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学基础 重点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581782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4.46KB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学基础 重点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学基础 重点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学基础 重点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
2)海洋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年变化小;
3)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4)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90.3%。
第二章
1.大地水准面:
在海洋中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
在大陆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假象面。
2.相对地质年代: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层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与生物发展相对应的一些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所代表的时间为地质时代单位。
3.绝对地质年代:
根据岩石中存在的微量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测定出岩石生成的绝对年龄;
4.洋:
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
是海洋的主体,远离大陆;
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
水深>
2000m,平均3000m;
底质为红粘土和软泥;
有独立的潮汐与洋流系统;
温、盐要素不受大陆影响;
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世界大洋分为4大部分: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5.海:
海洋的边缘部分。
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
全球共54个,靠近陆地;
占海洋总面积的9.7%;
水深<
2000m;
底质:
陆沉积;
无独立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是大洋传入;
有自己的海流环流形式。
6.大洋中脊:
指贯穿世界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球山系。
7.大陆边缘:
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
按构造活动性分为:
稳定型大陆边缘和活动型大陆边缘两大类。
8.大陆架:
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
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9.大陆坡:
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
10.大陆基(大陆隆):
大陆隆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2000~5000m)处。
11.中央裂谷:
大洋中脊的轴部都发育有延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底,是海底扩展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有广泛的火山活动。
12.大洋盆地:
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13.海岸线:
陆地与海面的交线。
近期大潮平均高潮面与陆岸的交线。
14.海滩:
指以波浪作用为主要动力,由粗粒(>63μm)硅质碎屑组成的疏松堆积体及其地形。
在滨海环境中海滩分布最广,常见沙滩,砾石滩较少。
15.大陆漂移:
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Pangaea),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大陆漂移的主要依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古生物地理分布、冰川等。
16.海底扩张:
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
海底扩展移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
17.板块构造:
基本思想是:
1)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着不同的上覆刚性岩石圈和下垫塑性软流圈;
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其驱动力来自地幔物质对流;
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是发生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
4)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位移可达几千公里。
运动过程中各板块间或分散裂开或碰撞焊合或平移相错,由此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18.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地表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
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
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
地表海陆分布极不均衡。
必须说明,即使在陆半球,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
陆半球的特点,不在于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没有一个半球是这样),而在于它的陆地面积超过任何一个半球;
水半球的特点,也不在于它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任何一个半球都是如此),而在于它的海洋面积比任何一个半球都大。
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我们可以用海陆起伏曲线表示陆地各高度带和海洋各深度带在地表的分布面积和所占比例。
海洋的划分
地球上互相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四大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的材料,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19.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类型?
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一、稳定型大陆边缘:
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大洋盆地:
又称大洋床,是海洋的重要部分,地形广阔而平坦,占海洋面积的72%以上。
二、活动型大陆边缘:
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海沟:
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深水狭长洼地,长数百至数千米,宽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剖面呈“V”形,陆侧坡陡,洋侧坡缓。
(1)岛弧亚型大陆边缘
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
岛屿呈弧形凸向海洋,岛弧与大陆、岛弧与岛弧之间的海域称边缘海又称弧后盆地。
(2)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
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以上)最悬殊的地带。
20.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的形成和演化
大洋盆地的形成:
大陆裂谷是大洋形成中的胚胎或孕育中的海洋。
地幔物质上升导致岩石圈拱升并呈穹形隆起,岩石圈拉长减薄,进而穹隆顶部断裂陷落,形成典型的半地堑-地堑系。
各穹隆的地堑系彼此连接,就形成大致连续的裂谷体系,如东非大裂谷。
大洋盆地的演化:
边缘海盆:
指沟---弧体系陆侧具有洋壳结构的深水盆地。
按成因分为:
1)残留型:
在古海洋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由于新的沟弧体系形成而与大洋主体分隔的古大洋的残留部分。
2)大西洋型:
在被动大陆边缘由陆地裂离形成的盆地。
3)陆缘张裂型:
由大洋板块向大陆边缘俯冲引起陆缘张裂形成的盆地。
4)岛弧张裂型:
由大洋板块向岛弧俯冲引起岛弧分裂形成的盆地。
第三章
1.绝热变化:
由于海水的压缩性,当一海水微团作铅直位移时,因其深度的变化导致所受压力的不同,将使其体积发生相应变化。
在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大使其体积缩小,外力对海水微团作功,增加了其内能导致温度升高;
反之,当绝热上升时,体积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
上述海水微团内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变化。
2.位温:
某深度(压力为P)的海水微团,绝热上升到海面(压力为大气压P0)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该深度海水的位温,记为Q。
海水微团此时的相应密度称为位密,记为ρQ
3.海水组成恒定性:
无论海水所溶解的盐类的浓度大小如何,其中常量离子间比值总是恒定的。
4.海水最大密度时的温度:
海水的热膨胀系数由正值转为负值时所对应的温度(tρ(max))。
海水的热膨胀系数:
当温度升高1K(1oC)时,单位体积海水的增量。
5.海面有效回辐射:
海面长波辐射净失去的热量,=海面向大气的长波辐射—大气向海洋的长波辐射。
影响因素:
海面水温、海上水汽的含量、云的特征。
6.海洋水团:
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7.海水的盐度:
1千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总克数。
8.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温度
水平:
(1)表层水
①等温线沿纬线大致呈带状分布,这与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极为相似;
②冬季和夏季最高温度都出现在赤道附近海域,最高水温出现的位置,称为热赤道,平均在7°
N左右;
③由热赤道向两极,水温逐渐降低,到极圈附近降至0°
C左右;
在极地冰盖之下,温度接近于对应盐度下的冰点温度;
④在副热带到温带海区,特别是北半球,等温线偏离带状分布。
⑤在寒、暖流交汇区等温线特别密集,温度水平梯度特别大;
⑥冬季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但水温的经线方向梯度比夏季大。
垂直:
一般而言,温度自海面向海底随深度的增加呈不均匀递减,上层等温线密,温度垂直梯度大;
深部垂直梯度小,水温趋向均匀;
水温分布呈“W”形。
(2)1000m深
水温梯度更小,来自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的高温水对北大西洋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及印度洋西北部海区的水温有明显影响,成为高温中心。
(3)4000m水温分布特点:
温度分布均匀,太平洋和印度洋温差不大于2°
C,大西洋约为3°
C
盐度
见下一题
密度
①海水密度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
大洋上层特别是表层,取决于水温和盐度。
②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也较低,故表层海水密度最小,密度超量g约23kg.m-3,由此向两极方向,密度逐渐增大。
③副热带海域,虽然盐度最大,但因水温仍很高,故密度虽有增大,但未出现极大值,密度超量g约26kg.m-3。
⑤随着深度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如温度和盐度一样,不断减小,至大洋底层则已相当均匀。
9.世界大洋盐度平面分布与垂直分布的异同点?
1.大洋表面的盐度分布
①盐度具有纬向带状分布,从赤道向两极呈马鞍形双峰分布;
②在寒暖流交汇区域及地面径流冲淡海域,盐度梯度特别大;
③盐度最高值和最低值一般出现在大洋边缘海盆中;
④冬季与夏季盐度分布特征相似,只在季风影响特别显着的海域,盐度有较大的差异。
2.大洋盐度的垂直分布
①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海水只涉及不大的深度;
②在南半球副热带海域向下伸展的高盐度水舌,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可越过赤道5°
N左右,相比之下,北半球的高盐度水势力较弱。
③海水盐度随着深度呈层状分布。
10.何为大洋主温跃层和极峰?
何为季节温跃层?
?
主温跃层(永久性跃层):
在均匀层的下部约200—1000m的深度,是一层温度梯度最大的水层,并终年存在。
主温跃层将上层的暖水与下层的冷水分隔开来,其深度随纬度变化,在赤道附近主温跃层上升,在副热带海区下降,在中纬度海区上升至大洋表面。
极峰:
以主温跃层为界,其上为水温较高的暖水区,其下是水温梯度很小的冷水区。
冷暖水去在亚极地海绵的交汇处,水温梯度很大,形成极峰。
季节性跃层:
混合层下界,由于夏季增温强烈,形成强的温度跃层,称为季节性跃层。
在冬季表层降温,对流增强混合层向下发展,季节性跃层消失。
第四章
1.元素在海水中的逗留时间:
2.海水的缓冲容量:
海水具有一定缓冲能力,主要受CO2系统控制,缓冲能力可以用数值表示,即为缓冲容量,定义为使pH变化一个单位所需加入的酸或碱的量。
海水的pH在6~9之间时缓冲容量最大。
海水的缓冲容量还与H3BO3有关,海水的缓冲容量比淡水和NaCl溶液都要大(离子对的影响)。
3.碱度:
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的总量。
用以中和弱酸负离子所需的氢离子的物质量除以海水的体积(mol/dm3)。
第五章
1.海流:
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
2.海洋环流:
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现象。
大洋环流的水平分量狭义上称为海流,垂直分量称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3.地转流:
海水在运动过程中,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平衡时的定常流,称为地转流。
4.风海流:
海面在稳定风场长时间作用下,当垂直湍流引起的水平摩擦力与水平科氏力平衡时,所形成的海水稳定流动。
5.热盐环流:
由温度、盐度变化引起的环流。
大洋深处起主要作用。
(高盐相当于冷源,低盐相当于热源;
中纬度地区二者相互抵消,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区则相互加强,形成环流。
)
6.赤道潜流:
南赤道流下方,温跃层顶部的向东的次表层海流。
信风流输送的海水在大洋西岸堆积产生的回流,并在赤道聚集。
(书P168)
7.何为地转偏向力?
有什么基本性质?
科氏力fc(又称地转偏向力)是由地球自转而对运动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性质:
①只有物体相对地球运动时才会产生;
②如果人们沿物体运动的方向看,在北半球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且指向其右方,南半球正相反,向左;
③地转偏向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不能改变速率;
④其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率及地理纬度的正弦成比例,在赤道上为0。
8.世界大洋上层环流的总体特征?
P167
世界大洋上层主要水平环流:
风生环流理论。
1)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环流型是有相似之处:
在南半球都存在一个与副热带高压对应的巨大反气旋式环流;
2)在它们之间为赤道逆流;
两大洋北半球的西边界流都非常强大,而南半球的西边界流则较弱;
3)北太平洋与被大西洋沿洋盆西侧都有来自北方的寒流;
4)在主涡旋北部有一小型气旋式环流。
世界大洋上层的铅直方向环流:
在赤道上,西向的南赤道流,在赤道两侧分别向南向北辐射,导致海水上升;
5)在南赤道与赤道逆流之间,由于海水辐聚而导致下沉;
在赤道逆流与北赤道之间又形成了海水的辐散上升。
9.与东边界流相比,西边界流有哪些基本特征?
西边界流
东边界流
流向
低纬度→高纬度
高纬度→低纬度
大洋位置
西边
东边
流域
狭窄
宽广
流速
大
小
影响深度
水的性质
高温、高盐、高水色、透明度大
水色低,透明度小,
造成气候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干旱少雨
10.世界大洋中存在哪5大基本水团,他们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1驻波:
波浪按波形的传播与否分为前进波与驻波;
驻波波形不向外传播。
波浪无前进迹象,波峰与波谷在同一位置交替出现。
两个方向相反的进行波相遇便形成驻波。
2.界面内波:
内波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发生在密度不同的两层海水界面处。
实际海洋中密度是连续变化的,但可近似地把海洋中强跃层处的波动视为界面内波。
可见具有相同波长的界面波与表面波之速度比约为1/20,即界面波的传播速度比表面波慢得多。
3.风浪和涌浪是什么?
各有什么特征?
风浪:
由当地风产生,并一直处于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
特征:
风浪往往波峰尖削,在海面上的分布很不规律,波峰线短,周期小,当风大时常常出现破碎现象,形成浪花。
涌浪:
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入或风速减小、平息后遗留的海水波动。
涌浪的波面比较平坦,光滑,波峰线长,周期、波长都比较大,在海上的传播比较规则。
观测表明,在海洋中风浪和涌浪会单独存在,但往往同时存在,它们的传播方向也往往不同。
有经验的观测者很容易把它们区分开来。
第七章
1.潮汐:
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铅直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2.风暴潮:
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招致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
简而言之,沿海地带的大风使海水异常上涨,称为风暴潮。
这种大风的来源,除了台风或飓风,还有温带气旋。
3.什么叫做引潮力?
引潮力的分布有什么特征?
引潮力:
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
地球上各点的引潮力由矢量所示,地球表面各点所受的引潮力的大小、方向都不同。
分布特征:
引潮力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在地球上看来,在引潮力作用下,以正、反垂点为中心的海水朝向和背向月球(或太阳)隆起,都是海面的向上升高,在正、反垂点周围,各形成一个水位特高的地区,叫做潮汐隆起;
在距正、反垂点最远的地方,指向地心的引潮力使那里的海面下降,形成水位特低的地带。
引潮力差异的原因:
地球上各质点的引潮力,一方面取决月球和太阳对它的引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地球表面上各水质点的惯性离心力大小都相等,但各地水质点所受月球对它的引力是不相同的,因此各地水质点的引潮力也有差别。
第八章
1.大气环流:
一般说来,凡是大范围的、半球的或全球、对流层、平流层或整层大气长期的平均运动状态,或某一时段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2.季风:
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着变化的风系。
成因:
海陆温度对比的季节性变化、地球行星风系的季节性南移。
三大季风区:
印度季风区,东亚季风区,西非季风区
特点:
①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方向甚至相反;
②两种季节(冬、夏)的风各有不同的源地,气团性质有着本质的差异;
③能够给天气现象造成明显不同的各种季节,例如雨季和旱季、冬夏明显对比等。
全球
3.温带气旋:
低压系统为气旋,带有锋面的气旋称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多产生于温带,亦称温带气旋。
4.ENSO:
是厄尔尼诺(ElNi?
o)和南方涛动(SouthernOscillation)的合称,二者有非常好的相关关系。
当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SST)正距平,南方涛动指数往往是负。
ENSO成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心课题。
厄尔尼诺ElNi?
o:
圣诞前后,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出现一弱的洋流,代替了通常对应的冷水。
近年指一种更大尺度的海洋异常现象,整个赤道东太平洋表现振幅达几摄氏度的增暖。
与此相联系,海洋和大气环流发生很大的异常
南方涛动:
描述热带东太平洋地区与热带印度洋地区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南方涛动指数(SOI):
塔希提(Tahiti)岛与达尔文岛之间的气压差。
5.海洋对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海洋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
·
吸收:
70%的太阳能—海水表层(混合层);
储存:
潜热—长波辐射—感热交换--输送太阳的辐射能量—驱动大气运动;
输送:
海洋环流输送约30%的太阳能,70%由大气环流输送.
0°
—30°
N海洋输送>
大气输送,30°
N以北大气输送>
海洋输送.
50°
N附近海洋西部边界流输送---大气输送.
②海洋对水汽循环的影响: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源地—86%的水汽;
蒸发—凝结调节大气.
③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节作用:
海洋运动和变化具有缓慢性、持续性和滞后性。
④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减小了低纬大气的增热,使高纬大气增热,降水量亦发生相应的改变。
由于海洋环流对热量的向极输送所引起的大气环流的变化,使得大气对某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降低。
比如CO2含量增加的温室效应因为海洋的存在被减弱。
6.什么是ENSO?
它对气候变化有什么影响?
定义:
ENSO是厄尔尼诺(ElNi?
o)和南方涛动(SouthernOscillation)的合称
影响:
ENSO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持续升温,对热带大气环流的影响最为直接。
而热带大气环流的一场变化,也必牵动全球大气寒流,因而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一系列的天气气候异常。
在ENSO期间,中、东太平洋的海水增暖,西部海水略微变冷。
对流在中、东太平洋上加强而在印度尼西亚地区减弱。
ENSO对大西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也有明显的影响,包括对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影响。
同时由于ENSO的发生造成了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的严重持续异常,因而给全球范围带来明显的气候异常。
第九章
1.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互相调控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赤潮:
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绝大多数是浮游甲藻和硅藻,少数为原生动物和细菌。
赤潮形成原因:
①海流:
生物的物理聚集性与海流有关;
赤潮的扩散(分布)、营养物质的运移。
②温度和盐度:
调控赤潮藻的生长、繁殖。
3.海洋生物地理学:
研究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及其规律,阐明不同海域生物区系的组成及生态特点、形成过程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4.海洋生物生产力:
海洋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包括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动物生产力)
5.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哪些特点?
①海洋食物链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洋科学导论 海洋学基础 重点知识 海洋 科学 导论 海洋学 基础 重点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