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551473
- 上传时间:2022-12-27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102.24KB
县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Word文档格式.docx
《县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Word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支撑更加稳固。
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和预案体系健全完善,应急演练常态化、实战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培育公共安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企业,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安全发展标杆城市、综合减灾标杆社区;
基层网格化管理更加规范,城乡公共安全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健全。
——公众安全文化水平显著提升。
形成系统完善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应急实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场馆,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明显提升。
2.2025年中期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特色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全面有效防控和应对,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专栏1风险防控目标(到2025年)
自然灾害
领域
1.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GDP比例控制在1%以内。
2.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0.5以内。
3.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45‰以内。
事故灾难
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以内。
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1.35以内。
6.年度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低于0.25。
公共卫生
7.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以上。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
9.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5%以上。
社会安全
10.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100%。
11.网络安全事件得到有效管控。
12.网络舆情及时有效应对。
专栏2能力保障目标(到2025年)
应急指挥能力
1.**县应急指挥中心健全完善,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初步建成,提供7×
24小时的应急指挥保障。
2.实现移动指挥平台标准化建设。
3.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决策作用充分发挥。
监测预警能力
4.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调查评估制度和标准体系。
5.建成全县公共安全风险一张图。
6.实现监测预警信息精准发布。
7.县城常驻人口人均有效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
物资保障能力
8.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和防御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和储备体系。
9.救灾物资储备满足启动二级以上响应人员紧急转移安置需要。
10.12小时之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11.优化县乡两级粮食储备体系,县级储备粮不低于4万吨。
12.县政府驻地建立不低于15天市场供应量的成品粮油(含小包装)储备。
应急力量保障能力
13.重点行业领域专业防御和救援力量实现全覆盖。
14.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到95%以上。
15.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
医疗救援保障能力
16.传染病救治机构布局进一步优化。
17.达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标准,全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18.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建设达标率100%。
19.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传染病防控队伍进一步加强。
运输保障能力
20.形成应急运输保障网络一张图。
21.阻断道路应急抢通能力明显增强。
22.应急调运机制健全完善,应急“绿色通道”畅通。
通信保障能力
23.建成安全高效畅通的应急通信网络,公专网融合率100%。
24.实现行政村以上公网覆盖率100%。
25.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临时应急重点保障率100%。
科技装备保障能力
26.县内高校、职业院校专业优势更加突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卓有成效。
27.推广应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技术,应急装备配备水平明显提高。
28.科技服务队伍发展壮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层基础能力
29.加强应急管理法规和制度标准的落实和宣传,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30.加强安全发展城市、综合减灾县及社区建设。
建成一批应急实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场馆。
31.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
32.社会公众公共安全知识普及率显著提高,在校学生普及率达到100%。
3.2022年行动目标。
全县突发事件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幅度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1以内,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GDP比例控制在1%以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100%。
——建成县、乡和有关部门应急指挥平台和现场移动指挥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全领域、贯通各层级的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完成全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重大安全风险有效管控,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全县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完成区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任务,完善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成规范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演练实战化、常态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
——建设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及智能化、综合性物资储备仓库,生活保障类物资政府实物储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实现动态平衡,建成分级分类管理、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应急运输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阻断道路24小时内应急抢通率明显增强。
——基本构建形成统一高效的大疾控体系,完成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区域中心建设,县级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传染病救治机构和集中隔离场所布局进一步优化,救治能力明显提升。
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基本完善,实现重大灾害事故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
——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公共安全领域技术和应用示范水平进一步提升,危险化学品危险工艺装置全面实现自动化控制,应急通信基本实现终端便携化、车辆轻型化、传输无线化、指挥平台机动化。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
构建由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统领,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当地军事机关有效参与,统一指挥、分类处置和专家支撑协调一致、有机衔接的应急指挥系统,科学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
1.完善应急管理指挥组织架构。
(1)完善突发事件综合应急指挥体系。
按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纵横联动、平战结合”的要求,县、乡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负责研究决策应急管理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各项工作落实,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
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乡镇(街道)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2)完善突发事件专项指挥与应对体系。
调整完善各级安全生产、消防、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灭火、防灾减灾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指挥协调工作。
加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分领域统筹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
(3)加强区域联合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加强同周边县区在危化、消防、海上救援等领域的区域联合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应急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建设,提高联合应对各类灾害的能力。
(4)加强突发事件现场指挥能力建设。
建立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实施扁平化管理,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现场应急力量,统筹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组建现场技术支撑团队,配备应急指挥车、应急通信设备、现场侦测设备、必备应急物资、单兵装备等,实现现场指挥部单元化、模块化。
构建应急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全数据传输链路,提升远程协同会商决策能力。
(5)加强突发事件宣传引导能力建设。
加强权威信息发布,第一时间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及时播发应急救援信息。
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回应社会关切。
加大舆情监看、报送、研判、处置力度,及时管控相关谣言和负面信息,做好辟谣工作。
2.加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综合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
加强“1+8”县乡两级联动、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社会治理和综合指挥体系建设,加强以县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县乡两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网络,为辖区内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和非常态下的突发事件处置,为联动处置、平战结合、闭环管理、监督考核等提供信息集成、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技术支撑。
加强与全县统一的“应急管理一张图”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衔接,为各级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基础信息和指挥调度技术支撑。
(2)建立健全专项应急保障信息化平台。
加强公安、卫生、气象、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林业、交通、住建、油气管道等突发事件主管部门的专项指挥平台建设,扩充完善监测预警、风险分析、综合研判、应急决策、指挥调度、模拟演练等功能,实现与县域治理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对接联通。
(3)建立应急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依托县大数据平台和县域治理一体化平台,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安全可靠的应急管理数据支撑体系,加强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单位在事前预警预报、事中研判分析、事后调查等环节的信息采集、处理、加工水平,提升党委、政府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态势感知能力。
增强应急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汇聚能力,加强各类应急资源信息整合,开发标准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资源库,实现对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各类基本要素的全过程、可追溯、动态管控,提升应急资源协调调度水平。
3.强化应急管理智库支撑。
(1)强化应急管理专家支撑。
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制度,分领域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和技术咨询,组织开展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与情景推演等工作。
加强救援队伍与应急救援技术专家有效的协调和配合,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加强应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建设。
加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领导干部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危机教育、实战演练和先进经验学习,提高政治素养,丰富知识储备,掌握先进技术方法,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洞察力、决断力、协同力、沟通力、反思力与指挥力。
(二)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1.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
(1)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体系。
建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度,健全自然灾害风险管控长效机制。
开展洪涝、干旱、台风、地震、地面沉降、生物灾害等的历史灾害调查、致灾孕灾调查、承灾体调查与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形成全县自然灾害普查系列成果。
梳理重点关注领域和地区,重点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落实隐患整改。
(2)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调整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林业、海洋等监测站网建设布局,完成老旧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全面实现遥测自动化采集与传输。
根据防灾减灾需要,加强人员密集区域和公共场所中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等预警信号接收与传播设施的建设,提升基层自然灾害预警水平。
(3)加强风险评估与综合研判能力建设。
完善自然灾害风险会商评估会议制度,健全气象、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应急等部门自然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
加快重点自然灾害预测模型的研究应用,提升各部门风险大数据分析能力,对自然灾害发生可能性及其影响范围、产生损失和后续风险等开展快速综合研判,提高分析结果的全面性、专业性。
专栏3重点自然灾害预测分析模型举例
1.洪水蔓延预测分析模型
2.风暴潮增水与漫堤漫滩分析模型
3.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模型
4.海上溢油扩散分析模型
5.海上漂浮物移动轨迹预测分析模型
6.台风路径预测分析模型与台风灾情预测模型
7.森林火灾蔓延趋势分析模型
(4)健全风险预警发布体系。
提高自然灾害预报水平,规范分级预警工作,加强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启动的衔接。
优化完善各级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构建基层预警信息发布服务体系,实现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精准靶向发布。
(5)建立自然灾害调查评估体系。
建立自然灾害调查评估联席工作制度与分级调查评估制度,加强灾前预警处置、应急救援救助、突发事件应对、防灾减灾能力等评估体系建设,提升自然灾害发生机理与应急救援特点规律的认识水平。
2.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
(1)强化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监测。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监测与隐患排查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加快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各类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监测中的推广应用。
(2)加强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治理。
建立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制度和安全风险警示报告制度,实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考核评级管理,推动企业定期开展全方位、全过程风险排查辨识,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落实管控措施和管控责任,实现“一企一清单”。
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规范,完善重大危险源辨识、申报、登记、监管制度。
依托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实现隐患治理的动态分析、全过程记录管理和评价。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落实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安全生产整改制度。
2022年底前,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轨道。
专栏4安全生产风险隐患重点防控工作内容与目标
1.重大危险源:
制定完善《东营市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预警分级安全管理办法》,实现重大危险源全部在线监测预警分级管理;
推广应用重大危险源三维建模技术。
探索实施特殊作业视频在线巡查监控,强化特殊作业管理。
开展企业本质安全专项整治,持续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
2.工业聚集区:
开展化工聚集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
3个化工聚集区,2个重点监控点所有危险化学品储罐按标准配备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化工装置或储运设施自动化控制系统装备率在线监测监控率均达到100%。
全面排查整治危险化学品、涉氨制冷剂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储存仓库以及仓储物流园区内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及装卸管理的安全隐患。
聚集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建成。
3.油气管道:
建立健全以风险辨识管控为基础的油气管道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全县油气管道占压、安全距离不足隐患整改率达到100%。
4.危化品运输:
全面提升危化品道路运输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水平,加强装卸作业、路面行驶、清洗维修、车辆停放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巩固完善“行驶有专线、装卸有专控、停放有专区、清洗有专场、监控有专网”的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严格危化品道路运输行业准入,推进危化品道路运输企业集约化、规范化发展。
5.建筑施工:
建立健全工程参建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实现“两承诺一公示”全覆盖。
深入开展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设备等危大工程安全管控,加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多发事故类型防范。
强化农村住房建设技术指导与风险隐患排查。
6.特种设备:
推进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加快和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抓好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和定期检验。
7.燃气:
开展内部管理、设施设备、管网的专项检查,各企业要通过自身培养和市场化机制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
组织第三方机构、聘请燃气行业专家,对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开展专项指导,提升管理水平。
加强对农村地区用气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统筹做好燃气安全监管工作。
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燃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水平,建立燃气安全预警联动机制。
8.统筹做好学校、幼儿园、医院、敬老院、超市、居民及食品药品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
(3)加强安全生产风险评估能力建设。
制定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分类标准,按照“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实名制”原则,明确风险管控责任部门(单位),定期对重大危险源和各级风险点开展全面辨识与评估。
建立安全生产风险信息管理平台,绘制“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
(4)提升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水平。
通过预警智能情景规则自组织等方法,建立危险化学品、油气生产储运等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模型,自动生成风险预警信息和推送方案,实现动态风险预警及预警信息精准推送。
高危行业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接收与应急处置责任制度,畅通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接收渠道,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3.加强消防安全风险监测预警。
(1)加强火灾风险监测预警。
深化“九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城市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治理。
建设以消防云平台为支撑的消防物联网监测监控系统,全面汇聚火灾报警监测、消防水监测、消控室视频监测等感知数据,强化对消防大数据信息处理与规律分析能力,提升火灾风险趋势的预测研判,实现对建筑消防设施安全运行风险的动态监测预警,提升向社会单位、维保单位等主体自动推送风险预警信息和解决方案的智能化水平。
(2)提升火灾隐患排查治理水平。
精准防治“四类场所”,实现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隐患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督促整改私拉乱接、超负荷用电、线路短路、线路老化和影响消防车通行障碍物等问题。
聚焦“洼地”和新材料新业态等突出风险管理,整治老旧小区、外墙保温材料、“三合一”场所、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实现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
夯实乡村地区火灾防控基础,加大乡村火灾隐患和“烧荒”行为整治力度。
推行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经理人或楼长制度,按规定设置消防安全警示、标识公告牌,明确电梯使用单位安全责任,建立自我管理机制。
(3)强化建筑火灾风险评估能力。
综合消防物联网监测数据、巡检巡查数据、隐患举报数据等动态信息,应用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数据融合处理技术,构建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实现“风险识别—实时评估—整改改进—再次评估—再次改进”的螺旋上升式风险控制,降低建筑火灾风险。
加快建筑火灾保险发展应用,加强火灾保险与消防工作的互动,实现建筑火灾风险水平的降低。
4.加强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
(1)提高城市公共设施风险监测能力。
建立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风险隐患定期调查评估机制,加强公共设施的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测技术手段,构建卫星感知、航空感知、物联感知、视频感知、全民感知的感知网络,建立安全运营中心数据库,全面汇聚公共设施风险基础数据和相关共享数据,透彻感知公共设施整体运行状况。
专栏5城市安全风险隐患重点防控对象
1.道路交通:
“两客一危”、校车、公交车等。
2.道路设施:
桥梁、高速公路、国省道、城乡结合部与农村道路等。
3.建筑物:
高层建筑、农村危房等。
4.城市生命线:
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综合管廊等。
(2)提升公共设施风险评估水平。
强化公共设施安全监测数据、隐患排查数据、巡检巡查数据等动态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实现公共设施分级分类风险评估,构建公共设施风险四色图。
(3)加强安全发展风险预警能力建设。
依托县域治理运行管理平台,全面汇聚运行监测预警信息,加强公共设施各子系统各类风险隐患及其耦合关联分析,建立公共设施风险预警模型,提升监测数据结合专业模型算法的报警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并定位运行故障,分析次生、衍生灾害,自动生成风险预警信息和推送方案,实现动态风险预警及信息精准推送,为应急救援和抢修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5.加强社会安全事件风险监测预警。
(1)增强社会安全事件风险监测能力。
加强对餐饮夜市、网吧、洗浴场所、歌舞厅、棋牌室、中小旅店等场所和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集区等重点防控部位的巡防。
加强对社会各个领域的音视频、图片文本等的实时监测,实现全域覆盖。
加强舆情监测能力,加强对网络刻意煽动、不良信息刺激的检测能力。
健全社会公众表达参与机制,拓展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2)增强社会安全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提升视频分析技术水平,强化在密集人群、异常行为研判、提升群体性事件风险感知预警准确率,全面把握社会动态。
(3)增强社会安全事件预警能力。
依托大数据技术,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途径、变化趋势等监控与分析,分级分类构建预警模型和管理机制。
分级分类建设社会安全事件案例库,辅助研判决策,促进预警科学智能。
(三)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1.强化应急物资统一管理。
(1)加强应急物资统一管理。
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体制。
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机制,整合优化分散在县有关部门(单位)应急物资管理职能,加强应急物资集中管理。
(2)完善分级分类储备体系。
明确各级应急物资储备事权划分,明确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职能部门,明确应急物资储备重点。
按照应急物资政府实物储备、企业(商业)储备、社会化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统一调度、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分工和统筹应急物资调配,协调与周边县区的应急物资储备合作。
(3)健全各级各部门物资协同保障机制。
统筹全县应急物资的调配调用,建立全县各部门、县域内的国有企业以及油地应急物资协同保障机制。
由应急指挥部向县有关部门发出调拨指令,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严格执行调拨指令,负责组织实施应急物资调运等工作,并及时报告应急物资调运情况。
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可向市级申请调拨应急物资。
2.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
(1)生活保障类物资。
强化政府(实物)储备,重点储备人员庇护、饮食保障应急物资,突发事件发生12小时内保障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保障受灾人员得到基本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大 突发事件 应急 保障体系 建设 规划 2021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