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42886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28KB
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Word格式.docx
《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对国民经济出现的长期停滞,尤其是通货紧缩,日本政府采取了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预算扩张。
税收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由1990年的27.4%,下降到1999年的22.1%,参见表1)。
同时,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中央财政预算的债务依存度由1990年的8.4%,上升到2000年的38.4%(参见表2)。
另一方面,1992年至1999年,政府共采取了12次以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为中心的经济对策。
采取经济政策,是在政府感觉到预算安排的扩张力度仍不够,需采取追加预算时的特殊措施,可以理解为对预算扩张的强化或补充。
在1992年至1999年的8年里,除1996年和1997年未实施政府经济对策(这两年预算安排仍是扩张的)外,其余6年里每年两次,反映了日本政府对经济的担忧和“关心”程度。
据估算,这些政府经济对策共动用资金(包括增发国债和减税等)130多万亿日元。
3.主要政策措施。
日本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是扩大国债发行、减税、扩大公共投资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
(1)扩大国债发行。
90年代初期日本公债规模不算大,1992年中央和地方公债余额(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债,下同),占GDP比重为61.4%。
但在90年代国债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公债余额占GDP比重上升为139.6%,约1.4倍。
从绝对额上看,日本GDP约为500万亿日元(90年代用现价计算的GDP基本上没有扩大),1990年公债余额约为300万亿日元,2002年为700万亿日元(其中中央政府国债占70%以上),10年增加了400万亿日元,年平均增加40万亿日元,年均递增9%。
公债余额增大速度快,无疑是大量发行公债的结果。
表1 日本租税负担率 (单位:
%)
税收社会保障负担合计
国税地方税小计
1990
1993 9.O 12
1994
1995
1996 9
1997 37.O
1998 1436;
8
1999
2000 14.O
200114
1997年美国
有关国家英国
德国
情况法国 62.O
注:
负担率为与国民收入相比。
资料来源[日]日本银行国际局编{国际比较统计}2000年版;
[日]财务省2002年4月编发的宣传材料《财政的现状与今后的方针》。
表2 日本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
中央财政预算债务依存度(%)公债余额(中央与地方政府)占GDP比重(%)
美国意大利
1990
1991
1992
1993 63
1994
1995 76.O
199628.O
1997 59,1
199820
1999
2000 125
2001
2002
资料来源[日]财务省2002年4月编发的宣传材料(财政的现状与今后的方针);
[日]财务省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编(财政金融统计日报)2001年第5期。
(2)减税。
在90年代,日本政府除在每年实施一些临时性减税措施外,1994年进行了一次税制改革。
其主要特点是提高消费税税率,决定从1997年4月1日起将消费税税率由3%提高到5%(在提高的两个百分点中一个百分点作为地方消费税),同时从1995年开始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1999年再次下调了个人所得税和法人税(公司所得税)的税率。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300万日元提高到330万日元,低税率(10%)的适用范围由300—600万日元,扩大到350—900万日元,最高税率由50%下调至37%。
与此同时,以个人所得为税基的地方居民税(都道府县民税和市町村民税)也采取了减税措施。
一般经营性法人的所得税(即法人税)税率也由37%下调至30%。
在增税减税同时进行的税制改革中,减税的力度明显大于增税,税负呈不断下降趋势。
日本税负1990年为27.4%,1999年下降为21.1%,其后略有上升,2002年为22.9%。
1997年因提高消费税税率税负略有反弹,但总体上未能阻止税负下降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的减税主要是针对国税的,地方税的税负在90年代保持了相对稳定,甚至稳中有升,1993年为9.0%,2002年上升为9.6%,国税下降幅度增大,1990年国税税负为17.9%,1999年下降为12.9%,2002年为14.0%。
(3)扩大公共投资。
扩大公共投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点支出项目。
在90年代,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公共投资支出保持了较快增长,每年比上年度增长5%左右(1997年为1.3%,1998年为-7.8%),其在中央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为10—15%。
加上综合经济对策等追加预算,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相当可观。
如199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公共投资比上年度下降7.8%,但是经过两次追加预算后,公共投资支出比上年度实际增长41.1%。
日本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除一般预算安排资金外,还通过财政投融资提供资金。
在90年代财政投融资保持了较大规模。
1990年财政投融资计划总规模为34.6万亿日元,1999年上升为万亿日元,年平均递增4.8%。
由于财政投融资是有偿资金,其投向与私人资本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进入90年代后受到批判和质疑,其增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近年下降幅度更大。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支出规模也较大,1999年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政府预算中公共投资支出分别占22.5%和11.3%。
日本公共投资主要用于交通、城乡基础设施,治山治水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等方面。
由于日本政府加大公共投资力度,政府固定资产形成规模也大,1998年政府总固定资产形成占GDP比重达6.2%,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2%左右的水平。
(4)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日本社会保障实行收费制,其运营原则上独立于财政,由社会福利部门管理。
但这并非意味着财政不承担社会保障支出,相反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除负责公共救助、公共卫生医疗等职责外,对于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提供资金援助。
在90年代,政府资金占社会保险制度给付总额的20—30%。
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期间,把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老年人群、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也作为重要的措施。
1998年,政府曾对低收入家庭提供7000亿日元购物券,这在发达国家中是罕见的。
90年代各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较快,以中央财政为例,1990年社会保障支出为11.63万亿日元,2000年上升为16.8万亿日元,10年增加5.2万亿日元,年平均递增3.8%。
在中央财政支出中,除作为国债成本的国债费外,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最快,其在中央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7.5%,2000年上升为19.7%。
二、财政政策效果及“微效”的原因分析
90年代以来日本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了400多万亿日元的公债,相当于GDP总额的80%。
目前公债余额已相当于GDP的1.4倍。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1995—1996年和2000年两次出现了恢复性增长。
但是,90年代日本经济呈现出复苏短期化特点。
1995年和1996年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5%和5.0%后,1997年出现了下降(-2.5%);
2000年实现了1.2%增长后,2001年又出现了下降(-0.5%)。
长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虽然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两次暂短的复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强化日本经济增长的基础,没有把日本经济推向正常的增长轨道。
正因如此,在日本学术界,有人称90年代以后日本财政政策“微效”(即效果不大)。
众所周知,日本政府善于运用经济政策,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项政策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那么,为什么90年代以来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运用效果不理想呢?
根本原因在于财政政策运用缺乏针对性,而财政政策孤军作战,以及公共投资效率下降进一步影响了财政政策的效果。
90年代日本经济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其对外经济基本上保持了较好的态势。
如进出口总额,1990年至2000年年平均递增3.7%,其中出口年平均递增4.3%。
贸易顺差,除1994年和1995年两年稍有下降外,其余年度均有所扩大,1999年为1230.4亿美元,比1990年的635.3亿美元增长94%,年平均增长7.6%。
由于对外经济势头良好,日元也处于升值状态之中,1990年美元对日元的平均汇率为144.88日元,1995年升为93.98日元(年中最高值为79.75日元),其后有所下降,1999年平均值为113.91日元,目前为130日元左右。
国内经济问题较多,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
90年代消费增长非常缓慢,基本上在2%左右,1998年为负数(-0.3%)。
而且与政府消费相比,民间消费增长更加乏力。
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则更糟。
1992年至1999年的8年中有6年为负增长(即下降),1998年下降8.3%。
同样,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民间投资下降。
有5个年度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虽有增长,有的年度增长幅度还相当大,如1992年和1993年分别增长16.0%和15.2%,仍没能改变总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格局。
90年代后期,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减速,1997年和1998年甚至下降,主要是压缩财政投融资规模所至。
导致日本国内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体系遭到重创。
金融体系的创伤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而且弱化了金融机构的功能。
在资本泡沫膨胀时期,金融机构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泡沫活动之中。
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泡沫化。
在股市和土地价格飞涨时期,金融机构的资产也以股票等有价证券和土地为主。
如1989年3月城市商业银行的有价证券账面收益曾高达34万亿日元。
另一方面,在当时日本金融分业经营的框架下,金融机构通过向以证券交易和不动产买卖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企业(包括金融、财务企业等)融资,实际上间接地将资金投入证券和土地市场。
已经倒闭的7个住宅专业金融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
总之,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金融机构资产也以严重泡沫化了的证券和土地为主。
资本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严重贬值,而且由于贷款或融资对象的资产贬值,导致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不能还贷,致使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大幅度增加。
日本政府关于不良债权的统计标准不断变化,其统计数字也不尽相同。
1998年10月金融监督厅公布日本金融机构“有问题债权”为87万亿日元。
2001年9月公布的金融机构不良债权为43.4万亿日元,其中银行32.5万亿日元。
金融资产贬值,不良债权增加,对日本经济的打击是破坏性的。
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不足,出现了谨慎消费与谨慎投资,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日本居民资产以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为主,据统计,1996年底日本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52%是定期存款(美国为17%),11%为现金或活期存款(美国为2%)。
金融机构的风险增大及其表面化,严重影响了居民对金融机构,乃至日本经济的信心和预期,出现了谨慎消费。
90年代初以来日本法定利率多次下调,由1990年8月的6.00%,1999年实行零利率,同期居民消费并没有明显增长。
尤其是居民消费贷款在90年代一路下滑。
居民谨慎消费影响国内需求,加上生产经营性公司、企业本身资产贬值导致经营困难和负债增加,投资者也出现了谨慎投资倾向。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大量不良债权和资产贬值的影响下,出现了惜贷行为,金融功能严重弱化。
90年代,日本货币供应量(M1)增长率一直在5%左右,有的年度超过10%,而银行贷款增长率很低,仅1%左右,1998年利1999年为负数,
如上所述,日本经济的问题出在金融体系上,而日本政府的对策重点放在扩大公共投资和启动消费上(其中也有一些解决金融体系问题的对策,但成效不大),一定意义上讲是下错了药,政府措施缺乏针对性,这是日本90年代以来长期财政扩张政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扩张缺乏必要的货币政策配合,由于金融机构惜贷,实际上形成了财政政策孤军作战的局面,这也是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公共投资效率下降也是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之一。
日本90年代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扩大公共投资,试图以此来扩大内需。
但是,公共投资扩大内需的效果与投资效率是有关系的。
只有当投资能带动民间的投资或者区域、产业的发展时,其效果才大,这就是所谓乘数效应。
众所周知,日本70年代末步入发达国家,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在此基础上再过份扩大公共投资,往往是“奢侈”或浪费。
眼下,我国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政府在1997年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扑灭了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萧条。
从而“洋为中用”,提出我国应吸取日本的“教训”,不得调整目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取向。
笔者不能苟同这一观点,认为,他们对日本“教训”的把握不够准确。
日本经济在1995年开始恢复增长,1996年增长率达5%。
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对其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了调整。
具体讲:
(1)通过了《财政结构改革法案》,提出到2003年消除赤字公债(不包括建设公债)发行,并在1997年和1998年编制了相对紧缩的预算,财政预算规模增长幅度下降,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1997年比由年度的28.0%下降为21.6%。
(2)1997年4月1日起,消费税税率由3%提高到5%(1994年通过的税制改革法律确定)。
(3)1996年和1997年末实施特别的经济对策。
但是,从结果看,1997年的财政政策并非紧缩,而是扩张减速。
虽然1997年的税负比1996年仅上升0.2个百分点(提高消费税税率的影响),但债务余额继续扩大,1997年末公债余额占GDP比重为84.7%,比1996年上升4.1个百分点。
虽不能完全否认财政政策调整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但是,如前所述,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根本原因,是金融体系遭重创。
假定日本政府在1997年不调整政策取向,日本经济是否就会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呢?
回答是否定的。
1997年日本经济出现再度下滑,除固有问题影响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虽没有直接波及日本,但它影响了日本的出口,以及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合资企业的收益,同时还影响了日本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从而影响日本经济的增长。
1997年经济增长回落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决不是调整财政政策的“教训”。
其后,1999年日本经济重又出现过复苏势头,但仅维持了几个月,2000年下半年开始就又转向下降,其间财政政策并未进行调整。
总不能把这次下降的原因又归结为财政政策吧!
日本经济在复苏与萧条之间挣扎,是其经济本身的症结决定的。
此外,作为结论,认为财政政策取向不可调整,这在理论上也是存在问题的。
作为景气调整财政政策,根据经济景气情况调整政策取向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调整就无政策可言。
而且这一观点的理论前提也是值得商讨的。
该观点认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取向不可调,意味着政府大量的国债和大规模投资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前提。
我觉得,如果一国国民经济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大规模投资,或者说离开政府大规模投资就要出现问题,那么这种经济就不是健康的经济。
我认为,我国在实施财政政策时,要吸取日本政府投资效率低下,从而导致政策效果不大的教训,要随时注意财政政策的效果和财政政策取向的调整。
三、日本财政政策展望
1.日本经济社会面临的难题。
当前日本经济社会面临的最主要难题有经济增长依然乏力,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和财政能力低下等,它们是决定今后财政政策取向的基本因素。
首先,经济增长乏力。
根据内阁府公布的《2001年度经济财政白皮书》,日本政府对当前日本经济增长的预测并不乐观。
因出口的恢复,国内库存调整和资本存量调整的结束等,预计2002年度下半年经济会恢复增长,但增长率在1%左右,而且后劲明显不足。
主要原因是金融体系问题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预期,制约投资和消费的扩大。
而且政府推进的“结构改革”在近期内将增加企业倒闭和失业,加上美国经济的不透明性,经济恢复的动力明显不足。
其次,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对财政压力增大。
1999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称为老年化比率)为16.7%,已进入高度老年化社会。
不仅如此,日本人口老年化进程十分快速。
据日本政府预测,老年化比率在2010年将超过20%,2020年将达25%以上,成为世界之最。
人口老年化不仅意味着劳动人口减少,影响经济发展后劲,而且将加大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压力。
据测算,70岁以上人口人均每年的医疗费为年轻人的5倍,加上现收现付制年金账户的高额赤字等,其对财政的压力是巨大的。
再次,财政债台高筑,能力弱化。
90年代以来的长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债务累积。
2001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债余额相当于GDP的1.29倍,2002年预算通过后,则进一步上升为1.4倍。
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突出的。
根据内阁府的测算,假定社会保障水平及其他税制不变,2005年开始以提高消费税为主来实现长期财政平衡,则消费税税率应提高到23%,同样条件下,2020年开始运作,则消费税税率应提高到34%。
日本目前的税制结构以所得税为主,在所得税税制不变的情况下,将消费税税率提高到20%以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日本政府认为调整财政政策取向已刻不容缓。
2.今后财政政策展望与小泉结构改革。
在日本理论界、产业界和政治家中,对今后财政政策取向的看法分歧较大。
主流观点主张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他们认为经济复苏是基础,只有经济复苏了才能真正解决财政问题。
小泉纯一郎在日本有“怪人”之称,在政治家圈内也属于非主流派。
其能成为总理也是人们对主流派政策丧失信心的后果。
小泉内阁诞生后,极力主张结构改革,结构改革的核心是压缩政府支出,缩小政府职能范围,加强竞争,活跃市场。
从财政政策上讲,主张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他主持编制的中央财政第一个年度预算(2002年度预算)突出反映了这一特点。
中央财政一般会计预算收支规模比上年度预算下降1.7%,与上年度决算相比下降5.9%。
顶住各方压力,将国债发行规模控制在30万亿日元,公共投资规模压缩10.7%;
同时,大幅度压缩财政投资规模(比上年度下降17.7%)。
小泉内阁主张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基本理念在于,认为市场容量小是私人投资不活跃的根本原因所在,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包括财政投融资)不仅不能起到活跃市场作用,反而有挤压市场的危险。
小泉内阁在实行紧缩财政政策的同时,加大了对恢复金融体系功能的支持力度。
如对与不良债权处理相关的土地转让实行减免税等等。
同时,改革存款担保制度,加强银行的竞争意识,解决惜贷问题,以恢复金融体系的功能。
战后日本政府对居民个人存款实行全额担保,即使银行倒闭了,居民个人存款也是安全的。
这样,对于居民来讲,在哪家银行存款都是安全的,选择银行的意义不大。
从今年4月1日起,规定只对一定限额内的居民存款进行担保(现规定为每人3000万日元),超出限额的居民存款不纳入存款担保。
因而,居民开始选择银行。
经营好、信誉好的银行将能吸纳更多的居民存款,反之则吸纳不到居民存款。
银行之间将为吸纳储户而展开竞争,这将强化银行的经营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惜贷问题,有利于金融功能的恢复。
此外,政府还多次郭促日本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如加大基础货币投放和控制日元升值等。
总之,小泉内阁已转换财政政策方向,实行相对紧缩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取向能否坚持下去,主要取决于结构改革能否尽快见效,日本经济能否快速好转。
如果经济景气在2002年或2003年上半年仍不见好转征兆,小泉内阁坚持其紧缩财政政策的压力会更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日本 90 年代 以来 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