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696784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25KB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
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
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业。
这既是非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不仅使中央和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也给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因为一个充斥着不可持续的信用扩张的经济结构以及一个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债权的经济体系都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一个很明显的经验事实是,在传统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下,由于预算的极度软约束,为了追求控制权的扩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无效率的规模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它对贷款利率信号是极不敏感的。
国有企业累积的风险可以转嫁给银行,银行最终又转嫁给国家。
在这种微观基础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将无效。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是提高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首要前提。
而从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是指对那些经战略性重组后保留下来的有存续必要的国有企业,按照其行业性质和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程度等方面的不同。
分别建立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机制。
但总的趋势应该是,除极少数企业继续保持国有独资外,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要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容的微观运行机制,从而强化它作为市场主体的性质和功能,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或发展壮大,或退出消失。
保护非公产权。
财政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不足,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民间投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为银行对非公企业贷款的歧视性政策,另一则为对非公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不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非公财产所有者特别是私人财产所有者的不确定因素多,保卫自己财产的交易成本过高。
这种不确定使企业家无法形成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从而导致非公投资者缺乏全力以赴投资的长期行为。
这样,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非公企业,就很难发展到其应有的规模、水平和实力。
进一步打破垄断,向非公企业开放更多的领城。
,减少对传统国有垄断部门的准入障碍,即向民间资本开放这些投资领域,这一方面为竞争格局形成提供基本前提,另一方面达到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增强社会对未来经济良好预期之目的。
第二,正如国有部门垄断地位形成靠的是国家力量一样,打破这种垄断也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对诸如电信、民航、电力、铁路、教育、金融等传统垄断领域,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已为它们成为竞争性领域提供了可能性,国家不仅要允许而且应以优惠政策鼓励新人者,同时对目前居于垄斯地位的企业赋予更多的逆补贴方式,以促使竞争格局的早日形成。
二、完善金融市场。
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
完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以及耐政政策传导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条件,培育和呵护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其本身就是实施有效财政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极为迅速,在这种条件下,原有的市场管理原则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且发生这种变化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必须对有关方面进行改革。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逐渐增加同业拆借市场的市场参与者,根据有关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合作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以及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参与同业拆借市场,从而扩大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需求,降低银行信贷资金滞留在同业拆借市场的比例。
二是发展国债回购市场,建立国债回购的一级交易商制度,这不仅能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且还能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交易场所与交易对象。
三是加快商业信用票据化的步伐。
实现企业间资金融通的票据化不仅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三角债”问题,而且还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增加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是发展资本市场,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比率,提高企业和居民户资金安排的利率敏感度。
五是大力开发金融产品,鼓励和引导各种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和有利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制度创新。
采取措施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对资金这种稀缺资源的配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常被用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然而在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利率的这种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市场化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提高货币政策效应的角度上说,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有益的。
但实行利率市场化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他们至少包括:
,对利率变化具有较高敏感度的存、贷款主体;
第二,完全商业化运作的银行机构,它们既有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和能力,又有追求利率最大化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动力;
第三,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监管水平。
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负增长,总体利率水平较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加强,利率扩张机制受到抑制,是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时机。
可以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对贷款的直接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灵活确定贷款利率。
此后,对存款利率实行上下限管理,扩大浮动幅度,最终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让利率真正成为资金的“价格”,居民户可以充分自由地选择金融商品,各类企业可以在利率约束条件下一视同仁地获得贷款,这样必能反过来提高居民户和企业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从而促进货币政策效应的提高。
三、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
在通货紧缩条件下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加强是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商业银行对央行调控行为的不配合又是货币内生性增强的原因。
目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总额仍占全部存贷款总额的近70%,它们的行如何对货币政策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目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仅有着一般国有企业的通病,而且还存在大企业病。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四大商业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控制机制,形成了大量烂帐、坏帐。
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危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风险控制。
但现在的问题是它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没有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以致出现普遍的消极“借贷”的行为,这种行为加剧了这次的通货紧缩。
究其根源,这种消极“借贷”与当初缺乏风险控制一样,都是产权制度的缺陷所致。
基于此,目前理论界和银行实际部门都在探索深化国有银行改革的措施,比如,“多级法人制”、“切块上市”等等。
尽管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有不同争论,但在总体改革方向上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实现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
使之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真正的企业。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投融资体制缺陷是我国重复建设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和财政政策效应低下的重要根源之一。
实践表明,缺乏微观指引的扩张性宏观政策往往只能大量增加存货而使资金沉淀,从而不能带来较大的乘数效应。
那么如何发挥微观指引作用呢?
这就需要深化融资和投资领域的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资金流入有效益的行业和企业。
改革的方向是减少政府在投融资领域的干预,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标准的投融资体系。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回报,并从外部“硬化”企业的财务预算。
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中介机构,尤其是高水准的专业化投资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以识别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进行有选择的融资和投资提高投资的效益水平。
不仅如此,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依托市场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从而将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投融资有机结合起来,造就行为端正的微观经济单位,为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在内的各种宏观政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和机制。
五、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
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无论是对财政政策乘数还是对货币政策乘数而言,都是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乘数越大。
所以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提高全体居民特别是中、高收入阶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对于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提高农民收入,降低贫困人口比重。
,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是提高产业相对生产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物质前提。
第二,改革现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管理方法,研究农民具有固定土地使用权并可进行交换的具体方法,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这是改变落后耕作方式,提高相对生产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制度前提。
第三,逐渐取消户籍制,坚决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彻底清除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的体制障碍,使进入城市并能在城市以合理合法方式生存的农民获得体制内生存,享受公正的体制待遇。
这既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也是迅速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的有效途径。
第四,实行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在政府的规划及其相关政策配合下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乡镇企业向一定的地域适当集中,以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农村城市化是农民非农化进而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的最根本途径。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引导居民消费伦理合理转变。
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是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主要动因。
居民的这种不确定性越大,预防性储蓄的比率就越高,相应地即期消费也就越少。
如果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可以消除或减少居民的不确定性,使消费持久上升。
同时应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居民消费伦理合理转变。
居民在从低收入的生存型消费转变为高收入质量型消费时,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增加,周期变长,若靠居民自己储蓄,则需要很长时间,使消费波动性较大,容易出现消费的“断层”。
消费信贷的介入使居民可以“花未来的钱”,从而使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在支出上得以平缓地实现,降低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避免消费“断层”的出现。
如果说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疲软可以通过收入调节来激活的话,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疲软则只能通过供给调节来激活。
应通过供给主体性质的多元化来增加有效供给,从而消除供给结构“折层”,这对启动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进而提高他们的消费倾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无论对于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而言,其效应的形成机理都是通过最初的政策变量的改变进而经过该变量在一定经济结构内与其他变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如果经济结构不合理,即使是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
我国目前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
第二产业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同一类型的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产业现代化程度太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社会总供求的结构错位,既抑制了有效需求,使得需求严重不足,又造成了大量的低效供给与无效供给,使供给相对过剩,亦即供给相对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在这种情况下,扩张需求仅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往往难以凑效,而必须通过调整结构改善供求的结构性关系来实现。
调整经济结构一是要促进传统部门的产品升级换代;
二是要治理低水平重复;
三是要促进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例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生物工程产业的发展,促进以教育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筹为特征韵精神产品产业的发展,使新的需求得以较快增长:
四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五是要减少对第三产业的准入障碍,向民间资本开放第三产业投资领域,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质量水平,以增加第三产业的有效供给。
总之,只有在结构调整中,才能在形成新的供给的同时形成新的需求,使供求结构相衔接。
这样财政投入和货币政策引致的投资增加才不会以存货的形式沉淀下来,从而为财政货币政策乘数的形成提供必要前提。
七、改革财税体制,提高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财税体制从根本上说是关于资源和收入在社会成员与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在各级政府机构之间进行配置和再配置的制度安排。
因为这种制度安排对社会成员的经济行为有着巨大影响,进而也通过这种影响对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形成发生作用。
目前我国的税制主要是1994年在治理严重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产生的,现在的宏观经济背景与当年显著不同,故现行税制与经济发晨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税收政策与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显得极不协调,也因此降低了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比如现行增值税,其模式是生产型的,即是一种对投资征高税的制度,越是高新技术或者机器设备越多的大型企业,不能抵扣的税金就越多,企业税负就越重,这种抑制投资需求的税种阻碍了投资的扩大,不符合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从而也不利于提高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内部各工具之间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都应围绕宏观调控的总目标彼此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避免相互冲突而使政策效应弱化。
【参考文献】
[1] 张舂霖.结构调整的制度基础和判断标准[j].经济研究,XX,.
[2] 汤在新,吴超林.宏观调控:
理论基础与政策分析[].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XX.
[3] 董辅ré
ng@①.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研究,1999..
[4]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正视通货紧缩压力.加快微观机制改革[j].经济研究,1999,.
[5] 李山,许小年.启动经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增增长率[j].改革,1999,,
[6] 贺力平.财税体制应成为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j].改革,X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效应 研究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