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跨全省教育第一方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642584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4.90KB
力跨全省教育第一方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力跨全省教育第一方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跨全省教育第一方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单程1小时为就学半径确定小学教学点,小学1-4年级在校生60人以上设立教学点,1-6年级在校生100人以上设立教学点。
到2013年前后,要把全区原有241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整合为74所,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中14所,小学57所的办学格局。
永久性保留学校确立到位,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将减少3/4,原来用于4所学校的教师、经费、教学设备、生源,全部集中到1所学校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城乡教师交流、学校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农村孩子能够“上好学”。
在城区,主要分两步实施学校改扩建工程。
一是实施“薄弱初中改造工程”,重点对区四中、城关二中两所薄弱学校的进行改造。
三年来,先后筹资4000万元,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让两所薄弱初中不仅扩大现有学校规模,也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有效解决了城区初中“就学难”的问题,城区初中“大班额”的问题也随之化解。
在两所初中改造基本完成的同时,区教体局把工作的重点转向城区6所小学的改扩建上,筹资3000万元,为城区6所学校每校新建一栋教学楼,全面迎接襄州城市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目前,此项工作正全面推进,并纳入区政府2011年“十大民心工程”。
幼儿教育力抓普及。
在整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源、调整办学布局的同时,区教体局制定三项措施化解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一是规范一批民办园。
对全区150多所民办幼儿园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符合办证条件发放办园许可证,不符合办园条件的限期整改,整改未达到要求的,责令关停。
二是改造一批附属园。
在农村各教学点,通过改造闲置校舍,设置学前班和幼儿班,方便幼儿园入园入学。
三是新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
研制并报区政府批准启动了《幼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方案》,集中三年时间,筹资5844.36万元,重点建设15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总面积51063平方米。
让每个镇都至少拥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行政村或联村拥有一所基本满足幼儿需要的幼儿园(班、教学点),确保学前幼儿三年教育的入学率达到80%以上。
到2013年,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3-5所,市级示范幼儿园8-10所,农村示范园5-10所,省级民办园1-2所。
通过系列创建活动,全面构建县域内学前幼儿教育的服务体系,实现学前幼儿教育标准化、人文化,充分展现学前幼儿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福利性。
高中教育重创特色。
08年以来,区教体局根据高中教育发展基础较为扎实的实际,提出要办多样化、特色化的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以区一中为龙头,区二中、田家炳中学为两翼,立足高考质量,积极创建省、市级示范高中。
2008年7月,区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复审,2008年-2009年,区二中、田家炳中学也顺利通过市级示范高中评审。
区六中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打美术专业品牌,已发展成为全市高考升学美术专业的领军学校。
区三中、区五中、区卫校合并成为区职教中心,主打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创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和国家级示范职业高中。
二、强力攻坚,不断扩大优质资源
跨越式发展的规划拟定之后,如何落实就成了考验区教体局党组一班人战斗力的重要课题。
区教体局党组一班人在积极寻找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动脑子,想办法,求创新,要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赢得群众对教育的理解与支持,赢得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和信赖。
为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解决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区教体局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处置闲置校产的建议,区政府以文件形式固定了下来,制发了《襄州区中小学闲置校产处置办法》。
两年来,按照该办法先后将城区两所规模小、生源少、无改造发展空间的闲置校产置换给区城投公司(860万元),将5个乡镇的原教管会闲置场地进行拍卖(690万元),将40多所撤并后的农村小学闲置校产进行租赁(150万元),三项共筹措资金1700万元,全部用于薄弱学校的改建扩建。
在自筹措资金的同时,区教体局积极向上向外争取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并提出“专项资金全用、本级资金先用、死的资产活用、软的资金硬用”的经费捆绑使用的设想。
区委区政府研究后明确授权教育部门可将三年可用的本级资金集中捆绑提前使用,一年集中建设,三年分期付款,让部分学校提前两年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
近三年来,先后争取国家安工程资金(1385万元)、国家中西部初中改造工程(1319万元)、公用经费中可用作校舍维修或小型建设的资金(875万元)、襄阳市政府改造城区薄弱学校资金(500万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及其附属设施建设中央补助资金(462万元)、农村中小学周转房建设专项资金(120万元)、中央财政基础教育以奖代补专项资金(77万元)、中央教育附加支出项目资金(40万元)、远程教育资金(90万元)、上级拨付的其它教育资金(262万元)、社会和企业捐赠资金(420万元)等,共捆绑可用资金10383万元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一大批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先后建成教学楼13栋、学生公寓17栋、学生食堂15个、新建和改建教师周转房8栋,改建扩建教师住房10栋,建成教学综合楼5栋,标准化学校运动场8个,添置教育教学仪器和现代远程教育设备1760台(套),更新课桌凳28512套,添置学生床铺2518张,新建学生澡堂38个、洗漱间129个,标准化学校卫生室34个。
建成“班班通”班级107个和49个标准化实验室。
坚持有重点的投入,避免了学校建设经费上的“撒胡椒面”,让74所永久性保留学校发生显著变化。
在建设中,区教体局统一了均衡发展中的建筑色彩(天蓝色),统一了均衡发展的标识(专门设计以襄州区地图+教育均衡的字母符号“JYJH”),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均衡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和不少同志们称之为“看得见的均衡发展”。
以上做法在全省交流后,得到省政府和省厅领导的认可。
三、人才强教,全面激发育人动力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学校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
近三年来,区教体局实施“五大工程”,实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突破与发展。
实施干部精干工程,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干部管理队伍。
区教体局创新校长考核评价机制,大刀阔斧地进行干部队伍的调整。
先后让70多名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和6名工作不作为的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退出领导岗位。
让50多名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年青干部走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岗位。
组织22名农村学校中层干部交流到城区和城镇任职,8名城区副校长下乡任职。
调整后全区中小学领导干部队伍平均年龄在38岁左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明显优化,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铸造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建设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深入开展“校风建设集中整治活动”,禁止教师向学生推销资料、禁止教师有偿家教、禁止教师参与赌博、禁止教师酒后上课等不良行为。
健全师德考评与激励机制,每年组织评选“十大师德标兵”、“十佳班主任”、“襄州名师”、“十大支教标兵”、“教育科研标兵”等一系列先进模范,引导与鼓励广大教师争当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近三年来,先后评选出100名区级师德标兵,有30多名教师先后被市教育局、市教育工会联合授予市级“师德标兵”和“青年教师标兵”。
实施科研强师工程,构建一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把科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实行分片教研、送课下乡、专题讲座、网络教研等活动,参训教师每年都达5000多人次以上。
精心指导全区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大赛,共有75位教师获得市、省、国家级优质课称号,90项教科研课题被市级以上立项,60项课题被市级以上结题,全区共有600多篇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有5000多篇教学论文、教案在市级以上获奖。
健全教师流动机制,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在全区建立“三片两带”五个教育发展共同体,打破教师学校身份的限制,让教师在同一个片区或镇域内自由流动。
通过落实优先评先表模(给定具体名额)、优先晋职晋级(划定比例)、发放支教教师绩效津贴(增加10%)、岗位津贴、交通补贴等激励政策(根据路程远近每月补助30-100元),每年评出“十大支教标兵”,鼓励和引导城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
政治上的优待,经济上的补贴,生活上的关心,让城区不少教师志愿提出下乡支教。
仅2011年春季开学,就有20多位教师提出志愿到农村支教的申请。
在此基础上,组织推广“联校制”、“走教制”、“学区制”、“轮岗制”、“对口支教”,先后动员1000人次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选拔268名城镇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偏远学校任教。
选派22位农村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后备人选等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
选派43名学科中、高级骨干教师与结对子学校的教师结成师带徒关系。
指定33所农村学校与6所城区学校开展“校对校”结对子帮扶共建,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业务水平迅速提升。
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建立“优者从教”引进新教师工作机制和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引进高质量的新教师。
近三年,共引进157名资教生充实到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其中任教英语、音乐、美术等农村学校短缺专业占90%。
对引进来的资教生进行跟踪管理,定期走访慰问,及时进行考核。
2011年3月,区教体局已签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学校免费师范生40人。
经区政府同意将再引进资教生50人,选聘专业幼师20名。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严格遵循“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规定。
参加“国培”的教师达2000余人,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
5000余名教师参加了省、市、区以上教师专项培训。
小学英语、体育、美术等骨干教师培训得到明显加强。
有25所学校被评为市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教育,150名高中教师报考研究生和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850名教师参加远程教育本专科学习,3500多名教师参加自学考试。
4500多人次通过普通培训测试。
310名幼儿教师和200名保育员也通过技能培训。
目前,我区小学、初中、高中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5%、85%,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分别达到50.5%、28.7%、5%。
四、内涵发展,稳步提升教育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
三年来,区教体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五园创建”,积极推进“阳光体育”,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优化育人环境,着力打造特色教育,营造快乐成长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创新的乐趣、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改出教学高质量。
坚持常规教学月查制度,建立“六让、四不、三看”的课堂评价体制,创建自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推行公开赛课制度,对所有教师实行“推门听课”。
完善《课堂教学日清管理制度》、《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加强地方资源课程的开发,编写符合襄州实际的《地方校本课程读本》、《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解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地方教材,为全区校本课程的落实提供可靠保障。
2008年以来,我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高考成绩综合排名稳居全市各县区第二名。
“招生改革”力促教育质量均衡。
区教体局把省、市示范高中指令性招生计划100%直接分配到各初中后,在襄州整个教育系统引起了一系列较为深刻的变化,城乡间、各镇间、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师资、生源、教学质量等渐趋均衡。
各初中从原有升学率的竞争转移到提高管理水平、稳定生源数量、提高综合办学效益的竞争上。
2010年秋季高中招生中,我区一所较偏远的薄弱初中有多名学生被省级示范高中录取,所录取的学生成绩最低分仅比城区优质学校实际录取线低7分。
这一现象在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少在外地寄读的优秀学生,纷纷回流到该校,“择校热”现象在全区范围内得到有效降温。
“五园创建”营造素质教育“百花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发展之魂。
三年来,教体局在全区深入开展“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平安校园、快乐校园”创建活动,全面打造有特色的襄州教育。
通过每月举办一次全区性主题活动,如:
社会调查征文、中小学师生校园歌曲、革命歌曲歌咏比赛、经典文学诵读大赛、中小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科技制作、航模、车模、陀螺、七巧板等现场类竞赛等,全面培育快乐型校园、快乐型活动、智慧健康型学生。
五园创建打破全区中小学千篇一律的办学模式,截至目前,有10所学校荣获市级“五园示范学校”,另有6所学校被评为书香校园,7所学校被评为艺术校园,4所学校被评为科技校园,22所学校被评为平安校园,13所学校被评为快乐校园,已初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五园创建”营造出我区素质教育的百花园。
“阳光体育”奠基学生阳光人生。
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制体育器材上万件,在全区中小学推广体育“大课间”活动,使我区的阳光体育运动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轨道,让一度沉闷的校园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如今襄州的中小学生都能主动地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展现着自己的青春和活力!
区教体局先后筹措资金2400万元,实施“中小学运动场标准化建设工程”,分批分类为永久性保留学校建设不同类型的运动场,增设篮球场、排球场等。
各校还新建形体房、钢琴室、科技创新活动室等多功能室。
湖北省首届“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展演活动,区实验小学获得全能奖,合唱一等奖,校园集体舞、广播操二等奖;
区教体局被省教育厅授予优秀组织奖。
2010年5月,襄州区被教育部命名表彰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
五、校企合作,焕发职教勃勃生机
区职教中心坚持走与企业联合办学和“订单”培养的办学之路,逐步探索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办学模式。
2008年以来,先后与东风、华硕、佳友、佳瑞、武汉明珠、深圳明哲物业等企业及华中科技大、郧阳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实行订单培养。
先后与海尔集团、东风公司等企业联合办学,多家知名企业在学校开设培训基地。
与区安监局、武装部等区直部门合作,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培养社会急需的适用型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职教中心紧紧围绕“特”字做文章,积极开发市场前景看好的专业,新增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预军、幼师、中医美容、数控技术运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维修、电工、工艺美术、酒店管理等专业。
目前,电子电工、工艺美术等6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骨干专业,学校还被评定为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在走市场化道路的过程中,职教中心始终把学生就业做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就业,职教中心成功争取为“国家温暖工程就业助学计划”项目定点学校,先后两次向北京温暖工程学校共输送70多名符合条件并自愿接受资助的学子,到北京温暖工程资助企业边上学边工作。
海尔襄阳培训基地向用人单位推荐555名毕业生全部就业,就业率100%。
技工班165名就业学生被浙江华硕、海尔、美的集团录用,月薪在2500元以上。
预军班学员都顺利参军,其中有15名学生被北京仪仗队、驻港部队、北海舰队应征入伍。
100多名艺术班学生被湖北美院、武汉理工大等重点院校本科录取;
120多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全部推荐就业。
六、惠民便民,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实施“菜篮子”工程。
学校布局调整后,教体局深挖腾闲置校园潜力,共建蔬菜基地71个,面积320亩,年获收益286.46万元。
养猪2060头,鱼塘面积11亩,产值达71.6万元。
50多所寄宿制学校实现蔬菜自给。
基地接纳学生劳动课33200人次,每年可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生活资金27.4万元。
目前全区40%左右的寄宿制学校发展了小养猪场;
20%的学校有为师生服务的豆制品加工坊,涌现了一大批校园经济建设的典型。
各学校走出了“一校一品牌,种养为特色”的发展之路,解决了学生吃菜难的问题,降低了学生伙食开支。
实施贫困生资助工程。
切实做好贫困生特别是贫困留守学生的就读保障工作。
区教体局多方争取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扶助资金,近三年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5000多人发放生活补助费3000多万,资助中职贫困生10600多人,资助金额800多万元。
对普通高中贫困生,发动企业资助100多人,资助金达40多万;
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90多万元资助900多人次。
为1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600多万。
帮助各类中小学贫困生获得社会捐赠70多万。
有效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
实施“双五关爱”工程。
为师生各办五件实事,即:
提高教师医疗保障范围和标准、统一办理教师意外伤害保险,扩大教师大病救助保障范围、实施教师入院看望慰问制度,开展教师生日祝福活动。
一年里全区为义务教育阶段的8477名教职工购买了意外伤害医疗补充险,投保金额为593390.00元,投保率为100%,近一年来,先后为全区中小学教师赔付意外伤害(死亡)3起计60000元,意外住院医疗赔付28起计76874.67元,尚有6起案件正在办理中。
先后看望慰问住院教师238人次。
新购置1760多个保温桶,让学生能喝上免费的开水;
新添置147台保温餐车,让学生能吃上热乎的饭菜;
新购置1783台风扇,让学生在夏季能坐在凉爽的教室里学习;
逐步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配备生活教师。
还为23所寄宿制初中和55所寄宿制小学配置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五件实事,使教师增强了职业幸福感,学生在校也能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一些学生放假后也不愿回家。
襄州教育在开拓中奋进,在突破中腾飞,在均衡发展中创造特色。
她用铿锵有力的步伐力跨全省教育第一方阵。
如今,在襄州教育的热土上,办学条件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教师的幸福指数连年攀升,学生的素质稳步提升,社会的满意度与日俱增。
以上这些“看得见”的发展成果,师生满意,群众满意,党委政府满意。
先后被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监察厅联合授予“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被区人大常委授予“人民满意单位”,连续多年被市教育局、区委区政府评为“实绩考核优胜单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省 教育 第一 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