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701101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1.10KB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1Word文件下载.docx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第一次模拟试题附答案1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黄巢B.朱温C.安禄山D.赵匡胤
7.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
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B.唐太宗
C.唐玄宗D.武则天
8.“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①开通运河 ②统一全国 ③长安称帝 ④重用魏征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9.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
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B.长安C.涿郡D.江都
10.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汉
11.“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这些话描述的朝代是()
A.北魏B.北宋C.东汉D.唐朝
12.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下列各项中,呈现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句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大江东去液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3.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中最值得查阅的是()
A.《史记》B.《大唐西域记》
C.《马可·
波罗行记》D.《资治通鉴》
14.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
15.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
16.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17.骆宾王曾经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并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
“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这说明
A.骆宾王很有文采B.武则天爱惜人才
C.宰相能力有限D.武则天不得民心
18.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19.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
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
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
21.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
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
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出身不同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
22.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
D.回族的形成
2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杜甫描写唐都长安残破景象的诗句。
那么,促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因素有()
①安史之乱②藩镇割据③宦官专权④黄巢起义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24.唐代出现了筒车。
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
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
这说明筒车是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25.“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诗句描述人物是
A.霍去病B.张骞C.玄奘D.鉴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B
解析: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C
C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可知与科举制相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料举制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这就为“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
选项C符合题意;
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A排除;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B排除;
行省制确立于元朝,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排除。
故选C。
3.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4.A
A
依据题干“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这个生产工具用于灌溉,结合课本所学,唐朝注意兴修水利,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A项符合题意;
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B项不合题意;
汉初发明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机,C项不合题意;
秧马宋朝时发明的,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5.C
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因此C项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使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6.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黄巢起义后,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
后唐昭宗被朱温毒死。
朱温改国号为梁,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所以灭亡唐朝的人物是朱温,故选B。
7.D
D
试题分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制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创立于隋朝。
改变了魏晋以来,选拔官吏的标准,不问出身贵贱,只问真才实学,相对比较公平。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开始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贞观之治”
8.C
依据课本所学,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618年,镇守太原的李渊趁机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后来唐高祖逐步消灭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②③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公元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①错误,AB两项不合题意;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重用大臣魏征,④错误,D项不合题意。
9.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
B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是解题的提示信息,由此可确定是隋朝;
“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是限制条件,可确定答案。
隋朝建立时,定都长安。
10.A
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1.D
依据题干“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胡指的是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唐朝实行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交往频繁,唐都长安成为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故D正确;
北魏的都城是洛阳,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东汉的都城是洛阳。
故选D。
12.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指的是唐朝后期,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标志着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的诗句--杜甫,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情景。
B符合题意;
A项出自出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属于送别友人的诗句,排除;
C项是宋朝时期苏轼的词,排除;
D项是宋朝时期辛弃疾的词,排除。
故选B。
13.B
本题主要考查7世纪时中印交往的史实。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不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答案选B。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4.A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故A符合题意;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写的是武则天,故B不合题意;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描写的是唐玄宗,故C不合题意;
“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描写的是赵匡胤,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抓住题干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5.B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B项符合题意;
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C
依据题干信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科举制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故C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可以推动教育发展、能够防止政权覆灭,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抓住题干关键词“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7.B
依据题干可知,骆宾王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武则天读了檄文后,却惋惜地说:
”这说明武则天欣赏骆宾王的文采,爱惜人才,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在位期间破格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姚崇等,B项符合题意;
AC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本身说法不正确;
18.B
根据所学可知:
唐朝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在国际上影响大、声望高,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汉开丝绸之路,故AC均不符合题意。
19.D
根据题干信息:
图①是秧马;
图②是筒车;
图③是曲辕犁;
图④是唐三彩.结合所学知识:
唐朝时期,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
选项②③符合题意;
秧马是宋朝的插秧农具;
唐三彩是唐朝陶瓷器。
选项①④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因此应该入选“盛唐篇”的只有选项②③符合题意,故选D。
20.B
依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牵,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朝政日趋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B符合题意;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1.B
材料反映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不一样,主要是因为生活背景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B符合题意;
ACD项都会导致诗歌的风格不同,但不是导致不同的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择B。
22.C
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属于国内的民族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C项属于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不能体现“民族”关系,故选C。
ABD都与古代民族融合、民族友好有关,排除。
23.A
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的这首《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的战火破坏。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人民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爆发的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因此促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亡的因素有①②③④,A项符合题意;
而⑤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是唐朝灭亡后出现的情况,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4.C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
材料中“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知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C符合题意;
耕作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均不符合筒车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
25.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瀛指的是日本。
唐朝年时期的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促进了中日的文化交流。
ABC项项人物与日本无关,D项符合题意,故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判断出东瀛国指的是古代的日本,由此可以链接知识点鉴真东渡日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年级 历史 下第 单元 隋唐 时期 繁荣 开发 年代 第一次 模拟 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870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