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细胞治疗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613672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07KB
CART细胞治疗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ART细胞治疗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ART细胞治疗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由于CAR-T细胞解决了传统T细胞治疗的诸多局限性,至今已发展到第四代,有望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国际上做CAR的公司越来越多,CAR-T三巨头诺华、Juno(市值43亿美元)、Kite(市值28亿美元)已经做了大量的临床数据。
CAR-T细胞治疗有望从血液肿瘤扩展到所有实体肿瘤,会面临三大挑战:
1、实体难起效。
最成功的CD19-CART,其在治疗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效果低于急性淋巴性,实体肿瘤的效果差得就更远。
出路之一有可能就是第四代的CAR。
2、脱靶毒性。
CD19的脱靶毒性能够容忍,但在实体肿瘤上,CAR很可能没有归巢到肿瘤位置,而和靶点表达较少的正常细胞结合,杀死正常细胞,产生致命危险。
靶点的选择和具备自杀开关、双功能CAR将是解决方法。
3、难规模化。
CAR-T细胞非常个性化,制备时间是很长的,经常会出现病人要等1、2个月才能来治疗。
解决方式将是Offtheshelf(现货),例如从自体向异体的CAR-T改进,以及通过横纵联合和资源组合,核心技术是基因编辑。
博生吉在实体肿瘤病人上的尝试结果十分理想。
最近做了几例实体肿瘤病人。
其中一个病人之前接受了最好的PD-1/CTLA4抗体联合治疗,没有任何效果。
通过每个环节上的精心改良,制备了若干针对同一靶点的CAR,所用的靶点是国际上首次进人体,结果发现其中一个CAR在给病人治疗三周后,出现非常鼓舞人心的结果,影像学看到十分明显的肿瘤坏死,进一步的组织切片分析后发现十分理想的肿瘤坏死。
一、CAR-T的历史与现状
1、CAR-T发展历程
过继性T细胞的治疗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开始实施了,虽然初期看到了鼓舞人内心新的疗效,但进一步去扩大临床应用后疗效却令人失望。
今年初路透社报道:
基于T细胞的癌症治疗市场非常大,全球大概1000亿美元,而其中CAR-T可能成为人类史上最有效但也最昂贵的药物,30-50万美元治疗一个病人。
不过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CAR-T细胞未来的治疗成本一定会逐渐下降,最终会成为普及性药物。
CAR-T近年来在各种学术会议上都受到了推崇,原因在于CAR-T细胞解决了传统T细胞治疗的诸多局限性: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T细胞要杀肿瘤,一定要有肿瘤抗原特异性,要能识别肿瘤。
但由于肿瘤下调、甚至丢失抗原递呈的原因,使得肿瘤患者的T细胞无法识别肿瘤。
1989年,聪明的科学家把抗体安装在T细胞表面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在体外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在临床中发现其在体内无效果,这是由于光有抗原识别能力还不够,CAR-T细胞必修在人体内维持较长的活性,才能取得所期待的疗效。
因此,在科学家改良的第二代CAR中,将T细胞完全活化所用到的共刺激信号分子(如CD28、CD137),安装到CAR的表达结构中,结果在临床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后第三代CAR也出现了,就是把CD137和CD28二者组装在一起。
最近又出现了第四代CAR,也是我们主要应用的CAR,因为它有望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CAR-T三巨头
国际上目前做CAR的公司越来越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7家,包括三家公认的在临床上走的最快的:
诺华(布局多种肿瘤,进度最快的CTL019,92%的病人完全缓解)、Juno(CD19的产品完全缓解率达到了90%上下)、Kite。
这三个巨头是最先做到大量临床数据的。
3、CAR-T受人重视的原因
我们有多种方式自主清除每天身上产生的不好的甚至是恶性的细胞,比如,肿瘤细胞的细胞凋亡机制。
但是光靠细胞凋亡这种机制不足以保证肿瘤细胞被清除,此时T淋巴细胞会保护我们。
然而T淋巴细胞的保护是有先决条件的:
(1)肿瘤细胞要有抗原递呈,会被T细胞受体识别(第一信号通路),从而活化。
(2)要有第二信号参与(如CD28参与),CD28也必须被活化。
第一、第二信号都活化后,T细胞才可以杀伤肿瘤。
但是肿瘤病人中,肿瘤均成功实现了免疫逃逸:
(1)肿瘤细胞抗原递呈的机制会被下调甚至丢失该能力(HLA阴性),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肿瘤细胞。
(2)很多肿瘤细胞异常高表达PD-L1分子,使T细胞表面PD-1分子被活化,会导致T细胞功能的耗竭、甚至T细胞的死亡。
当然,除了这些主要的免疫逃逸机理外,还有其他机制也在帮助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由于对肿瘤免疫逃逸机理认识的加深,我们就会发现CAR之所以能够获得大家关注的原因何在了:
CAR结构里的第一个关键部位是识别肿瘤抗原的单链抗体,它能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而不是需要加工递呈出来的抗原多肽,因此这样的结构解决了两大问题:
靶向性问题和绕开抗原递呈的问题,肿瘤患者就算把HLA丢失或抗原递呈能力下调也没关系。
另一个优势就是由于在CAR的结构中安装了共刺激信号分子,使得CAR-T细胞在体内存活时间非常长。
5年前最早在美国接受CAR-T治疗的、至今仍然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的肿瘤患者,其体内CAR-T细胞依然存在。
4、CAR-T和TCR-T
区别:
CAR-T识别的是肿瘤细胞表面完整的分子,TCR-T识别的是加工递呈出来的抗原。
在靶点的选择上TCR-T现在的选择更广谱一些。
CAR则可以绕过抗原递呈,还能长期在患者体内存活。
5、CAR-T的制备与特点
经典的CAR-T的治疗过程在14天完成,从采血到回输。
目前这个阶段,由于CAR-T治疗还在一个起始阶段,所以我们要把CAR-T看得更复杂一些,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
在病人入院前一个月、甚至二个月就要开始做准备工作,包括一些前期预处理,然后回输后的维护也十分重要。
但将来CAR-T会变成非常普及大众化的社区医院治疗手段。
另外,在CAR的制备中,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美国的CAR效果比较好就是因为各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优化。
比如,如果我们制备出来的T细胞都是晚期效应的T细胞,虽然其杀伤能力最强,但在体内存活时间短,那么效果会大打折扣。
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中心记忆T细胞,兼顾细胞毒的杀伤能力与在体内长期存在的能力。
CAR优点和缺点是一体的,即CAR的靶点依赖。
CAR理论上并不存在“治疗什么肿瘤”的概念,而在于“这种肿瘤有没有这个靶点”。
只要靶点存在,就有治疗可能。
但目前临床的靶点的选择太少,导致能做CAR的病人数量受到限制,未来要不遗余力发展靶点,特别是靶点与疗效和安全性还密切相关。
二、CAR-T的发展趋势
1、CAR-T面临挑战
(1)实体难起效
最成功的CD19-CART,其治疗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效果就低于急性淋巴性,实体肿瘤的效果差得就更远。
宾大的5例实体肿瘤临床数据报道后,还拖累了Juon和Kite的股价。
但如果我们冷静分析宾大的实体肿瘤数据,其实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十分有用的:
(1)靶点上面的调整,会使得实体肿瘤的治疗安全性比我们想象的好;
(2)这些数据其实还是有肿瘤获得缓解的迹象。
但我们还是要客观分析实体肿瘤疗效不好的原因,问题出在实体肿瘤在慢性发展过程中,在体内构成一个刀枪不入的微环境。
这里面有浸润性的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PD-L高表达、抑制性细胞因子(比如白介素10、TGFb),这一系列因素把肿瘤保护得非常严密。
静脉回输CAR-T细胞后,没几个T细胞能归巢到肿瘤位置。
第四代CAR让T在工作时,会共表达一个白介素12因子。
白介素12是很重要的因子,但不能直接给药,会产生严重反应。
但在CAR上,让白介素12在靶向位置局部表达,可以改善免疫治疗微环境。
把附近的NK细胞召唤过来并激活,并把浸润的T细胞功能唤醒。
另外,实体肿瘤里面有靶点阴性的细胞,因此把靶点阳性的细胞杀完,阴性的也会长起来。
而把浸润的T细胞唤醒,可以杀灭靶点阴性的肿瘤细胞。
(2)脱靶毒性
B细胞会被T细胞杀灭,使得长期体内缺乏B细胞,但不是致命的。
CD19的脱靶毒性能够容忍。
但在实体肿瘤上,CAR很可能因为前面说的原因没有归巢到肿瘤位置,而和靶点表达较少的正常细胞结合,杀死正常细胞,产生致命危险。
解决方法:
我们还是会把注意力放在靶点上。
实际上还是有一些抗原有更强的肿瘤特异性。
比如20%-60%的神经胶质瘤上就有一个靶点EGFRvIII,它在肿瘤胞外的片段有一段缺失,产生新的构象。
这种构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来开发特异的单链抗体。
脑肿瘤很特殊,有血脑屏障很多药进不去,但手术又很难切干净,因此CAR-T治疗脑肿瘤很有前途。
其他技术还有双功能CAR,一个激活CAR,一个抑制性CAR。
做两个靶点,正常细胞两个靶点都结合,肿瘤细胞其中一个靶点是丢失的,所以可以区分杀伤。
在我看来,其临床意义暂时还不够大到值得去做,但会有这种趋势。
Bellicum公司,口服小分子药物来启动自杀开关,会引爆CAR-T细胞。
总结:
靶点的选择是目前最最需要去克服的问题,自杀开关、双功能的CAR可能会在几年后临床上运用,目前不是我们最优先的考量。
(3)难规模化
CAR-T细胞非常个性化,制备很辛苦,需求放大之后供需间的缺口会很大,会制约我们的发展。
即使有大量资金投入,还涉及巨大的团队管理问题。
现在CAR-T细胞的制备时间是很长的,经常会出现病人要等1、2个月才能来治疗。
解决方式1:
Offtheshelf(现货)。
例如:
Cellectis公司,对CAR-T做了很多改进。
除非是脱靶毒性,否则不会产生免疫排斥。
自体CAR-T细胞由于不同患者之间T细胞功能差别很大,会影响疗效;
个性化的制备过程复杂,很贵,可能要一个小组对一个病人,管理难,制备难,市场扩张也很难。
而Cellectis的异体T细胞可以成为现成的冷藏药品,剂量恒定,供体的T细胞提前做过鉴定,确保活化能力是最好的,因此疗效有保证。
要做到异体CAR-T细胞,有两点要解决:
(1)移植物宿主病;
(2)免疫排斥。
免疫排斥不是当务之急。
组织相容复合体需要敲除,但复合体本身是个家族,如果把所有组织相容复合体都敲掉,回收的CAR细胞对宿主变成了不能接受的东西,因此这块很难做。
同时,肿瘤病人的免疫排斥反应又弱,所以目前不是优先考虑的任务。
当务之急是TCR敲除,TCR是移植物宿主病的主因。
若能按最优化条件来做,1个正常人提供的T细胞可以供给1000个病人,成本会大幅下降。
“我原来的单位MD安德森跟Intrexon和Ziopharm结婚了”。
Intrexon具有基因表达开关技术,病人口服一个小分子药物,可以根据给药来精确调控。
Ziopharm是做白介素12的,与Intrexon合作,把白介素12与基因表达开关结合,取得了临床效果,但他们希望更进一步,所以选择与MDAnderson合作,MDAnderson有两个特色,非病毒技术,成本大幅下降,制备时间下降,排除病毒的隐患,安全性高。
也做敲除,敲TCR-β。
希望把CAR、TCR、NK细胞组合在一起,治愈实体肿瘤。
解决方式2:
横纵联合,资源组合。
大部分CAR-T公司都在整合资源,开展合作。
合作的背后其实大多围绕一个核心技术:
即基因编辑技术上面。
基因编辑技术会成为该领域最有前途的技术。
把CAR-T细胞里面的PD-1敲除掉,效果会值得期待。
2、CAR-T的最新动态
1.索罗斯抛售了手上所有三大CAR-T公司股份。
他认为1)有致命副作用,2)这种治疗对成人血液肿瘤、实体肿瘤效果不好。
2.今年8月17日Kite出现了一名淋巴瘤患者死亡,导致股价大跌16%。
但该患者本来状况就已很糟糕,并非治疗导致。
不过由于在欧盟申请孤儿药,得到积极反馈,大概率获得10年垄断机会,因此股价最近又回升了。
3.Juno与Celgene合作,总体趋势良好。
会公布大量临床数据。
4.CarlJune做了180个病人,只有5个人死亡,且这180个人都是晚期复发的难治病例。
因此淋巴因子的危险性远低于其他的一些治疗手段,比如骨髓移植。
更关键的是,肿瘤负荷小的病人,产出严重淋巴因子风暴的机会也小,所以严重淋巴因子风暴实际上是可以预测的。
CAR-T细胞治疗潜力巨大,不会用很久的时间,将来将成为常规治疗,会变成社区医院乃至门诊的治疗技术,趋势会扩展到所有实体肿瘤。
三、相关企业
1、博生吉在实体肿瘤病人上的尝试
通过每个环节上的精心改良,制备了若干针对同一靶点的CAR,结果发现其中一个CAR在给病人治疗三周后,出现非常鼓舞人心的结果,影像学看到十分明显的肿瘤坏死,进一步的组织切片分析后发现十分理想的肿瘤坏死。
当然,实体肿瘤的CAR-T治疗还在探索阶段,我们所用的靶点是国际上首次进人体,没有前例可循,现在能够工作的CAR实际上与经典的CAR有不少不同之处了。
接下来我们对这个病人最起码还要做2-3轮的治疗,但每一轮都会做重大技术改进,这些改进包括CAR-T细胞在瘤内缺氧环境下的生存问题、静脉系统回输时的安全性问题等。
2、安科生物和博生吉开展合作
从目前进展来看,比我们预想得好,从病例上已经看到博生吉筛选的靶点的有效性。
CAR-T在白血病上已得到验证,在实体瘤上正在寻求突破。
实体瘤患者占比很高。
将来我们的CAR-T治疗不仅局限于三甲医院,还要普及到一般医院。
CAR-T细胞制备需要专业团队做,但治疗只需要到诊所,就跟做输液一样就可以了,这是我们对未来的设想。
我们也认为CAR-T是未来肿瘤治疗的主流途径。
我们请了杨教授来公司做了介绍,获得了管理层的一致认可。
以上是和杨教授合作的背景,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大免疫治疗合作的力度。
CAR-T现在还处于烧钱阶段,目前博生吉正在建设一流的免疫细胞制备中心,很快能看到博生吉在CAR-T细胞项目之外,会推出人工DC和NK的细胞治疗,我们的技术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安科生物的通道,和杨教授的技术,相信会很快占领市场,带来现金流,所以一边投入,一边会有产出。
3、安科生物的基本情况与未来发展思路
安科生物从上市以来经历2个阶段。
第一阶段:
埋头苦干,与外界没什么联系,不太与投资者交流。
但很快被边缘化了,很多人不太了解我们,所以后来我们经过反思,主动走了出来。
这两年对外投资也增多了,去年做了KGF-2项目,成立了个子公司叫鑫华坤,目前在三期临床。
利用KGF-2的科研团队与温州医科大学,在细胞生长因子方面陆续推出,下个月有一个申报。
利用细胞生长因子的优势,做了一些药妆类产品,非常受欢迎。
这些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非常有信心。
围绕公司的发展,我们也做了反思,规划了未来发展方向。
总体定位发展生物大健康产业。
重点介绍三个板块:
板块一:
医药制造
1.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竞争压力比较大一些,但我们是剂型最全的公司,受到竞争发展不是特别快,增长在10-15%,在国内干扰素企业里算不错的。
生长激素市场表现很受鼓舞,35%以上的增长。
市场不断扩大,明年能获得水针的批件,上市销售。
长效的生长激素还有待时间,不会对销售产生很大影响。
最主要通过水针上市打破长春金赛一家独大的局面。
发展到未来真核细胞的单抗药物为主,很快会获得临床批件,后面还有5、6个品种,处在不同阶段,有些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会申报临床,有些可能是年中。
2.中药:
14年有所停顿,15年恢复了增长,预计今年年底保持14乃至13年是大有希望的,想在13年基础上保持20%以上的增长。
3.化药:
以传统化药为主,今年呈现出较好的成长。
与调整营销思路,采用OEM有关,今年25-30%的增长。
4.多肽:
今年新增的板块,过会有条件的通过。
但条件是GMP通过,肯定是要过的。
还没进行交割,但2个月前已经开始了多肽的制剂申报。
上海企业的业绩今年比去年会好很多,利润增长会很大,只是今年交割晚,体现少,明年会很显著。
预计18年以后会有很多种多肽制剂产品上市销售,促进下一步快速增长。
板块二:
精准医疗
安科生物已经布局了细胞治疗(博生吉)和基因检测(中德美联)。
中德美联的优势在于DNA检测,里面有个免取样快速DNA检测法,使它成为目前国内做刑侦的检验第一人。
通过复制其模式,在全国31个省能占1/3,利润很客观。
还有临床DNA检测,前景广阔。
板块三:
生物大健康
目前还不是主要关注对象。
成立了健康事业部。
利用生物的优势生产一些产品。
代表性:
细胞生长因子做的药妆,生物免疫技术做的漱口水。
这些产品目前小范围使用看,效果都很好。
也许未来会成为很大的一块。
围绕生物大健康发展主要是这块。
我们对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这块不具有优势,但会在慢病管理,互联网+上做一些。
儿童生长发育APP,借用网络O2O。
还没到可披露的阶段。
还处于探索阶段,暂时看不到盈利。
业绩增长:
上市以来,每年都保持不错的增长,今明可能会更好看些。
明年的利润会有较大的增长。
4、安科生物的研发和BD进展
研发集中在三大领域,重心始终在生物:
1.抗病毒,长效干扰素,抗乙肝的,乙肝核苷类似物,已做完等效在报产,干扰素的市场慢慢在萎缩;
2.生殖、生长发育、抗衰老领域生长激素、不孕不育的诊断试剂、妇科的中药。
生长激素发展越来越快,长效生长激素在做2、3期合并临床;
3.抗肿瘤和自身免疫领域:
原核向真核的跨越阶段。
安科生物上市超募资金第一笔投的是真核的建设。
国内第5、或6条真核细胞生产线。
这两个月就会有生产批件。
ADC也是曾经罗氏寄予希望的药,只是由于PD-1和PD-L1的推出,抢了ADC风光。
另外还有PAK单抗、VEGFR单抗,未来再部署5-6个真核细胞药物。
BD今年进入到细胞领域和基因检测领域:
除了细胞免疫外,更重要是基因检测(儿童生长发育+个性化用药)。
其中测序领域做了一些尝试,儿童生长发育缺陷检测,在与美国合作。
个性化用药,很多病人用药个性化,配合基因检测,指导用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ART 细胞 治疗 行业 分析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