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677792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1.06MB
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2.1为适应都市动态进展的要求,在不偏离都市规划操纵轨道的前提下,对用地使用性质划分的同时,规定了合理的土地使用兼容范畴(见附表3.2.1)。
十堰市城区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必须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原则。
3.2.2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过3.2.1条兼容性规定范畴的,应先提出申请,调整规划,按法定的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3.2.3十堰市都市规划区(即城区)范畴划分为:
茅箭区、张湾区与十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部辖区,面积为1190平方公里。
十堰市都市规划建设区范畴为东起白浪黄莲垭,西至柏林阳南沟,北至汉江街办的洪溪湾,南至百二河村代家沟,面积为319平方公里。
3.3地块操纵
3.3.1除公益性设施和都市基础设施外,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低层居住建筑,建筑基地未达到5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建筑基地未达到10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建筑基地未达到20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建筑基地未达到3000平方米。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且确定不阻碍都市规划实施的,都市规划治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完成建设;
(二)邻接土地为既成道路、河道或类似情形,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因规划街区划分、危旧房屋改造、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3.3.2建设用地选址图是《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附图。
建设用地红线图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附图,建设用地红线图必须在1:
500(或1:
1000)现状地势图上绘制,图上按照需要绘出规划用地范畴线、拆迁范畴线、道路红线及绿化、水系、文物、市政设施爱护范畴线,并用坐标限定,图上须标明车辆出入口的方位或位置。
3.3.3建筑用地范畴线、规划用地范畴线、拆迁范畴线必须闭合。
各设计时期建筑面积运算均按国家有关建筑面积运算规则进行。
施工图设计时期较批准方案的建筑面积增加幅度不得超过1%。
4建筑规划治理
4.1建筑容量操纵
4.1.1规划建设区范畴内的建设用地按建筑密度划分为老城区和一样地区。
老城区系指丹江路、辽宁路、武当路、车站路、人民路、朝阳路、柳林路、上海路、汉江路、公园路、车城西路、车城路、车城南路、大岭路、广东路、镜潭路、湖南路、方山路、东岳路、新疆路沿线用地。
一样地区系指规划建设区范畴内除老城区以外的区域。
都市中心区系指北京路、汉江路(六堰到北京北路段)、公园路、车城路、车城南路周边及围合的区域。
都市重要地段系指都市规划建设区内都市广场、公园绿地及主干道交叉口周边区域。
4.1.2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按照其建筑性质和所在区位,实施容量操纵(含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具体容量操纵指标见表4.1.1。
建筑容量操纵表表4.1.1
类
不
都市中心区等
重要地段
一般地区
老
城
区
建筑密度(%)
容积率
R低层住宅(不墅)
15-25
0.5-0.7
R多层住宅
≤30
1.2-1.8
1.0-1.6
≤35
1.3-1.8
R高层住宅
≤25
2.5-4.0
2.5-3.2
2.5-3.5
R自建住宅(低层)
≤40
0.9-1.5
C办公建筑(多层)
≤42
≤38
2.0-3.0
≤45
1.5-3.0
(高层)
3.5-6.0
3.0-5.5
3.0-5.0
C商业建筑(多层)
≤55
3.0-4.0
≤50
2.5-4.5
5.5-6.5
4.5-6.0
4.5-5.0
C/R商住楼(多层)
30-38
2.5-3.0
≤32
1.8-2.5
2.0-2.5
3.0-6.5
3.0-4.5
M标准厂房(多层)
2.0-4.0
M一般厂房(低层)
0.6-1.5
0.6-1.8
(多层)
1.0-2.0
W一般仓库(低层)
1.2-2.5
4.1.3对未列入《表4.1.1》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操纵指标,应执行有关专业设计规范的规定,但不得大于《表4.1.1》中居住建筑的操纵指标。
4.1.4原有基地的建设容量操纵指标已达到规定的,一律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畴内进行扩建、加层。
4.1.5建设单位在其征地范畴内(或拆迁范畴内)为都市各类公共绿地提供了用地的,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按照其奉献大小和可能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方法是在编制详细规划或核发设计条件时,对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予以相应调整。
4.1.6建设单位在其征地范畴内(或拆迁范畴内)为其直截了当服务范畴外的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的,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给予奖励。
具体奖励方法是可相应增加建筑面积:
(一)核定建筑容积率小于2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承诺增加建筑面积1.2平方米;
(二)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等于2而小于4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承诺增加建筑面积1.5平方米;
(三)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等于4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承诺增加建筑面积2平方米。
4.1.7建设单位在承担拆迁量较大的旧城改建地区,可按下列公式增加差不多建筑容积率:
FAR2=(S4/S2-1)×
FAR1×
0.7
式中:
FAR1-差不多容积率;
FAR2-增加的容积率;
S2-建筑用地面积;
S4-拆迁范畴面积。
差不多建筑容积率的增幅最高不得大于1.0。
4.2建筑间距
4.2.1建筑间距除应满足本章规定外,还应符合消防、卫生、环境爱护、防灾、通风和工程管线埋设等方面的规范和都市设计的要求。
4.2.2居住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十堰市城区的住宅日照标准采纳大寒日住宅底层满窗日照不低于2小时为运算标准。
4.2.3住宅正面间距,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操纵,具体可按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表换算。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表表4.2.3
方
位
0°
~15°
(含)
15°
~30°
30°
~45°
45°
~60°
>60°
折减系数
1.0L
0.9L
0.8L
0.95L
注:
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
)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我市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
4.2.4十堰市都市规划区内居住建筑间距按下列规定执行(见附图4.2.4):
(一)七层及七层以下,高度不超过24米的居住建筑,其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南北向平行布置的建筑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新建区许多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
旧城改建区许多于1.0倍;
南向坡许多于0.8倍;
北向坡许多于1.1倍。
东西向平行布置的建筑纵墙面与纵墙面间距许多于东侧建筑高度的0.9倍。
2、建筑纵墙与其主朝向一侧另一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为主朝向一侧建筑高度的0.6倍,且最小间距许多于9米。
与其背后一侧另一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为主朝向一侧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许多于7米。
3、建筑山墙与山墙之间的间距一样许多于6米,若两侧均开窗其间距不小于7米。
(二)八层及八层以上,高度超过24米的居住建筑以及其他高层建筑,其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行布置的高层建筑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其中24米以下部分按4.2.4条第
(一)款之第一项规定运算,24米以上部分建筑间距按其主朝向一侧所增加建筑高度的0.4倍进行递加运算,且最小间距许多于26米,最大间距能够不超过36米。
2、建筑纵墙与其主朝向一侧另一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许多于18米。
与其背后一侧另一建筑山墙的间距许多于16米。
3、建筑山墙与山墙之间的间距一样为建筑高度的0.3倍,且最小许多于14米。
4、点式布置的高层建筑的间距,按建筑之间的南北向重叠面进行运算;
重叠面小于12米时距离不小于18米,重叠面大于12米时,按4.2.4条第
(二)款之第一项规定运算;
无重叠面时最近点距离不小于15米。
(三)八层及八层以上高层居住建筑(含其他高层建筑)与七层及七层以下居住建筑之间,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行布置的高层建筑纵墙面与其主朝向一侧的多层建筑纵墙面之间的间距应符合4.2.4条第
(一)款之第一项的规定。
2、平行布置的多层建筑纵墙面与其主朝向一侧的高层建筑纵墙面之间的间距,应按4.2.4条第
(二)款之第一项规定运算。
3、高层建筑纵墙与其主朝向一侧另一多层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为该多层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间距许多于12米。
与其背后一侧另一多层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为该建筑高度的0.4倍,且最小间距许多于10米。
4、多层建筑纵墙与主朝向一侧另一高层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许多于18米。
与其背后一侧另一高层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许多于14米。
5、高层建筑山墙与多层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一样不得少于10米。
高层建筑裙房与多层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一样不得少于9米,若相邻两座建筑其中一座墙面为防火墙时,间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6米。
4.2.5都市旧城改建,经都市规划治理部门批准建筑的多、低层居住建筑,其间距按4.2.4条第
(一)款规定执行,确有困难的,可按以下规定适当缩小,如下列规定,小于消防间距要求的,按消防间距要求执行。
(一)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南北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
(二)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纵墙在南侧的间距,许多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4倍;
纵墙在北侧的间距,许多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5倍。
4.2.6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建筑与其南侧、东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规定4.2.4条执行,并应符合消防要求、卫生防护要求及相应的设计规范。
(二)居住建筑与其北侧、西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可按本规定4.2.4条的要求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15%,并应符合消防要求、卫生防护要求及相应的设计规范。
4.2.7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可按本规定4.2.4条要求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20%,并应符合消防间距要求、功能要求和相应的设计规范。
4.2.8大、中、小学教学楼、幼儿园、托儿所、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的住宿楼,与相邻建筑(含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建筑间距除应符合本规定4.2.4条要求外,还应在各自应退距离基础上,加大10~15%。
4.2.9非平行布置的建筑物,按建筑物之间的平均距离运算;
非平行布置的建筑之间最近点的距离许多于标准间距的0.7倍;
非平行角度超过60°
的间距,按建筑物纵墙面对山墙面的距离运算。
4.2.10建筑间距运算需同时符合下列各项规定。
(一)建筑物间距按最凸出的外墙轴线间距运算。
(二)建筑物纵墙面外挑阳台、楼梯平台、走廊及凸出辅助设施部分的累加长度超过纵墙面长度三分之一的,其间距按最大外凸部分或外凸部分轴线的垂直投影线运算。
(三)居住建筑山墙设置外挑阳台的建筑间距按阳台边线轴线的垂直投影线运算。
(四)当两幢建筑之间有地坪差时,其差额小于1米时不计地坪差,大于1米时将遮挡阳光的建筑物提升或降低到相对高度运算间距;
若被遮挡的一侧建筑底层及二层(或三层)为商业用房(或其他非居住用房)时运算日照间距可减去该建筑商业用房(或其他非居住用房)层数的高度。
(五)确定建筑高度,平屋顶从室外地坪算至于女儿墙顶、坡屋顶从室外地坪算至屋面檐口上边沿。
(六)条形平面建筑山墙宽度超过14米(含14米)时,按建筑长边运算间距。
点式平面建筑山墙开有卧房门窗洞,且以该山墙为此套住宅主朝向的,该山墙按建筑长边运算间距。
(七)在近、中期都市规划中确定需改造、拆迁的三层及三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和其他建筑的建筑间距征得利害关系人同意可不按本规定执行。
4.3建筑物退让
4.3.1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都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爱护区范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符合消防、防汛、交通安全和兼顾相邻用地单位利益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4.3.2建筑物后退用地界线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相邻建筑双方各自从建筑用地界起运算后退距离。
(1)相邻建筑高度等同的其后退距离许多于本规定第4章节运算规定距离的一半。
(2)相邻建筑高度不等的,按建筑高度比例运算,各退够规定距离;
(二)在现有永久性建筑南北两侧新建建筑,且永久性建筑在本规定颁布前未按本条前项有关规定退够间距的,新建建筑的后退距离应在自身应退用地界线间距基础上再行后退,其中:
新建建筑在北侧时,间距许多于本规定第4章节有关规定间距的80%;
新建建筑物在南侧时,间距许多于本规定第4章节有关规定间距的90%,并符合消防间距、卫生防护间距要求。
(三)相邻各类公共绿地新建各类建筑,其最小离界距离:
1、高度6米以下建筑,离界距离不得少于3米;
2、高度6米至20米以下建筑,离界距离不得少于6米;
3、高度20米以上建筑离界距离不得少于9米。
4、地下建筑的离界距离,许多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距离)的0.7倍,且最小不得小于5米。
4.3.3沿都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其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凡已编制操纵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差不多法定程序审查批准地段的沿街新建、改建建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必须按规划要求执行。
(二)未编制操纵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地段,沿街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由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都市道路职能、等级、建筑物建设规模、使用性质等情形确定,但最小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2、沿都市主、次干道两侧新建多、低层建筑的,退让道路红线应为:
主干道许多于8米,次干道许多于5米,支路许多于3米。
3、新建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公共建筑,除应满足4.3.3
(二)款1、2条要求外,其要紧出入口面,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许多于10米,并按规范留出临时停车和回车的场地。
在老城区内后退道路红线确有困难的,经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减少后退距离,但不得少于应退距离的80%。
4、工业厂房、仓库、生产(生活)治理用房等,在满足差不多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由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但最少不得少于4米。
5、经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临都市主干道修建的围墙,必须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许多于6米;
临次干道、支路修建的围墙,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许多于4和2米。
其形式应美观、通透,不临道路修建的围墙,不得超过其用地界线。
城区建筑物后退现状道路红线距离标准(m)表4.3.3
建筑高度
后退红线距离
道路名称
24米以下
50米以下
80米以下
80米以上
人民路、公园路、车城西路、车城南路、朝阳路、车站路、丹江路、武当路、汉江路、邮电街、车城路、辽宁路、东岳路、柳林路、福建路、江苏路、上海路
8
10
12
另定
北京路、天津路、重庆路、浙江路、东风大道、甘肃路、白浪路、方山路、新疆路、大连路、吉林路、大岭路
15
1、道路红线:
指规划的都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含车行道、人行道。
2、其它道路后退红线距离,按道路等级参照执行。
3、大型公建周边及都市重要地段的建筑物需按照具体情形另行从宽确定。
4.3.4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外包柱、门廊、踏步、花台、采光井、橱窗、招牌、污水处理设施等,不得超越建筑红线。
(二)建筑基础、地下室、工程内部管网、车道变坡线等,不得超越规划道路红线。
(三)沿都市主干道的建筑临街一侧不宜布置卫生间、厨房。
4.3.5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必须符合表4.3.5的规定。
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规划红线;
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路边线。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m)表4.3.5
道路级不
与建、构筑物关系
居住区道路
小区路
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建筑物
面向道路
无出入口
高层4
3
2
多层3
有出入口
高层6
4
2.5
多层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
1.5
多层2
围墙面向道路
1
4.3.6本规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应从底层凸出外墙起运算,外挑部分垂直投影线超出底层凸出外墙的,按外挑部分的垂直投影线起算。
4.3.7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临都市主、次干道交叉口,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
多、低层建筑不得少于8米,高层建筑不得少于15米(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下同);
(二)临都市支路交叉口、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
多、低层建筑不得少于4米,高层建筑不得少于12米。
4.3.8沿河道规划蓝线两侧新建建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不得少于8米。
4.3.9沿铁路两侧兴建建筑工程,必须保证距铁路路堤坡脚许多于6米,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外侧钢轨距离不得少于20米。
(二)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外侧钢轨的距离不得少于l5米。
(三)铁路两侧的围墙与最外侧钢轨的距离不得少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
(四)涉及铁路道口、桥梁、隧道、高切坡路段的工程设计,须符合铁路治理的有关规定。
4.3.10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划定隔离带,在隔离带范畴内不得新建任何建筑物,隔离带宽度具体规定如下:
(一)高速公路两侧各50米;
(二)国道两侧各20米;
(三)省道两侧15米,县道两侧10米。
4.4建筑高度操纵
4.4.1建筑物的高度除符合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必须同时符合本章规定。
4.4.2在已编制详细规划或都市设计地区内进行建设的,建筑高度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或都市设计的要求操纵。
4.4.3沿都市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的1.5倍。
即H≤1.5(W+S)。
4.4.4建筑基地临接两条以上道路,建筑高度可按宽路确定。
4.4.5建筑基地临接或道路对侧有广场、河道、电力线路爱护区等永久性旷地的,其建筑高度运算,可将广场、河道等永久性旷地的二分之一宽度计入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4.4.6在有净空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电视台和其它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道)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高度严格按照各专业治理部门的规定执行。
4.4.7文物爱护单位和建筑爱护单位周围的新建、改建建(构)筑物高度操纵,采纳视线分析法:
视点距爱护对象的距离大于等于爱护对象高度的3倍,在这一视域范畴内,拟建建筑物不得高出被爱护对象。
5绿地操纵与风景名胜区爱护
5.1绿地操纵
5.1.1都市绿地系统规划是都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确定都市绿化目标和布局,规定都市各类绿地的操纵原则,按照规定标准确定绿化用地面积,分层次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大型公共绿地等的绿线。
5.1.2操纵性详细规划应当提出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规定绿地率操纵指标和绿化用地界线的具体坐标。
5.1.3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按照操纵性详细规划,明确绿地布局,提出绿化配置的原则或者方案,划定绿地界线。
5.1.4已建和规划的都市各类绿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并不得建设与绿化规划无关的项目(经许可的管线工程除外)。
5.1.5都市绿化的用地面积,应占都市建设用地面积一定比率:
(一)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不低于用地总面积的30%。
旧城改建的公共设施用地不低于用地总面积的20%,住宅用地不低于用地总面积的25%;
(二)道路绿化面积按照道路性质而定,新建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新建都市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比率(绿地率)不低于30%,新建都市次干道绿地率不低于20%,新建支路绿地率应不低于15%;
(三)都市内高速路、快速路两侧建防护林带宽度不低于20米,铁路两旁建防护林带宽度不低于10米;
(四)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堰市 城市规划 管理 技术 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