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597888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7.95KB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
1.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与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影响我国人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2.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征?
农村变化小的原因何在?
现在这一特征是否完全改变?
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何种举措?
3.结合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中的某一具体史实,谈一谈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
4.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内容以及原因的分析,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知识梳理】
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迁表现
(1)衣:
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旗袍进入生活
(2)食:
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3)住:
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出现
(4)习俗:
从蓄发缠足、繁琐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
2.变迁原因:
(1)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2)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4)近代中国改革与革命运动的推动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主要表现
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
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1987年“菜蓝子工程”)
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1995年“安居工程”)
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
2.变迁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党和人民政府致力于移风易俗,发展经济文化,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
阅读整理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知识(10钟完成)
探索攻关二:
清末民初生活习俗变迁
材料一:
清末之前
清末民初
日常生活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
式
清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
剪辫
人际称谓
老爷、大人
先生、君
服
饰
长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高领服装
材料二: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爱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
请回答:
(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请你分析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些?
(3)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这是为什么?
(4)孙中山对材料二现象的认识是什么?
(5)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
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
(2)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3)清朝特有的辫子,是满族贵族占统治地位的象征,是残酷的民族压迫的标志,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令,剪去大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的新国民。
(4)孙中山认为清朝官场称人为“大人、老爷”玷污了共和政治。
(5)革除旧的官场称呼,改称职务,民间互称“先生”“君”;
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探索三:
近代以来的婚姻观念的变化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
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
……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
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
历史考察;
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探索攻关四:
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因素
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异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也开始在当时中上阶层出现。
如留声机、自鸣钟、电影、霓虹灯、火车、电报、机动车等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商业与娱乐方式的变化;
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出现,从时间、空间、感官、概念上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影院、歌舞厅、咖啡厅等消费场所开始在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沿海城市出现……如民国时期,上海、广州、青岛等地中上阶层建造的深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花园别墅;
一批面向知识人群的报刊杂志书籍的流行,城市中产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开舞会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形成不同群体的社交场域。
——郁方《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物质文明的影响;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也积极主动的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
(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探索攻关五:
感悟生活
有新闻报道:
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
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
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
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你赞成以上观点吗?
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参考答案〗本探索为开放性思维,没有固定答案。
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相关观点与史实之间的关系,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角度评析学生的思考与结论,切不可放任自流。
【本课小结】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智能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1)哪些人在这部婚姻法颁布前就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2)这部婚姻法颁布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
(2)从而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课后拓展:
访问老一辈工人(农民),了解近几十年来生活的变化,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目的
1
按拟好的访问提纲,访问老一辈工人(或农民),了解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情况
指导学生拟好访问老一辈工人(或农民)的提纲,带领学生访问老工人(或农民)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整理材料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2
整理材料,列举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变化,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指导学生用前后对比方法整理访问材料
3
完成短文,交流感受
对一些优秀短文进行点评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2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加深对一些历史现象的理解。
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都知道,赵本山和宋丹丹是我国著名的小品演员,他们合演的许多小品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
由他们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把全国男女老少乐翻了天。
下面,我选取其中一段,让大家欣赏一下。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选段
好,小品就欣赏到这儿。
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
生:
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的确如此。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一百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社会生活相对于一百年前发生的变化更是巨大。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推进新课]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合作探究:
同学们都知道,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不知道有一种在中国流行一百多年的服装款式与孙中山有着密切联系。
这一款式服装叫什么?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
(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
它就是中山装,听说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相当流行。
不错,这就是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山装。
它与西装、剪辫构成了20世纪初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潮流。
当然这一潮流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中国近代“断发易服”运动不断发展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中国近代“断发易服”潮流的来龙去脉。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嘲笑,纷纷剪辫易服。
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
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
……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
……
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老老少少争先恐后剪掉辫子,一日有20余万人,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
孙中山创制并带头穿着的立领、四袋式上装,在辛亥革命后广为流行。
这种庄重大方而又颇具中国气派的“中山装”在相当长时期内被认为是标准的中国男式礼服。
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大家能否归纳出一百多年前“断发易服”潮流的一些特点?
生1:
材料一说明“断发易服”的发生,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同时“断发易服”从一开始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
再者“断发易服”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
生2:
材料二表明,“断发易服”潮流发展到20世纪初已成为人们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决意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象征,此时的“断发易服”不但具有文明、进步意义,还具有政治革命的含义。
辛亥革命推动了这一文明生活方式的发展。
生3: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不但西装成为当时中国的流行服饰,而且中山装也因其美观、大方而越来越流行。
这与孙中山先生首倡是分不开的。
(小结)正如大家分析的那样,近代中国“断发易服”的潮流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受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最早是一些通商城市的买办和留美幼童穿西装、剪辫子,这是“断发易服”的序幕,但这股新潮流受到当时旧势力的极大阻挠。
到20世纪初,着西装、长袍和剪辫子的人越来越多。
民主革命兴起后,“断发易服”更是成为人们参加民主革命、追求进步文明的象征。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迅速流行开来。
至此,清朝国民穿宽大衣袍、脑后拖着长辫子的旧形象,已被民国时期人们穿大方简洁的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的新形象所代替。
老师,清朝人流行了两百多年的剃发留辫的旧习俗为什么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突然被人们抛弃了呢?
而一向被中国人称为“夷”的外国人的服装——西服,为什么也在那时被许多中国人接受?
(方法提示)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要明白无论是剪辫子还是穿西装,都属于生活方式范畴的内容,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
顺着这个思路,大家想一想,19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殖民者给中国的通商城市带来了建立在近代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生活方式。
如在电影《日出》《金粉世家》中,我们就看到旧上海租界里有留声机、自鸣钟、霓虹灯、西式轿车、电报、西式餐厅、舞厅、银行和操各种语言的多种肤色的外国人,这对闭关锁国的清朝人僵化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大。
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工商业开始兴起。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兴起了,它包括电灯照明、火车运输、自来水供应和宽阔的马路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市民多年来旧的生活习惯。
随着社会上兴起了越来越多的新行业,一些追求文明和民主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人们抛弃原来的生活陋习,号召人们剪辫子、穿西装。
他们成为新生活方式的首倡者。
后来,人们更是把“断发易服”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联系在一起。
大家的分析再次表明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反映。
当近代人们的衣着发生变化后,人们的饮食、居住是否也有变化呢?
请大家根据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本号不惜工本、置有外国机器,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精制各式面包、饼食,各样罐头、饼干,已蒙远近贵客光顾。
……今再改良,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不独适口,而且花样新奇。
——《大公报》上广告《新式中秋月饼》(1906年9月9日)
在当时上海新建的建筑群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西方各种建筑流派与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的影子,有的简直是复本,实为世界建筑史上罕见。
这一时期,在上海城市建筑的风格上,英国式、希腊式、西班牙式、法国式、俄国式、美国芝加哥学派式、日本式等互相渗透,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建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客观上凸现了世界文明包括建筑文明的共识、互融的走势。
——陈燮君《在世界博览中凸现城市文明》
根据材料一可知,西方人饮食中的面包、罐头和饼干等食品,在近代也输入到中国,这说明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也开始影响中国。
材料二表明,西方殖民者在上海这些通商城市建造大量西式住宅,使得上海出现许多风格各异的万国建筑。
从一些反映上海风情的电视片中,我了解到这些建筑基本聚集在上海外滩。
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同学们清晰地感受到近代中国大城市中人们吃与住两个方面的新气象。
但是我提醒大家注意,能够吃西餐、住花园别墅的只是一些买办、资本家、高官显贵和西方殖民者,而一般市民是没有经济条件去享受这些高消费的。
至于广大的农村,则仍然生活在贫穷和落后之中。
(一位女同学)老师,我知道我国古代有一个妇女缠足的陈规。
既然在20世纪前后,有人呼吁男人剪辫子,不知是否有人号召广大妇女不要缠足?
(微笑)看来,你的女权意识较强,我们下面就观看一个小品,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新风尚。
(历史短剧表演)剧名:
民国初年一对恋人的“悄悄话”。
扮演者:
一位男同学扮演穿中山装的男青年,一位女同学扮演穿学生裙的女青年。
背景:
1912年9月的某个夜晚,一对恋人在一家咖啡馆边品尝着咖啡,一边谈论着他们未来的婚事。
(多媒体播放短剧)
男:
亲爱的,你母亲在我们办婚事时会要多少聘礼呢?
女:
亲爱的,你不用担心。
现在是民国,一切都变了,我父母亲也变得开明了。
你想想,自从我们交往以来,我父母亲干涉过我们的关系吗?
没有。
他们也反对原来男女婚嫁要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俗。
前天,我母亲还跟我说,我们俩的婚事要新事新办,不讲排场,要讲文明。
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你没有缠脚,这就说明我未来的岳父母开明了。
既然如此,举行婚礼那天,我也就不必向岳父母行跪拜之礼了,向他们三鞠躬就可以。
对于那天来参加婚礼的嘉宾,凡是年轻的,我就与他握手;
凡是年纪大的,我就对他鞠躬,以示欢迎。
是啊,现在啊,握手、鞠躬成为最流行的礼节了。
我们学校老师现在遇上校长,也是一边握手,一边称呼他为先生,以前都是称呼他为“大人”的。
还有,就是婚事的日期,是定在国庆那天,还是元旦那天呢?
这个,我要征求我父母的意见,看他们觉得哪一天方便就选哪一天。
好,到那一天,我换上西装,你换上旗袍,我们一起到照相馆照一张结婚照。
亲爱的,太好了,就按你说的办吧。
从以上的短剧中,你觉得民国时期风俗习惯相对于后来有什么变化?
在民国时期,我国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逐渐成为城市中许多青年男女的选择。
在民国时期,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清朝时带封建等级意义的旧礼仪被废除。
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妇女不缠足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生4:
民国时期“断发易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
同学们所说的以上人们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一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
第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第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
(过渡)尽管在20世纪初,近代中国一些通商城市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相对于原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更是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
下面,我们好好地考察一下这一变化的种种表现。
2.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想想议议:
同学们都知道,人们上街买东西,只要有钱就行。
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油,除了口袋里要有钱外,还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
当然,这一票证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三幅历史图片,这就是当时每家每户都有的购物票证。
请大家想一想,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据我所知,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
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
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你们两人的分析很有道理,大屏幕上的材料可以证明你们的观点。
……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11320万吨,1980年为32055.5万吨,xx年为50838.6万吨,50年增长了4.49倍,与此同时人口增长了2.4倍,粮食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
——李兵《中国的人口、食物、知识与制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不但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我请同学们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现在我国人民在吃、穿、住三方面的新气象。
我说吃的方面。
现在人们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餐桌上除了有鱼、肉、鸡、鸭以外,还有海鲜、牛奶、野味等。
人们在吃的方面越来越讲究了,喜欢吃有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肥胖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各种各样的饭店、餐厅和小吃店变着花样招揽顾客,出现了美食节和美食电视比赛等饮食文化活动。
我谈一下穿的方面。
现在的服装是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什么牛仔服、休闲服、西装、T恤衫、晚礼服,真是不胜枚举。
每年服装的流行色、流行款式不断改变,大街上的姑娘和小伙子永远领导着时装新潮流。
模特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物质生活 习俗 变迁 教案 新人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