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4课 俄国无产阶级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593867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00.38KB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4课 俄国无产阶级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4课 俄国无产阶级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4课 俄国无产阶级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余粮可以出售。
(2)工业上:
恢复和发展私人小工业、小商品生产;
国家把无力经营或不擅长经营的企业,采取租让制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上:
容许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
4.意义
(1)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生产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
(2)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
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材互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表明列宁已放弃了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北师大版)
三、伟人的告别
1.生命晚期的理论贡献
(1)党的团结问题:
为防止党内分裂,建议加强集体领导,更好地实行民主集中制。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提出无产阶级和农民结成联盟,以及大力发展大机器工业和电力工业等。
(3)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
要防止文牍主义、拖拉作风、滥用职权和贪污腐化,反对官僚主义,改善苏维埃国家机关的工作作风。
2.历史意义:
列宁的思想是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指导意义。
[细节提醒]列宁领导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的历史,也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施,从实行民主集中制到致力于探索党政建设模式中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值得持续关注的命题热点。
主题一 列宁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主要贡献
项目时间
理论阐述
理论指导
的实践
历史作用
一战期间
“一国胜利”理论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
一切政权
归苏维埃
七月事件
为夺权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十月革命
《国家与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和平过渡论
实施新经济政策
巩固了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材料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
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面去了。
——列宁
思考
(1)列宁这些话可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这段话中列宁对工作重心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主要是指什么?
为此列宁先后进行了哪些主要探索活动?
答案
(1)背景:
到1920年底苏俄打退了外来干涉,镇压了国内反革命叛乱。
巩固了政权,面临着恢复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
主张:
由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转移到经济、文化建设上来。
(2)含义:
恢复发展由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
活动:
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及新经济政策,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主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两种途径——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作用
(1)特点:
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它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不同
(1)在目的上,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内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
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3)在成效上,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
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在理论与实践上,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来。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1)据材料一回答,“冲击的办法”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列宁说它“已经失败了”?
(2)据材料二回答,苏联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答案
(1)“冲击的办法”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特点:
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节和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1)对列宁贡献的把握紧紧抓住革命和建设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而对列宁的评价要从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对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贡献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的发展角度把握理解,同时评价时要紧紧抓住评价的角度进行分析。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政治上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并可能在一国范围内取得胜利。
在经济上研究了帝国主义特征,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的桎梏;
探索了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1.苏联著名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
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了。
苏俄当时粮食短缺主要是因为受到了(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国内战争的影响
C.农业经营方式落后的影响
D.余粮征集制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1918年,正处在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3/4的国土、3/5的人口。
国内战争是造成苏俄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
2.列宁在评价苏俄实施的一项政策时说:
“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所评价的政策是( )
A.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B.没收地主土地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集中力量保卫祖国而实行的一项临时措施。
该政策在战胜国内外敌人进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1921年春天,农民暴动几乎遍及苏俄全国,许多农民公开喊出了打倒苏维埃政权的口号,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满( )
A.推行强制劳动B.取消商品贸易
C.实行企业国有D.实行余粮征集制
答案 D
解析 1921年春尚未实行新经济政策,农民反抗应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征集制的严重搜刮,故选D。
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实行粮食税制度
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5.《全球通史》中说: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解析 通过材料信息可知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从“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可知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经济明显好转,故C项是正确的。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
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答案
(1)错误:
未能适时中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源:
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政策:
新经济政策。
突破: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基础巩固
1.1921年冬季,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出售其中的一小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解析 1921年俄国实行了新经济政策,A项粮食税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增加。
B项因他进行的是合法交易,不会被罚款。
C项他可以出售全部剩余粮食。
2.“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去了。
”下列各项体现了列宁“重心改变”的思想有( )
①对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②认真选拔干部,改造国家机关 ③提倡各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 ④《国家与革命》的撰写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本题实则考查列宁晚年“政治遗嘱”的内容,④属于列宁指导十月革命的思想著作,不符合“重心改变”的要求。
3.列宁指出,既然我们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这里的“中间环节”主要是指俄国(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实行“粮食税”
C.实行新经济政策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结合材料可知,本题选C项。
4.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
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
A.全部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
C.必须限量交易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解析 由“粮食税”“1922年”可知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故D项正确。
5.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
”“暂时的退却”是指( )
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在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D.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 苏俄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进而恢复农业,恢复整个国民经济,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6.列宁对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动,下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推行新经济政策 ②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④创办《火星报》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④③①②D.④③②①
能力提升
7.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联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
这说明( )
A.两个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
B.两个政策的实施为经济建设募集的粮食数量不断增长
C.两个政策的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两个政策的实施都为战争募集到了足够粮食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战胜国内外反动势力而实行的非常措施。
它为了保证前线的军事胜利,巩固了政权。
新经济政策则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战时需要而继续实行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它的实行巩固了工农联盟,经济有了恢复与发展。
8.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晚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列宁的思想在不断改变,以下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列宁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
B.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C.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D.经过实践检验的列宁主义是适合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
解析 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列宁主义是科学理论但是需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故答案为D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实施这一政策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
“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
(1)主要目的:
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变化: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中心措施: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地步:
由国家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发展商品生产。
根本目的: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结论: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原则和基础(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历程。
第
(1)
(2)(3)问根据材料提炼,比较简单,结合材料及所学作答。
第(4)问要求综合材料得出结论,这需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经过对照分析后再上升到理论性认识。
【学习思考】
1.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了哪些严重后果?
(教材P105)
提示 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尝试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实际上,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途径。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教材P106)
提示 最主要的不同是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征集制。
此外还包括允许农民将剩余粮食在市场上出售;
帮助工商业者恢复和发展生产;
采取租让制和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贸易自由等。
3.列宁的这些思想对当今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哪些现实意义?
(教材P107)
提示 加强中央的集体领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及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来看,也是一直未能很好地加以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这些思想就显得极其重要和富有现实指导意义。
【自我测评】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
在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过程中,列宁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为了保障战争供应而制定并执行的非常性政策。
其实质是禁止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它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和保住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战时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严重问题。
战后这一政策更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制定新的经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列宁对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倾听各地农民代表的意见,首先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任务的设想,提出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建议。
根据列宁的报告和建议,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了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后,国家经济取得明显成效,俄国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材料,说一说列宁为什么强调“战时共产主义”“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为了保障战争供应而制定并执行的非常性政策,其实质是禁止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它是由当时客观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政策,它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和保住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战时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严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过急地摧毁一切旧的生产关系,过分地实行工业、贸易国有化,取消私商活动,堵塞流通渠道,用国家法令的手段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小农占优势的苏维埃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广大农民的特点和需要,损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因此长期执行这种政策就将破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威胁到工农联盟的巩固。
从这种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能是一种临时性的政策。
1921年初,列宁等苏维埃领导人决定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专题五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4课 俄国无产阶级 专题 俄国 无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