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587065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20.88KB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3.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甲醛(CH2O),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的化学式是O2B.通常状况下,丙是一种气态物质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醛和氧气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2O+O2
CO2+H2O。
A、由图可知,乙的化学式是O2,正确;
B、丙物质是二氧化碳,通常状况下,是气态物质,正确;
C、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甲醛和氧气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正确。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可能不改变
C.不同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一定不同
D.相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离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A、分子、原子、离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A选项正确;
B、化学反应的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个数可能改变,可能不变,故B选项正确;
C、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不同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不相等的,但中子数不确定,如碳14中子数为8,氧16中子数也为8,故C选项错误;
D、相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离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5.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H2B.H2OC.H+D.2H
【答案】A
试题分析:
氢气由氢分子构成,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分子,即H2。
选A。
考点:
物质的构成。
点评: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其化学性质就由哪种微粒保持。
6.图甲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乙为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镁离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B.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镁原子的质量为
D.镁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A.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形成的,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B.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C.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而非镁原子的质量;
D.镁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位于第三周期。
7.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
结合下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
B.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是易失去电子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A.从图中可知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第一层为2;
第二层为6。
此项不正确。
B.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个,在化学反应是易失去电子。
此项正确。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此项不正确。
所以应选C项。
原子的构成、元素周期表
8.下面是摘录某同学实验记录本中有关实验现象的记录,其中肯定有误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C.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D.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A选项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正确的叙述;
B选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是正确的叙述;
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D选项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是正确的叙述,因为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石蕊与变为紫色;
故答案操作C
实验现象及记录
9.以下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表示的稀有气体元素B.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③表示的是阳离子D.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A、图①是8号元素,是氧元素,不是稀有气体元素,故A选项错误;
B、图②中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易失去2个电子,故B选项错误;
C、图③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1,故是阳离子,故C选项正确;
D、图④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2,故是阳离子,故D选项错误。
10.下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正确的是()
A.③属于非金属元素B.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C.锂元素化学反应中均易得电子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
【分析】
图中①、②分别为锂元素的结构示意图和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
A、③是钠离子结构示意图,则③属于金属元素,故A不正确;
B、锂元素和③所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则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B正确。
C、锂元素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均易失去电子,故C不正确;
D、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单位是“1”,故D不正确。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
11.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相关变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正确的有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
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该过一段时间才有氧气生成,故错误;
②二氧化锰在在这个反应中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正确;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一段时间才有氧气生成,生成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氯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的质量减小,根据固体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
可知,固体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反应停止质量分数会不再变化,正确;
④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一段时间才有氧气生成,生成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小,但不会减小到了0,因为二氧化锰中含有氧元素,故错误;
12.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
【答案】D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错误;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物质四氧化三铁,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错误;
D、一种物质氯酸钾生成氯化钾、氧气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点,正确。
故选A。
点睛:
分解反应是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之一,指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简单概括为“一变多”,其反应的基本形式为:
A→B+C。
13.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高锰酸钾反应完,则保持不变,图像描述正确。
B、刚开始加热就有高锰酸钾分解,直到分解完全,图像描述加热很长时间才开始分解,质量开始减少,故图像描述错误。
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因此剩余固体不可能减少到零,故图像描述错误。
D、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产物,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在不断增加,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质量不再变化,故图像描述错误。
14.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认识完全正确的是()
A.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B.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C.催化剂的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
D.使用催化剂能提高生成物的产量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A.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或减慢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B.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C.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物理性质有可能改变;
D.生成物的质量是由反应物的质量决定的,使用催化剂不能提高生成物的产量。
选B
15.把分别盛满甲、乙、丙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
B.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
C.不可以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
D.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方法收集丙气体
盛有可溶于水的气体的试管,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气体溶于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
溶水性越强,试管内的液面越高;
不易溶于水的试管内没有液体。
所以观察图形可知,甲气体易溶于水,丙气体不易溶于水,乙气体处在甲气体和丙气体之间,据此判断ABCD的正确与否。
A、丙气体是不易溶于水的,故错误;
B、应是甲气体比乙气体更易溶于水,而不是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故错误;
C、甲气体易溶于水,我们只能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甲气体,而无法判断可否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故错误;
D、丙气体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正确.
故选D.
16.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中移出导管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加入药品后,要先预热,后对准药品加热,故错误;
C、收集气体时,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故错误;
D、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后停止加热,故错误。
17.下列是化学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在实验室做有关氧气的性质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小林将盛有红热木炭的燃烧匙从瓶口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B.小兵准备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他未将集气瓶中的水排完就停止收集
C.小芳在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之前先用砂纸把铁丝打磨光亮
D.小琴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引燃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后立即将其伸入集气瓶中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先引燃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要燃尽时再将其伸入集气瓶中。
所以小琴的操作错误,故选D。
18.蜡烛(足量)在如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属于化合反应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D.该方法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错误;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剩下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错误;
D、由于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该方法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错误。
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
B.向黄铜粉末(锌铜混合物)中加稀盐酸
C.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本题主要考查过氧化氢制氧气,金属与酸反应,磷燃烧等知识。
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会迅速放出氧气,氧气的质量随过氧化氢的质量增加而增加,故错误;
B、向黄铜粉末(锌铜混合物)中加稀盐酸,只有锌与稀盐酸反应,铜不反应,最后的质量不可能为0,故错误;
C、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放出热量,开始时由于放出热量,气体受热,压力变大,当反应完时,这时放出的热量最多,气压变的最大,结束后不再反应,这时温度变低,气压变小,所以正确;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是催化剂,质量不变。
但氯酸钾受热分解,质量减少,总质量变少,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
故错误.
20.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136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关于13153I和12753I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D.属于同种元素
A两个符号都表示质子数为53的碘元素的原子。
B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左上角的数值不同。
所以它们的中子数不同。
C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以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D元素的种类是由其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的。
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所以应选B项。
原子的构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们 周围 空气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