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蜀道难练习题1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73051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75.34KB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蜀道难练习题1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蜀道难练习题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蜀道难练习题1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
从诗的内容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唐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道路崎岖、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动乱的可能。
据《唐摭言》载,李白自蜀回长安以后,贺知章前去探望,李白以所作《蜀道难》示贺知章,知章读罢,大为赞叹,对李白说:
“公非人间人,岂太白星精耶?
”并称李白为“谪仙”。
【文本素材】
傲岸的李白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
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
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不能。
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日,李白始终保持傲岸不羁的个性。
应诏入京之时,他一路狂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赐金放还”之后,他愤然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他不失耿介光明之志,“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
面对炙手可热的权贵,他始终保持着人格的尊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课外链接】
中吉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
学术争鸣升至官方层面
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纷纷自称是李白的故乡,引发了李白故里争夺战。
特别是江油和安陆,干脆放弃了学术争鸣,当地政府赤膊上阵,文攻笔战。
一个名人故里之争,上升到官方层面,在国内极其罕见。
现在,江油死守“唯一”原则,吉国托克马克市联合安陆,形成了颇似三国吴蜀结盟以抗曹魏的阵式。
2010年3月,甘肃籍学者雷达撰文,提出李白故里在甘肃天水秦安,当地随即举行了网友签名等活动,颇为热闹,但这些仅限于民间诉求。
目前,甘肃天水以“伏羲——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为主体旅游品牌,还有一个麦积山景区,市政府正在全力推动麦积山景区跻身“丝绸之路世界遗产项目”。
所以,该地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不是李白,甘肃天水市政府的态度也就始终含糊不清。
至此,围绕李白故里之争,两国四地架起八卦迷局,让人一头雾水。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江油和安陆兄弟阋墙,官方直接出面,甚至拉开一副“对簿公堂”、“水火不容”的架势。
其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之前两地围绕李白故里开发所投入的大规划、大资本和大项目,使得这一争夺成为两地谁也“输不起”的战斗。
对于双方来说,李白故里花落谁家,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运用角度] 傲岸不羁 个性 历史和现实 故里 争
【美文欣赏】
我眼中那些写唐诗的男子们(节选)
余秋雨
李白永远让人感到惊讶。
我过了很久才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我们对他的惊讶,恰恰来自于他的惊讶,因此是一种惊讶的传递。
他一生都在惊讶山水,惊讶人性,惊讶自己,这使他变得非常天真。
正是这种惊讶的天真,或者说天真的惊讶,把大家深深感染了。
我们在他的诗里读到千古蜀道、九曲黄河、瀑布飞流时,还能读到他的眼神,几分惶恐,几分惊叹,几分不解,几分发呆。
首先打动读者的,是这种眼神,而不是景物。
然后随着他的眼神去打量景物,才发现景物果然那么奇特。
其实,这时读者的眼神也已经发生变化,李白是专门来改造人们眼神的。
历来真正的大诗人都是这样,说是影响人们的心灵,其实都从改造人们的感觉系统入手。
先教会人们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发现,怎么联想,然后才有深层次的共鸣。
当这种共鸣逝去之后,感觉系统却仍然存在。
这样一个李白,连人们的感觉系统也被他改造了,总会让大家感到亲切吧,其实却不。
他拒绝人们对他的过于亲近,愿意在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
这也是他与一些写实主义诗人不同的地方。
李白给人的陌生感是整体性的。
例如,他永远说不清楚自己的来处和去处,只让人相信,他一定来自谁也不知道的远处,一定会去谁也不知道的前方;
他一定会看到谁也无法想象的景物,一定会留下谁也无法想象的笔墨……
他也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可以让任何人产生亲切感的诗句,但紧接着就产生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既然如此思乡,为什么永远不回家乡?
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拥有足够的自由,偶尔回乡并不是一件难事。
但是,这位写下“中华第一思乡诗”的诗人执意要把自己放逐在异乡,甚至不让任何一个异乡真正亲切起来,稍有亲密就拔脚远行。
原来,他的生命需要陌生,他的生命属于陌生。
为此,他如不系之舟,天天在追赶陌生,并在追赶中保持惊讶。
但是,诗人毕竟与地理考察者不同,他又要把陌生融入身心,把他乡拥入怀抱。
帮助他完成这种精神转化的第一要素,是酒。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都道出了此间玄机。
帮助他完成这种精神转化的第二要素,那就是诗了。
对于朋友,李白也是生中求熟、熟中求生的。
作为一个永远的野行者,他当然很喜欢交朋友。
在马背上见到迎面而来的路人,一眼看去好像说得上话,他已经握着马鞭拱手行礼了。
如果谈得知心,又谈到了诗,那就成了兄弟,可以吃住不分家了。
他与杜甫结交后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地步,可见一斑。
然而,与杜甫相比,他算不上一个最专情、最深挚的朋友。
刚刚道别,他又要急急地与奇异的山水相融,并在那些山水间频频地马背拱手,招呼新的好兄弟了。
他老是想寻仙问道,很难把友情作为稳定的目标。
他会要求新结识的朋友陪他一起去拜访一个隐居的道士,发现道士已经去世,便打听下一个值得拜访的对象,倒也并不要求朋友继续陪他。
于是,又一番充满诗意的告别,云水依依,帆影渺渺。
(选自《书摘》)
点评 李白是一个经典,也像谜一样令人咀嚼不尽。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也会读出不同的内涵。
本文的作者以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眼中的李白,给人启迪。
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品读李白,感受一位千年巨人的伟大个性吧!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为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噫吁嚱( ) ②鱼凫( )
③秦塞( )④石栈( )
⑤猿猱( )⑥萦岩峦( )
⑦扪参历井( )⑧巉岩( )
⑨飞湍( )⑩喧豗( )
⑪砯崖( )⑫万壑雷( )
⑬嗟尔( )⑭峥嵘( )
⑮吮血( )⑯崔嵬(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危
②当
③何
④之
⑤去
⑥尚
⑦尔
⑧坐
⑨乎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之义
①危乎高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②但见悲鸟号古木
③开国何茫然
④侧身西望长咨嗟
5.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①猿猱欲度愁攀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人听此凋朱颜:
③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整体感知
1.作者为了状写入蜀道路的艰难,写了哪些景物?
(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2.诗中涉及到哪些神话传说?
3.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
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
请从句式和用韵方面简析之。
4.全诗可分为三层,试概括各层层意。
二、深层探究
5.“噫吁嚱……难于上青天”,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6.
(1)“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写的是什么?
写“回川”、“黄鹤”、“猿猱”意欲何在?
诗人为何又要具体写“青泥”?
(2)“问君……凋朱颜”几句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7.“连峰去天……万壑雷”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8.简析本诗的写作思路。
9.本文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三、技法迁移
夸张的手法
[文本回顾] 《蜀道难》一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
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
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山水形象的本质特征,使其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技法点拨] 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它通常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和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可分三种:
(1)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看见这浓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恰当运用夸张手法,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通过形象的渲染,可丰富读者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夸张还能增强幽默感和趣味性。
[迁移运用] 指出下列句中所用的夸张的类型,并分析运用夸张的作用。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2)如今留在寨里的尽是穷人,同那些有钱的山寨没来往,原来有几个狗腿子,有的死啦,有的逃啦,还有一个在寨里,失了靠山,老老实实种了巴掌大一片山坡地。
(姚雪垠《李自成》)
(3)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宋·
范仲淹《御街行》)
答案
基础梳理
1.①xūxī ②fú
③sà
i ④zhà
n ⑤ná
o ⑥yí
nɡ ⑦mé
nshēn ⑧chá
n ⑨tuān ⑩huī ⑪pīnɡ ⑫hè
⑬jiē ⑭zhēnɡró
nɡ ⑮shǔn ⑯wé
i
2.①峨眉山 娥眉 ②栈道 饯别 ③援助 缘分 ④猿猱 车辕 ⑤信口雌黄 雏形 ⑥摧毁 崔嵬
3.①形容词,“高” 形容词,“危险” 形容词,“端直” ②介词,“在” 动词,“阻挡”、“把守” ③副词,“多么” 疑问代词,“什么” ④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动词,“距离” 动词,“离开” ⑥副词,“尚且” 动词,“崇尚”、“尊重” ⑦指示代词,“那”、“那时” 人称代词,“你们” ⑧副词,“徒”、“空” 副词,“因为” ⑨叹词,“啊” 语气助词,无义
4.①高。
环境险恶,不安全。
②只。
一般作转折连词用,“但是”。
③渺茫遥远的样子。
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
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
④叹息,与“嗟”同义。
商议、咨询。
5.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愁苦”。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
③名词作状语,“向西”。
文本互动
1.山:
太白山、峨眉山、高标、青泥岭、巉岩、连峰、绝壁。
水:
冲波逆折之回川、飞湍瀑流、万壑。
动物:
黄鹤、猿猱、悲鸟、子规、猛虎、长蛇。
植物:
古木、林间、枯松。
道路:
天梯石栈。
关卡:
剑阁(或“剑门关”)。
2.蚕丛及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3.句式:
全诗49句,运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甚至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便于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用韵:
从开头到“使人听此凋朱颜”这十三行,最后一个字都押“ɑn”韵,而从“枯松倒桂倚绝壁”到结尾,则一连三换韵脚:
“壁、雷”古代为同韵,“哉、开、豺”为同韵“ɑi”,“蛇、麻、家、嗟”古代为同韵。
4.第一层(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叹高。
第二层(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叹险。
这层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猿猱欲度愁攀援”),写蜀道之高峻,含有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
第二小层(从“青泥何盘盘”至“以手抚膺坐长叹”),写人行唐代入蜀要道——青泥岭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第三小层(从“问君西游何时还”至“使人听此凋朱颜”),诗人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再一次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情状。
第三层(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安居之难。
叹蜀地战祸之重。
这一层可分为两小层:
第一小层(从“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一层先写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山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最后诗人借用蜀地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人深表叹息,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第二小层(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篇末),以“剑阁险恶,险象环生”,再次写蜀道难行。
5.统摄全诗,奠定咏叹的基调,感情奔放。
6.
(1)入蜀原来无道,后来有了道,这几句是紧承上文,写道上山之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
写“回川”之险,衬山势之高危。
写善飞的黄鹤都不能飞渡,善攀的猿猱都愁攀援,固然是衬山危,更衬人行其上更是难上加难了。
“上有……回川”二句,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所见,是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之危的概貌;
写“青泥”,是具体描写,突出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行于“青泥”,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触摸它们,想像奇特,具体可感。
(2)“但见……空山”四句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氛围。
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
鸟鸣,本可以使山林更显幽静,但此时的原始森林荒寂无人,有千里孤身之感。
7.这几句,诗人设想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静),再写水石激荡、万谷轰鸣(动),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令人惊心动魄。
8.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之难行,最后从未来去蜀地之险的角度,写蜀地乃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9.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
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这三叹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
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
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这三叹其实也蕴涵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迁移运用] 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语文 必修 专题 蜀道 练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