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教育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19413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59KB
学记的教育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
《学记的教育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记的教育思想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原则,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它发挥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客观规律。
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又说: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以示尊师之礼。
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3.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原则,也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课外练习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又可使学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可亲可爱,最后达到虽离开师友而信仰不移的目的。
这一经验也是十分可贵的。
《学记》还认为,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
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
4.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
“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待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去纠正,则“扞格而不胜”,即遭遇抵触而难有成效;
“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
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孙”是指循序,“不凌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杂施而不孙”,学生将苦不堪言;
“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但观摩一定要是正面示范,否则,效果恰得其反。
从正反两面的对照分析,大大了加强论证的力度。
5.启发诱导。
如何启发诱导?
《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
二是“强而弗抑。
”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
三是“开而弗达。
”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
就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明了。
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
要督促勉励,又不强制压抑;
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走,不应拖着学生,压抑学生,更不要代替学生走路。
这就是“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学记》还论述了贯彻这个原则的好处:
“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生就有勇气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顺利地进行教学。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力。
总之,只有做了“道”、“强”、“开”的工作,才能达到“和”、“易”、“思”的要求。
《学记》在启发教学上不仅发挥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不是等待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
这些宝贵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6.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或贪多务得,或片面狭窄;
或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而浮皮潦草,或把学习看得很难而止步不前。
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措施。
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如果教法得当,这些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学记》可贵之处不只是在于概括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这四种缺点,更主要的是它进一步揭示了产生四种缺点的原因,提出了积极的辩证的教学方法。
《学记》说: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
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
另一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
(二)教学方法
《学记》对教学习方法的论述,一般是结合教学原则来谈的。
现归纳为讲解、问答、练习和类比四种方法:
1、讲解法
教学离不开讲解,讲得好坏,除了正确地掌握内容以外,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严密地组织教材。
因此,《学记》向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约而达”。
就是说教师讲课要扼要,将主要意思充分表达出来,不要罗嗦,更不要含糊不清,做到简洁透彻、少而精。
第二,“微而臧”。
教师讲解要有重点,既要扼要,又要精辟;
既要把教材的精华讲出来,又不要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
要做到“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吕氏春秋》)
第三,“罕譬而喻”。
意思是举例不在多,却很能说明问题。
教学少不了举例,“举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要是例子典型,有代表性,用得恰到好处,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开导阻塞,启发思维。
“例不在多而在精”。
“例子多了,就会喧宾夺主,淹没论点,学生只注意事例,不注意理论了”,就不能起到“喻”的作用。
有的教师只管抽象说教,不“举事以类义”;
有的教师举例不当,事例不能说明问题;
有的教师用例太多,淹没了论点;
有的教师举例过滥,使人眼花缭乱。
……这种种不良作法,都可以从“罕譬而喻”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问答法
这个问题,《学记》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首先,如何提问。
《学记》认为提问应由易到难,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易的决解了,难的也就容易解决。
它认为一个善问的人应当像匠人攻伐坚木那样,“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当然,也不排斥在某种情况下,有时是需要单刀直入,提问难点的。
但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为宜。
其次,如何回答问题。
《学记》指出要注意两点:
一是教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要大小得当。
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小而浅,教师就不要小题大作,旁征博引。
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大而深,教师就要深入地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一样,大小适宜。
做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二是要求从容问答。
提问题要从容,回答问题也要从容,这样才能把道理说透。
好象撞钟一样,只有从容地撞,才能“尽其声”。
“待儿从容,然后尽其声”。
这个生动形象而贴切的例子,对教学工作有深刻的意义。
3、练习法
什么是练习法?
《学记》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和阐述,只是举了“良冶之子,必学为裘;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三个例子,作出结论说: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
“优秀的冶金工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知道怎么成“形”);
优秀的弓匠的儿个,一定先学会用柳条编织成箕(知道竹木之“性”);
小马学驾车与我们习见的情况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知其所由)。
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治学了。
从上述的三个比方中,可以分析出两层意思:
一是在练习法中,范例是很重要的。
“良冶”、“良弓”、“大马”就是起耳濡目染的示范作用。
二是练习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基础入手,养成习惯。
所以良冶之子先学为裘,良弓之子先学为箕,小马先学跟车,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古人所说: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4、类比法
《学记》还主张教学中多运用“比物丑类”,用同类事物相比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这样不仅由此及彼,因理推论,巩固消化运用已学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扩展知识,猎取知识,发展能力。
《学记》对教学方法的论述,不仅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的精神,而且处处都贯彻了启发诱导的指导思想,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作法,这是非常可贵的,我们应该善于吸取并付诸实践。
三、《学记》批评当时教学的五大弊端及其不良后果
《学记》主要是从正面论述了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
除此之外,还结合实际,从反面批评了当时教学的缺点及其不良后果,增强了正面论述的说服力。
这里引用《学记》批评当时教学弊端的一段原文,其见解是十分精辟而中肯的。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这段话,很生动地指出了当时教学的五大弊端及其不良后果。
一曰“呻其占毕”。
教师只顾朗读课文,不求学生理解其意义。
二曰“多其讯言”。
教师一味注入灌输,不考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曰“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
就是教学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理解。
四曰“使人不由其诚”。
教学不从学生的志趣出发,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五曰“教人不尽其材”。
教师没有因材施教,就不能发展学生各人的才能,埋没人才。
由于这五大弊端,所以教学的效果与人的愿望相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使学生厌恶学习;
怨恨教师;
苦于学习的困难,“苦其难”;
不了解学习的目的和作用,“不知其益”。
这样学生即使毕了业,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学了等于没有学,“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是多么重要啊!
《学记》批判了当时教学上存在的只注意背诵、灌输、赶进度,而忽视启发诱导,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注意因材施教等不良的现象,“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领先的。
”(《中国古代教育史》第156页)
《学记》这些深刻的见解,虽然是针对两千年前的情况而谈的,但联系今天的教学情况来看,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如有的老师总想多教些知识给学生,认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
”在教学中往往只顾抓时间,赶进度,满堂灌,而忽视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领会叫材,学生并没有因教师的“多讲”而“多得”,反而阻塞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些老师主观上是想为社会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但客观效果是否符合主观愿望呢?
我们从《学记》的论述中,不是能得到足以移情益智的启发吗?
四、《学记》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1、《学记》提出了兴教四法,即:
防患未然、适时而教(合乎时宜)、循序渐进、观摩切磋。
废教六弊,即:
发然后禁、时过而学、杂施不逊、独学无友、燕朋、燕辟。
“预、时、孙、摩”四大规律体现出古人对教书育人的深刻感悟,也是我们现今教育中必须遵守的四大规律。
2、《学记》中的启发诱导、藏息相辅、亲师乐友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这对于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情感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这些不就是新课改的理念吗?
3、《学记》中谈到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走“教学相长”之路;
在谈到“学者有四失”时,强调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知其“四失”,因材施教,正确创设和谐师生关系,这些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似乎有着某种呼应和默契。
4、《学记》中称“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的。
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使学生成长和得到发展。
主体参与决不是可以自发形成的。
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并参与到全过程中,关键在教师。
主体参与的有效实施,必须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去完成。
因此教师不是支配者,而是学生的引领者。
我们现在倡导的新课改在许多方面继承了《学记》这些正确理念,在此基础上,融汇现代教育观念给教师角色以科学的定位。
《学记》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大都符合现在的教学规律,它所坚持的教育的全面性、连贯性,注重培养人的自主发展能力,对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有着积极地、现实地意义。
《学记》为教师的教与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教师教学的法宝。
Welcome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