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600434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3.54KB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
明朝中后期地区:
江南
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
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
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
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
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
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
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
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
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
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
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
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
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土地兼并(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
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
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
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
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②欧洲人的“寻金热”(动力)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直接)④传播天主教的热情(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
条件: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观)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进步和地理知识的丰富(客观)
过程:
迪亚士—好望角、达伽马—印度、哥伦布——美洲、麦哲伦:
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两个“伦”)
影响:
1、“地理大发现”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欧洲社会出现了重大变革即“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深远的影响)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的崛起(海上马车夫)
手段:
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结果:
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掌握海上商业霸权。
二、英国的崛起
过程:
(1)1588年,英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2)三次英荷战争:
原因—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3)英法战争:
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最终战败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三、殖民扩张的影响
1、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2、大量财富涌入西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政治前提: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资本:
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等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技术:
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一定技术
劳动力:
“圈地运功”为资本主义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市场:
“日部落帝国”具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最必要的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新兴的棉纺织业:
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动力方面: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方面:
美国——轮船(富尔顿)、英国——蒸汽机车、火车(史蒂芬孙)
2、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质)。
3、第一工业革命英国取得的成就最大,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并率先完成,成为头号的工业强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为“世界工厂”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影响:
1、新的工厂组织形式——工厂出现。
2、经济结构变化:
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
3、生活方式:
城市化进程加速。
4、社会关系: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5、政治:
巩固了在本国的统治,并与19世纪中期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6、世界: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20世纪初)——电气时代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19世纪中后期,科学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区别)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
3、新兴化学工业4、传统的钢铁工业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欧美: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新兴工业的出现、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主要成分)。
(3)出现垄断组织。
对世界: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垄断组织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垄断(直接原因)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4、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①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②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
③19世纪中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现象: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影响: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二、洋务运动
背景:
内忧外患(内:
太平天国运动;
外:
列强的入侵)
含义:
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
天津机器制造局
2、民用工业(求富):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张之洞: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破产的根本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人物: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域:
东南沿海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极弱)
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东南沿海)
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机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初步发展(甲午战争——辛亥革命)
1、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短暂春天(黄金时代)(1912~1920)
辛亥革命扫除障碍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短暂的原因: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曲折发展
1927~1936:
发展较快、1937~1945:
民族工业萎缩、1945~1949:
民族工业绝境
阻碍中国资义发展因素:
本国封建主义的剥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1953—1957)
任务:
优先发展重工业;
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
内容(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
(1)内容主要矛盾:
见P51其实质: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
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
2、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八大二次会议)
(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思想倾向)
(1)大跃进特点:
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
农业: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工业:
全国上下大炼钢铁
过失:
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
(2)人民公社特点:
“一大二公”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
后果:
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1959—1960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
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调整: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成功的探索: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农村中的“纠左”“八字方针”
失误的探索:
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内容:
(1)思想路线: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
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
改革开放。
意义:
党和国家命运的转折、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农村:
试点:
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配套改革: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代之以乡镇政府。
作用: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
2、城市:
开始:
1984年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的活力。
所有制改革: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管理体制改革:
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改革: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提出: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也要搞好市场经济。
目标确立:
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用:
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
第13课对开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
“特”: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经济)
设立: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改革开放的龙头,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2、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开放区:
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4、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开发浦东原因:
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
以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
浦东崛起原因:
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地理优势、交通优势;
人才和产业优势;
国家有利的政策
浦东崛起作用:
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衣:
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改良的旗袍、裙子
食:
西餐进入中国
住:
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通商口岸出现
习俗: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
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长假制度。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轮船招商局的开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
3.清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4.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互联网发送文件。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二、电影: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三、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四、互联网: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互联网的优势与作用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1)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
(2)直接原因: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3)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崩溃
3、表现:
大批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市场萧条;
失业人数激增;
农产品价格暴跌
4、发展:
从美国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5、特点:
(1)范围广
(2)时间长(3)破坏性大
6、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美国、法国社会动乱;
德国法西斯上台
(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
激化了各国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7、胡佛政府的措施: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结果:
危机不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失败原因: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失败;
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全国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
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政策。
(3)复兴工业:
蓝鹰行动。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大危机。
(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局限:
未能完全彻底的消除经济危机。
5、新政的实质: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的变化)②福利国家的发展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资本主义的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理论来源:
凯恩斯主义特点:
国家干预盛行:
二战结束到20C70s
(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战结束到20C70s,经济发展)出现了“黄金时期”
滞胀:
1973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
解决滞胀办法:
(西方国家普遍抛弃“凯恩斯主义”但不是完全抛弃,而是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福利国家的发展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缓和贫富差距,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根本)
1、积极作用:
稳定社会。
2、消极作用:
①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②道德危机(“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
概念:
第三产业又被称服务业,是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总称。
兴起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概况:
20C90s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
美国90s出现了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内忧外患(1918~1920三年内战)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内容:
①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评价:
历史作用: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失误:
损害农民利益;
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恢复自由贸易。
: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新经济政策“新”含义:
一定程度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指明道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
苏联成立和列宁逝世
表现:
1、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2、农业:
农业集体化。
3、经济体制:
单一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
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集控。
1、功绩: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也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措施:
农业领域(改革重点)(玉米运动);
工业领域结果:
收效甚微(失败)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放在工业上(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前期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
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沉重,1975年后经济停滞
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
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内容1985年首先经济改革(重点:
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改变单一公有制)
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实行多党制,多元化,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一 历史 必修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