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级高三阶段性测试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861671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50KB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级高三阶段性测试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级高三阶段性测试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级高三阶段性测试文综历史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高级高三阶段性测试文综历史解析版
成都树德中学高2016级11月阶段性测试文综
历史
1.商朝到西周早期,书写的字体样式和写法风格颇不一致,进入西周中期后,书写格式整肃匀美,行列清楚,字体的线条及笔法渐趋规范。
这一变化反映出
A.贵族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B.周王室强化君主集权
C.人们形成共同的审美心理
D.中央直接地控制地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书写格式整肃匀美,行列清楚,字体的线条及笔法渐趋规范”可知书写格式的整肃匀美和字体的规范反映了人们对文字产生了共同的心理感受,也就必然产生共同的审美,故C符合题意,选C。
此没有体现“地缘政治”的信息,故排除A。
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表述错误,排除C。
D项的现象开始出现在秦,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读懂材料,然后材料正确答题。
2.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权臣敢于以下犯上,甚至觊觎王冠、逐君弑主,但却十分惧怕其“大逆不道”的事实载入史册。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史学的教化功能彰显
B.君权天授观念强化
C.权臣主导史书的编撰
D.德治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史学具有的教化和道德褒贬的功能使得史学成为当时道德的标杆,被人们认为是扬善惩恶的利器,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恰恰就是史学的教化功能彰显,故选A。
材料“一些权臣敢于以下犯上,甚至觊觎王冠、逐君弑主”不能得出“君权天授观念强化”的结论,故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权臣主导史书的编撰”的现象,故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德治观念”,故排除D。
3.西汉前期,法律规定三代同住家庭中,父母、祖父母对儿孙的财物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东汉、魏晋时期,累世同住共财的大家庭成为社会风气。
这一变化表明
A.家族成员地位平等
B.儒学正统地位的强化
C.政府保护宗族利益
D.亲情被财产关系取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的家庭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孝悌,累世同住共财的大家庭的出现并形成社会风气不仅是宗法观念的强化,更是儒家伦理思想深入影响的结果,故选B。
A表述不符合史实,宗法等级观念始终贯穿在大家庭中,故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保护”的信息,故排除C。
D表述不符和史实,材料也没有体现“亲情被财产关系取代”的信息,故排除D。
4.唐太宗时,大理少卿戴胄就一个案件的处理与太宗争辩。
太宗力主处死,戴胄则“据法断流(流刑)”。
争论几个回合后,戴胄对太宗说:
“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
”太宗最后接受戴胄建议。
这表明当时
A.皇权制约机制形成
B.皇帝无权破坏法律
C.太宗注重从谏依规
D.法律制度严密健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代中国从秦到清实行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故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
法律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故B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
材料中的案件太宗最后接受戴胄建议,说明唐太宗个人比较“守法”故选择C。
材料没有同学唐法律制度“严密健全”的信息,故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读懂材料,然后材料正确答题。
5.宋代以来,赋役征收货币成为大势所趋。
农民“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谷物上市时间之集中、数量之巨大,必然导致价格跌落。
商人收货时贱买,播种时贵卖。
谷物“贱则伤农,贵亦伤农;贱则利末,贵亦利末”。
这表明宋代赋役制度的货币化
A.导致了商品市场的畸形发展
B.减轻了农民的实际经济负担
C.促进了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冲破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谷物“贱则伤农,贵亦伤农;贱则利末,贵亦利末”可以看出,宋代赋役制度的货币化使谷农利益受损,而商人投机获利,商品市场出现畸形发展,故选A。
“贱则伤农,贵亦伤农”可见触犯了农民利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故排除B。
材料没有提及商人“政治地位提高”的信息,故排除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后的事,故D与材料无关,欧辰D。
6.鸦片战争前,江南农户的粮食产量由明代中叶2173公斤/户下降到1941公斤/户,江南水稻亩产由明中叶294市斤提高到421市斤。
据此推知,从明代到清中叶
A.粮食产量呈现下降态势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突破
D.人口压力促进集约化经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江南水稻亩产由明中叶294市斤提高到421市斤”可见A表述不符,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故排除B。
小农经济下耕作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突破,C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根据材料在水稻亩产增加的前提下,每户粮食产量却下降了,说明人口的增加导致每户粮食产量下降了,而要养活更多人口,只有提高亩产量,故D符合题意,选D。
7.左宗棠在创办福州船政局之初即主张:
“窃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凡制造枪炮、炸弹、铸钱、治水有适生民日用者,均可次第为之”。
这说明他
A.意识到民营工业的发展趋势
B.将民本思想与民权学说相融合
C.具备一定的近代海权意识
D.认为疆防比海防更重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民权学说”故排除B。
“窃惟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可见左宗棠认为海防重要,故选C。
D项与C项意思相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8.借助多视角的史料有利于我们去接近历史的真实,1885年上海外滩公园规定,“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
据此结合以下史料,对这一规定的解读,合理的是
(外滩公园)自去年听华人领照入内之后,夏令往彼纳凉者颇不乏人。
然有挟妓以入者,此已犯西人之所忌……迨中国人入适园后,往往任意涕唾,任意坐卧,甚而至于大小便亦不择方向。
A.租界当局并未侵犯中国主权和民族尊严
B.部分中国人不讲社会公德也是客观存在的
C.“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规定并不存在
D.上海外滩公园从开园起就禁止华人入园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租界的出现就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民族尊严的践踏,故排除A。
根据材料“往往任意涕唾,任意坐卧,甚而至于大小便亦不择方向”可见部分中国人不讲社会公德,故选B。
根据所学知识,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
根据材料“(外滩公园)自去年听华人领照入内之后,夏令往彼纳凉者颇不乏人”可知开园时,华人可以凭照进入,故排除D。
9.读下表,对表格中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田赋
工商税(含盐税、厘金、关税等)
数额(单位:
元)
百分比
数额(单位:
元)
百分比
1842年
42,293,282
76
13,030,589
24
1885年
49,829,423
48
53,405,201
52
1890年
51,999,675
44
66,323,100
56
1903年
57,269,194
38
92,143,422
62
1911年
74,076,073
27
202,723,658
73
——据《银钱:
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A.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B.政府完全摒弃重农抑商
C.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
D.政府的现代性有所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A。
B项“完全摒弃”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
从材料农民缴纳的田赋不断增加,可见农民负担没有减轻,故排除C。
从工商业赋税比重的不断增加可知工商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政府的现代性有所增强,故选D。
10.1926年6月湖南、湖北农会会员人数分别为3.8万人和0.4万人,1927年6月两省农会会员人数分别增加至451万人和250万人。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
C.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
D.苏俄革命道路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6年下半年,随着北伐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同时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革命从南向北发展,从而出现湖南、湖北农会会员数大幅增加的现象,因此选B项。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A。
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排除C。
苏俄革命道路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
11.据史料统计,从1923年到1927年5年中,苏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问题做出了738个决议,平均每年147.6个决议,即每两天半一个。
大量的决议、指示雪片似的从共产国际飞来,并由苏联驻中国代表亲自执行。
这表明当时
A.新生的苏联急需得到中共支持
B.苏联对中国革命进行了大量援助
C.中共缺乏独立领导革命的权力
D.苏共严格执行了共产国际的决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量的决议、指示雪片似的从共产国际飞来,并由苏联驻中国代表亲自执行”,可知,此时中共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大量工作被苏共架空,故选C。
材料反映的是苏共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故不是苏联急需得到中共支持,排除A。
B只是表象,掩盖了实质,故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苏共严格执行了共产国际的决议”的信息,故排除D。
12.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颁布政令:
“大家来成立合作社,贩卖布匹盐巴粮食,使赤区穷人个个不愁吃穿”“商人无论大小在服从苏维埃法令下可以自由发展工商业。
”
A.废除了苏区封建剥削制度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壮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家来成立合作社,贩卖布匹、盐巴、粮食,使赤区穷人个个不悉吃穿”、“商人无论大小在服从苏维埃法令下可自由发展工商业”,这正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体现,D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封建剥削制度被废除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建立,B项错误;材料是在长征途中,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无关,故C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大家来成立合作社,贩卖布匹、盐巴、粮食,使赤区穷人个个不悉吃穿”、“商人无论大小在服从苏维埃法令下可自由发展工商业”,这正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体现。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可以用孔子评价舜帝的三句话来概括儒家心目中的“三代之治”。
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说的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
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
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
子曰:
“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
”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
这也叫做“共治”。
儒家治理理想贯穿了“三代”之世,而“郁郁乎文哉”的周制,则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三代”的文明巅峰,所以孔子说,“吾从周。
”至于美好的“三代之治”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活在儒家的集体记忆中。
——摘编自吴钩《从三代理想看“儒家宪政”的动力》
材料二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及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
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
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
所有黑奴及其子孙一以平民视之,听从自营生理……西洋大国以爱民之心,推类以及异国无告之民,设法以维持之,其仁厚诚不易几也。
其勃然以兴,又何疑哉!
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
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解析 全国 百强校 四川成都 树德 中学 高级 阶段性 测试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