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最后一课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604574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85KB
第7课 最后一课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7课 最后一课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最后一课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指出下列破折号的作用(A.意思转折 B.解释说明C.声音继续 D.语音间隔)
(1)散学了,——你们走吧。
( )
(2)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3)败仗啦,征兵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
(4)“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
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⑴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
⑵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 )
⑶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⑷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⑸ 我本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8.文学常识填空。
《最后一课》体裁是 ,写于1873年,作者是 国作家 。
作品的线索是 。
主人公是。
重点字音:
惩罚(ché
ng)钥匙(yà
oshi)懊悔(à
o)
哽咽(gěngyè
)郝叟(hǎosǒu)踱步(duó
)
祈祷(qí
dǎo)诧异(chà
)懊悔(à
督学(dū)宛转(wǎn)(zhuǎn)
散:
sǎn散漫匙:
chí
汤匙
sà
n散布shi钥匙
重点词语:
喧闹:
喧哗热闹。
祈祷:
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诧异:
觉得意外和奇怪。
思量:
考虑。
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
文学常识:
阿尔封斯·
都德(1840?
—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第二课时文本研读
课文整体把握
1.韩麦尔先生的感情的变化是:
深情——悲痛——
——赞美——沉思——。
2.对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及对主题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郎士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展现的。
B.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说是通过他上最后一课的言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的。
C.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只是一个陪衬,起贯穿情节的线索作用。
D.他们都是主要人物,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他俩的言行、心理描写展现出来的。
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主人公是小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
为什么?
4.说说小说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重点语段阅读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
“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5.读第一段和第二段,看这两段交待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6.韩麦尔先生今天与往常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他为什么会这样?
7.画线的句子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心理?
8.小弗郎士的学校为什么不教法语了?
9.在这节课上小弗郎士都学到了什么?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写作亮点
1.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
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2.生动的细节描写
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第三课时文本研读
1.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句的正确理解是
。
2.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韩麦尔先生是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文中写到他在最后一课穿上了节日盛装,如何理解他这一反常行为?
4.小弗郎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
5.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7.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咬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8.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疑难解析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的?
通过描写神态、动作、语言来刻画韩麦尔这个人物。
神态:
如“坐在椅子里……,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进眼睛里带走似的”,表现了他对祖国语言的无限留恋,对故土的一往情深。
动作:
如“他转身朝着黑板……,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些动作描写展现了一个爱国者的崇高形象。
语言:
如“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他
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些话表达了沸腾的爱国热情,对学生的期望,也表达了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小弗朗士到校途中所见的描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一是“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点明本文描写的事件上在普法战争后,在被普鲁士占领的法国土地上;
二是“许多人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败仗,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所见与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相结合,暗示了普法战争的经过,也预示着新的灾难即将临头。
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惩罚(ché
ng)胳膊(gē)鸟窝(wō)
B.征发(fā)懊悔(à
o)祈祷(dăo)
C.宛转(zhuà
n)纵身(zò
ng)干脆(chuì
)
D.皱边(zhò
u)督学(dū)奴隶(lì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紫腾宛转操练忠诚责备
B.礼服绉边领结磨损口齿
C.摇晃督学视查穿戴钓鱼
D.晴朗赚钱宁可纵身戒尺
3.课文中说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专心画“杠子”的孩子们,这说明()
A.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B.韩麦尔先生的课讲得太风趣幽默了。
C.金甲虫孩子们玩腻了。
D.韩麦尔先生的激情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4.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希望是,
,
。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悲观者说,风是,
5.揣摩品味句子的含义: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二、类文阅读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知,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
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
7.作者说“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你认为“差不多先生”代表的是怎样一种人?
8.请从文中找出“差不多先生”的处世名言?
9.用短语概括反映差不多先生“差不多”态度的几组生活镜头。
10.作者为什么写“差不多先生”死后还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11.如何理解“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3、中考实战
12.欢迎参加初三某班组织的“岁月如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2011·
山东滨州)
(1)假如你是班史编委会成员,请为其设计两个版块,写出每个版块的主要内容。
①
②
(2)请仿照某同学在“告别母校”留言簿上的留言,补写一个句子。
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在这离别之际,我们别情依依,走一回校园的小路,踏一回教室的楼梯,,
,心中荡起甜蜜的回忆。
13.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你留心过你所用的语文课本是何种版本吗?
如果没有留心,没关系,以后留意点。
这一问记在心里,不需回答。
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柿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
“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
“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
“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
“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边做伙计。
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
“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
“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医生,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传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
“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
“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
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6.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下列问题可要认真作答哟——(2011·
唐山)
(1)在毕业之际,请向陪伴你三年的初中语文课本说几句“真情道白”。
(2)六本语文书,数百篇诗文。
坦白的说,未必都是你最喜欢的。
你觉得哪一篇课文不适合做课文?
说说你的依据。
(3)请向课本的编者推荐一篇文章作为课文。
写出文章的篇名以及你推荐的理由。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2011·
江苏徐州)
中新网消息:
教育部语用司日前在全国七个省(市)进行的有关语文学习特别是汉字书写水平的调查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3000多名教师中有60%的人认为现在学生的书写水平下降或者是明显下降。
给这则材料拟写一个标题,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不超过l5个字。
四、作文训练
15.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部分内容。
写作提示: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
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
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
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
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第7课 最后一课
1.gěngzhò
u罚督祈祷duó
hǎosǒuchà
2.①声音大②惊讶③估计④(歌声、鸟声等)抑扬动听
3.A点拨:
“宛转”应为(歌声、鸣声等)悠扬动听。
4.
(1)喧闹
(2)视察(3)严肃(4)懊恼(5)诧异(6)责备
5.
(1)拟人
(2)比喻(3)反复
6.
(1)D语音间隔
(2)B解释说明(3)A意思转折(4)C声音继续
7.⑴神态描写 ⑵心理描写 ⑶动作描写 ⑷外貌描写⑸心理描写
8.小说 法 都德 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小弗郎士
1.内疚悲愤
2.A点拨:
从课文内容可知,小弗郎士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展现的,因此其余三项是错误的。
3.本文主人公是小弗朗士,因为全文是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不展开情节的。
中心是写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通过其爱国主义感情被唤起及深化的心理描写逐层推动情节的发展。
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重要人物,他是从“我”——小弗朗士眼中所见、所闻的角度表现出来的,是促进“我”转变的重要内因,因而是个陪衬人生。
4.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连接故事中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
5.交待了今天上课前教室里的气氛和以往大不相同。
为下文情节的展开设置了悬念,渲染了氛围。
6.韩麦尔先生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为了表达对将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7.表达了小弗郎土的懊悔和对不能再学法语的伤心之情。
8.因为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德军占领了,他们只被允许学习德语。
9.这节课小弗郎土学会了应热爱自己的祖国。
他长大了。
1.人民只要掌握了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团结起来,打击外族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2.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亡国命运的打击、老师爱国热情的感召。
点拨: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取有效信息。
3.老师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表明了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
从主旨角度把握。
4.受到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与教育,对老师无比崇敬。
结合主旨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即可。
5.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
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6.“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7.D点拨:
因为韩麦尔先生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
8.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9.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1.C点拨:
“转”应读zhuăn,“脆”应读cuì
。
2.D点拨:
A项“腾—藤”;
B项“绉—皱”;
C项“查—察”。
3.A点拨: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即可。
4.示例:
①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②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句式一致,意思相近连贯即可。
5.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也是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集中体现。
6.这样写是为了调侃,意在说明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是一个概括性极广的典型。
7.处世态度马马虎虎、不求上进的一种人。
8.“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
9.
(1)买糖,不分红白;
(2)地名,不分山陕;
(3)记账,不分十千;
(4)坐车,不分时间;
(5)求医,不分人兽;
(6)到死,不分死活。
10.揭露当时的社会上存在着做事马虎,敷衍了事的通病。
11.批判当时的社会上存在着做事马虎,害人、害国家的现象;
讽刺了马虎敷衍的处世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三、中考实战
12.
(1)示例:
班级档案、班级宣言、班级成员寄语、班级大事记、班级毕业照等。
只要与班级成长有关即可。
(2)示例:
看一眼班级的黑板摸一把同学的桌椅听一回校园的广播想一下老师的话语点拨:
做到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即可。
13.
(1)围绕“语文”课本或语文学习,须有“真情”。
(2)本题只要回答至少得,“依据”允许有个人色彩,但言语不能偏激。
(3)理由与文章内容能切合得
14.示例:
6成教师认为学生书写水平下降。
15.写作指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7课 最后一课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最后 一课导学案人教版含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