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必修3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89090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27.72KB
高考政治必修3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文档格式.docx
《高考政治必修3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必修3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提示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①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
②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①从世界角度看:
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②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
命题揭秘:
高考往往提供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为素材,考查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
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热考点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典例1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
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燕赵”“吴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选B项;
A、C、D三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题意,舍去。
跟踪训练1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000年历史。
围棋是一项将智力、体力、品质、意志融为一体的娱乐活动,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000年历史”,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围棋是一项将智力、体力、品质、意志融为一体的娱乐活动”,表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表明了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③符合题意。
热考点2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典例2 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
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①正确;
黎族文化产生于几千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
③错误,文化的性质不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
跟踪训练2 唐太宗主张“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还被尊为“天可汗”。
明太祖及明成祖也承认“胡汉一家”“华夷无间”“抚宇如一”。
这些主张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必须坚持中华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③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和民族之骄傲 ④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唐明两个朝代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与题意无关,不选。
失分点1 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提醒 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见证或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矫正训练1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
答案 D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C项排除;
A、B两项不符合题意。
失分点2 错误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提醒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矫正训练2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其中许多词汇源于少数民族语言。
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饽饽”“萨其马”来自于满族语言。
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上称谓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
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 ②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③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④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核心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内涵
提醒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不是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更不是全盘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2.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文化包容性的前提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继承。
(3)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3.中华文化的力量
(1)表现及原因
表现
对外:
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对内: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
(2)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创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本考点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考查,且主观题常与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等结合起来考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热考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典例1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解析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项不选;
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项不选;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项错误。
跟踪训练1 (2013·
全国Ⅰ)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
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答案 观点一:
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
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 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
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
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17.中华文化的作用
典例2 (2011·
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2)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审题与解答
审设问
知识范围
文化生活知识
设问指向
妈祖文化的作用
审材料
有效信息
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考查知识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力量
写答案
(1)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挖掘妈祖文化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建设;
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
赋予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
跟踪训练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积极影响。
(2)班级举行“品读诗词 涵养心灵”主题活动,请你提出两条具体的建议。
答案
(1)①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树立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答案须围绕主题,符合实际,科学、积极、可行。
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近几年的高考主观题中,这一观点经常考查到。
常见设问方式
(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作用。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积极影响。
常用答题语言
如何认识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失分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提醒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收。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矫正训练 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②错误。
对待外来文化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并不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而是辩证吸收,③错误。
热点聚焦26 赏中华诗词 寻文化基因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
中国古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古人云:
诗言志,歌咏言。
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
中国古代即有“诗教”的说法,诗歌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意味无穷的诗词宝库中不断得到滋养。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合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取得了巨大成功,被誉为“综艺清流”。
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
[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底蕴深厚的中国诗词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信息点②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国诗词文化对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信息点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诗词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信息点④ 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中国诗词文化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信息点⑤ 学习中国诗词文化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信息点⑥ 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
《中国诗词大会》采用现代传媒这种先进的传播手段,激发了人们传承诗词文化的热情。
[命题猜想]
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文化一绝。
以古诗词为背景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是高考重要的命题形式。
[命题预测]
1.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A.电视节目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D.中国古诗词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 C
2.《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似一股清流注入人们的心田。
武亦姝等表现抢眼的选手瞬间成为“网红”,被网友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一档电视节目圈粉无数,是因为(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②古诗词能浸润人们的心灵并激发向上的力量
③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④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诗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①③符合题意。
3.《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每个人内心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承续优秀传统文化要滋养更要底气。
这不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更是一个“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的社会,发自内心的渴求与呼唤,是随着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生于物质不再匮乏年代的90后和00后渐渐成长之后的必然向往。
《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每个人内心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2)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亲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精神向往。
(3)中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连绵不断。
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 )
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②因为基因单一,所以长存 ③一直都是强大的,引领世界文化 ④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故②错误;
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③错误。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
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
《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 )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③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 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答案选A。
3.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
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
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
①箸文化是中国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解析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表述不准确;
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重要见证,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箸承载“道义责任”,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可以看出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4.“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诗是无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政治必修3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考 政治 必修 一轮 复习 讲义 26 我们 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