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569125
- 上传时间:2022-12-2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14KB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新闻采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采访形式为带机采访,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的方式直接进入新闻节目中。
带机采访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考虑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新闻信息的传达,即需要注意所采集的信息在形式上的表现性。
广播电视记者对摄录器材具有依赖性。
(2)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
广播电视采访的信息存在于时间流程当中,与真实生活流程一一对应,采访可以实现场同步传播。
(3)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
广播电视的新闻素材可以原生态形式进入新闻报道,以音响报道等形式进行传播,采访本身可以构成信息的显现形式。
(4)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
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从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
(5)电视采访具有合作采访的特点。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与准备
新闻线索5
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
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6
(1)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
(2)编辑部的报道提示或报道任务;
(3)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
(4)来自受众的信息;
(5)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等。
选题7
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
确立选题的标准8
(1)新闻价值标准:
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
(2)新闻政策标准:
政治形势与新闻宣传思想需要;
(3)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选题论证的方法和步骤9
选题论证需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精确契合新闻机构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最后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准备与策划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10
(1)收集和研究与选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和筹划采访预案的案头工作:
掌握相关政策、补充相关知识、熟悉采访对象、设计采访问题等。
需要特别注意发掘音响、影像材料;
另外,根据采访方式不同,对采访问题的设计也不同,带机采访还需要准备控制提问和回答的镜头(音响)效果。
(2)为顺利进行采访而做好物质和技术准备,包括录音录像设备、话筒、电池、磁带等,并与相关人员做好协调。
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11
(1)旁观式:
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把记者对现场的干预减小到最小程度;
(2)参与式:
记者与现场积极互动,影响采访对象和现场,甚至将记者的现场表现构成现场的一部分。
采访提纲的撰写12
采访提纲是记者对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相关背景,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等。
写好采访提纲,可避免盲目性,争取采访的主动。
(四)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13
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
记者现场观察和采录的主要内容14
(1)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
(2)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
(3)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
(4)观察捕捉人物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观察和采录要注意的问题15
(1)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变换观察位置,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对象及其变化的准确信息。
(2)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
(3)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
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
(4)将观察与思考结合。
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同时,要迅速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信息内容和传播价值。
(5)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
(6)注意记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展现事件发展的情节或记者采访调查的经过。
访问16
指记者同特定的采访对象访谈,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得新闻事实材料的采访活动。
采访对象的选择17
(1)知情:
采访对象的选择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辐射开来,当事人、目击者能提供最接近事实的信息;
相关专家、政府官员等能提供相对权威与独立的见解。
(2)愿讲:
注意选择能够配合记者采访的对象。
(3)善于表达:
要尽量选择没有语言或行为毛病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应使用规范的语言,在电视采访中,还要避免选择有不良习惯动作、表情者。
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18
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掌握与采访对象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的方法,营造良好的访问气氛。
如要专心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在谈话过程中要进行适时反馈,与采访对象平等交流等。
还要注意选择采访对象熟悉的场所。
带机采访时要精心选择开机时机,不要因开机干扰采访对象的表达。
提问的方法和技巧19
(1)提问要具体,不宜空泛、笼统,要善于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具体的小问题,尤其对于缺少被采访经验或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提问更应具体化;
(2)提问要有逻辑性,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便于采访对象回答;
(3)提问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特点设计问题;
(4)问法应多样,在访谈的不同阶段,应恰当穿插不同类型的问题,如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的穿插。
话筒前采访及其要求20
以话筒为工具,以提问为手段,在新闻现场或其他场合记录对新闻人物访谈内容的采访方式。
话筒前采访的要求:
(1)尽可能地消除现场的干扰因素,如适当减少摄录人员的数量,在场者也应注意尽量减少自己存在的痕迹,话筒尽可能不要干扰采访对象与记者的交流视线,无线话筒的效果会更好。
电视采访中避免灯光直射人脸等。
(2)记者的语言应精炼,通俗化,口语化,有表现力。
(3)注意话筒采录声音的自然与清晰,采录前应注意检查录音器材的状况,确保其正常工作;
正确使用话筒,避免声音变形;
注意选择访问环境,避免电磁波等噪音干扰。
(4)电视的话筒前采访记者还应有镜头意识,如提问不应重复镜头中明显存在的信息,善于利用环境和周围的事物来组织问题等等。
(5)话筒前采访的一次最佳原则:
争取一次完成,否则重复多次后采访对象容易产生厌倦感,影响采访效果。
开放型问题21
指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如“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等。
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访问渐入佳境之后,可适当采用开放式问题。
闭合型问题22
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定的具体问题,甚至有的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如“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您看到他是拿着枪吗?
”等等。
闭合式问题适合挖掘典型的情节、细节和核实材料,对于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或访问的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闭合式问
题。
电视新闻摄录的原则与方法23
原则
(1)真实性原则:
把真实性放在首位,不导演,不摆布,让新闻事件自然发生和演变;
同时,在采用摄录技巧时,都应以不破坏真实性为原则。
(2)时机原则:
对于电视新闻摄录而言,时机意味着一切,对构图、用光、角度选择等表现要素的考虑不能以牺牲记录新闻信息的时机为代价,采录到关键的镜头和音响时形式要素的不完美是可以原谅的。
方法:
挑、等、抢。
挑,就是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根据对事物的现场分析、判断、概括和提炼,挑选拍摄最能说明事件本质的形象——动作、神态或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场面。
等,善于等待最佳的拍摄时机,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平时积累的经验,预先估计可能出现的精彩场面或人物活动的高潮点,随时做好拍摄准备。
抢,即抢拍,当新闻事件突然发生或等待拍摄的目标出现时,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地启动摄像机,把稍纵即逝的画面和同期声记录下来。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从新闻题材的实际出发:
这是恰当运用录音采访方式、成功进行录音采访的基本前提,这一要求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题材的需要和题材提供的可能性。
面对新闻题材,是否运用录音采访、如何运用,应从题材的需要出发,用于所当用是成功运用音响、运用录音采访方式的重要前提之一;
另外,要从新闻题材提供的可能性出发,这里包括考虑新闻题材是否蕴含音响、新闻题材所蕴含的音响能否采录到、此音响是否宜于公开播出。
(2)注重音响的基本素质:
新闻报道对音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绝对真实、力求自然、捕捉特点(即把有特点的音响用到报道中去)、尽量清晰,采录时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些要求,获取高质量的音响。
(3)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和控制采访节奏。
因为音响稍纵即逝,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次采录机会,因此记者更需要控制采访的主动权,时刻注意现场的变化,捕捉音响。
掌握采访节奏是要注意在采访中突出重点,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为后期剪接、合成创造条件。
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
电视摄像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为保证两面和同期声质量的技术要求:
(1)恰当运用景别:
在电视新闻中常用的景别有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表现功能,摄录时要灵活运用景别,强化画面的表现力;
(2)精心选择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有正面方向拍摄、侧面方向拍摄、背面方面拍摄、平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角度不同,屏幕效果千差万别,要主动地、有预见的选择最佳角度拍摄。
(3)巧妙运用光线,要真实地再现新闻现场的光线效果,适当运用人工光,确保画面的基本亮度,生动、逼真地再现被摄对象的形象、轮廓线条、质感和空间感,赋予画面不同的环境氛围。
(4)恰当运用长镜头,长镜头拍摄的画面完整、连贯、对动作、场景和情节的介绍和表现有一气呵成的特点,适合报道动态性强、持续时间短的新闻。
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一)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符合媒体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需要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的以下传播特点: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
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上具体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
实现现场直播,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高度重视时效性;
(2)线性传播:
广播电视按时间顺序播发节目内容,在写作中要注意不断出现小高潮点,吸引受众;
(3)受众广泛,对象性强:
广播电视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学和视觉器官,较少受文化程度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范围广泛,适应这一特点,广播电视写作中应注意通俗易懂;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
广播电视可以运用声音或图像再现人物和事物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运用好这一点,激发受从的接收兴趣;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声音和活动图像,稍纵即逝,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扬长避短,少用抽象、复杂的内容,便于受众掌握。
易于接收接受:
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特点要求受众的思维紧紧跟随,容不得细细揣摩,同时广播电视受众面广播,在文化、年龄上是多层次,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容和语言应明白晓畅,易于接收、接受。
可听性:
广播电视要求受众用听学器官捕捉语音、语义,因此要让受众听得见,也听得懂,要求“上口”和“入耳”,便于口说耳听。
准确性: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要求真实准确,新闻报道对象确有其事,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过程细节、引语、资料等都应是准确的。
完整性: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信息应相对完整。
通俗性:
要把深刻的思想、复杂的问题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清楚。
注意通俗化不等于简单化、庸俗化。
用事实说话: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叙述事实发表无形的意见。
(1)新闻报道中体现客观中立的立场;
(2)新闻报道中注意消息来源的多样性,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
(3)采用多种“用事实说话”的手法,如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巧用背景材料说话、借用他人言论说话、用情节细节说话等等。
“造林”还是“造字”
主持人:
听众朋友,您平生见过的最大的标语字有多大?
最近,记者在湖北省郧西县算是大开了眼界。
今天的《焦点时刻》请听湖北台记者杨宏斌、通讯员胡成采制的录音报道:
《“造林”还是“造字”》。
(解说)今年11月28号,记者乘车经过郧西县店子镇太平寨时,突然发现,公路旁陡峭的高山上,一个巨大的水泥字扑面而来。
因为离得较近,记者无法看到它的全部,只有跑到500米开外的地方抬头仰望,才看清这原来是一个硕大的“禁止”的“禁”字,而它只是一幅巨型标语的四分之一。
记者驱车十几分钟,才终于将山体上用石头砌成的这四个大字看清:
“封禁治理”。
四个大字连成一排,挺立在群山之间,十分壮观。
“封——禁——治——理——”,这四个大字是什么意思呢?
(音响)记者:
“封”就是封山,那“禁”呢?
郑直:
“禁”就是禁止砍伐、禁止放牧——放牧牛羊,“治”就是治理荒山,“理”就是管理的意思。
(解说)说话的人是原店子镇林业站职工郑直。
他曾参加过这幅巨型标语的设计、建造。
他告诉记者:
这幅巨型标语是店子镇政府1999年组织5个村的2000多劳力,大干一个半月建成的。
(解说)这每个字究竟有多大?
郑直说,每个字是严格按照840平方米来建造的,一个字大约是29米长、29米宽,足有9层楼那么高,比两个篮球场还要大!
“封禁治理”的“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播 电视新闻 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