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629364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57
- 大小:123.37KB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Word下载.docx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Word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thymus-dependentantigen)需Th细胞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thymus-independentantigen):
直接激活B细胞,诱导体液免疫,无需Th细胞辅助。
多糖类抗原。
TI-1Ag,如细菌脂多糖,使成熟和不成素的B细胞皆能发生应答。
TI-2Ag如荚膜多糖,只能使成熟的B细胞应答。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
(一)异种抗原:
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
微生物及其产物(外毒素);
植物蛋白;
用于治疗的异种动物抗毒素血清;
异种器官移植物
(二)同种异型抗原: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
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
(三)自身抗原:
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成为自身抗原。
隐蔽抗原释放:
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相关部位感染或外伤、手术后,进入血流
自身抗原改变:
在感染、烧伤、辐射、化学药物作用下,组织成分发生改变,
分子模拟:
热休克蛋白(HSP)微生物的HSP与人体自身抗原相似,具有同源性
(四)异嗜性抗原:
又称Forssman抗原。
不同种属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五、其他分类
(一)按生产方式:
天然抗原(细菌、病毒、粉尘、异种动物血清等)
人工抗原(人工制备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二)按物理性状:
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
(三)根据作用效果:
变应原(allergen):
引起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者。
(机体在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同时造成功能障碍和病理损伤)
耐受原(tolerogen):
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者(即对诱发耐受的特定抗原无应答)
影响因素:
一、抗原分子结构和性质:
1相对分子质量:
小于10000者多呈现弱免疫原性,低于4000者一班不具有免疫原性。
胶原约100kD,直链结构,弱抗原
2化学组成及结构:
1)蛋白质:
含芳香族氨基酸多的免疫原性强,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2)多糖:
具有免疫原性,较蛋白质弱。
3)核酸:
多无免疫原性,与蛋白质结合则具有免疫原性。
3可降解性:
抗原必须首先被降解才能经APC提呈给Th细胞。
二、宿主方面因素:
1遗传因素:
同种动物不同品系及不同个体对同种抗原产生不同强度的免疫应答。
2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青壮年动物比幼年和老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强;
新生动物或婴儿由于B细胞尚未成熟,对多糖类抗原不应答
三、免疫原的剂量及进入途径:
(1)剂量:
1)剂量不足或过多均不引起免疫应答2)重复进入。
再次免疫,引起强免疫应答。
(2)途径:
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
皮内免疫最佳。
特殊抗原:
1超抗原(SAg)某些细菌或病毒产物可激活很高数量的T细胞,这类物质具有很强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功能,故称为超抗原。
(一)外源性超抗原:
主要为细菌的毒素性产物。
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族链球菌M蛋白。
内源性超抗原:
逆转录病毒蛋白,在宿主体内表达。
(二)SAg的作用特点:
1.强大激活T细胞(CD4+T细胞)能力,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20%;
2.不需APC处理,一端直接与MHC-II类分子,另一端和TCR-V结合;
3.不受MHC限制,同MHC-II类分子高亲和力结合,增加TCR与SAg的亲和力;
4.可能诱导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或免疫抑制。
为诱导T细胞耐受的研究提供的实验模型。
T细胞可能因过度刺激被耗竭,继发免疫抑制状态
2丝裂原在体外实验中,能与T、B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表现出体积增大,胞质增多,DNA合成增加或者有丝分裂变化的物质。
用于体外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抗原来源于宿主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
二、特异性:
抗原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一)抗原决定簇: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色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
(二)T、B细胞表位:
T、B细胞借助其各受体识别一个大分子抗原特定部分。
抗体特异性是针对抗原表位,而非整个抗原分子。
T细胞表位:
多肽片段,连续性决定簇,位于内部。
B细胞表位:
位于抗原妃子的表面,为功能性决定簇;
位于天然蛋白质内部的,为隐匿性决定簇。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四)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抗原的结合价:
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簇数目。
半抗原:
一价天然抗原:
多价抗原
4.了解佐剂的定义、分类、应用。
定义:
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为佐剂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分类:
1油性佐剂,如弗氏佐剂
2无机化合物,氢氧化铝,磷酸铝;
磷酸钙
3微生物及其产物:
分支杆菌、短小棒状杆菌及其产物
4脂质体
5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皂角苷佐剂仅用于兽用疫苗
6其他佐剂:
细胞因子,如IL-2,IL-12,IFN-Y.
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
1、佐剂可以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存留时间,congress更有效刺激免疫系统
2、可以导致注射部位及其局部炎症反应,有利于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
3、可作为传递工具,佐剂可以帮助抗原到达特异性靶免疫细胞器官。
4、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刺激淋巴细胞的增值分化
主要用途包括:
1、可增强机体可以行免疫应答,用于预防接种积制备高效价动物血清抗体。
2、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临床上用于抗肿瘤或抗感染的辅助治疗。
5.了解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
固有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特点、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有骨髓及胸腺组成,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造血干细胞,也是各类免疫细胞的发生场所。
(一)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1、髓样祖细胞的定向分化2、淋巴样祖细胞的定向分化
(二)B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
1、B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过程:
淋巴样前体细胞祖B细胞(pro-B)
前B细胞(pre-B)未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骨髓基质细胞在B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①粘附性接触②提供生长因子
2、B细胞受体(BCR)表达
3、免疫球蛋白以外其他分子的表达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一)胸腺的构成与T细胞发育的微环境
——影响胸腺内T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
胸腺上皮细胞影响胸腺细胞分化的两种方式
1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②分泌细胞因子
树突状细胞较集中存在于皮质-髓质交界处,表达高水平的MHC-Ⅱ类分子。
巨噬细胞散在表达低水平的MHC-Ⅱ类分子
(二)2.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
1、发育过程
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被膜下区皮质区髓质的移行成熟过程
2、胸腺细胞表面膜分子的表达
“双阴性”(CD4-CD8-)胸腺细胞—胸腺被膜下区和皮质边缘区
“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质深区
“单阳性”(CD4+或CD8+)TCRαβT细胞—皮质和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
3、胸腺细胞发育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①阳性选择(positiveselection)
指发育中的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表达的TCR同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MHC分子相互结合,能够识别自身MHC分子的胸腺细胞存活从而继续发育的过程。
通过选择成熟的T细胞能够识别结合与MHC分子上的抗原肽从而激活免疫应答。
获得MHC限制性
②阴性选择
经过阳性选择的胸腺细胞表达的TCR与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Ⅱ或Ⅰ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或形成克隆不应答状态。
决定T细胞自身耐受性
外周免疫器官由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是成熟T细胞,B细胞定居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部位
一、淋巴结:
T细胞约占75%,B细胞约占25%
二、脾:
T细胞:
占45%;
B细胞:
占55%
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
1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
包括:
扁桃体、增殖腺、阑尾和派氏集合、淋巴结(Peyerpatches)
2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
4粘膜免疫系统的B细胞合成分泌型IgA
5粘膜免疫系统的免疫学作用特性
1)TCRγδ和CD8ααTCRαβT细胞发挥生物学作用不具有MHC限制性
2)粘膜免疫系统对大多数抗原诱导产生免疫耐受性
3)炎症反应会导致肠道局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
6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1)归巢: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2)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固有免疫系统也叫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是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组成,是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一个天然的防御系统。
固有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YgT细胞,B1细胞
适应性免疫系统也成为获得性免疫系统,T细胞,B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6.熟悉固有免疫细胞蛋白表达、受体表达等。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也包括γδT细胞、NKT细胞、B1细胞。
一、吞噬细胞
大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表面表达多种受体,通过识别并结合相应配体广泛参与免疫应答发挥效应功能。
(一)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PRR)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PAMP):
G-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多糖(LPS)、G+的肽聚糖、病毒的双股RNA.
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age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DAMP):
热休克蛋白-高迁移率组蛋白等。
PAMPs和DAMP能被固有免疫细胞便面相应的受体所识别,这些受体被称为模式识别受体。
启动即时免疫。
1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
TLRs分子均为Ⅰ型跨膜蛋白,有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部分组成。
TLR与相应配体结合后通过胞内段向细胞内部传导信号,主要产生两方面效应:
表达和分泌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2和IL-6等;
诱导共刺激分子表达,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
2清道夫受体(scavengerreceptor,SR):
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可以识别革兰阴性菌脂多糖,革兰阳性菌磷壁酸,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膜内次面翻转到细胞外侧面的磷酯酰丝氨酸等,参与对某些病原体剂丧失唾液酸的陈旧红细胞和某些凋亡细胞的清除。
3甘露糖受体(Mannosereceptor,MR):
可结合广泛表达与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及相应配体),使吞噬细胞活化。
(二)调理性受体
1IgGFc受体(FcγR)介导的调理作用:
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
2.补体受体(CR)介导的调理作用:
促进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
(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
如IFN-γ、GM-CSF和MCP-1受体等,参与巨噬细胞的活化及迁移作用。
二、中性粒细胞:
来源于骨髓的髓样干细胞,成熟后主要进入外周血中,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70%。
中性粒细胞表面表达IgG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也可通过调理作用促进和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
三、NK细胞:
不同于T、B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抗体,有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发育而来。
分布:
约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5%~7%;
脾、肝脏;
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NK细胞存在。
NK细胞特异性表达CD16、CD56分子,不表达TCR、mIg。
NK细胞不需要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或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并且杀伤作用不受MHC限制。
(一)通过IgGFc受体识别抗体结合的靶细胞:
以IgG抗体作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成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
从而杀伤与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或病毒感染的细胞。
(二)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和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
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识别。
生理条件下,杀伤细胞抑制,不能杀伤自身正常组织细胞,病理条件下,杀伤细胞活化,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
(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表现杀伤活化效应。
(2)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抑制性受体。
四、树突状细胞(DC):
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各脏器。
未成熟DC表面表达的FcγRⅡ、补体受体、TLR和MR等膜受体介导DC对各种抗原物质的摄取。
成熟DC高表达MHCⅠ/Ⅱ类分子、CD80/86、CD40、ICAM-1等共刺激分子,其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弱,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能力强。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五、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血液
肥大细胞——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上皮下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
膜分子:
FcεRⅠ(IgE的Fc受体)C3aR和C5aR。
六、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分布在多种腔道的粘膜组织和外周血液中。
表面除表达C3a、C5a、C567受体和ECF-A受体外,还表达低亲和性IgE受体(FcεRⅡ)
7.熟悉T、B淋巴细胞膜表面分子及功能发育、分化等。
T淋巴细胞表面膜分子:
1TCR-CD3复合体:
CD3分子参与T细胞发育过程中TCR的膜表面表达和在TCR与抗原接触后产生的活化信号向细胞内的传导。
CD3分子主要表达与成熟的T细胞表面,因此可作为T细胞的表面标志,用于外周血中成熟T细胞的检测。
2、T细胞其它主要表面膜分子
CD4和CD8分子:
成熟T细胞只表达其一。
在外周血中,CD4+T细胞约占65%,CD8+T细胞约占35%
CD2分子:
又称LFA-2(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2,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和E受体(绵羊红细胞受体)。
CD2分子表达于成熟的T细胞,双阳性和部分双阴性胸腺细胞及NK细胞。
配体:
LFA-3(CD58分子)。
功能:
介导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刺激T细胞非特异性活化;
介导胸腺细胞的发育成熟。
LFA-1: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表达于全部白细胞,活化T细胞增加表达。
ICAM-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功能:
介导T细胞的移行;
在T细胞同APC或靶细胞间起粘附作用。
CD28和CTLA-4(CD152):
B7分子(两者同)。
CD28分子—主要表达于人外周T细胞;
CTLA-4分子—表达于活化T细胞。
CD28分子与表达在APC上的B7分子结合,为初始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使T细胞活化和增殖。
CTLA-4分子同B7分子结合提供抑制信号给活化T细胞,阻止T细胞的增殖,限制细胞分泌IL-2。
CD40L:
活化T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功能:
与APC表面的CD40结合促使T细胞进一步增殖;
活化APC表达B7分子;
T细胞表面的CD40L与B细胞表面的CD40相互作用,产生Ig类转换。
丝裂原受体:
如植物血凝素(PHA)和刀豆蛋白A(ConA).在体外能非特异地刺激初始淋巴细胞发生淋巴母细胞转化、DNA合成增加和产生有丝分裂等变化的物质。
按表达TCR类型不同:
αβT细胞;
γδT细胞
按对抗原应答所处状态不同:
初始T细胞(naï
veTcell);
活化T细胞(activeTcell);
记忆性T细胞(memoryTcell)
αβT细胞:
按CD分子不同:
CD4+T细胞;
CD8+T细胞
按功能不同:
辅助性T细胞(Th);
细胞毒性T细胞(CTL或Tc);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功能发育和分化:
一、αβT细胞:
1CD4+细胞:
CD表型:
CD3+CD4+CD8-,主要为Th细胞亚群;
作用特点:
识别抗原时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
CD4+T细胞(部分)也具有细胞杀伤功能。
Th1细胞:
主要分泌IL-2、IFN-γ和TNF-β;
Th2细胞:
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
主要辅助细胞免疫效应:
a.活化巨噬细胞,抗胞内寄生微生物;
b.诱导B细胞活化,分泌调理性抗体;
c.活化CTL。
免疫调节作用:
如IFN-γ可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
主要辅助体液免疫效应:
a.诱导B细胞活化、分泌中和性抗体;
b.通过活化补体等方式抗胞外寄生微生物。
如IL-4可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
2、Th17细胞:
分泌IL-17。
在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3、调节性T细胞(regularyTcell,Treg):
表型FOXP3+CD4+CD25+。
通过细胞间接触、分泌IL-10和TGF-β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两个组群:
自然性调节性T细胞(naturalTreg,nTreg),在胸腺发育成熟。
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或称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inducedTreg,iTreg)
5、CD8+T细胞:
CD3+CD8+CD4-,主要为CTL细胞亚群;
CD8+CTL具有细胞毒作用,可以杀伤病毒等细胞内寄生物感染的靶细胞。
作用特点:
⏹识别抗原时受MHC-Ⅰ类分子限制;
⏹免疫调节作用,如释放IFN-γ、TNF-α和TNF-β等细胞因子
⏹具有细胞杀伤功能
CTL(TC)细胞:
特点:
具有MHC-Ⅰ类分子的限制性;
细胞毒作用,免疫调节;
机制:
①释放细胞毒性蛋白:
穿孔素,颗粒酶;
②诱导细胞凋亡
CD4+CTL:
主要通过自身表达的FasL介导杀伤表达Fas分子的靶细胞;
清除分泌自身抗体的B细胞
初始T细胞是没有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
活化T细胞是执行机体免疫效应功能的细胞
记忆性T细胞维持机体免
γδT细胞:
大部分γδT细胞分布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无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
生物学功能:
①细胞毒作用;
②免疫调节作用;
③损伤粘膜的修复作用。
二、B淋巴细胞:
(一)BCR复合体mIg与二聚体Igα/Igβ形成复合体。
mIg结合抗原,Igα/Igβ转导抗原结合信号。
(二)其它膜分子
1.CD19、CD21和CD81复合体:
(1)B细胞辅助受体:
CD19、CD21(CR2)、CD81(TAPA-1);
(2)功能:
增强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
补体系统活化C3d片段与Ag结合同CD21和BCR结合辅助受体与BCR交叉连接增强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
CD19—B细胞重要标志,表达于前B细胞到成熟B细胞各发育阶段。
2.CD40分子—TNF受体家族成员:
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①同CD40L(活化T细胞表达)结合协同刺激信号促B细胞对TD-Ag应答;
②诱导Ig同种型的类别转换;
③同BCR交叉连接,再通过与T细胞直接接触维持生发中心B细胞的存活。
3.CD80和CD86:
共刺激分子,亦称B7分子。
CD80为B7-1,CD86为B7-2。
成熟B细胞—初始B细胞低表达;
活化B细胞高表达。
①与T细胞表面CD28分子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②高水平表达B7分子的B细胞是有效抗原提呈细胞。
4、补体受体:
组成:
CR1(CD35)和CR2(CD21);
CR1+C3b(或C4b、iC3b)调节B细胞的活化增殖。
CR2,B细胞辅助受体组成分子,与iC3b、C3d和C3dg结合,促进B细胞活化。
EB病毒的受体。
5.MHC分子:
表达MHC-I类分子和MHC-II类分子,发挥抗原提呈作用。
6、黏附分子:
由B细胞表达的与T细胞结合的黏附分子主要有LFA-1和ICAM-1,LFA-2和LFA-3等。
(三)B细胞亚群
B1细胞:
来源于骨髓外,CD5+。
B1细胞的抗原受体识别环境抗原,在防御胸膜腔、腹膜腔和肠道粘膜感染中发挥作用,主要对T1抗原,如革兰阴性菌内毒素对人体的损伤作用。
B2细胞:
①介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②提呈抗原;
③免疫调节。
三、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
概念:
能摄取和在细胞内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抗原处理:
将蛋白质降解成肽片段,并同MHC分子结合,一同表达在细胞膜表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活化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
(一)分类:
1、按来源:
①髓系DC,②淋巴系DC
2、按组织分布:
①淋巴样组织中的DC;
②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3、按其发育及迁移阶段:
①DC前体,②未成熟DC,③迁移期DC,④成熟DC
4、按其功能:
①大量分泌IL-12的DC1亚群,主要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
②能产生IL-4及较少分泌IL-12的DC2亚群,主要诱导Th0细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免疫学 复习 提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