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学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53088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78KB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学案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学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为”,做成。
“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
“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
“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
“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
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
“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
“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
“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
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
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
帮手、武士;
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
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
“强”读***,坚硬的意思。
“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
“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第二课时
诵读第l段,用了五个比喻。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
请举例。
(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
(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
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
(“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第一步:
找观点
提问: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
(起句和结句)
追问:
开头说:
“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
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
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博”——要“博”则“不可以已”;
“日”——每天;
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
弄清设喻的内涵
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分三组: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②“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
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
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
(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
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
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诵读第2段,用了五个比喻。
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
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
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
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
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
“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教师提问:
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
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
④“假舆马”可“致千里”;
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
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
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不是。
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
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
①喻属起句;
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
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
(“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
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
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
“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
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
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
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诵读第3段,用了十个比喻。
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1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
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
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
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
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
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
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
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
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
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
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3.对举的运用。
说明:
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
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
教师要说明一下:
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
(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
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
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4语言特点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译文
君子曰:
君子说:
学习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却比蓼蓝显得更青;
冰水(遇冷)凝结而成,却比水(的温度)寒冷。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头挺直得符合墨线,用火去輮烤,使(它)弯成车轮,它弯曲符合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再经风干日晒(它也)不能再挺直了,用火烤使它成这样的啊!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头经墨线校正后一加工就直了,刀剑放到磨刀石上一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自己的言行,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苦苦地思索,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大;
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跟来向远望,比不上登在高处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来招手,手臂并没加长,却看到的人很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着风来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可听到的呼喊声很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船只的人,并非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禀赋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这里产生;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于是高尚的精神智慧就会自然形成,圣人的思想也是具备了。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骏马一次跳跃,(毕竟)不能超过十步;
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行千里)功效在于坚持不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刻一下就放下来,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
用刀刻个不停,即使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泉水,心思专一的缘故呀。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虽然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但如果)离开蛇和鳝鱼的洞,它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教 学案 高中语文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