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66748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6.24KB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早在1952年7月10日,毛泽东在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第一期毕业学员的训词中指出:
“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就是要求实现诸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
为此就要克服在过去曾经是正确的,而现在则是不正确的那种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简单现象和游击习气等等,而必须加强整个工作上、指挥上,而首先又应该是从教育训练上来培养的那种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毛泽东强调:
“这是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之一。
”这一论述统一了全军思想,有力指导了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开展。
1953年12月至l954年1月,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部署。
会议提出了建设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的总方针、总任务,第一次创造性地把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作为完整统一目标,提到军队建设全局高度;
规划了国防现代化建设蓝图,要求逐步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合理化、制度训练正规化;
还明确了现代化建设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要通过发展工业为国防现代化奠定基础,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要把学习苏军经验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结合起来。
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
1956年3月,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安全形势,中央军委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进一步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依据。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作了科学阐述,如他指出:
“国防不可不有”,“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以我为主”的国防建设方针。
这些理论观点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认识成果,构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新内容,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民解放军全面展开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首先,着眼于长远发展和加强质量建设,进行了两次精简整编,调整编制体制,大力建设海军、空军及陆军技术兵种,减少陆军步兵数量,使军队员额降至240余万人;
同时,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纠正忽视政治工作的倾向,完善了政治工作的制度,使政治工作向和平时期与依法指导开展转变;
并提升了军队院校层次,鼓励开展军事科学研究。
最重要的,这一时期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志愿兵役制,使军队有了可靠的常备兵源;
实行薪金制,取消供给制,使军人和家庭的生活得到保障;
实行军衔制,增强了军人荣誉感和责任感。
这三大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世界军队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点要求,使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武器装备方面,从进口、接收苏式武器装备到成立专门领导和科研机构,建立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使武器装备生产有了长足发展。
此外,还按照毛泽东所提出的上述“五统四性”的要求开展正规统一的军事训练,使我军初步具备了现代化条件下协同作战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的军队和国防建设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如加强政治工作,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使军队革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大抓基层建设,开展“四好连队、五好战士”活动,涌现出“好八连”和雷锋等先进典型,并要求干部下连当兵,促进了基层建设的发展;
根据安全形势变化,进行备战整军,加强国防工程建设和后备力量建设;
开展群众性大练兵活动,推动了军事训练的深入开展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国防尖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常规武器装备实现国产化,特别是“两弹”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的核垄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证。
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国防和军队建设遭受了严重破坏,但是战备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仍然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第二炮兵的组建极大地提高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和威慑力。
我军英勇地进行了炮击金门、平息西藏武装叛乱、中印边境作战、珍宝岛和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保卫了国家安全和统一。
另外,人民解放军还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百万官兵屯垦戍边,数万将士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开山筑路,涉水架桥,抢险救灾,在新中国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这一阶段,毛泽东在领导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实践中,回答解决了“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如何建立现代国防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国防和军队建设逐渐迈上了以现代化为中心和导向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富国强军梦想开始变为现实。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开启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新时期。
随着世界形势出现新的变化,我国安全环境有所改善,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这就要求军队必须拨乱反正,转变战略指导思想,着力解决军队的现代化问题,以开创军队和国防建设新局面。
邓小平作为战略家,总是从解决最深层最根本的问题人手,指导全局和推动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工作中,思考和关注最多的就是指导思想的转变问题。
指导思想的转变是先导,也是根本。
没有指导思想的转变,就无法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民军队就无法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要责任,就无法更好地服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的转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包含着不同层次的思想内容。
1981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
这不是对20世纪50年代总方针、总任务的简单重复,而是汲取以往“单纯军事观点”和“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等错误倾向的教训,在更高基础上予以继承和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革命化是前提,现代化是中心,正规化是保证,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这个总目标的重新确立,直接推动和加快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
1985年6月,基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判断,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邓小平果断提出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即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
这一重大转变,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和平环境,加强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国家从临战应急状态转向根本长远建设,从侧重于军队建设转向全面国防建设,从孤立考虑国防和军队建设转向依靠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加强发展,国防科技和工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这说明我们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有了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从而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随后,邓小平又提出坚持战斗力标准,注重质量建设的要求,强调要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增加军队建设技术含量,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为实现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总目标进一步指明了正确道路。
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处于临战应急状态,并且受到频繁政治运动的冲击和破坏,无法着眼于全局和长远来谋划推进人民军队建设,所以国防和军队建设逐步偏离了现代化的方向,军队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样,“解决现代化的问题”成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中心。
围绕这一中心,20世纪80年代我军在军队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政治、军事、后勤、装备和人才等各项建设快速发展。
如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按照“四化”方针选拔和培养干部,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保持和发扬老红军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人民军队性质;
裁军100万,军队员额降到320余万人,官兵比例趋于合理;
调整改革体制编制,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建立预备役部队,组建武警部队;
坚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针对未来战争特点,对军事训练体制、训练手段和训练内容进行改革探索,重点是抓诸军兵种的合成训练,大力提高军政素质和整体作战能力。
为此,我军先后组织了多次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战役集训和演习。
同时,大力发展院校教育,实行经院校培训提拔干部制度,进一步完善指挥院校三级培训体制和专业技术院校系科结构,狠抓教员队伍建设和素质提高,为部队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武器装备建设和尖端技术发展也取得很多新成就,较大地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导弹、飞机、舰艇等常规武器装备研发形成系列化,使整个军队的技术战术水平全面提升。
尤其是战略核导弹完成陆基近程、中程、中远程到洲际的系列化,并开始向第二代战略武器发展。
重新启动依法治军进程,军队法制建设进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优先发展经济迅速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状态,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和技术基础,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需要,也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因此,邓小平强调指出:
“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
”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不会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
“加强国防必须首先发展经济,是一个规律。
”违背这个规律,国防建设就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
这深刻地反映了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和鲜明特色。
新时期以来,人民军队自觉在大局下行动,把服从大局作为根本要求,合理确定国防投入比例,适度压缩军队建设规模,向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发展。
“国防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大幅下降,从l975年的l7.4%,下降到1985年的l0.4%”,有力地保障和支援了经济建设大局。
同时,人民军队把服务大局作为重要责任,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将大量军工企业转民用生产,开放部分军用设施,大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参加扑灭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等抢险救灾任务,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这有利于把国家经济搞上去,并加大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军队平战转换能力,提高国防整体水平。
另外,人民解放军还进行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执行拉萨戒严任务,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反对分裂破坏、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了新的贡献。
这一阶段,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科学地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问题,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军事变革蓬勃兴起,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都给军队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
我军面临着打赢高技术战争和保持人民军队性质的两个历史性课题。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军队“三化”建设总目标的另一种表述和概括,两者是一致的。
实现总目标的过程,就是解决历史性课题的过程,就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江泽民结合新的实践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军队“三化”建设的总目标,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和总体思路,适时赋予新的内容,确保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快速发展。
l990年12月,江泽民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军队建设总要求。
这五句话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确立了全面推进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对军队建设总目标的具体化和规范化,使实现军队建设总目标成为部队经常性的基本实践活动。
l993年1月,中央军委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即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
这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深化,起到了统揽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重大作用。
随后,根据战争形态演进和安全形势变化,中央军委又及时对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如,l995年12月,着眼于提升军队质量,提出了科技强军战略,要求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战斗力,实现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l997年12月,依据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更加具有前瞻性、规划性。
2002年12月,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坚持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实现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实现军队建设总目标,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这期问,台海局势日益严峻复杂,军事斗争准备成为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只有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才能牢牢掌握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抓住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龙头。
军事斗争准备的扎实推进,很好地引导带动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
这一时期,我军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全军官兵思想政治上更加坚定;
加大训练改革力度,加强战法训法研究,着眼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广泛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
到90年代中后期,我军成功进行一系列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圆满完成“封边控边、维稳处突”等重大任务,全面检验和锻炼了我军作战能力,表明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坚决反对分裂势力、保卫国家安全统一。
同时,我军继续进行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压缩军队规模,优化编成结构,充实作战力量,精干领导机关,收缩保障摊子。
在80年代裁军百万基础上又裁减员额50万,并对领导指挥体制、保障体制、部队编成、院校体制等都进行调整改革,初步达到了加强质量建设、从结构上提高作战能力的目标要求。
还根据需要组建了一批应急作战部队,提高军队的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能力;
充分发挥军队院校的主渠道作用,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加强管理,推进改革,建立三军联勤体制,整顿军队生产经营,坚决停止一切经商活动;
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后勤综合保障能力和效益明显增强。
1998年成立总装备部,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增大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力度,实现了国防科技事业和武器装备建设的新发展、新跨越。
陆军基本形成立体机动作战的装备体系和配套的支援保障体系,海军基本形成海上机动作战、基地防御作战和海基自卫核反击作战的装备体系,空军基本形成歼击机、攻击机、运输机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结合的装备体系,第二炮兵基本形成近中远程齐全、核常兼备的武器系列。
此外,这一时期先后制定10多部军事法律、l00多项军事法规,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以《国防法》为龙头,以条令条例为主体的军事法规体系,有力推动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90年代末,人民解放军顺利进驻香港、澳门履行防务,展现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改革开放初期,优先发展经济是正确的,但经济发展不等于国防自然强大。
随着世界局势变化和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进一步提高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的能力。
90年代以后,国防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增加,逐步建立起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在国防建设中,通用性较强的军事设施实行军民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资源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在经济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国防和军队需求,做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增强国防实力。
注重通过政策法规制度,促进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兼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同时,军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和抢险救灾工作,支援西部大开发,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
l989年以来,“全军共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9000多项,参加重大抢险救灾120多次。
在1998年抗洪中,全军30多万官兵临危不惧,奋勇抢险,保卫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
这一阶段,江泽民围绕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继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形成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迈入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发展新阶段。
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
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实践发展,就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直接促进了党的军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004年l2月,胡锦涛着眼于国家利益新发展和安全形势新变化,提出了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即军队要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使命、任务决定方向和目标,这也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2005年12月,胡锦涛明确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要求“紧密结合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际,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
这一重要指导方针的确立,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意义。
围绕全面履行历史使命,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阐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指导方针、总体思路、根本途径、发展动力和政治保证等根本性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运用和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世纪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以有效履行历史使命为核心,并以此作为检验现代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如,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能力对战斗力生成的主导作用;
深化编制体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完成裁减军队员额20万的任务;
建立健全联合指挥、训练和保障体制,提高了整体效能;
注重解决官兵切身利益问题,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稳定;
并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了一批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军队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
坚持科技强军也是新世纪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特点,不仅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坚持科技兴训,改革训练内容、方式、手段,还突出联合作战训练和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提高了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和官兵信息化素质;
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提高官兵科技文化素质,“全军作战部队军师团领导95%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一线飞行员全部具有大学学历,一线舰长全部毕业于专业院校,二炮部队技术军官全部具有学士以上学位”。
新世纪我军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杀手锏”工程成果显著,武器装备配套建设快速发展,卫星及航天技术、载人航天工程、绕月探测工程等取得巨大成就,为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后勤保障方面,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努力实现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使军队的作战保障和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军队法治化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从严治军力度,新制定和修订军事规章900多件,完善军事法规体系,严格按照法规制度规范各项建设和工作,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
此外,还积极开展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为加速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战争来临,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
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成为一些国家的政策取向。
根据这种趋势,中共十七大指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应进一步融人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以更加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这样,在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探索了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办法,重点建立和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后劲,也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方面的主要做法有:
坚持勤俭建设,勤俭办一切事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切实把军费管好用好;
坚持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
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勇于承担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支持地方党和政府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特别是2008年,人民解放军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支援奥运、反恐维稳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舍生忘死、奋勇拼搏、连续作战,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
这一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融合促进,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质量效能,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大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确保了我军在各种复杂形势下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国防和军队建设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辟了符合我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国防和军队建设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
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和启示,就是始终坚持以党的军事理论指导实践,又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发展创新理论,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向前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防 军队 现代化建设 取得 巨大成就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