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与环境教育教学策略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19777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8.20KB
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与环境教育教学策略文档格式.docx
《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与环境教育教学策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与环境教育教学策略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操作要领:
教师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探究进行简要回顾,对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予以肯定。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质疑和兴趣,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地理空间。
3.课后发展
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的观点,指导学生生活。
课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实践,实现地理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三、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地理与环境教育内容的教学。
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发展,其中课中深究又分为三步:
创设情境,触摸地理;
合作探究,走进地理;
拓展延伸,活用地理。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因此教育首先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杜威说过:
“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是进行社会生活。
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所以解决地理教学中的难题,要求教师能牢牢把握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来引导儿童学习地理。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设计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促进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课前初探
品德与社会中的地理内容是以“散点”的形式呈现在各个学习单元中,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的知识背景,不能对这些知识做出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因此对地理内容的学习容易感到吃力,因此。
课前初探就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参观调查来获得相关的信息,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顺利进行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前初探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也可提前一周或数周进行。
在这一环节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探究的内容及要求要明确。
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探究主题的内容及要求,以保证课前探究扎实有效地进行。
鉴于地理内容的探究环境比较开放,可寻求家长、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完成,并提醒安全等事宜。
要有效组织好小组探究。
地理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探究主题相对较大,探究途径又相对复杂,单凭学生个体力量,很难做到全面细致的探究。
因此要注重集体智慧的发挥,把探究内容加以分解,进行合理分工,共同完成地理内容的资料的搜集、整理,有利于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要加强对资料搜集与整理过程的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询问了解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
引导学生把收集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或用文字,或用图表,也可配合照片、实物标本等方式记录,使零碎的材料系统化。
教师的身体力行不可或缺。
教师要熟悉相关的地理环境,尽可能地搜集了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资料,既可以作为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可对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课中深究
这是本策略的核心部分,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获取问题解决的结论和方法,获得情感的体验,提升探究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1.创设情境,触摸地理
相对学生熟悉的家庭及学校生活,很多地理内容是学生比较陌生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始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兴趣,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为地理内容的学习做以铺垫。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实际,采用复习、故事、谜语、诗歌、时事、直观画面、模型等多种方式以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将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地理教学任务之中,使之迅速进入“角色”。
本环节是导入新课环节,教师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教材的心理距离,因此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
目标不明确、脱离研究主题,花样一堆、为导入而导入,都是失败的情境创设。
2、合作探究,走进地理
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体验,从而使地理内容成为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生体验活动的主题。
本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①汇报展示。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要求不重复、不离题。
在汇报展示中,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不必过早解释,重在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成果,同时碰撞思维,开阔视野,丰富认识。
②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课前探究中的困惑,组织学生再次进行深入的合作探究。
在探究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在合作中去伪存真,达成共识。
③深究提升。
教师通过挖掘和整合生活资源,组织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探究的深度及广度,能运用形成的观点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升认识,升华情感,让地理真正走进生活,服务生活。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目标定位要准确。
知识目标要求准确规范,但不求系统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倡多元综合,但注重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贯穿教学始终,是核心和关键。
在自然地理题材的教学中,教师应仔细品味地理知识所承载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爱地球的情感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在人文地理题材的教学中,突出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尊重与欣赏,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要突出方法指导。
在自然地理题材的教学中,侧重对小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依托地图,使学生头脑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常识,包括地图的用途、方向、比例尺、图例、颜色等。
其次是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
如要带着问题读图,不要无目的的随意浏览,按“左图右书”的原则,把书上的地理事物一一落实到地图等。
从地图中来,到地图中去,养成生活中随时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在人文地理题材的教学中,在教学方法上可运用比较法,通过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家乡与外地、中国与世界的对比中找出异同,获得直观的真实感受。
有了学法的指导,学生才能够学会用空间观念去看待问题,能够在比较广阔的地理场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实现教育的真正回归,才会使品德教育更加厚重和饱满。
要注重生活资源的开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挖掘学生的生活空间(学校、家庭、社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把教学内容自然地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跨越空间的距离,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地理,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3.拓展延伸,活用地理
预设问题的完成并不表示探究的结束,探究是没有止境的。
在学生获得结论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顾反思,生成新问题,对问题进行拓展延伸。
本环节可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①回顾整理,生成问题。
学生通过探究获得了问题解决的结论,这不是学习活动的全部,此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反思探究的过程,总结探究的方法,再次系统整理探究的资料,提出新的问题,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②确立主题,课外延伸。
学生在总结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根据生成的新问题,提炼出有探究价值的新问题,确立为课后学习主题,这些新问题将学生由课堂学习引向课外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社会生活。
(三)课后发展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和应用。
地理教学需要走出课堂,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1、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习地理。
(1)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资源。
(2)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资源。
(3)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2、到生活中去,用地理指导生活
要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以致用,践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能对当地地理进行了解、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有效地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的生活。
《万水千山》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万水千山》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祖国真大》活动主题三《壮丽的河山》中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在地形图上查找我国主要的高原、平原、盆地、河流等,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
因此,本课的活动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深入阅读中国地形图,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逐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初探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初步探究,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1、尝试阅读《中国地形图》。
2、搜集家乡山山水水的资料。
二、课中深究
(一)创设情境,触摸地理
请大家猜个谜语,谜面是:
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地理知识在眼前。
(打一文化用品)
谜底:
地图。
【采用谜语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容易激发起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
】
(二)合作探究,走进地理
1、汇报展示
师:
对于地图,同学们并不陌生,这是以前我们阅读过的《中国交通图》《中国政区图》,(课件呈现)我们知道,地图就像一幅画,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信息。
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前的体验,你已经掌握了哪些阅读地图的方法?
生1:
阅读地图要看准图例。
生2:
要弄清比例尺。
生3:
注意图上方向。
这些是很多地图共同的语言,它们是读懂地图的关键。
【结合学生已有阅读地图的经验以及课前初探的收获,进行汇报交流,丰富学生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探究打好基础。
2、合作探究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地图——中国地形图。
让我们在中国地形图的引领下一起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板书课题)
(1)探究祖国地势特点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中国地形图,你发现了什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一会儿向全班同学汇报。
我发现中国地形图上红褐色主要集中在祖国西南部地区,土黄色主要集中在祖国中部地区,绿色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你关注到了中国地形图上的颜色,很好。
不同的颜色里是否有藏着的秘密呢,哪个小组还有发现?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
从颜色到高度,你们的发现更深入了,你们怎么发现的,能介绍得清楚一些吗?
图上有个高度表,每种颜色的旁边都标注了不同的高度。
真会发现。
对照高度表,再看中国地形图,哪个小组还有更深入的发现?
祖国西南部红褐色的区域大概高度为4000米,中部大概1000—2000米,东部沿海绿色的地区在500米以下。
(教师结合学生汇报板画,大致勾勒出三级阶梯)
(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再思考,你们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
我们国家东部低,西部高。
是的,大家看,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海拔高度逐级下降,多么像三级阶梯啊。
咱们同学可真棒,仅仅借助图上的颜色就发现了祖国地势的特点,其实中国地形图中还隐藏中好多的秘密,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呢。
【在学生课前初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共同阅读中国地形图,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及时点拨引导,将发现逐步引向深入。
(2)探究不同的地形。
现在让我们再来观察中国地形图,关注图上的颜色,你发现了哪些不同的地形?
平原、高原、盆地、山脉……
咱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地形多种多样,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地形图,选择一种你们最感兴趣的地形做重点研究,并把你们的发现和问题记录下来,一会儿向全班同学汇报。
附:
小组研究记录表
我们研究的地形
名称
我们的发现
我们的问题
四大高原
三大平原
四大盆地
1高原
你们从图上找到四大高原了吗?
谁在地图上帮大家指出来?
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四大高原,你们发现了什么?
四大高原都在祖国的中西部。
青藏高原是很多河流的发源地。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从青藏高原发源的这些河流都流向了哪里?
让我们来看看。
(师指图)你发现了什么?
黄河、长江等很多大河都是从青藏高原发源的,它们都是自西向东流的。
仅仅发现了还不够,还要学会问个为什么,你有问题要问吗?
为什么很多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呢?
黄河水为什么是黄的?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和已有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适时渗透环保教育。
高原附近都有山。
谁为大家指一下?
注意了,在地图上指出山脉的时候,要按照山脉的走向来指。
学生指到喜马拉雅山脉,教师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学生指到阴山,教师引导:
说到阴山,你会想到哪首诗歌?
学生齐诵《敕勒歌》,教师展示内蒙古草原图片,学生谈感受。
内蒙古草原实在太美了,我真想到那里骑骑马。
就像刚才提到阴山,我们想到《敕勒歌》一样,在阅读地形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仔细观察,还要学会联系学习、生活经验来思考。
②盆地
大多数盆地里有沙漠。
盆地都位于祖国中部地区。
盆地周围群山环绕。
(生指盆地周围的山脉)
看,祖国西北部的地区,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三条山脉的中间夹了两个盆地,于是就有了“三山夹两盆”的说法。
结合刚才这位同学的汇报,大家能猜到为什么这种地形叫盆地吗?
(教师通过手势演示盆子形状)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像我们平常用的盆子。
③平原
三大平原都位于祖国东部沿海地带。
平原上都有河流。
为什么平原上往往会有河流?
谁来尝试着解决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流,到了东部地区泥沙沉积形成平原。
④丘陵和山地
刚才同学们的汇报中介绍了高原、平原、盆地三种地形,其实我国我国还有两种基本的地形:
看,这是丘陵和山地的景观图。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广大。
丘陵主要分布在祖国东部地区。
人们一般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⑤地形分布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图,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我国山地和高原、盆地面积较大,丘陵和平原面积较小。
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到全国总面积的2/3。
可见,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
【组织学生再次深入阅读中国地形图,在探究中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达成共识。
学生在合作中受到了情感教育,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提高了阅读地图的能力。
3、深究提升
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祖国的地形,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蒙阴人,你对家乡地形肯定有更多的了解。
(课件:
出示家乡地形图)这是咱们家乡的地形图,我们的家乡蒙阴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观察地形图,你从中发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地形?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搜集家乡山水的资料,除了在地图上呈现的,你还了解了哪些家乡的山山水水?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照片、图片)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家乡的美景吧。
(课件展示)你有什么感受?
【挖掘乡土地理这一教学资源,提高了探究的广度和深度,让地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提升了认识,升华了情感。
】
(三)回顾拓展,活用地理
1、回顾整理,生成问题
通过我们共同阅读、分析中国地形图,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看来小小地图真是宝啊,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好工具,也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呢。
在刚才研究的过程中,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我国的地形分布特点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生2: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气候、交通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
2、课外延伸,确立主题
请同学们根据课上阅读地形图的收获和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确立新的研究主题,课后继续进行深入探究,咱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播放歌曲《大中国》)
【引导学生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确立新的研究主题,课下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多彩的民族风情》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的第二个活动主题。
这是本单元中内容最丰富、辐射面最大的部分。
教材在各民族的饮食、服饰、手工艺品、节日等方面都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热情的案例,一方面给学生基本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利用这些案例引出话题,引发学生通过活动进行拓展和延伸。
1、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2、体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激发民族自豪感。
布置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搜集民族风情的相关资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如民族服饰、饮食、手工艺、节日等。
二、课中深化
1、创设情境,触摸地理
课件播放民族歌曲联唱:
《金孔雀》(傣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
刚才同学们都看得很认真,很多同学还边唱边舞呢,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你有怎样的感受?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习俗,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成中华民族五彩缤纷的文化宝库。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多彩的民族风情,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察,相信一定会让你流连往返。
(1)汇报展示
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搜集有关民族风情的资料,谁来说一说课前你都做了什么?
课前体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
学生简单汇报自己课前初探中所做的工作,并谈谈自己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感受。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课前初探的收获,并结合学生汇报进行搜集资料及小组合作方法的引导
(2)合作探究
老师发现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非常丰富,为了更深入地感受各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一会儿我们要举行一个“民族风情展示会”,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选择主题的不同自愿结合成组,然后赶紧在小组里做做准备吧,
老师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在小组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一会儿选出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可以展示图片、实物,也可以现场讲故事、唱歌、跳舞、表演等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巡视,针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引导。
汇报交流之前,教师首先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小组长的组织协调情况,小组同学是否能做到按顺序发言,认真倾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大家庭,感受他们各自迷人的风采吧!
我宣布咱们的“民族风情展示会”现在开始!
①民族服饰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民族服饰的图片、照片,也可以是自己做的、画的服饰,还可以穿上民族服饰唱歌跳舞,或讲述相关传说、故事等,教师适时指导观察各民族服装颜色、样式、服饰的特点,突出民族服饰的共同特点——色彩多、花纹多、饰品多,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服饰的美。
教师结合学生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
藏族人为什么穿藏袍时爱把袖子系在腰间?
师总结: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不但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习俗的差异,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教师小结:
各民族服饰都绚丽多彩,独具特色,像56朵花,盛开在祖国各地!
②民族饮食
学生可以谈谈自己品尝民族特色食品的经历,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食品的特点、故事等,还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食品陈列出来,请师生欣赏、品尝。
其他同学可以询问这些特色食品的做法和吃法。
我们少数民族的饮食真丰富,去民族之乡做客。
品尝了美味的食品,别忘了还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习俗,这样大家才会吃得更开心。
学生回忆自己旅游时或生活中品尝民族特色食品的经历,介绍所了解的民族饮食习惯。
教师讲述故事:
1994年,某汉民作为好朋友,与回民朋友交往时,请回民朋友一家在自己家中吃饭。
他开玩笑,用精猪肉做了面条饭。
待大家吃过之后,他笑问回民朋友,味道怎么样。
回民朋友如实回答,味道很好。
汉民朋友说,这顿饭是猪肉做的。
这下可闯了大祸,回民朋友与他的汉民朋友撕打起来,掀翻了桌子,砸了个七零八落。
回民朋友认为,汉民朋友不但侮辱了朋友之情,而且侮辱了他的下一代,已经不配做朋友,是对回民的严重侮辱。
其他回民知道后,围攻在这一汉民家中,公安机关出面,事态才稍有平息。
这件事最终闹到法院,以汉民的败诉而告终。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与回民朋友相处的经验谈感受。
尊重是友谊的前提,而认同他人的民族习惯就是最基本的尊重
③民族节日
学生展示自己参与不同民族节日的照片,或搜集的图片,介绍节日的由来、节日习俗,如藏族的藏历新年,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的歌婆节等。
教师播放《刘三姐对歌》视频,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热闹的对歌场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虽然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不一样,但不一样的节日同样的喜庆,各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就是对他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品德 社会 地理 环境 教育 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