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新昌县茶产业调研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00660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8.33KB
20xx新昌县茶产业调研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
《20xx新昌县茶产业调研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新昌县茶产业调研报告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茶叶培育上。
建国初期,全县共有茶地1.23万亩,多为丛植,零星分散,粮茶间作。
1953年,原遁山乡大枫树村首建20亩条播密植专用茶园,推广后,茶叶培育由丛植变成了条植,间作茶地变成了专业茶园。
1958年,毛主席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新昌县新茶园连年新增,1974年达到4.4万亩,并逐步推广新品种,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引入“福鼎大白”等品种,到80年代末,引进“乌牛早”、“龙井43”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良种茶园覆盖率明显提高。
1999年开始实施首轮茶业扶持政策,县政府每年拨出100万元以上的专项基金,大力支持推广无性系良种茶。
镜岭镇1999年建立的浙东良种茶树繁育基地,引进培育、自繁自育优良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全县无性系良种率达66.4%。
茶叶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为确保茶叶品质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茶类变化上。
清代前期,以烘青为主,道光后,盛行外销,改制珠茶。
1984年,新昌县珠茶质量达到了顶级水平,被誉为“绿色珍珠”,生产的“天坛牌”3505特级珠茶荣获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成为全国三大珠茶出口基地县之一。
随着茶叶市场的放开,出口竞争加剧,传统珠茶生产跌入低谷,茶农们纷纷尝试寻找新的出路。
1982年,全县第一只卷曲型名茶“望海云雾”诞生;
1986年,中国茶科所炒茶工人王长根师傅到红旗茶场、雪溪村传授龙井茶炒制技术,同年夏,杭州西湖区人事局干部丁明松邀请西湖区农业局领导和两名茶叶科技人员,来到自己的家乡安山村指导龙井茶的炒制。
1987年安山村丁良法买了茶锅,将炒制成功的茶叶带至省农业厅评鉴,得到肯定。
至此,茶叶成品完成了从圆到扁质的飞跃。
当时,新昌炒制的龙井茶在杭州可卖100元左右1斤,而同期珠茶2元多1斤,价格翻了几十倍。
炒扁形龙井能卖高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县,茶农纷纷效仿。
县政府顺应形势,果断决策,提出了“圆改扁”的战略举措。
从1991年起,全县大力推广龙井茶炒制技术,多次有组织、有计划安排炒制龙井茶的技术培训和“茶王赛”,为“大佛龙井”的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
针对消费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绿加红”的发展战略。
XX年县农业局组织雪溪茶场、红旗茶业等企业赴江苏宜兴、福建武夷山学习工夫红茶制作技术,并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研发方案,试制成功了名优红茶——天姥红。
XX年7家红茶厂投入批量生产。
在茶叶销售上。
1992年,回山镇雅里村建立了茶叶交易市场,随后,回山、镜岭安山等5个茶叶交易市场相继建立,方便了茶农就近投售,畅通了茶叶销售渠道。
然由于受地域、交通、设施等条件制约,辐射功能较小,无法适应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
1995年,浙东名茶市场应运而生,市场设有200多间营业房、200余个交易摊位。
市场一开张,客商纷至沓来。
XX年,浙东名茶市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
XX年,交易量达6500多吨,交易额7亿多元,成为全国著名的龙井茶集散地。
随着交易量的不断攀升,原有市场已难以容纳,县委、县政府决策新建茶叶市场。
XX年3月,浙东名茶市场搬迁到中国茶市,第二期也在XX年10月开业,一、二期有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商铺800间,交易摊位500个,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管理服务等设施比较完备,功能较为齐全。
XX年交易额达到35.3亿元。
XX年9月中国茶市电子商务平台开通,网上交易额达到8000万元。
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同步推进。
随着生产形势的变化,青叶交易量逐年增加,儒岙儒一村、王渡口村及其它乡镇的一些地方青叶交易点已自发形成。
在茶叶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一大批茶商在成长、成熟,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出350多个直销网点,有的已走出了国门。
在品牌创建上。
珠茶时期,品牌单一。
圆改扁后,镜岭、回山、大市聚等地相继创建了“安山碧玉”、“回山峰芽”、“西山碧芽”、“十九峰”等名茶品牌。
因区域局限性较大,难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随着龙井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没有统一的、响亮的品牌,弊端开始显现,市场竞争显得势单力薄。
县委、县政府决心通过运营区域品牌对全县的茶叶产业进行管理经营。
鉴于新昌境内有历史悠久的“江南第一大佛”、茶与佛因缘深长,1995年,新昌名茶协会注册了“大佛玉龙”商标,推出了具有文化内涵的“大佛龙井”作为全县扁型绿茶的公用品牌,XX年,“大佛”证明商标成功注册,进入原产地域保护时代,XX年开始入围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十强之列,XX年,品牌价值达到27.9亿元。
XX年,红茶打出了“天姥红”品牌。
在茶机开发上。
茶叶制作历来靠手工,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
70年代中后期,全县珠茶炒制基本实现机械化,并逐步改用电能制茶。
圆改扁后,珠茶机械束之高阁。
手工炒制一斤龙井干茶要4个多小时。
随着龙井茶的迅速发展,炒制矛盾突出。
在春茶采摘季节,茶农们采茶、炒茶、卖茶,几乎24小时连轴转。
1996年,回山镇柘前村木匠师傅丁水芳,动起了制造龙井炒茶机的脑筋,经过3年时间艰苦研发,1999年第一台龙井炒茶机成功问世。
XX年,“天峰茶机”在此基础上略有改进后正式投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因受产品需求的刺激,全县茶机企业迅速发展到200多家,质量鱼龙混杂,经过三年整治和规范,目前有农机推广鉴定证书企业14家。
一些茶机企业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在提高,产能在扩大,市场在拓展。
如澄潭镇的恒峰茶机厂研发智能流水线茶机,可年产8000台炒干机;
南明街道的德力凯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远东牌”自动茶机,除国内市场外,还销往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
茶机的发明与发展,在解放劳动力,提高茶叶生产标准化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宣传推介上。
“大佛龙井”是新昌区域内的共享品牌,仅靠茶商单枪匹马宣传推介,很难形成气候。
为此,县委、县政府策划了一系列重大公关宣传推介活动。
1995年9月,回山镇在北京海淀区开设“绿茶世界”窗口,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领导赴京参加开业仪式,多家媒体对“县长带领茶农进京城”作了宣传报道,影响力很大。
随后,相继组织了国民党连战主席在北京“老舍茶馆”的“品大佛龙井”、礼赠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十多个国家元首、“大佛龙井”慰问北京鸟巢建设者、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兰州、香港组织举办或参与了上百次的“大佛龙井”展示展销或“万人品茶”等活动。
凡是在外举办的重大活动,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亲临现场,鼓劲造势。
1996年,举办了新昌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并先后举办了8届茶文化节或茶叶大会,广邀各地茶商考察了解新昌,品尝认知大佛龙井,并邀请茶叶专家考察新昌,推介新昌,邀请新闻媒体采访、采风,制作专题片,宣传推介新昌的茶叶产业与茶文化。
与世界茶王“天福集团”、北京“老舍茶馆”、吴裕泰公司、霍氏茶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知名度。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大佛龙井”品牌的影响力在传播,在扩散,在渗透。
新昌茶叶产业的发展历史,是奋斗的历史,它融进了茶人的辛劳,流进了茶人的汗水,凝结了茶人的心血;
是创新的历史,它摒弃了落后,刷新了传统,挑战了权威,挖掘了文化,注入了科技,顺应了潮流;
是富民的历史,它激活了农民致富的传统思维,搭建了农民致富的绿色通道,践行了党和政府富民的根本宗旨。
历史积淀经验,经验启迪未来。
二、新昌县茶叶产业的优势与问题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2万亩,XX年茶叶总产量4490吨,总产值6.78亿元,其中名茶产量4055吨,产值6.73亿元,珠茶产量435吨,产值500万元。
从调研情况来看,新昌县茶叶产业优势明显,问题凸现。
优势明显:
独特的地理环境。
新昌地处天台、四明、会稽山脉的环抱之中,这些连绵在新昌县境内的山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其他也以200—400米的丘陵台地为主,形成了特有的地质条件。
新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
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成分好,山区云雾多。
好山好水长好茶。
天姥山、安顶山、罗坑山、大湖山、望海岗、拨云尖、山雪岗、鳌峰等及周围裙地都是茶叶的好产地。
自然馈赠的是其它地方无法复制的,谓之得天独厚。
强劲的服务扶持。
县委、县政府适时地确定发展战略,作出重大决策,加强硬件投入,创造发展环境。
尤其是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与导向作用,从XX年出台《关于加快茶园良种化建设的通知》开始,先后出台了六轮茶叶产业政策,产业扶持资金从最初的每年1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每年600万元,扶持的项目从最初的茶园良种化改造、茶叶面积扩展到品牌建设、市场建设与开拓、质量管理、规模经营、标准化建设、新茶类开发等茶叶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乡镇街道各尽其责,在创新经营模式,增进组织化程度,推进统防统治,设立茶园农药专柜,规范茶园用药,降低茶农的农药、化肥支出,在提高茶叶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加强指导,重视服务,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这些措施和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茶农、茶商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届届有好政策,年年有新举措,这是茶人们的一致反映。
敬业的茶人队伍。
新昌县有一大批茶人在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出智出力,辛勤耕耘。
程兆敏、凌光汉、孙利育等一批茶叶专家,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茶业的发展上;
石梦千集茶农、茶商、茶叶专家于一身,终身结缘茶园,研究茶叶,奉献茶业,功不可没。
林金仁带领村民,咬住以茶富农目标不放松,使外婆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村。
丁新桂在广州,赵中槐在北京各成为销售“大佛龙井”的大户,以“南丁北赵”为代表的一大批茶商走南闯北,把“大佛龙井”专卖店开到了全国各地。
回山镇西岭村赵品球为了安顶山这个茶场,镜岭镇安山村周财源为了山雪岗这片茶园,将肥料挑上山,把茶叶挑下山,不怕孤独,与茶为伴,执着地坚守大山几十年,这就是茶农辛勤劳作的缩影;
俞晓刚长期坚持生产砖茶,供应新疆、西藏、内蒙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效应在放大;
历届茶王赛夺魁者,标杆作用明显;
还有第一个炒制龙井茶,第一家开办茶叶市场……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意味着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跨越。
敬业的茶人队伍支撑着茶业的兴旺。
成熟的产业体系。
全县形成了绿茶以“大佛龙井”、红茶以“天姥红”为主打品牌,其它品牌众星捧月的母子品牌体系;
以中国茶市为龙头,其它茶叶市场优势互补,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融为一体,全国各地销售网点为窗口的市场体系;
以成品茶为主业,茶苗、茶花、茶籽、茶末加工,茶机、保鲜,包装、运输等为副的产业链体系;
以农业、工商、质监等主管部门检测、监督为主体,乡镇、街道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质量监督体系;
以“大佛龙井”为引领的龙井茶,“望海云雾”为特色的勾青,“天姥红”为代表的红茶及传统珠茶并存的多茶类体系;
以炒茶机为主,中耕机为辅,其它茶叶机械相互配套的茶叶机械体系;
以每年的茶叶大会为宣传推介的主要平台,其它各种宣传推介手段各显神通的宣传营销体系;
以茶佛结缘的文化为主流,茶诗文化为亮色,民间茶文化为根基,赏茶、品茶,茶道、茶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文化为特色的茶文化体系。
成熟的茶叶产业体系是实践磨砺,智慧凝聚而形成的,它蕴藏着发展的潜能和后劲。
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佛结缘。
高僧支遁,晚年在石城山建立了栖光寺。
松林月夜,他常邀友煎茶品茗,畅谈佛理,成为“佛茶”史上佳话;
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坐禅苦修,以茶证菩提,终成正果;
智者大师,“尝以茶供佛,参透茶禅一味”,誉称茶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
诗茶为伴。
茶与诗同土而栽,同根而生。
新昌是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温庭筠等著名诗人多数到过新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茶诗。
李白在《淮海对雪赠孟浩然》诗中,对剡茶有“瑶草生阶墀,玉尘散庭阙”的描写;
杜甫《重过何氏》中“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表达了得意时喝茶的心态。
白居易的“尽日一餐茶两碗”,“不可一日无此君”,足见爱茶似命。
元稹《一至七言诗》:
“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金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前岂堪夸”为茶诗典范;
温庭筠《宿一精舍》诗中“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更是将茶叶与僧佛融为一体……茶与文人为友。
“茶圣”陆羽多次入剡,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以茶为友,品茶吟诗;
朱熹也是一位茶人,曾四次来新昌,他认为“……苦者,吃过却甘”。
苦尽甘来,即是对茶的诠释。
当代“茶圣”吴觉农,1936年、1961年两次到新昌考察指导茶叶。
《采茶舞曲》作家周大风,早年任新昌中学音乐老师,经常深入农村,体验茶农生活,为此曲创作奠定了基础。
茶文化节还在民间持续地传承,广泛地扩散,不断地丰富。
有产业的文化,雅俗共赏;
有文化的产业,内慧外秀。
问题凸现:
产业分散,运作传统。
新昌县茶叶产业的体系比较成熟,可是茶叶产业现代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尚不完善,低、小、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尚未突破,生产、经营体制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家一户种茶、制茶、卖茶仍是主流,有业内人士称之为“砂粒化状态”。
因分散生产、经营,对茶叶产量的增长、品质的提升、安全的保障、品牌的创建、市场的拓展、品种的优化,效益的增加等,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新政发〔XX〕28号、〔XX〕19号文件分别提出:
在“xx”期间建成10个核心基地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带动3000亩以上的现代茶叶园区。
从进展情况看,存在差距。
虽然也有一批茶业企业、合作社、茶场,但多数规模不大,带动力欠强,龙头作用发挥欠明显。
对具有示范价值的先进典型总结、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与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产量下降,效益不高。
XX年,全县茶叶面积11.65万亩,产量5700吨,之后,面积在上升,产量却下降。
XX年,面积达12万亩,产量4490吨。
XX年春茶减产7.6%。
中国茶市XX年2月份至5月22日,交易额与交易量分别下降17.31%与15.44%。
除了遇到倒春寒、夏季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造成减产外,主要原因是:
分散经营,管理粗放,多数茶园不中耕,土地结成板块,而技术辅导跟不上。
全县仅儒岙、城南、双彩、羽林少数乡镇、街道还有茶科员,且这些茶科员也是以兼职为主。
茶园道路、水渠、喷滴灌等基础设施配套难,茶叶基本处于“靠天收”状态。
生产成本增加。
劳动力价格每年轮番上涨,今年春茶采摘期间,雇佣一个妇女劳动力,一般是包吃包住120元一天,还很难雇到。
如果干茶低于150元一斤,雇人采摘茶农无利可图,宁愿让茶叶疯长。
一台全自动茶机扣除政府补贴,茶农自己掏钱5000元左右,使用三年后多数需要更换,对于茶叶总量不多的家庭而言,其支出占比不低,加之肥料农药投入,炒制电费等,茶叶获利的空间在缩小。
茶农感叹:
养猪的不如卖肉的。
为此,茶叶荒芜面积增加,砍茶、毁茶改种花木、水果、蔬菜的现象已经出现。
由于劳动力等诸多原因,一些地方采摘了春茶就让其摇风。
夏秋茶产值是春茶的40%左右,产量高于春茶,其资源浪费既影响产量,也影响效益。
从效益看,XX年,全县按10.5万亩生产茶园计算,亩产值6400多元。
除大市聚、镜岭、城南亩产值8000元以上,其中大市聚超万元外,多数乡镇、街道在5000元—6000元左右徘徊,最低的乡只有2900元。
产量下降与效益不高,释放的是茶农积极性消减的信号。
提质护牌,步履艰难。
品牌是信誉的凝结。
目前影响新昌县茶叶质量的因素不可低估。
外地茶源源不断进入,一些茶农收购青叶炒制,一些茶商收购干茶,这些茶叶与“大佛龙井”产地不一,质量差异较大,应加大原产地保护。
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为主,茶叶品种多种多样,加工标准不统一,炒制风格五花八门,品质良莠不齐,加之少数茶农在炒制时偷减工序,干度不足,存放不久,就会霉变,存在隐患。
值得关注的还有夏秋茶的质量安全问题,应加大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
如果在销售环节中,有一件茶叶被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被媒体曝光,“大佛龙井”就会砸牌,砸牌子就是砸饭碗。
保护品牌很重要,创建品牌更重要。
回山镇安顶山茶场至今已XX年没有使用过农药,成品茶不使用化肥,其自然品质上乘,因为没有品牌,春茶均价每斤130元—150元。
而建在官塘村的东辰药用植物有限公司,XX年建立了岭头山茶叶专业合作社。
当年春茶,注册的“天盏金露”每斤3000元,“岭头绿雾”每斤XX元,“念塘清雨”每斤1000元。
相比之下,价格天壤之别。
“西山碧芽”、“般若谷”、“望海云雾”、“拨云尖”等为何能持续高价,XX年外婆坑茶叶每斤均价为何会达到280元,靠的就是品牌。
至今,儒岙、城南、东茗等一些产茶的大乡镇,除享用“大佛龙井”的公共品牌外,自己无区域品牌,明显影响经济效益。
而创建品牌不容易,制约因素较多。
没好品质,辛辛苦苦赚不了多少钱;
没好品牌,好茶叶卖不了好价钱。
三、对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茶叶是新昌县农业的主导产业,90%行政村产茶,18万人从业,产业的兴衰,涉及千家万户,与农民的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需要县委、县政府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
动态研判形势。
茶叶很平常,凡人能享用,茶叶很珍贵,高人更喜爱。
中国人喝茶成为习惯,亚洲人喝茶成为常态,欧美人喝茶群体也在增加。
世界很大,茶叶市场很大,尽管政府采购缩水,高端消费减少,只要有品质,不愁没市场。
茶叶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省内松阳、武义、磐安等县市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茶叶产业迅速扩张,XX年,全国新增了一个浙江省的茶叶面积。
然而有专家分析,XX—2036年这30年,是茶叶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新昌只要借势提振,必能抓住机遇,再创辉煌。
如等闲视之,则潜伏着出局危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更为重视,茶叶产品安全责重如山,一刻也不能放松。
出去的不愿回乡,留守的逐渐老去,谁来种茶、采茶、制茶的问题已经出现,并将日益突出,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必须认真应对。
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是硬道理。
要防止因具体任务艰巨,社会工作繁重而出现小中心挤压大中心倾向,强化中心意识再教育,使基层干部聚精会神抓经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新昌县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也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茶叶富民”战略,才能实现“美丽新昌,美好生活”的目标。
针对新昌县茶叶产业现状,稳定茶叶面积,加快转型升级,确保质量安全,推进提质增效,达到亩产万元,实现“二次飞跃”,是亟待研究突破的重大问题。
形势在瞬息万变,决策能与时俱进。
强化发展措施。
根据新情况,推出新举措。
完善扶持政策。
对已出台的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作一次疏理总结,分析政策效应,扬长避短,兴利除弊。
对力求突破的,加大扶持分量。
以突破“低小散”问题为着力点,扶持茶叶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与经营,对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现代茶叶园区和龙头企业重点倾斜;
合理规划、支持、指导建设青叶市场;
鼓励炒茶能手收购青叶,规模化炒制;
鼓励红茶企业扩张升级,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
对有一定规模的连片茶园,除县政府的专项资金外,协调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支持其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茶产品深加工,扩大茶品系列;
加大对品牌创建的鼓励力度,提高茶叶的附加值等。
同时,加强政策宣传,使之公开透明;
加强指导服务,使之落地生根;
加强执行监督,使之合理使用。
推广先进典型。
省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繁育推广新品种,实施覆盖周边5个村1000多户茶农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化采摘、标准化炒制,其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显而易见。
双彩乡大安村丁国统,1991年背着茶锅走出大山到临安等地闯荡,经多年打拼,现在宁波开设了茶叶销售部和茶楼,建立了批发市场。
XX年,在乡党委、政府重视下回老家创办国昊茶厂,注册了“国昊”、“烟山红”商标。
当年投产,春季以生产绿茶为主,产量达1.2万斤,夏秋季以生产红茶为主,产量为3000多斤。
茶商回归,兴办茶业,一举多得,须予倡导。
XX年,东茗乡东岩头、下岩贝村率先成立无公害管理销售协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喷药、统一采摘”,引起了茶叶界的关注。
各地还有不少好的做法。
对好的经验和典型,能实事求是认真总结,因地制宜大力推广。
关切茶叶质量。
抓好茶叶品质提升工作。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指导茶叶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名优良种茶的比重,扩展有机茶基地;
加强对茶叶产品包装业的管理,抑制“大佛龙井”品牌的滥用,坚决打击侵权行为;
做深做透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的文章,增添新昌茶叶的神韵;
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以次充好,以劣充优,损害声誉。
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鼓励茶机企业创造发明采茶机,注重创新,改进工艺,升级茶叶加工设备,提高茶叶加工的科技含量。
抓好茶叶质量安全工作。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大力推广诱虫灯、色板、植(矿)物源农药等新型茶园安全生产技术;
严格茶叶质量标准认证制度,推行qs标准认证;
加强农药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管理,提倡统防统治,严格质量检测体系,配套检测检验设备,扩大农药残留检测范围等。
多管齐下,使安全网疏而不漏。
推进规划实施。
抓紧实施《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XX—XX)》,抓紧调研,为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打好基础。
要加强领导,重视协调,整合力量,集聚要素,明确具体任务,细化操作规程,以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一项一项抓落实。
如通过努力,达到重点乡镇至少有一个现代茶叶园区,有一家龙头企业,新昌县的茶叶产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解决具体问题。
在调研中,茶农、茶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建议:
如茶机补贴,现实情况是茶机企业、税收及费用、茶农各得三分之一,认为改作家电下乡补贴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xx 新昌县 产业 调研 报告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