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677463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62KB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借鉴杜威"
做中学"
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
并设计"
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
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
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
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
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
提出活动二的要求:
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
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
谁配的小棒最长?
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
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
任意"
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
最后学生终于发现: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
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在线测试,然后实时反馈测试情况。
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二)
一、概述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得出相关结论,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生能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中大部分中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认识了常见的角,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操作活动的展开而不断地提高思维活动的层次,不断地引发新的认知冲突。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为本课制作的CAI课件;
准备的相应学具:
三角板、课前做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模型。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
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
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
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
(板书课题:
认识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请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
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练习十第1题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
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
电线杆架、房架等等。
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
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
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
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
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
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
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
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四、巩固练习
1.练习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三)
1.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
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例二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教材还安排"
想想做做"
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
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识。
学法:
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画方格纸以及围钉子板等手段,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5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
认识三角形。
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
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
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
用小棒摆、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指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
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
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指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
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
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
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
②小棒的长度不同:
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
③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
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果:
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
()然后提问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
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两条边长长度的和第三边。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
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
10,5+10>
6,6+10>
5;
4+6=10,4+10>
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
先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
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大于。
出示三组数:
2cm、4cm、6cm;
5cm、2cm、5cm;
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独立操作思考,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对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
接着是第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五)回顾反思,总结延伸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角形 认识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