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612782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2.21KB
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小农经济
3.“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大运河D.赵州桥
【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故应选A。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都江堰
4.假如你到博物馆去欣赏后,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你认为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和瓷器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呢绒和棉布
【解析】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最鼎盛的时期,被称作青铜时代;
唐代我国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所以制瓷业成为唐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业部门;
明清时期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外销量增加;
明清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C。
5.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得知材料主要反映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项正确。
AC是错误的,与材料不相符合。
题干现象属于资本主义萌芽,D项“相当完善”说法错误。
所以选B
6.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
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出现,故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D。
商业的发展·
商帮
7.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
【解析】材料核心内容是明朝后期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的现象,并不是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故A错误;
B为无关项,故排除;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C;
材料
“末富居多,本富益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说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故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理解“末”、“本”的含义。
8.《齐民要术•序》(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中说到: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
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
B.表明《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9.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解析】小农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再者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也不会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但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0.“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
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解析】从“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可知在西方廉价商品的冲击下,传统手工业破产,这正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故A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及中国人使用大机器投资工业生产,故排除B;
材料没有商贸中心变化的信息,故排除C;
从“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可见传统丝织业的衰败,故排除D。
本题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经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1.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
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指()
A.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C.中国社会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对应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对应的是“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综上,排除BD两项;
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是自然经济,其结构特征是男耕女织,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换言之,自然经济就是“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冲击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使得中国家庭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C项不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而是带来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自然经济的解体,注意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12.我国工业化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我国工业革命最早始于()
A.19世纪60年代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50年代
本题的解决关键是如何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依据这个概念,并对照备选项内容,答案应该选择A项,A项的时间内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标志。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的作用
13.“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唯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惟自便。
今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于官场体统。
”这一政策有利于()
A.洋务派B.民族资产阶级C.农民D.小资产阶级
【解析】题干中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一体准民间开设”、“以商贾之道行之”,这反映出张謇主张准许民间设厂,发展工商业,这一主张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综上,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B。
14.美国的著名中国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混战的影响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获得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期,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重新回到中国市场民族工业的发展又快速地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要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C符合题意;
AB属于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合表现,不属于原因问题;
D为当时具体的政治形势,不是“主要原因”。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15.“在1932年底,国民政府宣布下一年为‘国货年’,1934年为妇女国货年,1935年是学生国货年,1936年是市民国货年,而提倡国货的最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呼吁民众坚决反对日货。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时期中日之间的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国民政府支持提倡国货运动
C.提倡国货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D.国民政府不准国民使用洋货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国民政府提倡国货,抵制洋货,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民族精神的迸发,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一种体现,由此可知,ABC说法均正确,与题意不符;
材料强调的是抵制洋货,但没有明文禁止使用洋货,D不正确,符合题意。
16.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迁入重庆的民营企业达254家,占迁川厂矿的90%。
国民政府的9家兵工厂也迁入重庆,加上原有的两家,约占兵工署直属兵工厂总数的2/3。
重庆建成包括军工、钢铁、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造船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
这反映出()
①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布局有所改变②重庆的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有很大的发展③这些企业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④重庆成为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民族企业的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促进了重庆民族企业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
民族企业的内迁,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利的支持,③符合题意;
据材料“重庆建成包括军工、钢铁、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造船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可以得出④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17.关于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②民族资产阶级始终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毫不妥协的革命性
④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从产生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束缚和压迫,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也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①④符合题意;
②说法过于绝对,资产阶级也有反帝反封的一面;
③“毫不妥协”说法不正确,民族资产阶级有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排除ABC,故选D。
18.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年的情况()
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解析】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私有制经济占有很大比重;
而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符合题意;
ABC均与图示信息不符。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图片切入,结合三大改造进行思考,本题难度较小,与该题相关的三大改造的内容,意义也要掌握。
19.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相对于1957年,1960年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急剧下降,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所占比重上升,重工业尤其突出,这是由于“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C项正确;
AD不符合史实;
B不符合题意。
20.下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造成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的是()
A.1952年土地改革B.1954年农民入社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人民公社化运动并没有改变公有制结构,只是公有化程度更高,规模更大,而且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对农村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C项符合题意,故选C;
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经营和使用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①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
A.①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策略,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由此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B。
22.20世纪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化B.大跃进运动C.农业合作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加以正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材料中的顺口溜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的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符合题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979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中央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和福建的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C项不对;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
D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成立于1997年和1999年。
故选A。
点评:
经济特区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24.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是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一个特大型企业,该企业建立了公司体制,发展了一大批子公司和参股公司,从单一的钢铁生产企业转变为以钢铁生产为主,金融、贸易、机械、运输、服务业等产业并举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该企业的这一重大发展变化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相关的是()
A.管理体制改革,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发展加快了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企业的步伐。
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的重大发展变化正是这一改革的结果。
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BC。
25.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共十四大什么内容直接相关()
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决定设立深圳、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广,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沿海地区是经济率先开发起来的地区,人们便纷纷去沿海地区从事经商创业等市场经济活动,故C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成立经济特区,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中共十四大”“下海创市场”切入,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思考。
26.每年分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对下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006年第100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分类
类别
私营企业
国营企业
三资企业
其他企业
媒体企业
参展企业数(家)
5561
4055
2709
1305
371
百分比(%)
39.12
28.96
19.35
9.32
2.65
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参展企业的主体
B.科技进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C.目前中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
D.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广交会充满活力
【解析】要注意题干“不正确的是”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A项由图表中的数据能够体现出,排除;
图表提及了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排除C;
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图表信息没有提及科技以及第三产业,故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
故选B。
27.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故C项正确;
A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的变迁;
B项体现的是民国时期服饰的演变;
D项体现的是缠足的废除,故D项正确。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和服饰演变·
服饰演变·
民国时期服饰演变
28.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诗中不难看出所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速度之快,而不是建筑、西装、餐饮方面,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新式交通工具的影响
29.“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报刊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①正确;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立言议政的功能,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②正确;
报刊具有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的功能,但“大大降低”说法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报刊具有开启民智、立言议政的功能,④正确。
故选B项。
报刊事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发展报刊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1.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问题:
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
30.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就教育、医疗、就业、金融危机、反腐等各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内容进行了在线交流。
总理提出“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关于这一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②网络成为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
③网络成为推进民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陕西省 榆林市 第二 中学 一下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