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653087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26KB
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社会各方面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才协助帝王处理;
然当时国家面临南北边境不宁、境内王国尾大不掉的局面,需要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加上西汉前期的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社会习惯,因而出现汉武帝时期的“举贤良对策”。
2.“有为”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
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
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贤良对策”——汉武帝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拨品行才能之人为官
(1)方式:
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
被策问者以书面形式回答。
因此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
(2)作用:
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
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倪宽等。
尤其是董仲舒,为儒学的复兴和被尊崇甚至使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
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连续三次作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赏识。
他还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全面肯定并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合作探究1:
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①、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②、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根本原因)
二、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
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
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
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
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
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
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
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
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
“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
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仁】──亲也。
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
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
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
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
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合作探究2: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阴阳五行家
阴阳"
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
五行"
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其基本线路,所以称为“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先秦学派之一。
“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校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构成世界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不断循环并从而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
《尚书·
洪范》“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
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五行学说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
凡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
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
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
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
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
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合作探究3: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解题关键:
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思路引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
答案提示: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4、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
(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合作探究4: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
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
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
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影响: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采取尊儒的措施
合作探究5: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汉武帝说:
“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
②政治方面:
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
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
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引导学生注意与孔子晚年编定的六经的区别)。
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
《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
《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
《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
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
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
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
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
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
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
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在民间独尊。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
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2、独尊儒术的结果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儒学之士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3)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4)思想文化专制导致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合作探究7:
有人认为:
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
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合作探究8:
如何评价新儒学?
(1)积极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②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③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消极
①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②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③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小结
春秋战国——秦——汉初——(西汉后期)汉武帝以后
一、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
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了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1)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问题一:
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发展演变轨迹:
春秋时期——→
战国后期——→
秦朝时候——→
西汉初年——→
问题二:
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
问题三:
儒学在西汉的复苏的社会原因?
董仲舒的学说哪些可体现相应的解决之道?
问题
原因
学说思想
王国
土地
限田、薄敛、省役
边境
阶级矛盾
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问题四:
汉武帝“独尊儒术”采取了哪些措施?
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思想:
政治:
教育:
①规定教科书和教官(内容和名称):
②兴办太学:
③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问题五:
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积极可取得的意义,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消极影响?
积极:
①
②
③
消极: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3、(xx•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4、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
A.“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5、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6、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
A.人定胜天
B.贵贱有序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
7、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8、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9、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
C.君权神授思想
D.阴阳五行思想
10、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仁政
D.三纲五常
1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最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12、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4、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董仲舒上书说,火灾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武帝却赦免了他。
这个故事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机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火灾天意说
15、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6、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春秋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17、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1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之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
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则材料之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有何不同之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 教案 新人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