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630943
- 上传时间:2022-12-3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2.04KB
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Word文件下载.docx
《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滁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缺失;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212
OntheLackandtheReconstructionofHumanismintheReportsofSuddenEvents
Abstract:
Bothinbreadthanddepth,theimpactofsuddeneventsonsociallifeisobvious.AsChina'
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humanismasamainstreamvaluesisprogressivelymentionedinmediareportsatalllevelsontheagendaofthemedia;
however,intheprocessofdealingwithsuddenevents,themediaisnotperfecttograspthehumanism,andhaveanegativeeffectonthesocialandtheindividual.Thelackofthehumanisminthereportsofsuddeneventsarefollowinginthethreeaspects:
thespreadofvulgartendency,thenon-authenticityofthecontent,andtheinappropriatereportsoftheobject.Thecausesofproblemliesintheprofessionalconductofjournalistsandtherunningofmedias,aswellastheaudience.Thesolutionfocusonthefollowingpoints:
theestablishmentofapeople-orientedconceptreports,advocateself-regulationandnewsprofessionalism,andimprovethesupervisionoftheaudienceaswellastheboundsystemofpublicpolicy.
Keywords:
ThereportsofSuddenevents;
humanism;
lack;
reconstruction
媒体作为公众的发声器和大众利益的有力捍卫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理应手持神圣的道义剑柄,努力凸显和标榜人的价值、人的意义,进而整合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人文精神的秉持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
研究和总结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无论是对于媒体报道思想的重构,还是对于提升媒体的报道水准、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以及挖掘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积极意义的发挥,无疑都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一、突发性事件对于人文精神的规范和约束
(一)新闻传播视角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词最早源自于西方,它是指以人为核心,对于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人文精神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
个人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1]与此相近的词是“人文主义”(Humanism)。
人文主义主要针对前现代的宗教、伦理、政治对于个体的压抑,推崇个性张扬,强调感官、此岸、现实、工具的重要性,主张从宗教神灵的彼岸王国,回归到世俗的感官的物质生活,并认为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是现实的,才是人本身。
人文主义是西方社会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起点。
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都是对于某种外在于人的、异化力量的否定,强调“回归到人自身”,但两者的指向却有很大的差异。
人文精神针对的是现代进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技术工具主义,强调人文文化,自我实现和内心关怀,主张人的主体创造作用以及民族自尊、自决。
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工业与资本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运用,给许多人过于饱和的感官欲望满足。
可是物极必反,人们开始囿于现成知识、常规逻辑、传媒语言、官僚体制与技术规范里,目光越来越短浅,人情越来越淡薄,竞争越来越冷酷,而人对现实的依赖、顺从以及惰性却在增加,想象力、创造力在减退,主体性在丧失,信仰、理想、道德、情操等构成人的灵魂并且规定人生的意义的品质瓦解了。
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是手段与目的的颠倒。
没有抽象的“人本身”,感官、肉体是人的,灵魂、精神更是人的。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经济等都是人的事务的体现,无论其中哪一方面受到了膨胀,都会压抑了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对立中有统一:
前者从天国回到人本身,后者从世俗回到人本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文”最早出自《周易》贲彖辞: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王弼注中提到,“文”是源于天道运行的产物。
王夫之在其所训之义中认为,“人文”的原型即“礼”。
可见,人文的初始含义是同天文对应而出的。
其本意乃是以天道信仰为背景的礼仪教化,重心所在并非“人”,而是礼仪之“文”。
[2]
从新闻传播角度来审视人文精神,它要求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但要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而且还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对人的追求和关切持一种审慎的心态。
这一思想的确立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一批学者对社会责任伦的倡导。
在由这批学者组成的报刊自由委员会出版的总报告“AFreeandResponsiblePress”当中,正式提出了报刊要对全社会负责的理念。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他们大声疾呼:
“我们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可能是最有力的教育工具;
并且它们必须承担教育者的责任,陈述和澄清为之奋斗的理想。
”[3]
著名新闻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指出,新闻媒介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其重要一个功用便是:
“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即它要肩负起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维护主流的价值系统,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
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媒介在传递信息、沟通社会的过程中,容易扩张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一体化。
随着商业模式对大众传媒的渗透日益加深,对受众眼球争夺的进一步白热化,传媒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分崩离析中发生了某种颠倒,甚至是错位。
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让我们生活的社会充满了迷乱、病态的因子,因此,新闻报道中的人文精神亟需重构。
(二)突发性事件对议程设置功能的重置
对于新闻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各执一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一般而言,我们采纳陆定一先生对新闻含义的认识,即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对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又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由于突发性事件无论是在广度上抑或是在深度上都会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工作和生产产生影响,这类新闻常常是新闻媒介的主角。
我国学者孙世恺认为,突发性事件从本质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自然界发生的;
一类是人为造成的;
再有一类是既不是自然界发生的,也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另有根源。
[4]
大多数突发性事件,不论是人为造成的,还是自然发生的;
无论其性质是良性的,还是破坏性的,往往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相应地,媒体的报道也就会成为人们争相关注的领域。
其采用怎样的方式报道,水平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公众对该事件及相关事物的认知和评判,甚至关乎社会的稳定。
因而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肩负的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
事实上,由于突发性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发生时间的随机性,再加上突发性事件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也比其它类型的报道要弱,记者常常来不及作相关准备便直奔“战场”,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报道的难度。
如何在如此高的强度和难度下,尽可能的凸显出人文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量着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大众传播学认为,媒介在客观上起着维护社会既有秩序的功能。
要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除了要求良好的政治素质作为保障外,快捷、审慎的判断同样不可缺少,这其中包括对报道内容的取舍和把握。
突发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的特点,在报道时如若对相关信息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这就要求媒体需要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引导舆论走向,必要时创造舆论。
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公众由于惶恐和慌乱,在信息吸收选择上有很大的盲从性和不科学性。
此种情状下,急需媒体澄清信息、安定民心,快捷、真实的新闻报道就显得越发重要。
因而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变得引人注目起来。
所谓议程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该理论最早萌发于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的观点,1972年麦考姆斯和肖以总统选举作为实证研究共同发表了题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TheAgendaSettingFunctionofMassMedia)的论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强调了哪些问题,受众也相应地认为哪些问题是重要的。
其主要的观点有三个:
(1)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2)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3)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5]
事实证明了,媒体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合理地利用“议程设置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阻遏不良信息的传播,而且可以稳定社会,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减少突发性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挽回不必要的损失。
由于媒体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能动性,能够把那些颇具煽动性和刺激性的传播内容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及时地对新闻报道加以取舍,摒弃了有害信息活动的空间,因而,善于利用这一理论的还能够规避因信息流动不畅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尽可能的凸显媒体的人文精神。
可以说,对“议程设置功能”的关注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媒体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效果。
人文精神的显现呼唤着“议程设置功能”的发挥。
二、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危害及其原因探析
(一)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失范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尽管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对人文精神关注日益增强,但是应当看到,这方面仍旧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报道倾向的庸俗化
突发性事件,尤其是那些富有灾难性色彩的事件,往往能够成为吸引人的“卖点”,有些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只考虑商业受益,全然不顾报道后的社会效果,甚至还保有幸灾乐祸的心态。
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些记者在报道中大量运用视觉手段,极尽渲染之能事,为了捕捉到“有分量”的新闻素材,挖掘到具有“人情味”的细节,毫不顾忌失去亲人后的人们的感受。
一位老人被压在废墟中,痛苦地呻吟着,救援人员极力阻止老人发出声音,以保留体力。
而现场记者却这番问道:
“大爷,能听见吗?
大爷,说说话。
”像这样的记者还很多,此时生命才是第一位的,尊重和保护生命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些记者甚至连这般起码的认识都没有,一心想着上稿子,给受众带来不良影响。
更有甚者,个别媒体在这个举国悲痛的时刻,让涂上假鲜血的几个裸露的“美女”,在一片假废墟上摆弄POSE照写真,玩起了“模特秀”。
[6]
2.报道内容的非真实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其内容上的繁杂和包罗之众常常使生活于其中的我们感到渺小与卑微。
与此同时,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更是推波助澜,由此引起的各种痹症都在时时的警醒着我们:
远离虚假信息的干扰。
从理论上讲,新闻记者承担着传递真实信息的责任,真实性更是被人誉为新闻的“第一生命”,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让人们感到尴尬——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此起彼伏。
从客观方面来讲,突发性事件由于其“突发”的特点,留给记者准备和思考的事件相对较短,很多记者都是临危受命。
时间紧、任务重,是记者的普遍感受。
再加上对突发事件发生地背景环境的陌生,使得记者往往在报道信息时对相关细节不加或者来不及核对,极可能造成报道失实。
从主观方面来看,有些记者作风轻浮,行动迟缓,在报道时添枝加叶、凭空想象,甚至恶意杜撰,使新闻在报道中与客观事实背离甚远。
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扭曲了人们对于真实性信息的认知。
一名优秀的记者往往十分注重加强思想作风的修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强化这种品质。
对真实性信息的严谨态度和务实作风,确保了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性,彰示了媒介对大众责任底线的把持,从而丰富了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1936年夏天,在日本军队从内蒙古东部急剧向西部入侵的紧要关头,著名记者范长江为采写到第一手资料,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提供那里的真实情况,即赴西蒙腹地采访。
为了避开日本别动队及侦探的注意,他化装成商业公司的小职员,搭车行程五千里,途中饮露餐霜,夜宿戈壁。
为了尽快赶回东蒙,早日报道西蒙危机情形,在已无车可乘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改骑骆驼,横越沙漠。
经过这一趟死亡之旅,范长江到达定远营地时,脸上皮肤溃烂,连熟人也认不出他来。
[7]范长江的行为生动诠释了一名记者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也突出反映了他对新闻真实性的努力追求。
3.报道对象的不合时宜性
传统上,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一直把镜头锁定在受灾群体和处理事件的上级领导身上,除此之外,他们更是对一组组冷冰冰地数字“情有独钟”,缺乏人情味,也同人文精神背道而驰。
2004年9月1日,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发生了震惊全世界的别斯兰人质事件,导致了300多名平民死于非命,其中多数是儿童。
对这样一场人间悲剧,某电视台的第四套节目居然搞起了有奖竞猜活动。
[8]屏幕下方滚动出字幕:
“俄罗斯人质危机中共有多少人丧生:
A.XX人B.XX人C.XX人”。
电视台以竞猜性的节目来提高收视率这一初衷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错就错在它选错了竞猜对象,把一个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存在作为一种游戏,实在是让人心理上难以接受。
有失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亵渎。
(二)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缺失引发的危害
应该看到,由于上述种种现象的存在以及日益夸大化地呈现,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地缺失产生了一系列危害。
这些危害纠合起来就是:
1.大众心理不必要的恐慌和忧虑
大众传媒在塑造一个个幻似真实世界的“拟象世界”的同时,还“将受众带入了一个信息泛滥与信息过剩的世界,传媒接触焦虑症也随之而来,常常表现为精神紧张,莫名其妙的激动,注意力分散,思维混乱,判断力弱化,他们普遍感到整体的自我被割裂为碎片”。
[9]而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信息失实和报道倾向的庸俗化更加剧了大众心理上的恐慌和忧虑。
其原因在于,通常而言,受众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事件本身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近乎完全意义上的验证,其结果便是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很强地依赖感,在相当程度上,受众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掌握与理解是紧跟着传媒的节拍完成的。
因而,记者在报道这类事件时,每一个锁小的纰漏都会给受众带来压力感和恐慌感,迫使其重新思考与定位自己同传媒的关系。
这也就是所谓依赖越大,伤害越大的道理。
2.大众对传媒的不信任感增强
在一个信息相对封闭的社会中,舆论的控制通常和权力直接挂钩,即谁掌握了信息发布权,也就相当于掌握了社会权力的分配。
由于信息来源渠道少,因而信息本身的真伪不容易识辨,大众对于信息信任度高。
然而,在信息开放程度高的当今,信息来源渠道日益增多,使得在某种程度上验证所获信息的可信度变得可能。
信息发布者再也无可能长久地垄断一种信息。
受众会根据对已掌握的情况来评判一家媒体发布信息的可靠度,从而确定自己对该家媒体的忠实度。
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缺少最基本的人文规范,忽视受众对人文精神的诉求,会置媒体于尴尬的境地。
社会经验告诉我们,抛弃良知,单纯迎合受众低俗要求,以商业标准评判既得利益,就可能导致大众和新闻媒介心理上的疏远,进而触发受众对大众媒介不信任感和离心力的增强。
最终损失的还会是媒介自己的利益。
3.恶化突发事态的良性化转变
突发性事件,尤其是引起大众较大关注度的事件,在报道时需要谨慎处理。
然而诸多媒体为求轰动效应,执着于收听率、阅读率、收视率的需求,缺乏对受众接受心理的考量,更有甚者,不少记者在报道中夹杂着复杂的利益驱动,歪曲、丑化事态的发展,置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引起受众对突发性事件存在状态的误读,这无疑增加了突发性事件向良性化路途转变的难度,给公众利益造成了损害。
4.大众审美心理的异化
美是人类共同的理性诉求,爱美是人的天性,人应趋同于美的需要是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之一。
社会责任论者认为,大众传媒对社会的整合和对价值观的澄清是传媒的职责所在。
因而,对美的倡导以及对于审美价值导向性方位的选择应是其应有之义。
有学者指出,丑代表着人性的负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
大众传播如果缺乏“精神的明辨力”,就不可能真正地做到以审美态度去审视和选择。
对于大众传播而言,常常局限于对审丑这一形式的借用,几乎没有对审丑的背后所蕴涵的人性进行深刻批判,也缺乏对小人物的关怀和对人类个体精神的反思。
[10]诚如斯言,一些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的过程中,刻意把某些极富血腥与视觉冲击性的东西极力呈现给受众,养成了受众对于异态性信息的常态化接受,把受众当成了名副其实的玩偶,在吸引他们眼球的同时,赚足了足以养活自己的新鲜资本。
大众,在传媒信息的包围与浸润下,正在模糊审美和审丑这两者之间的界限。
最终把审丑化的“负效应”不断放大,与大众传播人文精神的原则相左,触及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的底线。
(三)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出现的上述危害,其原因来源于多重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新闻工作者自身、媒体经营管理者和媒介外部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
1.新闻工作者缺乏良好的人文修养
上世纪70年代晚期,中国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传媒界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嬗变,新闻工作者身处期间,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步履去适应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自身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但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诱惑。
传媒界如果能充分把握住这次机遇,苦练基本功,加强自身的修养,可以期待的是,传媒界定能取得很大的突破。
然而,部分新闻工作者在直面诱惑和职责的过程中,发自本能地把天平的朝向移向前者,抛弃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基本修养和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大量假新闻、失实新闻见诸报端,冲击着本已略显混乱的传媒环境,受众身陷由各种信息杂相交织的世界中,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滥用新闻自由的事情也不断发生。
有些记者以舆论监督者自居,向报道对象收取所谓的“封口费”,甚至威胁采访对象,为他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公众对此早已深恶痛绝。
新闻工作者缺乏人文修养以及滥用新闻自由的行为,使得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的过程中难以把持住其对于人文精神的信念,产生了上述种种后果。
2.媒体对商业性收益的盲目追求
为了吸引受众,获得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进而赢得广告,谋取高额利润,媒体千方百计地吸引受众,迎合受众低级趣味。
大量富有“性、星、腥”色彩的信息被置于显著位置,媒体在追求商业性收益的同时,早已把公众对于媒体社会效益的期许抛之脑后,逐渐丧失了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侵犯他人隐私以及危害社会发展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商业收益最大化原则的指导下,一些媒体正在把收视率、收听率和阅读率作为媒体运营状况的指向标和媒体行动的指挥棒,唯收视率、收听率和阅读率是瞻,不仅降低了自身的格调,丧失了大众对己身的期待,其传播内容低俗化和对负面色彩的零规避,更给社会和公众带来越来越大的危害。
人文精神在媒体日渐商业化的今天正被视为一种外在意义上的附加物而束之高阁。
3.新闻工作者缺乏应有的工作作风
新闻工作者作风轻浮,不肯通过踏踏实实地采访获得信息,不愿意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生活,提炼出真知灼见,从本质上讲,这是新闻工作者事业心和责任感缺乏的一种表现;
再者,对相关新闻信息的缺乏验证,更是致使一些不负责任、严重背离人文精神的情况屡屡出现,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不便。
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媒体为了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常常不负责任地对相关信息不加选择和甄别迅速报道。
新闻工作者缺乏良好的工作作风,从眼前看,新闻失实直接误导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知;
从长远看,它意味着新闻真实性缺少一个有序的生存环境,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错位和意识形态的颠覆,也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肌体的“病变”与否,关乎社会系统的稳定,因而,我们必须摒弃那种置新闻工作者工作作风于虚无地位的做法。
4.没有形成整体上的有力的监督体系
媒体的失策从根本上讲或许是社会环境和生存压力使然,但整体上的监督体系的不健全无疑起着推波助澜地作用。
从公众的角度来说,对于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公众虽然痛恨和不齿,但尚未形成有力的舆论态度,从外在上施加的舆论压力仍旧略显弱小,即使从传媒内在的监督层面上看也缺少可供操控实施的细则,不能够对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责任的行为产生强大威慑力,甚至有“纵容”的嫌疑。
从与新闻媒体直接关联的权力部门来谈,在当下中国的实际环境下,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和发声器,“仍然被视为公权力的代表,而不是一个社会行业”。
【11】个别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反映了党政机关在约束和规范层面上的力度还不够大,这间接地给那些有悖职业品德的人群以怂恿。
三、突发性事件报道语境下的人文精神的重构
面对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引起的严重后果,我们绝不能够坐以待毙,在积极进行反思的同时,还要施以富于建设性的对策。
我认为,在突发性事件语境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建构人文精神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理念就是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贯彻尊重人、关注人的思想,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媒体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不是把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作为媒体惟一的方向标。
在报道观念上,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用人性化的报道理念武装媒体工作者的头脑,突出能反映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和发展状况的东西,不断拓展报道的层次和路向。
在报道方式上,媒体对新闻的表达要富有人情味、多样性,专注于维护受众权利、提升受众价值,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滁州 学院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原创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