社会资源分配的低效率,消费者福利受损。
大企业内部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
1.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不一致;
2.垄断性企业多为规模巨大的企业,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层次增加,信息交换传输量和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将按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由于信息转换和传输中某些障碍,有意或无意地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就将大大增加;
3.垄断企业之所以会产生X非效率与其面临的市场结构有关,竞争的市场结构会因为竞争而产生外部压力,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质量等而产生效率,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压力,那么在垄断企业里,上自经营者下至每个成员都会显露出惰性而产生X非效率。
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1)企业规模经济和行业规模经济;
(2)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衡量:
a.通过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的产量占整个产业产量的比例来反映产业内经济规模的实现程度;
b.对于关联企业间协同度可通过实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的产量占流程各阶段产量的比例来反映经济规模的纵向实现程度;
c.对于产业内部生产规模的使用率可通过考察产业内是否存在企业生产能力剩余来反映产业内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
(3)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三种状态:
a.低效率状态,即产业市场上未达到或的规模经济效益所必需的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b.过度集中状态,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
c.理想状态,即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是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
④影响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主要因素:
市场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
第七章
1.三次产业的分类
第一产业:
产品直接取于自然界的部门——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
第二产业:
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
流通部门;
第二层次: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第三层次: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第四层次: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减少,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增加
(二)霍夫曼定理
(三)库兹涅茨部门结构变动理论
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美国著名经济学家、“GNP之父”西蒙·
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入手,对伴随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深入的研究。
结论是:
(1)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均不断下降;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中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四)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模式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经济结构与之相对应,如果不对应,则说明该国结构存在偏差。
3.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高效化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资源配置优化,使低效率产业比重不断降低,高效率产业比重不断增大,以不断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水平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
在技术进步作用下,产业结构系统由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演变的过程,也可称其为产业结构升级。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遵循再生产过程对比例性的要求,追求产业规模适度,增长速度均衡和产业联系协调的过程。
4.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
(一)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具体途径
1.科技创新促进了劳动分工,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
2.科技创新使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出现差异
3.科技创新通过影响需求结构来改变产业结构
4.科技创新催生一批新产业,同时也削减一些旧产业
5.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并使产业出现融合趋势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第八章
产业关联:
是指社会生产活动中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而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式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描述对象,反应某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种产品或者部门之间内在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八章由于表格太多,所以这里不作详细说明,请大家参考课本173—192理解产业关联内涵、投入产出表及其相应的系数和各种模型,会进行产业分析1992—2002年的对比情况,书中8-5、8-6两个表格要理解,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政策,知道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第九章
一、区位理论(了解)
(一)古典区位论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理论前提
1.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形成机制
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
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运输区位法则:
企业生产成本最低的地点,首先是运费最少的地点。
劳动力区位法则:
当追加运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时,可转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集聚法则:
如果企业因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二)近代区位论
1.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任何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销售量,取决于消费者数量与市场空间的大小。
运输费用和生产费用越低,市场空间就越大,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工业企业的生存和获利的空间就越大。
如果甲乙两个生产地各自的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以及其他条件均相同,则两地的贸易分界线是一条平分两个贸易区的中心垂直线;
若甲乙两地的生产费用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则两个市场的边界线是一条弯向生产费用较高贸易区的曲线;
如果两个生产地运输费用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则两个市场的边界线是一条弯向运输费用较高贸易区的曲线。
2.一般区位理论
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决定工业区位的形成
二、比较优势理论
(一)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对各国各地区都有利。
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
(二)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产生比较成本差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两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否则两国间不能产生贸易。
(三)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任何国家(或区域)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把劳动用于最有利于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或“优中选优,劣中选优”,这将使各国各地区资源都得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经济 学期末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