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博物专业考试名词解释388题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84274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65.50KB
文物博物专业考试名词解释388题Word格式.docx
《文物博物专业考试名词解释388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博物专业考试名词解释388题Word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11、云梦秦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12、里耶秦简:
发现于湖南里耶战国末年至西汉城内,出土三万六千多枚秦代简牍。
其中,绝大多数为木质,极少数为竹质,均为毛笔墨书。
内容涉及邮传、历术、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是当时的官署档案,为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献资料,将极大地丰富对秦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
13、新莽嘉量: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
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
“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嘉量”即标准量器。
新莽嘉量为传世品。
新莽嘉量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汉量制的重要材料。
该器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
每一种量器又各有分铭,记五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的面积。
王莽之制,基本继承了秦制。
14、熹平石经: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也称为“汉石经”、“一字石经”。
熹平四年(175)汉灵帝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请名手刊刻。
光和六年(183)完成,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
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
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太学遗址在今河南偃师县佃庄公社太学村,石碑已毁。
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
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15、滇王之印:
云南省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印面文字为“滇王之印”,为西汉早期滇国王之金印。
证实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
16、沂南汉画像石墓:
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
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内。
1956年出版了《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
墓主姓名无考,从墓形及车骑出行画像的导从制度看,应是高级官吏。
墓室全部用预制石材筑成,由前、中、后3个主室和4个耳室及1个东后侧室组成。
17、燕下都:
战国中、晚期燕国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
从历年出土兵器的铭文看,该城的繁荣时间主要是在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以后。
前222年秦灭燕,下都废弃。
1930年以马衡为首的燕下都考古团对老姆台进行了发掘。
18、汉代铁官:
汉代管理铁的冶铸事业的机构。
汉代冶铁手工业空前发展,管理冶铁的机构扩大,职官组织也系统化,但铁官的设、罢和隶属常有变化。
西汉初年治粟内史下设铁官。
地方郡、县、侯国设铁官,产铁的县设大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
不产铁的县设小铁官,管理铁器铸造和贸易。
19、和林格尔壁画墓
东汉晚期的一座大型砖石壁画墓。
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村。
由墓道、前室、中室、后室和3耳室组成。
壁画有46组以上,总面积达百余平方米。
20、汉石阙
汉代成对地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
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
其雏形为古代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在人们能够建造大型门屋后,演变成门外侧的威仪性建筑,防御功能假若。
现存最早遗物为汉代,是了解汉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21、失蜡法
古代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模,外敷造型材料,称为整体铸型。
加热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
22、模型明器
中国古代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常是模仿各种礼器或日用器皿、工具、兵器的形状,还有人、家畜及鸟兽的形象,以及车船、家具、建筑物等模型。
质料以陶、瓷、木、石最常见,也有用金属制造的。
秦汉时期,陶质明器更为流行,特别是模拟人形的俑较大发展。
东汉时期,各种模型日益增多,特别是制作精美的大型陶楼,此外如仓、井、磨、灶等。
23、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首先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24、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
彩陶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
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
25、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
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
分为早、晚两大时期。
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
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
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
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
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
出现了彩陶丝轮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汉流域的一种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
26、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
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是继仰韶文化后、龙山文化之前在东方的一种古代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6000——4200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纹饰也自成特点
27、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
同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
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28、红陶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一种。
因粘土里含有铁成分,焙烧时氧化成三氧化二铁,陶器就呈现土红、砖红或红褐色,故名。
以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仰韶文化的作品为最早,有泥质和夹砂两种,胎厚薄不匀,陶质松脆烧成火候低,以碗、钵、壶、罐、鼎等制品为多。
后期的红陶因原料的精细淘洗,加入羼和料成型后磨光,较前期器物质地细腻坚致。
29、白陶
陶器的一种。
指用高岭土制成、胎质细腻、色白者。
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制品以陶鬹为多。
至商代,白陶最为精美,殷墟出土的壶、豆、瓿、碗,在古朴端庄的形体上刻有细致的类似青铜器上的饕餮、云雷等花纹。
30、灰陶:
灰陶是在仰韶文化中期发展起来的原始陶器。
灰色和灰黑色的陶器的统称。
因成型的陶坯在烧制时,粘土中的铁发生还原作用呈现灰色,故名。
灰陶最早见于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
31、黑陶:
黑陶是龙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晚期陶器。
因烧窑时的渗炭作用,使粘土含有游离的碳而呈黑色,故名。
黑陶的特点是黑、光、薄、鼻。
即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鼻”是指器物多有穿牵绳的鼻孔和持手,器形以平底、圆足、三足器为多。
32、夹砂陶
指粘土中掺入细砂粒或其他羼和料,增强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多用做炊煮器皿。
最早见于河南新郑裴李岗;
河北磁山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般用泥条盘筑法成形,小件器皿用手捏制。
33、泥条盘筑法
我国最早制作陶器的成型方法。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较盛行。
制做方法先把和好的泥糅成泥条,然后由下向上盘筑叠起成型,再用简单的工具加工把里外修饰抹平。
34、轮制法
用轮车制做陶瓷器的方法。
始于新石器时代末期。
轮车为一木制圆盘,盘下有立轴,轴上下有枢纽,便于圆盘旋转,操纵时拨动圆盘使之转动,利用轮车的旋转力,用手将泥捏成所需的器型。
轮制法与泥条盘筑法相比,是很大的改进,制做的器物胎全薄厚一致,器形弧度规矩,器表光润。
35、印纹陶: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
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
36、龙窑
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
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
因形体细长似龙,故名。
创始于战国,东汉时有改进,遗址以浙江发现者较多。
浙江上虞东汉窑址出土的青瓷碎片,经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已达到瓷器标准。
东汉瓷器的出现与龙窑的改进有直接关系。
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二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37、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
始于隋唐。
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亦称匣子。
38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
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
使用时,器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39、支钉——一种支烧工具。
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
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40、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
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
使用时齿口向下,上面再叠装其它器坯。
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41、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
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
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
缺点是器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42、瓦当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的图案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43、汉砖、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
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
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四川省彭山发现的汉墓中,有一种圹砖是专供筑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结构中似乎已经知道应用物理学上的圆柱中空的道理。
44、兵马俑: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45、铅釉陶:
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烧摄氏七百到八XX,并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
46、织金就是用金线沟边再填彩,相当具有特色,采用景德白胚在广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传到今天。
47、简牍:
是竹简和木牍的合称。
纸张发明以前,古人把文字书写在简牍上,简牍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书籍。
目前所见简牍最早是战国时期的,以汉代为多,晋代还有部分。
48、古器物学:
古器物学系罗振玉提出,它的内涵比金石学广泛,表明民国时期人们对文物认识水平有了提高,但仍不如文物学的称谓更科学。
49、封泥:
古代公文、书信往来均用简牍,为防泄漏内容,就在捆绑简牍的绳结上按上一块泥巴,然后再其上盖印,这留有印痕的泥巴就叫封泥,因所盖章多为官印,所以对古代印章尤其是官职的研究颇有意义。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
50、墓志:
石刻的一种,东汉兴起,至魏曹禁碑之后,墓志遂盛行,尤以唐代为甚。
它置于墓内,以方形为主。
其誌文对于墓葬年代的判定,主人的经历都有重要意义。
51、文物: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52、青铜器:
指用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制作的器物,它对于上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铸造、工艺、礼制、艺术思想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53、金石学:
是一门主要以青铜器与石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始盛于宋代,终结于民国初年;
它是文物学的前身,对封建社会的文物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54、金银平脱镜:
是唐代的一种新型铜镜,其工艺是用金、银片裁成所要的花纹图样,贴于镜背,余处用漆填充,打磨后黑、黄、白三色互相辉映,此种镜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5、《考古图》:
的作者是吕大临,它是我国现存最早而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是宋代金石学的代表作。
它确立了古代文物图录的编写体例,对许多青铜器做了定名研究,对后世影响极大。
56、碑,石刻的一种,受西亚北非的影响,在东汉时突然兴起,迄今仍沿用。
有墓碑、功德碑、造像碑等种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价值。
57、螺钿镜:
唐代的一种新型铜镜,其工艺是用五色缤纷的贝壳之类裁成所设定的花纹图案,贴于镜背,余处用漆填充,打磨后愈显光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8、青铜:
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熔点低、硬度高,适于作成各种器物。
59、利簋:
西周早期青铜器。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
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
腹内底部有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60、亚字形墓:
墓葬平面呈亚字形,即有四条墓道的墓葬。
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规格很高,多为王的墓葬。
61、《西周铜器断代》:
作者陈梦家,最初载于1955—1956年《考古学报》,是中国第一部西周铜器的断代之作,断代体例与郭书近,而考释更具体详细。
62、吕大临:
北宋金石学的代表人物。
他所著的《考古图》是流传至今我国最早而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是宋代金石学的代表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63、武丁:
商代晚期的一位君王,在位59年,其时商代发展到它的鼎盛阶段。
从甲骨文、金文可验证到这一点。
64、卜辞:
甲骨文分卜辞与非卜辞两大类,卜辞是甲骨文的大宗,指在甲骨文上占卜以后刻写的文字,对研究商周的祭祀、占卜、礼仪制度、思想观念均有重要作用。
65、彩陶:
系指用矿物颜料在陶坯表面绘饰纹饰,再经高温烙烧而成的陶器。
流行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中以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
66、《三代吉金文存》:
罗振玉编著,1937年出版;
共收器4831器,在当时可谓商周青铜器铭文的集大成者;
本书收罗宏富,印刷精美,迄今仍是治金文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67、金文:
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其流行于商周时期,对历史研究意义重大。
68、贞辞:
也称问辞,使用甲骨占卜时的设问之句,例如“今夕其雨?
”今天晚上会下雨吗?
贞辞是一条完整卜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占验之辞或可省,而贞辞不可省略。
69、原始瓷器:
他介乎于瓷器与陶器之间,以瓷土作胎,经1200℃高温烧成,表面有釉,吸水性弱,但胎呈灰色,薄层不透光。
70、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烧成温度约800℃。
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色釉中以铜、铁、钴、锰、锑等为着色剂,经过焙烧,形成多种色彩,因盛产于唐朝而得名。
71、《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作者为郭沫若,初版于1932年。
是中国第一本以科学方法研究青铜器的著作,对后来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影响很大。
72、饕餮纹:
形如兽面,所以又叫兽面纹。
是古书记载的一种传说中的贪吃凶兽。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常见的纹饰,多施于商代至西周的青铜器上。
73、周原遗址:
在今陕西扶风与岐山两县交界处,大致包括法门、黄堆、京当三个乡约20多平方公里。
文王迁丰之前这里是周人的早期都邑——岐邑,迁丰之后,这里一直居住着众多的西周贵族,出土的文物对研究西周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74、青瓷:
青瓷因釉色呈淡青色而得名。
青瓷出现于东汉后期,是标准的瓷器。
青瓷的出现是古代陶瓷史上的重大创新。
75、峄山刻石:
秦刻石之一,李斯所书,为秦小篆的代表作。
76、良渚玉器:
良渚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于良渚文化遗存中的玉器,这是玉器发展到顶端的标志,其种类之多,制作之精,用途之广,分布区域之大已达空前。
77、款识:
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这些字不是突出(阳文)就是凹进去(阴文),故亦称之为款识。
这是较早使用的名词,现在统一叫金文或者青铜器铭文。
78、彩绘陶:
系指在烧成的陶器皿外表或内壁施绘彩色图案的陶器。
在中国,彩绘陶出现的时间比彩陶稍晚。
79、铭文:
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流行于商周时期,对于历史研究意义重大。
80、瓷器:
是以瓷土或瓷石为原料,经过1200℃高温烧制而成的器物。
其特点是质地致密,不吸水或吸水率很低。
胎釉结合紧密,不易脱落。
具有透明度的一定的机械强度。
瓷器对研究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和工艺状态有重要价值。
81、甲骨文:
指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存在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
甲骨文对研究商代和西周历史以及中国早期文字有重要意义。
82、古玺:
指中国最早的印,即先秦时期的印。
目前所见最早的古玺为战国时期的印。
古玺对于先秦时期历史、地理、官制、文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83、明器:
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
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84、类比法:
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85、玉衣制度:
《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
86、遗迹:
考古学术语。
指不可移动的古代遗存。
如城堡、寺庙等。
-
87、《金石索》、《金石索》是一部综合性的古器物图谱,是清代冯云鹏(晏海)、冯云鹓(集轩)兄弟二人撰著。
全书分上下两部共12卷,上部六卷为“金索”,收录商周到汉和宋元时的钟鼎、兵器、玺印、镜鉴、历代古钱币、权量杂器等,还收录有外国古钱币、日本古镜,摹刻器物,附有考定文字;
下部六卷为“石索”,收录历代石刻,碑碣、以及带文字的砖和瓦当。
88、青铜器: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89、复合体文物:
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文物,一般称为复合体文物,不包括文物史迹(不可移动文物)。
90、列鼎制度:
主要表现在使用棺椁、乐器、车马器、以及鼎等礼器的数量上。
周代的礼制规定:
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91、打制石器:
利用石块打制的石核或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
种类石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
是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92、考古学文化:
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93、俑:
中国古代坟中墓中陪葬用的偶人。
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
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
94、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在考古学中指表面部分或全部经过人工研磨加工而成的石器,是古代人类在石器时代使用的一种工具。
表面全部被研磨光滑者称为磨光石器。
95、赝品:
本义指工艺精湛的仿真品,价值和价格可以紧随被仿品。
现在通常指工艺拙劣的仿冒品。
96、“鬼货”:
即是各地农村盗掘古墓得来的殉葬明器。
“要得富、掘古墓、一夜一个万元户”,这是众多以盗掘古墓、走私文物为业的犯罪分子信奉的致富“捷径”。
在古墓遗存最多的陕西、河南、山西、四川等省,更是盗墓者横行猖獗的地区。
97、“贼货”,是小偷从文博单位和机关单位藏品中偷窃出来的脏货,更有甚者,光天化日之下在有些国家考古发掘的现场,也有人敢偷盗甚至哄抢文物的。
98、拍卖行:
拍卖行是一种经营文物艺术品等物品的公司。
拍卖行是通过收取佣金来获取利润的根据卖出价钱与估价之间的差价的高低,拍卖行收取10%—30%的佣金。
99、软玉:
指硬度系数较低的玉。
我国是盛产玉石的国家,著名的产玉地有四处,分别是:
新疆和田玉、河南南阳独山玉、辽宁岫岩岫玉和陕西蓝田玉。
这些玉都属于软玉。
100、硬玉:
指硬度系数较高的玉,硬度系数在7左右,主要指缅甸的翡翠。
101、翡翠:
“翡翠”现在一般指硬玉的一种,其原产地主要在缅甸,明清时期才传入中国。
“翡翠”本意是指颜色,翡翠并称乃是指翠绿颜色的硬玉,而缅甸玉又以这种色泽最珍贵。
102、玉琀:
葬玉中的一种,指放入死者口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物 博物 专业 考试 名词解释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