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586885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181
- 大小:1.67MB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桌的长是几拃?
【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老师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
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板书:
长度单位)
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统一了长度单位,用一定的长度单位度量。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们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
后面的呢?
(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出示课件)
有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出示课件)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谁来指指看?
【预设】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
我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2)用手比画1厘米。
想一想,1厘米是多长?
可以边想边用手比画或画一画1厘米的长度。
(3)寻找身边的1厘米。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我们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教师板书)
3.认识几厘米。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从刻度0到刻度3的长度是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探究测量方法。
(1)从刻度0起量纸条的长度。
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画一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完善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大家看一看,这样量对吗?
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课件呈现错误量法)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说是对的,有的学生可能说是不对的,让说不对的学生说明理由。
课件呈现正确量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从非0刻度起量物体的长度。
如果尺子前面部分断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们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怎么量?
学生小组讨论,探讨量法。
【预设】经过讨论,学生知道:
把尺子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用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量数学书封面的边的长度。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先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然后量一量,看大家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长边的长。
(1)学生独立活动。
【预设】测量时有的学生可能还是没有对准尺子上的刻度0,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还有当尺子一次测量不够时,要指导学生分次测量。
(2)师生反馈评价。
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测量方法进行整理。
学生可能会汇报自己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也可能提出测量时出现的困难(如尺子不够长等)。
还可以引导学生评价在测量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4上面“做一做”。
【预设】铅笔的左端对齐刻度0,右端对齐刻度8,所以铅笔长8厘米。
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时看数据的方法。
2.课件出示习题。
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两张纸条,它们分别长几厘米?
【预设】有的学生开始时只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说纸条长几厘米。
要引导学生观察:
一张纸条的左端是对着尺子的刻度0,另一张纸条的左端是对着尺子的刻度1。
3.完成教材P8“练习一”第1题。
【预设】学生可能先测量,把测量的结果填到上面,再估计。
要引导学生先估计再测量。
4.完成教材P8“练习一”第2题。
【预设】学生会测量,但是量的部位可能有些不准确。
注意让学生看图并给出正确示范。
特别是1拃的长是中指与大拇指张开的长度,一步的长是前脚脚尖到后脚脚尖的长度或者前脚脚后跟到后脚脚后跟的长度,不是前脚脚后跟到后脚脚尖的长度,也不是前脚脚尖到后脚脚后跟的长度。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材P4例4、例5,完成教材P8“练习一”中第3、4题。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
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探究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室的黑板有多长,谁愿意上来量一量?
指名学生拿自己的学生尺在黑板上量。
【预设】一名学生用学生尺测量时,其他学生会观察发现,学生尺太短了,需要多次移动尺子进行测量,而且移动时,前后衔接不是很准确。
师:
他量得非常认真。
你们觉得这样测量的方法怎么样?
【预设】学生展开评价,有的认为好,也有的认为太麻烦。
教师以倾听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预设】学生会想到用更长的尺子测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认识米)
二、实践体验,认识1米
1.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也就是长度是1米的尺子。
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就快多了。
来,咱们一起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教师演示测量过程,学生观察。
【预设】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会发现用米尺测量比用厘米尺测量快多了,而且也准确多了。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板书)
2.感受1米的长度。
(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出示米尺)我刚刚用的这把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
请同学们张开双臂,比画比画,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指定两名学生上台,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
【预设】学生发现自己伸直的双臂长度大约是1米。
(2)在身高中感受1米。
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后,再指名学生进行测量。
【预设】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时,可能大多用口语描述,如“我的身高是一米二五”,也可能会完整表述,如“我的身高是1米25厘米”。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区分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老师的身高是1米62厘米。
你们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高?
【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刚才对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
你的身高是超过1米,还是不到1米?
同桌之间互相判断。
(3)在生活中感受1米。
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预设】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如教室里画框的长度、讲台的高度等。
三、观察比较,知道1米=100厘米
1.课件出示学习单。
同学们,拿出我刚才发给你们的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并完成学习单。
学生拿出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用20厘米或30厘米长的尺子测量1米长的绳子,教师巡视并进行适时指导。
你们量了几次?
【预设】预设1:
我们用20厘米长的尺子量了5次。
20+20+20+20+20=100(厘米)。
预设2:
我们用30厘米长的尺子量了3次后,还多出10厘米。
30+30+30+10=100(厘米)。
观察这些数据,你们发现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了吗?
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1米和100厘米是相等的。
1米=100厘米。
2.验证并总结。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米尺上的刻度,验证上面的关系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发现米尺和学生尺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让学生认识到米尺上的1厘米和学生尺上的1厘米一样长。
再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从而验证米和厘米的关系。
【预设】从刻度0到刻度100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米可以用“m”表示,所以1米=100厘米,也可以写成1m=100cm。
四、动手操作,用米尺量
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根绳子,请两名同学互相配合,把这根绳子慢慢拉开。
其他同学要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绳子的长度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
听清楚要求了吗?
请注意,开始!
学生活动。
绳子拉开的部分有1米吗?
请一名同学用米尺检验一下。
(学生检验)
游戏继续,请两名同学继续拉绳子,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在你们觉得拉开的绳子有2米的时候喊停。
开始!
现在拉出的绳子有多长呢?
谁会用尺子来测量一下?
其他同学观察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继续拉长,请在你们觉得拉开的绳子有3米的时候喊停。
【预设】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注意在中间衔接处是否做了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请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忙。
如果有的学生用卷尺来测量,教师应适时地对尺子的种类进行简单介绍。
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刻度0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五、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1.操作性练习。
(1)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
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与宽、讲台台面的长与宽、门的高度、教室的长与宽等。
【预设】学生由于年龄小,在测量时会因为目的不明确、合作分工不好、工具选择不当等因素引起混乱,这是正常情况。
教师要注意发现一些小组活动时的优点,在活动结束时给予评价指导,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活动后交流。
如果我们要测量粉笔的长度,用什么工具?
测量门的高度呢?
为什么同样是测量物体的长度却用不同的工具呢?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小结:
测量不同的物体,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尺量比较方便。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
(1)我们的教室宽约6();
(2)黑板长约3();
(3)小明身高98();
(4)课桌高70()。
【预设】做题时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参照物比较,然后确定长度单位。
3.完成教材P8“练习一”第3、4题。
【预设】第3题推算较难,只要能估算出结果即可;
第4题可利用熟悉的身高等作标准,并将之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如用跳绳的一半与自己的身高进行比照,用猫的高度与自己腿的长度进行比较,用人的身高与长椅的长度比较(人平躺在椅子上),再判断。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七、板书设计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教材P5~6例6、例7,完成教材P5~6“做一做”和P9“练习一”中第6、7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可测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的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掌握量画线段的方法。
(出示一根弯曲的绳子)同学们,谁来量一量这根绳子的长度?
指名学生上台测量。
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他是怎么测量的。
【预设】学生会将弯曲的绳子拉直,放在讲台上,再用尺子测量。
同学们发现没有,他在用尺子量之前,做了一件事。
(课件出示教材P5例6)
要想测量出这根弯曲的绳子的长度,我们必须将它拉直,像这样拉直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请拿出学具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判断一下哪些物体是直的。
【预设】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吸管、弯曲的吸管、铅笔、绳子、弯曲的铁丝等,从中迅速拿出自己认为是直的物体。
请大家互相检查谁拿对了,谁拿错了,相互之间说一说,并互相纠正。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说出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并能说出因为这些边都是直直的。
直的)
2.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物体,除了直这个特点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发现:
假如从直的吸管的一端开始,摸到吸管的另一端,可以把其中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它就有两个端点;
拉直的绳子也有两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3.感知线段有长短。
教师出示数学书。
(指着数学书封面的长)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可以看作是线段吗?
(可以)
(指着数学书封面的宽)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还可以看作是线段吗?
数学书封面的这两条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这两条线段长度相同吗?
【预设】学生很容易知道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是不相同的。
线段有长短。
有长短)
摸一摸自己手上的学具,看看哪条边表示的线段比较长,哪条边表示的线段比较短。
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一说。
4.找身边的线段。
大家都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黑板边、课桌边、书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吗?
(课件出示教材P5的黑板、课桌、书)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哪些地方还有线段?
【预设】学生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物体上的线段,只要说得正确,都要予以肯定。
三、动手操作,量画线段
1.估线段和量线段。
课件出示教材P9“练习一”第6题图。
这些图形上有线段吗?
线段在哪里?
【预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指出:
组成这些图形的边都是线段。
既然它们都是线段,那么它们有长度吗?
能否根据经验估计一下它们大约有多长?
【预设】学生发现图中给出了“厘米”,所以很快想到用“厘米”作单位;
有的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出现“乱估”的行为,教师可以请估计正确的学生介绍经验。
请打开教材P9,分小组量出第6题各图形中线段的长度。
第一组测量三角形,第二组测量长方形,第三组测量正方形。
学生自主测量各图形中的线段长,小组间互相汇报测得的结果,并交流测量的方法。
【学情预设】学生测量时,可能会出现误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误差,并尽可能地减小误差。
师小结:
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先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要量线段的左端,再看线段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可以量长度)
同学们,通过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长,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引导学生发现:
长方形两条相对的边长度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2.学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们会画线段吗?
请在随堂作业本上画一条线段。
学生自由画线段,教师巡视。
你们是怎样画的?
谁来说一说?
【预设】很多学生习惯沿着直尺画一条线,不知道线段要画上两个端点。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为了表示线段只有这么长,在线段的两端都要点上一个点。
也有学生先画了两个端点,再用直尺把两个端点连接起来。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去画,只要是对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看来任意画一条线段难不住你们,那你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画一条线段吗?
请同学们在随堂作业本上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课件出示教材P6例7)
学生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让几个画法不同的学生上台演示怎样画,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请使用的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边画边说。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想一想,还可以从哪里画到哪里?
【预设】从刻度1画到刻度4,从刻度2画到刻度5等,都是3厘米。
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3.认识各种测量工具。
由于测量的具体环境不同、要求不同,人们发明了各具特点的长度测量工具,实际测量时,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
(课件出示教材P6“你知道吗?
”)
同学们知道这些测量工具在哪些地方会用到吗?
互相说一说。
学生自由讨论并汇报。
1.完成教材P5“做一做”第1题。
【预设】学生一般都会判断,但是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理解线段的特征。
2.完成教材P5“做一做”第2题。
【预设】学生可能只画出一条线段,要引导学生画出3条线段,再观察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完成教材P6“做一做”第1题。
【预设】学生可能比着上面的线段紧挨着画出一条线段,教师指出这样画不是很准确。
这题与例7不同,没有直接给出线段的长度,所以要先量出所给线段的长度,再根据量出的长度画出线段,得到的线段就与所给线段同样长。
4.完成教材P6“做一做”第2题。
【预设】学生做的时候会在正确的位置画小花,但在画小树的时候可能会画成离小花5厘米,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弄清起点具体在哪。
5.完成教材P9“练习一”第7题。
看看这两条线段,哪一条长些?
先估测一下。
【预设】有些学生可能会说①长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用尺子度量,发现这两条线段一样长。
同样长的两条线段,人们往往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材P7例8,完成教材P7“做一做”和P9~10“练习一”中第8~11题。
1.通过估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学会借助参照物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识。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厘米和米)同学们能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长吗?
【预设】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经验,很容易说出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单,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前几节课都学得不错,那你们的学习单完成得怎么样呢?
【预设】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用到了“厘米”和“米”的地方,例如:
尺子的长度约是15厘米,筷子的长度约是20厘米,门高约2米,跳绳长约2米……
厘米和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解决问题)
1.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P7例8。
哪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通过读课件上的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
判断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2.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你们认为旗杆高13厘米还是13米呢?
你能用什么办法说服别人,让别人听懂你的意思?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排除法:
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画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估算法:
学生利用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大概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预设3:
借助参照物法:
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看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差不多。
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远大于13厘米,应该是13米。
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找到了答案: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P7“做一做”。
【预设】虽然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某些部分的长度。
如果学生判断具体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有难度,教学时,可以用学生都熟悉的实物替换教材中选用的实物,如果没有条件观察教材中的实物,可以尽可能地提供这些实物的图片,且图片中最好还有学生熟悉的实物做参照物,以便作为判断的标准,从而避免学生凭空猜测。
2.完成教材P9“练习一”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预设】做这样的题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熟悉的参照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长度单位。
3.完成教材P10“练习一”第9题。
【预设】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鞋长、门宽和1庹的长度,并分别与10厘米或1米比较。
4.完成教材P10“练习一”第10题。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预设】一般学生都能发现最左边小女孩的测量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起点没有对准刻度0。
中间小男孩的测量方法,学生也会知道是正确的,但是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进一步理解测量的本质。
最右侧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小学 年级 上册 数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