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解读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版》六大变化之解析上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649235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9.60KB
新课标解读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版》六大变化之解析上Word下载.docx
《新课标解读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版》六大变化之解析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解读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版》六大变化之解析上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语教师将面临怎样的新挑战?
本文从课程宗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六个方面探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分析和讨论其重要意义,以及对教师的挑战。
关键词:
普通高中英语;
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课标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的正式颁布,开启了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征程,指明了新一轮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走向和目标。
从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标实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到“课标2017”的修订完成,历经14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英语课程改革取得了理念层面的重要突破,开展了实践层面的积极探索;
以学生为本,指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英语课程目标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同;
在课程结构上,实现了高中课程的多样化设计,力求为学生奠定英语学习的共同基础,同时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
在教学方式上,积极探索体验、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
在评价方面,提出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在教师培训方面,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坚持,已经基本扭转了中小学生既听不懂也说不出英语的现象,使英语教学质量得以逐步提升。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
1)教师虽然赞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多数课堂里,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导的课堂仍然比较普遍,教师关注教多于关注学。
2)在大多数学校,课程并未实现真正的选择性;
学校和学生更重视高考科目的课程。
非高考科目的课程很少开设,也很少有学生愿意选择。
指向高考的选修课程,几乎成为所有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3)忽略了语言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即学科育人,表现为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及文化内涵的深度学习不足,教学呈碎片化、表层化、模式化和标签化特征。
4)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模式导致教师缺乏课程改革的内生动力;
具有针对性的、深入课堂的教学改进项目不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公开课缺少常态课的实践基础,教师难以移植或模仿。
5)缺少以促学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价与研究;
多数教师对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并不理解,也不知道如何操作。
终结性评价仍然占主导地位,教学受应试挤压依然严重。
为深化课程改革,重点解决过去十几年课程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修订,经过三年全力攻关,完成了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教师将面临怎样的新挑战?
这些都是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研究者所关切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宗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六个方面探讨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1.课程宗旨的变化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社会、经济、科技及信息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未来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特别是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未来人才培养的共识。
基础教育作为国家基石性教育,首先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真正高质量的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
新时期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应试能力,也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文化基础,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能力和有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社会参与意识。
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是为个体一生的发展打基础,为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打基础(北京师范大学2016)。
关于基础教育的使命,叶澜(2016)做了精辟论述,她说基础教育的使命有“三底”:
一是“底线”,要培养学生懂得且遵循做人、做事所必须有的底线;
二是“底色”,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青少年的生命打上体现阳光、自信、热爱生活、充满希望、不畏艰难的明亮的底色;
三是“底蕴”,让青少年走出只能依靠直接经验认识世界的时空思维局限,获得走进文化世界的工具,学会借助文化知识不断学习、探索、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力。
因此,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承担着完成基础教育使命的任务,都应该把立德树人放在学科教育的首位。
“课标2017”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力求构建并优化与其协调一致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以确保学科育人计划能够有效落地,基础教育课程的使命也才能得以完成。
2.课程目标的变化
修订后的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标实验版”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五个要素构成,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这五个要素共同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影响。
但是,这一目标未能脱离学科本位的思路,各要素如何协同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产生影响并不清晰,“课标实验版”也未能提供具体且可操作的实施途径。
“课标2017”基于国际、国内有关核心素养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重新优化整合了原有的课程目标,提出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要素构成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见图1)。
在这一目标中,语言能力的发展带动并渗透对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而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图1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中,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
4)。
在以上语言能力素养的界定中包含四个关键要点。
第一,“社会情境”,由于任何语言的使用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因此语言学习活动要在社会情境中进行。
第二,“听、说、读、看、写等方式”,听、说、读、看、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理解和表达意义的主要途径,因此也应该是语言学习的核心活动。
第三,“理解和表达意义”,语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知识和操练技能,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意义,因此语言学习活动应该围绕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设计。
最后是“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意识包括对语言的形式、意义、社会功能以及学习语言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等方面的认识,而语感是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语言而形成的,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建构语言意识,形成良好的语感。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知识的习得,也离不开对所语言承载文化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分析与判断,即学生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文化知识,在对语言和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批判和评价的基础上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态度和判断力,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文化知识的学习是通过感知与注意、获取与疏离、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推理与论证、鉴赏与创造等一系列语言、文化、思维整合的活动实现的,学生从中汲取文化精华,涵养内在精神,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学会解决问题,作出行为选择。
因此,语言学习必须是基于内容和意义的学习,而文化知识获得和跨文化意识的建构正是学科育人的内容基础。
思维品质指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
5)。
长期以来,外语学习多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已有不少学者指出这一现实,并呼吁要在外语教学中特别关注思维能力培养这一紧迫性问题(如黄源深1998;
孙有中2011;
文秋芳、孙旻2015;
文秋芳、周燕2006)。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语言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中外人文和科学知识、促进其心智发展的重要工具。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其所承载的文化,通过获取、梳理、概括、整合、比较、分析、批判、评价等体现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理解涵义,表达观点,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正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
学习能力的发展必须基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和迁移,这些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帮助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对学生提升学习能力、适应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选择并发现适切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反思并评价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调控个人情绪和情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注意交际的方式和得体性。
策略的有效运用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他们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
基于以上讨论,不难发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超越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局限,将语言、文化和思维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实现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构建了具体可行的学科目标。
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中,语言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
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a)。
核心素养目标的确定,为学科育人指明了方向。
但是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合理的课程结构、精选的课程内容、有效的实施途径和系统、可操作的评价模式。
3.课程结构的变化
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作为保障,课程结构设计来自两个依据。
其一是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b)对高中课程的定位;
其二是对过去十几年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b),对高中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p.3)。
从高中课程的发展现状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高中英语已经普及,但各地英语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区域间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较大。
此外,英语学习需求多元化,单一的课程结构和统一的学业要求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要解决以上问题,课程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如何在确保学生形成共同基础的同时,有效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为此,“课标2017”提出要优化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减少必修学分,合理控制必修课程学习难度,适当增加选择性必修学分,以满足高中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实现轻负增效。
此外,根据国家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b)还重新规划了外语语种。
在英语、日语、俄语的基础上,增加了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鼓励学校在确保开好一门外语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供学生选择。
在高中英语课程新方案中,必修课程为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所有学生全修全考,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占6学分,比学分总数减少了五分之二,适当降低了学习难度,确保高中学生都能满足高中毕业基本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程供有学习兴趣和升学考试需求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程为递进关系;
学生选修选考,完成8学分后方可参加高考。
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提高类、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占0—6学分。
学生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本文选自《中国外语教育》2018年第11卷第2期(11—1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版 新课 解读 普通高中 英语课程 标准版 六大 变化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