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597351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3.09KB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
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
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
“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
”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
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
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
胡三省乃宋元间人。
《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
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
齐浣传》:
“(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
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
”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
白居易有《长相思》词: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
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
宋代《新唐书音训》云:
“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
”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
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
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
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
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
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
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
“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
“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
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
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
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
等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
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
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
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
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
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
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第Ⅱ卷
第Ⅱ卷,共120分。
四、(24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4分)
译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
“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____。
(李白《蜀道难》)
(3)鹤汀凫渚,____;
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
(4)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
(杜甫《登高》)
(5)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
(李煜《虞美人》)
(6)闾阎扑地,____;
舸舰迷津,____。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
“你也是从北平上车?
”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
我只好反攻了:
“你从哪儿上车?
”
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
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
”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
”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表示歉意。
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
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没回头,一直地快步走开。
茶房!
”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
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
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茶房始终没回头。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
“你坐二等?
”这是问我呢。
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
”我问。
“二等。
快开车了吧?
”
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
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呕?
!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拿毛巾吧!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
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
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站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
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房,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
先——生——”
“好吧!
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
有时呼声稍低一点。
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
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醒了,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
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
下了车,看看梨,没买;
看看报,没买;
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
”我没言语。
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
”我后悔了,赶紧的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
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
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
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
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
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
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
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
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15.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6分)
答:
16.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17.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六、(14分)
18.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年画”的定义。
要求:
语言简明,不超过40字。
(5分)
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
传统年画多为本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
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
年画的常见题材有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五谷丰登等,也有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
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
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
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在下面划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
不得超过20个字。
(3分)
____________。
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
一是:
“深刻”,二是“深邃”。
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
“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
“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
“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
“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
“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
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
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
答: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
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
“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
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
“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
1.【答案】B
【解析】A项悚sǒnɡC项牾wǔD项辗zhǎn注意错误均排除。
2.【答案】D
【解析】A项不孚众望:
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意思说反了,应为“不负众望”。
望文生义。
B项呼之欲出:
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
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
形容对象错了。
C项渐入佳境:
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
主体应是人,但句子语境为家具。
D项醍醐灌顶: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
符合语境。
3.【答案】C
【解析】A项重复赘余,“造成、遭到”,将“遭到”删去。
B项搭配不当,“取得的成绩”与“得到了回报”不搭配。
D项语序不当,“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改为“严峻的形势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答案】C
【解析】首先明确整段话叙述的中心是茶发展历史及词义的演变。
先总说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⑤,再介绍“茶”字发展演变的历史④,①③为“茶”字形体演变⑥②“茶”义项与生活的关系密贴。
根据每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关联性词语处理好句子顺序。
一开始选⑥,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从生活贴入,水到渠成的讲“茶”字的发展演变,非常自然、合理。
故排除⑥为第一句,B、D项排除了,⑤②之间关系不如⑥②之间关系紧密。
所以答案为C
二.
5.【答案】C
【解析】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答案】A
【解析】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答案】B
【解析】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三、
8.【答案】A
【解析】冒:
不顾、顶着。
9.【答案】A
【解析】①②③为奋勇抗击金人,④为战果,⑤为平乱,⑥为战果。
10.【答案】C
【解析】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四、11.(1)
【答案】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2)
【答案】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译文】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以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
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茸平寨,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
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知名。
积功升任忠州刺史。
钦宗即位,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
“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
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
”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
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
“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
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
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纸率领了二百人,捉到金兵不杀,让他们返回,说:
“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
”金军于是退去。
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
郭浩与吴璘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敷以万计。
升任邠州观察使,调任知兴元府。
饥民在米仓山聚结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
调任知利州。
金步兵骑兵十多万攻破和尚原,进而窥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玠大败金军。
升任彰武军承宣使。
吴玠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舆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玠与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户口也没有几家,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只有郭浩把积馀的十万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
九年,改任金、洋、房三州节制。
十四年,得到皇上召见,授检校少保,十五年,去世。
终年五十九岁。
12.(1)
【解析】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
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学 第一次 模块 检测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