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洛阳市示范性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42432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5.68KB
届河南省洛阳市示范性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河南省洛阳市示范性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洛阳市示范性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解析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项与题干中的“实质”不相符,故排除。
3.政府往往透过修筑铁路带动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作法之一是对进口钢铁课征较高的关税,以保障本国钢铁工业的生产。
民国以来,生产钢铁的汉冶萍公司仅于民国5至8年,获有盈余,其他时间都是亏损;
民国11年,汉阳铁厂不堪亏损停工;
民国14年,开办不久的大冶炼铁厂也停工。
根据上述说明及历史背景,民国5至8年何以会有盈余?
其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为何
A.盈∶因欧战爆发,钢铁价格大涨;
亏∶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能自主
B.盈∶机器由国外进口,设备新颖;
亏∶军阀混战,故无法继续修建铁路
C.盈∶因欧战爆发,钢铁价格大涨;
D.盈∶机器由国外进口,设备新颖;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主义的曲折发展。
从材料“民国5至8年”可知此时正处于一战期间,即1917年至1920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具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其他时间则是相反,结合“所采取的作法之一是对进口钢铁课征较高的关税”分析,A项正确;
B、C、D三项都不符合时代背景或“主要原因”的限定要求,均排除。
4.《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封面人物是一个从贫苦移民,一跃成为美国“钢铁大王”的卡内基。
陈独秀曾撰文:
中国国民“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得之途”,造成“民德由之堕落,国力由之衰微”。
这表明陈独秀
A.向美国示好,希望美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主持公正
B.希望要学习卡内基艰苦创业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
C.努力促进正处于“黄金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应该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题干“封面人物卡内基“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得之途”等信息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学习卡内基艰苦创业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5.“(领事裁判权)其损害我国的主权,自然无待于言了。
然各国亦同蒙其不利(最重要的,如领事不晓法律,各国相互之间,亦须各归其国的领事审判。
一件事情,关涉几国人的,即须分别向各国起诉)。
且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中国决不能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杂居……”(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意在说明
A.一些列强有意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C.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利于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
D.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容易使列强之间产生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侵华。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领事裁判权固然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对于具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来说也带了种种不利,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一些列强会考虑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故A项正确;
B项说法正确,但是体现不出材料的观点,故B项错误;
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影响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
6.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
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
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历史影响。
综合题干中“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民主”、“共和”、“立宪”等信息可直接判断是《马关条约》的签订,由已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时间上均不合题意,排除。
7.四川民主人士张澜说:
“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
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所说的“人民大宪章”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材料中的“人民大宪章”指的是《共同纲领》。
为了筹备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B项正确;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故A项错误;
材料“新中国”应指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于1954年,时间上与之不符,故C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产生于1949年,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8.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大约200万到300万,而总的图书流通率增长了将近50%。
据此推断,图书管理员可能听到借阅者说的是
A.“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
”
B.“幸好有图书馆,我中午可以打个瞌睡,晚点回公司。
C.“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每天守在壁炉边收听广播。
D.“幸好有图书馆,我和全家不至于冻死在街头。
【解析】据材料“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大约200万到300万”和“总的图书流通率增长了将近50%”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美国正在遭受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人民失业,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结合该时代背景可以得出A项正确。
9.宋代的蚕桑生产区域遍布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但据《宋会要·
食货》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
这说明长江流域
A.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B.民众的纺织积极性较高
C.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显示的是上贡的信息,不能体现市场需求的数据,故A项错误;
民众的纺织积极性较高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体现了该地区技艺水平比较高超,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只是反映了纺织业发展概况,没有农业等其他数据,不能说明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10.伏尔泰认为必须要按理性行事,不能让人陷于无知之中,挣扎于谬误之中,生活在暴权之下,过不幸的日子。
因此,要在理性的引导下,用理性来批判专制主义、专制主权、封建特权和宗教神权,追求和实现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这表明伏尔泰
A.崇尚天赋人权与人民主权B.不主张公民信仰基督教
C.秉承欧洲宗教改革的精神D.最先提出理性主义主张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
材料“用理性来批判专制主义、专制主权、封建特权和宗教神权,追求和实现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体现了反对专制主义,崇尚天赋人权与人民主权,故A项正确;
伏尔泰仍然主张公民信仰基督教,故B项错误;
秉承欧洲宗教改革的精神符合史实,但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
最先提出理性主义主张的是笛卡尔,故D项错误。
11.“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
”这段话
A.揭示了宗教改革的本质B.诠释了宗教改革的原因
C.鼓舞了宗教改革的热情D.冲击了世俗权力的阻碍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
材料中“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是指资产阶级,他们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视为自己的信条,由此分析材料突出了资产阶级借助宗教外衣开展政治运动,这是对宗教改革本质的阐述,故A项正确;
宗教改革的原因是天主教的势力强大,故B项错误;
鼓舞了宗教改革的热情、冲击了世俗权力的阻碍与材料无关,故C、D两项错误。
12.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揭示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的浪漫情怀。
下列作品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人间喜剧》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围着时钟摇吧》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初期的世界文学艺术。
根据“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揭示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可知应是浪漫主义风格,《自由引导人民》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人间喜剧》《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不符合题意,故A、C两项错误;
《围着时钟摇吧》属于现代主义,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
共6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
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
……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
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
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
洪武时,黄州府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
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
“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
”……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
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
……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
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
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
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
……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
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
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公房制度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
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答案】
(1)目的:
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
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
特点:
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
公有住房及所有物品严禁私自增减;
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
(2)同:
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
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
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
异:
西方官邸要交纳一定的租金;
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
认识:
实行官邸制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
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
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消费,促成廉洁之风。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西方代议制确立与发展。
第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概括目的;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等信息来归结特点。
第
(2)问第一小问,本问属于比较类设问,按照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比较即可,结合材料一中“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
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以及材料二中“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
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邱”的信息来比较不同和相同点;
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设问,从官邸的费用以及廉政的角度思考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简图,它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
根据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发展。
(要求:
观点明确,对该简图表述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
评析: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②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光绪实行戊戌变法,结果失败。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到中国,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五四运动标志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观点二:
近代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变革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把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加以发展和实践,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早期维新思想发展为康梁维新思想,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了辛亥革命。
革命后的政令和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④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整顿经济秩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明确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
观点的提取可以围绕近代政治、经济和思想关系来提取,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了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
也可以提取近代民主新思想推动了政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然后围绕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论证说明即可,论证部分一定要严格来按照提取的论点来进行论证,不要论证和论点脱节。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声誉一落千丈,陷于危机之中。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病。
大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科学研究也不属于大学职能。
……科学研究在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充其量不过副业而已。
大学无论对德国社会的发展还是民族的统一均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大学不再是处于进步的状态,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机构,大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摘编自兰伊春《论19世纪前期德国高等教育改革》
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
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
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两项基本义务。
……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全都是德国首创的。
……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的那种“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在新的工业革命层面上得到了新的激励和发扬。
……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卡洛·
M.奇波拉对此作了这样的评论:
“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
——摘编自尹朝安《19世纪德国的崛起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原因:
大学教育与时代发展脱节,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大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陈旧,科研不受重视,衰败的迹象明显。
(2)成就:
强制推行义务教育制度;
大学允许科学独立发展;
科学发展创新了许多新形式;
引领了各国大学发展的新方向。
影响:
提升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推动了德国19世纪晚期经济的腾飞,使德国成为世界强国。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
第
(1)问,从材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病”“大学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科学研究也不属于大学职能”“科学研究在19世纪以前的德国大学充其量不过副业而已”“大学无论对德国社会的发展还是民族的统一均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大学不再是处于进步的状态”中可以得出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原因。
第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70年代德国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中可以概括出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德意志民族精神中的那种‘系统学习’和‘彻底精神’在新的工业革命层面上得到了新的激励和发扬”可以概括出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对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
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
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
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
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
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
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1913年10月6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
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
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
10月10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2)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
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破坏宪政;
内阁更换太过频繁;
总统选举充满恐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民主化进程。
第一问,由题干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指的是民国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根据题干信息“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可知,民国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
根据材料信息“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可知,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第二问,根据题干信息“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可知,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
根据题干信息“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可知,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破坏宪政;
根据题干信息“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可知,内阁更换太过频繁;
根据题干信息“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
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
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可知,总统选举充满恐吓。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避免战争,捍卫和平,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材料一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
——富兰克林·
罗斯福于1943年初卡萨布兰卡会议
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
……(1963年)在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
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引发了60年代中期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
……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
(1)依据材料一,概述富兰克林·
罗斯福对法西斯轴心国处理的基本态度。
(2)据材料二归纳战后德国对二战认罪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1)态度:
法西斯国家必须无条件投降;
从根本上清除法西斯存在的思想基础。
(2)原因:
奥斯维辛审判的开展;
媒体的追踪报道与评论;
知识精英的发声;
政府的政策推动;
社会的反思与辩论。
启示:
只有正视历史,深刻反思,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最终避免战争,重塑大国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
第
(1)问,根据材料“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归纳出富兰克林·
罗斯福要求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从根本上清除法西斯存在的思想基础的态度。
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在奥斯维辛审判”“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洛阳市 示范性 高中 上学 第一次 联考 历史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