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670838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13KB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约星期二》读后感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
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
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
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
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
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
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
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
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
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
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
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
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
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
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
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
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
该说不还是该去做?
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
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即将离世的岁月,这些条件组合在一起,将是会产生多么令人神性的人生哲学和思考,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另一位是曾经的优秀学子,如今的一位成功电视工作者,一个深陷社会各种纷扰的青年,他们两个人在前者的最后时光重逢,既能让老人的智慧有了个最好的方式来表达散发,也使青年更懂得了人生,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
语文学的不好,不能很好的来表达和过度衔接各个感悟,索性就像列公式一样生硬而独立但清晰地一一陈述出来把。
首先,由于读的匆忙,并不能多么细心留意和体验书中的哲学,这本书是属于那种要至少再读一遍的,由于只是读了一遍,只能算了解内容,只有不错的几个感触,那些多少让我还能至今记得的。
第一便是莫里老人说的,现在的人们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知道怎么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这一点最先让我有感触,我们总是在压力感情,情绪。
不论是对人的喜爱,不喜欢,或是高兴,忧郁,痛苦。
我们都在成长中受到礼教,伦理的约束而压抑感情。
当我们的表情越来越麻木的时候,人们说我们开始成熟了。
当我们装的宠辱不惊的时候,也就登峰造极了。
这个方面,让我想起来初中时候的一件事,一次考试,班里的一位女生进步很大,班主任就“狠狠的”夸了她一番,那时还设有奖项,就让她上前去领奖,照平时,按照我们手的教育就是宠辱不惊,随时要谦逊,不管心里是多么开心,多么高兴,多么骄傲也不能太表现出来,最好要努力装出一副无奈,不情愿,愁眉苦脸的去领奖,不能太嚣张,最多也就是微微笑,领了奖回到座位上才能偷偷乐。
结果这位女生不然,很大方,很自然,很开心地走到前面,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开心,笑的很灿烂,很自然,满心的欢喜,内心中的骄傲开心自然而大方的流露在她爽朗的笑声中。
很不一般,领完奖下去,班主任也很开心,特意的说,看这位同学多好,大家就该这样,高兴就要表现出来嘛,不要有太多神马顾虑,我很喜欢这样。
估计是我们老班受够了我们这一帮小小年纪就装深沉的孩子,今天难得有这么一位天真无邪的,所以就此又夸了半天。
还有书中写道作者跟莫里老人到后来就经常握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种敢于表达且喜欢表达感情的一个现象,这又让我想起在高中时有一天在学校食堂,当时上高二,偶遇一位初中同学,他本来在南校区,我不知道他搬到了北校区,这次突然碰面,很激动,我们两个一见面,就是不约而同的,握手!
!
颇有领导人会晤的风范。
这个不善于表达感情是个人现象,却更是一个社会现象,礼数和对表达程度的把我也是个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因为这些情感类的举止取决于心,以一颗纯真无邪的心去拥抱任何人多不是非礼,气场不同......
第二是感情第一,不止一次地见到哲人们说人生来不是为了物质活的,而是为了活的情感的愉悦,比如吃饭,对吧,饿了半年喝一口玉米粥就很开心,获得的满足感比戴着枷锁吃山珍海味要大得多,例子举得不是很贴切,总之我还是比较信奉这个人们活着是为了心情愉悦的。
莫里老人对金钱的不屑很明显。
金钱这个东西其实也不是人类社会不可分离的必需品,但它是个象征,我们说一个富翁腰缠万贯,金钱满仓,富翁很开心,哦,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富翁是个暴发户,人品什么的都不怎么的。
但是我们说,甚至是教材里学,农民陈焕生(《陈焕生进城》)自从国家改了政策,脱掉了漏斗户的帽子,晚上躺在被窝里想想,家里粮仓里的粮食慢慢的,院子里的牲畜也很多,心里就不觉得美滋滋的。
我们看到这个就要赞扬农民同志的辛勤简朴,并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
仔细想想,这就奇怪了,富翁和农民的情况不都一样嘛?
钱从某个角度看就是等同于粮食和牛羊。
我们为什么对持有大量金钱的人不怎么看好,对粮仓殷实,牲畜兴旺的农民就不断称赞呢?
这个应该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在历史上钱就充当了比较多的邪恶角色,而且也是因为金钱本身的优点——方便携带和广泛的通用性。
贿,都是直接塞给对方银票,而不会拉一大车同价的大米到对方家里,土匪抢什么?
有钱肯定先抢钱,因为金钱,多少人家破人亡。
所以人们对钱多没有什么好态度。
钱多了可以买很多东西,粮食不行。
再想,国人的仇富心理是怎么个起源?
嫉妒?
会不会是和讨厌与自己喜欢的女生在一起的男生一样的心理?
自己喜欢的事物得不到,比如钞票等,就会反而会有即对那个事物的喜爱和对其拥有者的讨厌的双重心理?
对金钱的讨论数不胜数,共产主义社会不需要钱。
莫里老人一点也不在乎金钱这个“细枝末节”的东西,因为他快死了,剩个几千块钱就够了,他会不会因为即将去世而对金钱的不看重更加严重了?
这个,再说吧。
我们需要金钱,但绝对不能沦为它的奴隶,够一家人幸福安康平常生活就行了,那个不是身份的象征。
如果是担心有突发情况没钱了,或者钱不够用,那就去买保险嘛,保险公司是这个社会的一个伟大产物,毁誉参半。
但就这个角度想,保险还是有用的
第三,是作者的一个变化,一个不大的变化,但是足以让人思考。
作者自从在莫里老人那里听了几个星期后,本身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却开始突然不喜欢曾经爱看的娱乐八卦周边新闻了,还有一次碰见一大群记者们扛着设备紧张而急迫的奔向以为体育明星,其中一位记者神色慌张的向前拥挤的时候不小心踢了他一脚,这位记者一边继续向前进攻,一遍说着对不起时,他突然产生了很大的厌恶之心,每个人脸上都是写满了争抢,匆忙,不安和惶恐,他感到难受,我觉得作者在这时已经变了,说高雅点,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再高雅点,就是开始享受孤独和寂寞了,这是很难的的,我们在生活着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逃避孤独和寂寞的,比如不停的玩游戏,出现习得性无助,用各种无聊没有营养的东西去填充内心空虚,其实一旦停下来,更大的空虚和恐慌就会袭来,所以不敢出来,出现网瘾,各种瘾,大学就这样,所以人们为了规避不安心理,本能地去寻求愉悦,去沉沦。
因此我认为,当一个大学生,尤其是河工大的以为学生开始不喜欢呆在宿舍玩游戏,上网,而是喜欢坐在自习室里,并且享受这段时光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我称之为开始享受孤独了,关于孤独和寂寞是参阅了网上一个视频——《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一堂课》,才开始有了这个概念。
虽然目前仍然不能做到享受自习室,但是正在努力
没了吧,总结一下主要的三个感悟:
我们要尝试更自然更加无拘束的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们时为了追求感情的认同和心情的愉悦而生活的;
要学;
会享受孤独。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面对不可预知的死亡与衰老,我们该做些什么?
什么是爱?
爱何以永恒?
该怎样看待金钱和自身的价值?
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和价值观?
人生有太多的疑问待我们去思考,是的,我们需要一位智者,当作我们的引路人。
而莫里,就是这样的一位智者。
站在世俗之上,俯视着社会。
他乐观地面对病痛,他从容地体验死亡。
他在享受,因为他知道:
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和无法避免的痛苦,要学会享受。
这是人生的一课:
我们所在的社会告诉我们:
越多越好。
可一个人,要分清楚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想要的。
真正的所需其实很少,而欲望的雪球却会越滚越大。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
当一个人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他就会知道如何生活。
爱是人生永恒的话题。
三毛说:
“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更是要是活着的每一天都散发出光和热来。
”
这是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也许,让你们现在读这本关于人生的大书还不算太早,你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
)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
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5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谈人生?
老人,且待那一天——《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参透了生死的老人。
近日看了一本《相约星期二》(米奇·
阿尔博姆著)。
这本书有余秋雨作序并推荐。
尽管对余某人及其文字颇有些感冒,但还是忍不住想印证一下,到底他推荐的书是否跟他本人一样酸不拉几,一样做作扭捏。
那是个其貌不扬的社会学教授,莫里·
施瓦茨,个子矮小,大耳朵,鹰勾鼻,牙齿参差不齐,但笑的时候依然毫无遮拦。
待人热情真诚。
跟你谈话,他的世界里只有你,绝对不会心有旁骛。
他天真活泼,喜欢唱歌跳舞。
如果不是得了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他愿意每天过着这样天真活泼的日子,晨练,散步,与朋友谈心,欣赏大自然的色彩,享受美食。
得这个病时他七十多岁。
从医生处得知病情后,他开始思索怎样渡过剩下的日子,两年,几个月,也许会更短。
他继续给学生上课。
他决定让死亡成为一门课程。
活着办个追悼会。
让家人和好友来致悼词。
他们把想对他说的话都说了,他也听到了。
这主意显然不错。
有许多葬礼都是悼词很感人,只可惜那个躺着的人已经听不到了。
当他慢慢地失去自理能力,他说他会尽力去享受这个过程,重新当一回婴儿,读后感《且待那一天——《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他是如此豁达睿智,并乐于向朋友畅开胸怀。
听着美妙的歌声,他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如果有那么一本书,让你看了后心有所动,心有所思,它就发挥了它的价值。
这与莫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追求的完全一致。
因此,莫里活着没有遗憾,死了也没有遗憾。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可以自怜自爱,但不要停留太久。
生命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享受。
来得及向人世告别也是一种幸运。
每天,放一只小鸟在肩膀,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
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爱情和婚姻有章可循。
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
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
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
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
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看到最后,恍然发现,这也就是印象中的余大师的品味。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
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
一个老人"
向"
一个年轻人"
讲的"
一堂人生课。
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
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
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
"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
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
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7
《相约星期二》这一书名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些许轻松的气味。
于是也没多了解便从网上购买回来了。
拿到书,题目下还有一行小字: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于是便猜想应该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相约每个星期二探讨人生这一话题吧。
带着这样的猜想打开书页,简介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这是怎样一个老人,带着怎样的状态怎样讲述着人生这堂课。
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的序言让我又多了层感动。
人生不是用来研究的课题,而是每个人活出的精彩,无法炮制,无法重来。
莫里·
施瓦茨,一个社会学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在与世长辞前不忘倾其所有,与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米奇·
阿尔博姆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话题。
学生将其整理成文,也给我们读书人上了一课。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
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
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
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
“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
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
”他的决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
他可以让别人去研究,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
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
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
带着一丝伤感,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我继续往下读,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授。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中充盈着两个词:
爱和坦然。
爱贯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说:
“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心理治疗。
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
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
他情愿花时间去想想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
这更是他施爱于人的表现。
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
老人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对生活的珍惜和和时间的利用,让我备受感染。
而他对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让我汗颜。
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谁都必须经历这一关,那你是选择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还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
老人选择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还要去奉献出一份力,去启发身体健康而内心迷茫的人们。
莫里说:
“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
莫里的答案就是:
与生活讲和。
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他认为:
“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
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
”他继续说到:
“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
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
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
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
中年人揽镜自悲;
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读完这本书,不再是看题目时的轻松了,而是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
轻松的是要学老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坦然的接受顺境或逆境,生老病死。
沉重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沉重的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择。
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样活出那份豁达,也无私地去奉献一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
“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
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
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
“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
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
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
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
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
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
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
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相约星期二 相约 星期二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