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教师用书2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616025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92.55KB
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教师用书2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教师用书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2课故都的秋教师用书2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游山玩水中寄托感情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往往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
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泳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凋谢(diāo)
(2)潭柘寺(zhè
)
(3)一椽(chuá
n)(4)房檩(lǐn)
(5)驯鸽(xù
n)(6)潜意识(qiá
n)
(7)落蕊(ruǐ)(8)细腻(nì
(9)嘶叫(sī)(10)平仄(zè
(11)歧韵(qí
)(12)橄榄(ɡǎnlǎn)
(13)颓废(tuí
)(14)萧索(xiāo)
(15)廿四桥(nià
n)(16)普陀山(tuó
(17)譬如(pì
)(18)馍馍(mó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1)夹
(2)数
(3)间
(4)渐
2.一言辨异
(5)从折(shé
)本到盈利,跨越了十年。
因此当他回顾这几年创业的曲折(zhé
)经历时,他只用了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折(zhē)腾”。
(6)福建省厦(Xià
)门市的高楼大厦(shà
)真多。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姿态 姿势
填一填
同学们相处,事事要表现出团结的姿态,不能处处以颐指气使的姿势示人。
辨一辨
“姿态”,侧重指形体显示出来的外在状态,引申为对人对事的态度、气度,可用于人和事,常与“高”“低”组合,可构成“故作姿态”“千姿百态”等固定短语。
“姿势”,侧重指体姿架势,与身体各部的造型有关,常与“端正”“优美”“雅观”等词语搭配。
2.幽远 悠远
①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有的是落英缤纷,枯藤老树;
南飞的雁阵,幽远的小路。
②回顾中国几千年悠远的发展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都是一个注重长远发展的国家。
幽远:
(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远,远而幽静。
悠远:
离现在时间长;
距离远。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落寞:
冷落,寂寞。
(2)混混沌沌:
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常指人的头脑。
(3)不能自已:
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
(4)疏疏落落:
在空间和时间上间隔远,稀疏零落的意思。
(5)一叶知秋: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2.辨析正误
在精神落寞的时候,一想到行动一无所获,他就不能自已。
看着他精神混混沌沌的样子,家里人没少为他操心。
辨析:
“混混沌沌”指迷糊不清。
可以改为“萎靡不振”。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一、阅读第1~2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请你加以概括。
(不超过20字)
提示:
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2.第2段,作者不接着写“北国的秋”而写“江南的秋”的作用是什么?
总括江南之秋的特点,并与北国之秋形成对照,表达了作者对江南之秋的不满足。
二、阅读第3~12段,回答下面问题。
(二)解读文本精要
3.第3段,试分析“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钟声”这个排比句的作用。
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生动地展现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
作者的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4.第4段,阅读“像花……柔软的触觉”几句,说说这里的景物描写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
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
脚踏实地,写触觉感受。
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5.第6段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秋蝉的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对秋雨及“都市闲人”的描写;
②内容上,南国、北国的秋雨对比,突出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像样,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6.第11段,作者为什么选择枣树来写?
是因为它在京城人家的院落中极为普通,几乎处处都有,而它青中带黄的色彩又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
7.第12段,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为什么插入一段对写秋诗人的议论?
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
这一段议论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
从行文章法上来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三、阅读第13~14段,回答下面问题。
8.第13段,这段话中,作者连用四个比喻进行对比,说明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比大为逊色。
那么,这四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
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本体是“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
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四个比喻说明了南国之秋在气、质、味、形四个方面都差一等。
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一)宏观结构把握
(二)整体综合解读
9.作者对于北平秋天那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三。
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那些著名风景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达作者的这种思想。
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
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
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1.首尾照应,层次分明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特点,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种景物,即早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胜日秋果;
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
最后作者再一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并愿意拿寿命去换取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之情。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
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2.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给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这既是对北方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反射。
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地交融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3.美妙的修辞
修辞手法
分析
烘托
欲说北国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杯温开水,平淡无味,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
下文则具体地写故都的秋的本色。
无论是漫游景点,还是“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整个故都都被秋色装点着,真是无一处无秋意
衬托
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啼唱、扫街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艺术家往往用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来取得更强的艺术效果
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衬托手法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一般分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指的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类似点,用衬体从正面衬托本体。
如:
黑得像墨水一样的海水卷着巨浪是可怕的,但是在林道静的眼里,这黑暗的社会更可怕。
反衬指的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运用衬托的手法,要善于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言彼衬此,以宾托主,从而获得“彼”愈真而“此”愈明、“宾”愈活则“主”愈显的艺术效果。
因此,运用衬托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选择其中的一个,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一段话。
(每段话不少于50字)
(1)雪地里:
(2)考场上:
参考答案:
(1)雪停了,我身处一个冰雪的童话世界中,如梦幻般的仙境,让我痴迷。
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几声鸟叫,久久地在雪地里回荡……
(2)教室里,只有学生翻动试卷的声音和笔在纸上“沙沙”划过的声音,偶尔也听得见椅子的“吱呀”声和学生的咳嗽声。
散文的表达技巧
考点对接
表达技巧
具体说明
表达方式:
议论、描写、抒情、记叙
散文中的议论:
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
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氛围、烘托情感
散文中的抒情:
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散文中的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散文中的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散文中的比喻:
作用在于把要说的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散文中的拟人: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散文中的排比:
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
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散文中的对比:
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
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散文中的衬托: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散文中的渲染:
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述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散文中的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散文中的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亲亲麦子
张佐香
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
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
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
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
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
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
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
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
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
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
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
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
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
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
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
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
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
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
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穗。
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
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
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
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
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
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
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⑥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
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
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
顺手,母亲抽出一绺做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
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
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
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
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
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
融入
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
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
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表达技巧包括哪些,然后再结合文本,找出对应的句子,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收割麦子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劳动之美,使读者对“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这句话有了真切的感受。
②作者把麦粒比作土里的珍珠、大地之树结出的果子、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既形象生动,又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劳动果实的珍视及作者对麦子的赞美之情。
技法汇总
分析散文中某些句子的答题技巧
①从语言运用角度: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上面一题就是从此角度入手来分析的。
②从表现手法角度:
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
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
结构严密,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④从表达方式角度:
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
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
⑤从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
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课内素材
散文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诉说的一个通道,郁达夫写他对北平的秋的感怀时表达出了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他看来,恰恰是挟着清清爽爽的悲凉的这份秋味,让他记住了曾经生活过的这座城市——北平。
他爱北平,他的爱已经和秋味混杂在一起,黏着在一起,无法分开,每每品读、把玩,情感世界里便会拥有一份馨香。
这份馨香原本只属于他自己,当他用笔复原这份秘密的时候,我们才有幸获得了他的这份情感。
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落寞、悲凉就是一份情感体验,它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因为它不是伦理道德层面的是非判断问题,而是情感层面的审美体验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
应用角度:
“眷恋故乡”“独特的眼光”“情感体验”等。
[应用片段]
借得清秋一缕魂
谈起秋天,总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听到“秋天”二字,顿时就感觉凉爽了许多。
每当记起秋天,我总是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我给这种感觉取了个名字,叫秋魂。
像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驯鸽飞声,只不过是想饱尝那故都的秋的悲凉。
秋风过后,满院是断肠的落红,满地是衰残的生命。
这些朴素而轻微的生命,那么美丽,那么短暂,那么默无声息,生活的重压,人世的践踏,它们转眼间,杳无踪迹。
如黛玉言: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是啊,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还有谁去关注、去珍惜、去呵护这些深沉而凄美的生命?
如此看来,这秋,在呼唤着人的良知。
秋雨,没有春雨的细腻,没有夏雨的激昂,没有冬雨的哀伤。
它虽是沉默,但不屈服;
虽是静默,但不彷徨;
虽是婉约,但不懦弱。
在秋雨中漫步,可以遐观,可以细想。
这秋,给人实实在在的悠远。
秋的原野,那么辽远,那么空旷。
脚下皲裂的泥土一小块一小块紧挨着,组成了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来去去的路,承载着他们宽大而厚实的脚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早上起来,路边的野草,披满霜露。
雾就在睫毛,就在发梢,真实而朦胧,轻盈而缥缈。
路的两边,白菜叶儿正绿,萝卜皮儿正红,探出头来的姜芽儿正黄,如毯似毡的麦苗儿正青,树的叶儿也不枯黄,风中,像在舞蹈,又像在歌唱。
一阵“咕咕”的叫声,惊起的野鸡飞到河的对岸了,飞到更远的前面树上去了,而后什么声息也没有。
这满目的秋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故都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