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b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94825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96.89KB
凸透镜成像b文档格式.docx
《凸透镜成像b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凸透镜成像b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
cm时,可能成放大的虚像D.
7.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在右侧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光具座刻度的分度值是cm),下列说正确的是( )
A.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还能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B.蜡烛向左适当移动,要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适当向右移动
C.蜡烛,透镜位置不变,只是换一只焦距更短的透镜,要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适当向右移动
D.此透镜的焦距在7.5cm至15cm之间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投影仪②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7.5cm<
f<
15cm
③若将蜡烛稍稍靠近凸透镜,则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④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
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C.只有③④D.只有②③④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记录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透镜焦距为20cmB.物体由A向B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
C.物体在A点时原理与照相机相同D.物体在B点时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10.下列光学仪器或日常用品中,能够成与物体大小相等的虚像的是( )
A.潜望镜B.老花镜C.显微镜D.望远镜
二、多选题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2cm
B.只将透镜向右移动,人眼在光屏和透镜之间,通过透镜向左以一定可以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只将透镜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光屏上一定可以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D.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一片近视镜片,光屏适当左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1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水透镜中注入少量水后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此时透镜的焦距
C.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将透镜移动到
刻度线处光屏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D.向水透镜注水后,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需要像光屏向右移动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镜片,向右适当移动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像
C.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光屏接收到的像变大
D.将蜡烛移动到45cm刻度处,无论如何移动光屏,不屏上都不能成像
1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照相机B.该透镜的焦距f的范围是:
C.如果蜡烛向左移动,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
D.用不透明的纸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光屏上只能呈现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减弱。
15.下列叙述中的“影”,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立竿见“影”B.毕业合“影”C.湖光倒“影”D.形“影”不离
三、实验题
16.如图所示,小梦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
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实验前要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如图1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3)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2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可制成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4)在图2所示实验场景下,小梦同学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小梦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3所示),在不移动光屏的情况下,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由此判断小梦同学戴的是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17.小华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如图甲所示,凸透镜焦距为_______cm;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20cm刻度线处,点燃蜡烛,左右移动光屏,出现图乙所示现象(成像清晰),为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调节;
(选填“上”或“下”)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4)完成步骤(3)后,小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在凸透镜左侧,此时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他向右适当移动光屏后像又清晰了,这说明老师的视力缺陷是___________眼。
(选填“近视”或“远视”)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正确安装并调节后,小芳同学某次实验情景如图所示,此时她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此像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实像。
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______;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
(4)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光屏应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5)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不动,把蜡烛向右移至37cm刻度线处,此时应向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烛焰的像是倒立的、___________的实像。
生活中的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19.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他们先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
(1)接下来他们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得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在凸透镜的____。
(2)当烛焰离凸透镜较远时,调节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当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的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如果固定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要将凸透镜移到____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
(3)当将蜡烛移到____cm刻度线处时,调节光屏,在光屏上能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取下光屏,其它条件不变,则烛焰通过透镜____(选填“不能”或“仍能”)成像。
(4)此时,窗外阳光明媚,小明看到窗边的饮水机的水桶旁有一条亮线,如图乙所示。
由此,他认为装有水的水桶相当于凸透镜。
小明又找来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在玻璃杯后白纸上画一水平方向的箭头。
如图丙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入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不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
B.
C.
D.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___cm。
(2)在该实验中,实验的“物”为:
___________A.烛焰B.不含烛焰的蜡烛C.烛焰和蜡烛
(3)如图乙改变蜡烛的位置,使其位于38cm刻度线,此时,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原因是:
___________。
(4)由于实验时间过长,导致蜡烛燃烧变短,成像在光屏的上部分,此时,为了让像重新回到光屏的中央,调节透镜,应该将透镜向___________调节。
(5)实验过程中,发现光屏上像的亮度不够亮,同学想让像更亮一些,在蜡烛和光屏的位置都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应该选择一个___________的透镜进行实验。
A.焦距相同,直径更大的透镜B.直径相同,焦距更大的透镜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造成的,属于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造成的,属于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需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B
A.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属于光的折射,故B符合题意;
C.平面镜中的像,属于光的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
D.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AB.由图可知,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不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故A、B错误;
C.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该发生漫反射,表面应该是粗糙的,故C错误;
D.将蜡烛向右移动靠近凸透镜,当放置在F和O之间时,位于一倍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D正确。
故选D。
4.A
AB.如图所示,像距等于物距等于两倍的焦距,成的是等大的像,此时在凸透镜前再放置一块凸透镜,折光能力变强,像靠近,而此时光屏不动,像距需要变大,那么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原则,物体需要变近,像才能变远,像变大,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CD.此时在凸透镜前再放置一块凸透镜,折光能力变强,像靠近,故光屏左移,根据物距相等时,像距越大,像越大,现在放置了一个折光能力强的,则焦距变短,故像变小,故CD选项错误。
故选A。
5.C
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像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凸透镜位置不变,光屏与蜡烛位置对调时,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知,光屏上仍可成清晰的像,但相对开始而言,此时物距和像距对调,那么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成的像应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6.D
A.由题意知,物距u=5cm时,成正立的像,此时成虚像,则凸透镜的焦距
f>
5cm
而物距u1=8cm时,成倒立的像,此时成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
8cm
所以
5cm<
那么物距为4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
B.由题意知
10cm<
2f<
16cm
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4cm时,物距有可能小于二倍焦距而大于一倍焦距,也有可能等于二倍焦距,也有可能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可能成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物距为9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所成的是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当物距为17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成的是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
7.D
A.由图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把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还能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蜡烛适当向左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应减小,要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适当向左移动,故B错误;
C.蜡烛、透镜位置不变,即物距保持不变,只是换一个焦距较短的凸透镜,则此时的像距会变小,要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适当向左移动,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
u>2f,f<v<2f
带入数据得
30cm>2f,f<15cm<2f
解得
7.5cm<f<15cm
故D正确。
8.B
①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一成像原理,故①错误;
②由题图可知,物距为
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即
像距为
此时像距介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即
故②正确;
③若将蜡烛靠近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大,故③正确;
④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根据折射光路是可逆的,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故④错误;
综上,故B正确,ACD错误。
9.B
A.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有
u=v=2f
由图像可知
u=v=2f=20cm
f=10cm
故A不符合题意;
B.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则物体由A向B移动的过程中,所成的像在逐渐变小,故B符合题意;
C.物体在A点时由图像可得
u=15cm
故
2f>
u>
f
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投影仪原理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物体在B点时由图像可得
u=30cm
2f
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原理相同,故D不符合题意。
10.A
A.潜望镜是平面镜,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故A符合题意;
B.老花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缩小、倒立放大、倒立等大的实像,也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成与物体大小相等的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
C.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或者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11.AC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求解。
A.由题可知,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物距为20cm,像距为30cm,则根据成像特点有
,
则
可知
故A项正确;
B.只将透镜向左移动,当蜡烛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在光屏和透镜之间,可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故B项错误;
C.只将透镜向右移动,当蜡烛位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在光屏上;
故C项正确
D.若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近视镜片,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折射光线延迟会聚,光屏要适当右移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故D项错误。
故选AC。
12.BC
A.由图可知,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B.由图可知
,则
……①
……②
由①②可得透镜焦距
故B正确
刻度线处,物距
,像距为
即此时的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C正确;
D.向水透镜注水后,透镜会聚能力变强,焦距变小,使光线提前会聚成像,所以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减小像距,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故D错误。
故选BC。
13.BCD
A.由图可知:
物距等于像距,说明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2f,由于u=20cm,所以焦距f=10cm,A错误;
B.由于近视镜是由凹透镜制成的,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B正确;
C.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此时物距u=15cm,满足f<
u<
2f,此时需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将蜡烛移到45cm刻度处,此时物距u<
f,成虚像,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无论如何移动光屏也得不到像,D正确。
故选BCD。
14.AC
A.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故A正确;
B.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此时物距为
则有
即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
故B错误;
C.如果蜡烛向左移动,即增大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此时像距减小,即要两次得到清晰的像,需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故C正确;
D.用不透明的纸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而成完整的像,只是像亮度变暗,故D错误。
15.AD
A.立竿见“影”中的“影”是由于光线被竿遮挡光线形成的影子,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B.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进行拍照的,而毕业合“影”中的“影”是照相机拍出的像,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而湖光倒“影”中的“影”是平面镜形成的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D.形“影”不离中的“影”指的是影子,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成像原理相同的A和D,故选AD。
16.同一高度8.0照相机能右凸
(1)[1]实验前应先调节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f=18.0cm-10.0cm=8.0cm
(3)[3][4]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对调位置后,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光屏上能够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5]抽出适量的水后,会聚能力变弱,清晰的像右移,应该将光屏向右移动。
[6]不移动光屏的情况下,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说明会聚能力变强,所以是凸透镜。
17.10.0上放大近视
(1)[1]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最后测量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因此凸透镜的焦距
f=60.0cm
50.0cm=10.0cm
(2)[2]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因为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可以向上移动烛焰或向下移动凸透镜,或向上移动光屏。
(3)[3]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物距
u=50.0cm
35.0cm=15.0cm
满足f<
u<
2f条件,符合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4]小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在凸透镜左侧,向右移动光屏又发观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则为凹透镜,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而是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佩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故老师的视力缺陷是近视。
18.倒立缩小D近视眼镜向上向上放大投影仪
(1)[1][2]从图中可以看到,物距大于像距,此时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3]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成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的光线少了,像变暗。
(3)[4]把光屏向右移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像向右移动,即像比原先延迟了成像,根据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应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凹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则放近视眼镜。
(4)[5][6]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向下移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可向上移动光屏。
(5)[7][8]从图中可知,物距大小
,像距大小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不动,把蜡烛向右移至37cm刻度线处,这时物距是
由此可知,物距一定小于两倍焦距,可能大于一倍焦距,也可能小于一倍焦距,由于此时向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那么物距一定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19.将蜡烛和光屏向凸透镜靠拢主光轴上缩小3530仍能C
(1)[1][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需要调整凸透镜、烛焰、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上。
(2)[3][4]由甲图可知,u=30cm,v=15cm,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根据折射中光路可逆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u=15cm,v=30cm时,即凸透镜移动至35cm刻度线处,在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此时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3)[5]当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凸透镜焦距为10cm,故当物体移至30cm刻度线处,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6]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是撤去光屏,不影响成像,只是没有承接像的光屏。
(4)[7]圆柱形玻璃杯中注入水相当于凸透镜,玻璃杯后白纸上的水平箭头为物体;
A.图中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放大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之内时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凸透镜 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