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584464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44KB
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1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马斯洛、罗杰斯)
8、1879年,威廉·
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9、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西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
10、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综合化趋势、实用化趋势、全球化趋势、本土化趋势。
第二章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遗传和环境的关系。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3)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关系
(4)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比较容易或其心理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第三章
1、注意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
(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看电影是注重主要情节)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而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作出清晰的反映。
(学生对老师所讲课的内容有反映,但对老师的衣着不在意)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地,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体的主观状态是其基本条件。
(安静的教室突然掉了一支笔,大家都会不由自主望)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得强度(绝对和相对)、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有意注意:
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事先有预订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一心二用)(4)注意的转移
4、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观的刺激的觉察。
5、感受性: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
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6、感觉现象:
(1)感觉的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电影、闪光融合)
(2)感觉的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吃苦味后喝白开水比较甜)
(4)感觉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7、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意义性(人为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将散的看整)、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知觉的恒常性(人为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8、错觉是对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反映。
是不可避免的、固定的。
9、记忆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信息的编码(识记);
信息的储存(保持);
信息的提取(回忆或再认),再认是重新出现的……
10、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内容分为: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记忆的方式分为:
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
(3)按意识参与的程度:
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4)按记忆材料组织的性质:
陈述性记忆(上课内容、生活常识)和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回忆)
11、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
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一般约为7加减2个组块。
12、记忆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13、遗忘(舌尖效应、口边效应)的影响因素:
首先,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
其次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长度有关,长度越大越容易遗忘;
再次,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学习重复次数越多,越不容易遗忘。
重复次数达到能刚好背诵的150%,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14、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级规律性的反映。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的特征。
15、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16、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活动的凭借物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在实际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工人修检机器;
小孩掰手指数数);
形象思维(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的思维。
布置教室;
试选裙子;
摄影构图;
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
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所进行的思维,科学家进行科学推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17、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18、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动机与情绪:
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处于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
情绪对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
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容易于知觉问题情境,解决也越容易。
(3)定势:
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问题,定势可能就是一种束缚,使人难以跳出旧的思路,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因而产生消极影响。
(4)功能固着:
只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5)原型启发:
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务叫原型,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点、相似之处,人们通过联想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客家楼边鸟巢)
19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它是指能够提供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思维活动。
20、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具有形象性、新颖性。
21、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又分为:
再造想象
(建筑图纸——建筑物,看图——编故事,看小说——塑造人物形象);
创造想象:
(产生建筑设计,写出小说,构想出情节)梦是一种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3)幻想: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22、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
(1)粘合:
美人鱼猪八戒飞马
(2)夸张:
千手观音拇指姑娘九头鸟
(3)人格化:
米老鼠雷公狐仙白蛇
(4)典型化:
阿Q、祥林嫂的形象
第四章
1、需要是由个体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内容:
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评价:
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将人的社会性需要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降低了生活环境在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第三,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未能顾及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3、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
构成:
生理唤醒:
血压、呼吸、胃肠运动、瞳孔等变化;
认知解释:
对于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主观体验:
喜怒哀惧;
外部表现:
行为上的表现(表情)。
4、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人们适应不良往往会产生挫折感,导致焦虑和紧张。
通过适当调节情绪,就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2)动机功能(适度的情绪兴奋会使人的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激励人积极行为,提高行为效率)。
(3)组织功能(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我选择,我喜欢)
(4)信号功能(表情:
微笑——满意赞许鼓励/人际之间的信号交流/情绪的传染)
5、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表情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上表现的变化或活动。
表情的种类:
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
6、情绪的种类:
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发生时一般有很明显的外部表现。
应激,应激是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是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7、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
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9、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以将动机分为:
外部动机:
人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
内部动机:
是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较稳定
学习外部动机:
教师表扬父母嘉赏等,学习内部动机:
学习活动本身带来兴趣,无需外部报酬和奖赏。
10、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
意志行动有自觉的目的性;
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11、意志行动的动机冲突
含义:
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产生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冲突):
芝麻也要,西瓜也要
(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冲突):
前有伏兵后有追击,进退维谷
(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
消费收入
(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冲突)
12、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
(2)果断性,迅速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3)坚韧性,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
(4)自制力,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
第五章
1、智力是个体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一般性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基本因素组成。
思维能力为核心,创造力为最高表现。
2、智力的因素理论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卡特尔)
流体智力:
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环境的测验来度量,主要受遗传影响;
晶体智力:
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主要由教育和经验来决定;
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经历的是不同的发展历程。
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
而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
3、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一般说来,表示智力水平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以通过智力测验项目的多少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其二,以智力年龄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其三,以心智商数的大小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其四,以智力商数的大小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商=(智龄/实龄)×
100;
第五,以离差智商表示智力的相对水平。
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在一个代表性广泛的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110之间。
在智力发展过程中,人的智力发展基本上有三种形态:
一是稳定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二是先快后慢式发展,三是先慢后快式发展。
4、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5、创造力发展的关联因素:
(1)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低智力者难以有创造性,创造力高的人,智商多在100—130之间,智力高的人未必都有高创造力。
因此,智力是创造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创造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3)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
第六章
1、人格的特征:
整体性、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与共同性、稳定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和可变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2、气质是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它是与生俱来的,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
3、代表性的气质类型有四种:
胆汁质(火爆脾气、李逵)、多血质(乖巧伶俐、情绪丰富而外露,浪子燕青)、粘液质(安静沉稳,林冲)、抑郁质(林黛玉)。
4、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
认为气质是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个最基本的过程,兴奋与抑制。
兴奋与抑制的基本特点:
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性、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5、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的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如何对人、对事、对物的基本特点。
6、性格的特征:
态度特征—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理智特征——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情绪特征——个体情绪表现方面的特征
意志特征——个体在调节自己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7、性格的类型
依据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分类:
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
内向型和外向型
依据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分类:
独立型和顺从型
依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为:
理论型、社会型、经济型、权利型、审美型、宗教型
依据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分类:
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8、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9、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行动
第八章
1、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他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动过程。
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结构。
2、学习动机的种类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3、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四、进行恰当的表扬与批评;
五、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六、开展适当的竞赛
第十章
1、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2、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一、人格异常问题(强迫、偏执、暴躁);
二、人际适应不良问题(自闭、冷漠、自卑、怯懦)
三、职业心理枯竭问题(生理枯竭·
、情绪枯竭、心智枯竭、价值枯竭、非人性化冷漠、行为症状)
四、身心健康问题(焦虑、抑郁、神经衰弱)
论述: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p372)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的影响
2、社会文化及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
3、社会提供给教师的资源有限
4、社会现实问题及不良风气的冲击
5、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压力
二、学校因素
1、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困惑
2、学校管理方式不当
3、学校环境与条件不良
4、学校人际关系紧张
5、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
三、家庭因素
1、家庭牵累太多,缺少闲暇消遣时间
2、教师子女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较大,教师为子女的前途操心较多
四、个人因素(教师的自我期望、能力素质、感受力、人格状况、个体自身特点)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p377)
第十一章
1、所谓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2、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体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
还可称为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3、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4、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5、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当个体融于群体之中时,其行为无异于酒精中毒。
”)
6、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仪表因素、空间距离因素、交往频率因素、相似性因素、互补性因素、能力因素、个性品质因素
第十二章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43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