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2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24194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246.02KB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2文档格式.docx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2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①肽键:
-CO-NH-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②氨基:
-NH2③羧基:
-COOH
e、有关计算:
脱水的数目=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n肽=n个氨基酸(即有n个氨基酸就称为n肽)
f、功能:
①有些蛋白是质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④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⑤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
6、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
元素:
C、H、O、N、P
基本单位:
核苷酸。
包括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功能:
遗传物质储存的主要场所。
7、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①还原糖(葡萄糖、果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淀粉和蔗糖不是还原糖)
②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
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③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注意: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有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常考的真核生物:
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
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
注:
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原核细胞唯一的细胞器:
核糖体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第22页)
判断动物细胞的依据:
有中心体,无细胞壁
判断植物细胞的依据:
有细胞壁,无中心体
判断低等植物细胞的依据:
有细胞壁,有中心体
3、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
蛋白质和磷脂分子
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
①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②功能特点:
具有选择透过性。
功能:
①保护细胞内部②交换运输物质③细胞间识别、免疫(膜上的糖蛋白)
4、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a、细胞溶胶:
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线粒体:
动植物都有,具有双层膜结构,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含少量的DNA。
C、叶绿体:
只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中,双层膜结构。
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
d、内质网:
单层膜,是有机物的合成场所,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e、核糖体:
无膜的结构,蛋白质合成场所。
f、高尔基体:
单层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g、中心体:
无膜结构,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h、液泡:
单层膜,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
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5、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a、结构:
包括核膜(上有核孔)、核仁、染色质。
b、功能:
是遗传物质复制和储存的主要场所。
c、染色质:
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一.ATP与酶
1、ATP(三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
A—P~P~P(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作用:
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DP(二磷酸腺苷)的结构简式:
A—P~P(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ADP+Pi+能量(这个反应物质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
方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方应从右到左时能量代表需要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的能量,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酶的发现几个实验
4、酶的概念:
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酶需要适宜温度和pH值。
二、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渗透吸水:
条件:
①半透膜②浓度差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2、物质进出细胞膜方式
①扩散:
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
(O2、CO2、甘油、乙醇、脂肪酸)
②易化扩散:
高浓度运向低浓度,需载体,不需能量。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③主动运输:
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
(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矿质元素)
④胞吞胞吐:
需要能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生物大分子,病毒,有机物颗粒)
三、呼吸作用
a、概念: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经过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释放能量。
b、厌氧呼吸: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植物细胞、酵母菌)
2C3H6O3+能量(动物、人、马铃薯块茎细胞、甜菜块根)
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全部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需氧呼吸:
C6H12O6B+6O26CO2+12H2O+能量
第一步:
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H]和少量ATP(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二步:
丙酮酸和水结合生成CO2、[H]和少量ATP(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步:
前两步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和大量的ATP(线粒体中进行)
d、场所:
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和脊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中进行
e、呼吸作用的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f、呼吸作用的意义:
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四、光合作用
1、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方程式:
CO2+H2018——→(CH2O)+O218
注意: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2、色素:
包括叶绿素3/4和类胡萝卜素1/4色素分布图:
A、提取色素用丙酮,分离色素用层析液
B、加二氧化硅目的是为了研磨更充分
C、加碳酸钙目的是为防止色素受到破坏或保护色素
3、★光反应阶段
A、场所:
类囊体上条件:
必须有光,色素、酶
B、步骤:
①水的光解:
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氢[H]H2O—→2NADPH+1/2O2
②ATP生成:
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
③能量变化:
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4、★暗反应阶段
叶绿体基质条件:
光反应提供的NADPH、ATP,酶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
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还原:
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P生成有机物。
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C、关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
5、光合作用的实质:
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6、意义:
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大气中的CO2和O2保持相对稳定。
7、三碳糖在叶绿体内合成脂肪、淀粉、蛋白质,叶绿体外合成蔗糖供植物体利用
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1、有丝分裂
a、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特点:
分裂间期时间长
b、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及比较
分裂间期:
有核膜、核仁,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前期:
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染色体散乱排布。
中期:
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平面上。
观察染色体最好时期
后期:
着丝点一分为二,平分两组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
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c、染色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染色体、DNA和姐妹染色单体关系:
d、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植物细胞由纺锤丝构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细胞质分裂不同,植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动物细胞从外向内凹陷缢裂。
e、有丝分裂:
体细胞、受精卵进行的分裂方式。
实质:
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
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f、无丝分裂:
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例:
蛙的红细胞分裂
2、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1、细胞分化:
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发生时间:
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结果: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组织和器官。
4、特点:
持久性、不可逆转性
5、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3、癌细胞的特征、致癌因子
1、癌细胞特征:
①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变化③癌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糖蛋白减少,易扩散,转移。
)
2、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辐射)、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3、癌变内因:
原癌基因被激活。
4、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细胞内水分减少②酶活性降低③色素积累④呼吸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⑤膜通透功能改变。
本章实验:
a、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的运动作为标志。
b、有丝分裂装片制作:
解离(15%盐酸和95%酒精)→漂洗(清水)→染色(龙胆紫)→制片
c、解离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
d、压片的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1、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
2、显性性状:
在遗传学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3、隐性性状:
在遗传学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另一个亲本性状。
4、性状分离:
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5、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A、D、E等
6、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
如a、d、e等
7、等位基因: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大小写字母表示,如Aa、Bb、Dd等。
显性作用:
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对d有完全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
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比例D∶d=1∶1;
两种雌配子比例D∶d=1∶1)
8、表现型:
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
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0、纯合子:
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
AA和aa。
可稳定遗传。
11、杂合子:
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
Aa。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2、测交:
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3、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4、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
P—亲本 ♀一母本 ♂—父本 ×
—杂交×
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1—杂种第一代 F2—杂种第二代。
15、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16、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测交
P高茎(DD)×
矮茎(dd)F1高茎(Dd)×
矮茎(dd)
↓
F1()(Dd显性性状)↓
↓×
F2表现型及比例高茎∶矮茎3∶1(性状分离)高茎∶矮茎1∶1
基因型及比例()1:
2:
1()1:
1
17、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P黄色圆粒(YYRR)×
绿色皱粒(yyrr)()×
()
↓↓
F1黄色圆粒()
F2表现型黄圆(YR)、绿圆(yyR)、黄皱(Yrr)、绿皱(yyrr)
比例9331
1111
基因型222
2
4
18、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19、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20、纯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
aa。
杂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都是杂合子。
21、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22、完全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与显性亲本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
23、不完全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表现为双亲中间类型的现象。
24、共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F1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25、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
①严格自花、闭花授粉,能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便于形成纯种
②有各种稳定的、可区分的相对性状
③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记数
④花冠较大,便于人工摘除雄蕊和授粉
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
1、减数分裂:
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过程。
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
2、同源染色体: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
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
①大小(长度)一般相同②形状(着丝粒的位置)相同。
3、四分体:
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
1个四分体有1对同源染色体、有
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8条脱氧核苷酸链。
4、精子的形成过程:
①间期(准备期):
DNA复制;
②减数第Ⅰ次分裂:
A、前期Ⅰ:
联会、形成四分体,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染色单体;
B、中期Ⅰ: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单体;
C、后期Ⅰ: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单体;
D、末期Ⅰ: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DNA减半,每条染色体含2个姐妹单体;
减数第Ⅱ次分裂:
A、前期Ⅱ:
(一般认为与减数第Ⅰ次分裂末期相同。
)B、中期Ⅱ:
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
C、后期Ⅱ: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每一极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D、末期Ⅱ: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
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
5、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
①、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
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是不均等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②、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
③、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
6、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丝分裂:
细胞分裂一次,子细胞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形成体细胞,没有联会、四分体的出现;
减数分裂: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有性生殖细胞,出现联会、四分体,有交叉、互换行为。
相同点:
染色体复制一次。
7、在动物的精(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9、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基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细胞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
10、关于配子的种类计算:
(1)、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可产生4个2种类型的精子,且两两相同,而不同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互补。
一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则可产生1个1种类型的卵细胞,同时产生3个极体,四个子细胞两两相同。
(2)、有多个性原细胞,设每个细胞中有n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2n种配子。
11、细胞分裂图的识别:
(1)有同源染色体的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否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四分体、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最后分开),否则为有丝分裂。
(3)有同源染色体且在赤道面上排列成一排的为有丝分裂;
有同源染色体且在赤道板上排列成两排的为减数第一次分裂。
12、染色体组型(染色体核型):
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13、性别决定:
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14、性染色体:
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15、常染色体:
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16、伴性遗传: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17、性别决定的类型:
(1)XY型:
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
(2)ZW型:
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
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18、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相应的基因。
19、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
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
20、色盲的遗传特点:
男性多于女性 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21、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
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
C、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
AaBBCc产生22=4种配子:
ABC、ABc、aBC、aBc。
22、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
后代基因类型数目=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
AaCc×
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
∵Aa×
aaF1是Aa和aa共2种Cc×
CcF1是CC、Cc、cc共3种
∴答案=2×
3=6种。
计算子代表现型种类:
方法同于前者。
23、鉴定某一物种(在某个性状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方法:
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有两种及以上表现型),则它是杂合体;
后代只有一个性状,则它是纯合体。
24、遗传病的系谱图分析:
1)、首先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的显性还是隐性遗传:
①只要有一双亲都正常,其子代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②只要有一双亲都有病,其子代有表现正常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
2)、其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①在已经确定的隐性遗传病中:
某女性患病,她的儿子和父亲有一个或者两个正常的,一定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
“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父亲、儿子)正非伴性:
即常染色体遗传”
②在已经确定的显性遗传病中:
某男性有病,他的女儿和母亲有一个或者同时表现正常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女(母亲和女儿)正非伴性:
即常染色体遗传;
③X染色体显性遗传:
女患者较多;
代代连续发病;
男病其女儿和母亲必定是患者。
X染色体隐性遗传:
男患者较多;
隔代遗传;
女病其儿子和父亲必定是患者。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1、T2噬菌体:
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
DNA所构成。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
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3、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①R型:
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
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
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4、格里菲斯实验:
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亡。
5、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
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
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6、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
7、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有:
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
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9、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与T配对,G与C配对。
10、DNA复制:
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11、DNA的半保留复制:
复制出的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12、DNA的化学结构:
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
组成基本元素是C、H、O、N、P等。
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
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
③构成DNA脱氧核苷酸有四种(根据所含碱基的不同)。
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
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13、DNA是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会考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