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解析《围城》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532115
- 上传时间:2022-12-1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762.08KB
讲稿解析《围城》文档格式.docx
《讲稿解析《围城》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稿解析《围城》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又如赵辛楣与唐晓芙的名字,双双来自《楚辞·
九歌》。
其中《湘夫人》一节唱道:
“桂栋兮兰燎,辛夷楣兮药房”。
此处辛楣,指香草作户楣,寓高贵堂正之意。
赵按:
屈原《离骚》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香草。
作为清香剂与祛病药,香草寓意丰富:
它由贵族门户的自然象征,逐渐演变成了古代士大夫的代称。
屈原史兰牙饰演唐晓芙
《九歌·
湘君》又唱:
采薜荔兮水中,察芙蓉兮木末。
这一句唱的是满腹诗书的古代书生,他好高骛远,尽爱干傻事:
这小子下河去寻旱地薜荔,爬树为摘水生芙蓉,原本是一种徒劳追求,所谓固不得矣!
何谓晓芙?
即一株含苞欲放的初日芙蓉。
它是美人代称,又含强烈讽喻:
即美人羞花闭月,倾城倾国,却与追求她的傻小子无缘!
依据此典,鸿渐与辛楣都爱晓芙,可他俩均与美人擦肩而过。
晓芙一旦离去,再无音信,连梦也不托一个。
真残忍啊!
美人香草,合成了小说的核心隐喻。
《围城》开篇,就引申屈原,大讲哲学,很严肃哦!
可在多数读者眼中,《围城》只写世俗言情。
他们不知道:
这是作者在抗战中“兵罅偷生,聊作忧患之书”。
有人指责钱锺书,说他蜗居上海租界,不问政治。
其实钱师写《围城》,与屈原流放汨罗,多有相通处。
请看他的悲伤诗句:
长歌当哭,蚌病成珠。
戚戚之极,变为浩浩。
回头看香草美人,即辛楣鸿渐双双追求唐晓芙。
钱锺书为何要拿屈原珍爱的理想,来讲一个滑稽求偶段子呢?
此事须得从头说起。
我们已知,屈原热爱香草美人,又为此懊悔不迭,最终死在了他所追求的崇高人品、美好理想上。
回顾如下:
屈原本是楚武王之后,一度官至楚国三闾大父。
身为士大夫与浪漫诗人,屈原代表古代的理想主义者:
即人品高洁,忠君爱国,居安思危。
像他这样的高贵文人,自是《楚辞》中的香草。
香草又与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中的善恶双方。
战国末期,秦国崛起,逐一吞并北方小国,如韩、赵、魏。
眼见暴秦磨刀霍霍,觊觎中原,剩下几个大国,如齐、鲁、楚国,无不胆战心惊,竭力自保。
屈原效忠楚怀王,主张举贤任能,联齐抗秦。
不料怀王昏聩,朝廷腐败,佞臣结党营私:
他们巴结秦国,贸然与之结盟,致使怀王囚死于秦地。
残酷斗争中,屈原蒙冤革职,又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
楚襄王即位后,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楚国郢都。
屈原理想破灭,悲愤不已,投汨罗江而死。
屈大夫死得冤!
让我不解的是:
他老人家写《楚辞》时,惯以夫妇之名,比喻君臣关系,哀婉缠绵,如泣如诉,活像一个被主公抛弃的美人,或曰“弃妇”。
这一奇特身份(Identity),促我遍查西方思想史,竟然无一对应!
所以我私下以为:
钱师看似钟情香草美人,暗中却在讽刺屈大夫的浪漫,挖苦他的多情。
同时若隐若现,也在提醒鲁迅等人:
诸君启蒙革命、抗日救亡,可别忘了历史教训哦。
再说性别角色(GenderRoles)。
美国加州大学汉学教授JoshuaGoldstein研究京剧时发现:
梅兰芳、程砚秋等四大名旦,全是扮女角的男演员。
到了越剧舞台上,却又反转过来:
尽是小女子扮作大男人。
戈斯坦《京剧名旦》
面对如此奇怪的文化现象,戈斯坦无奈,就把名旦译成MaleDan,又将女角男扮,说成是FemaleImpersonators。
相比美国人,钱师高明得多。
他从董仲舒见汉武帝说起:
董氏身为大儒,在皇帝面前滔滔不绝,英姿勃发。
等到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立太学,兴科举,儒法合一,阴阳互补,大汉儒生从此就变得阴柔婉约了。
偏有一个司马迁不晓事,结果遭了宫刑。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说到这里,先生打住。
可我愚钝,仍旧不知所以然。
2002年,我在苏州读陈寅恪晚年大作《柳如是别传》,又对陈师“颂红妆”之举,大感诧异,百思不解。
可见我的国学底子差,比不上葛兆光教授。
直到余英时先生发表高见,我才恍然有悟:
原来陈师借着褒扬江南烟花女子,实则是“指责那时的男旦,俱已放弃自由与独立了”。
2010年我用英文译出中国戏剧经典:
《黄梅戏·
天仙配》,藉此批评美国人说:
知道阴阳五行说,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性别观么?
那可是西周传统,距今已有三千年!
尔等套用西方主体观(从康德算起,不过两百年),妄自揣度中国的人际关系,社会结构,岂不荒谬?
看看京剧里的角色脸谱,还有川剧变脸,那里头的学问大着呢!
钱锺书承认:
屈原作为华夏读书人的宗师,代表中国诗文渊源(楚辞文体),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功莫大焉!
从此往后,中国文人要么用它比喻贤良之士,要么以美人自诩,张扬他们的改革理想。
再看苏文纨,意思是文采昭然、质地洁白。
钱师比较德国哥德的伪洁论,中国墨子的所染论,又引晋代诗人谢惠连《雪赋》:
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所谓文纨,暗指纯洁文人被污染的世俗命运。
再看方鸿渐。
此人为何姓方而不姓袁?
《管锥编》提出一种圆方论,作为中外根据。
西方古称:
人之有定力而不退转者为方人,后称骨多触杵者为棱角汉,现代俚语则呼古板不合时宜者为方人(Square)。
又举王充、相宽、淮南子,备说智圆行方、贤儒乃世之方物、孔子能方不能圆。
由此可见,方鸿渐这等乖戾之人,天生不会随世轮转!
他比不上书剑飘零之士,也学不来胡旋之术。
胡旋术出自白居易的名诗《胡旋女》:
胡旋女,出康居。
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方鸿渐父子的名字,均与《易经》有染。
钱师频繁引证《周易正义》里的渐卦六爻:
即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
卦中之鸿,是为一只大型水鸟。
它由海上飞来,逐次栖临滩头,岩石,陆地,林木,山陵、水边,仿佛是它在孤独飞翔中,经历了一场犹豫不定的寻觅游戏。
与之相关,产生了一个涉及全书的问题:
作为小说主角,方鸿渐,或那只由海上飞返大陆的孤鸟,一路寻觅,辗转求安,而终不能得。
方鸿渐的凶吉祸福,与《易经》渐卦,有无有潜在的关联?
方鸿渐的经历,又怎样影响到《围城》的构思布局?
美国人茅国权称:
方鸿渐的命运模式,是“春夏秋冬”四个功能序列。
日本学者中岛长文,列出五个部分。
但他认为《围城》最后一章是多余的。
这里恕我提醒二位:
渐卦六爻已将全书分成了六段:
鸿渐于干——第一章,印度洋至香港。
鸿渐于磐——第二章,香港至上海。
鸿渐于陆——第三、四章,上海。
鸿渐于木——第五章,闽赣路入湘。
鸿渐于陵——第六、七章,湘西小镇。
鸿渐于阿——第八、九章,经港返沪。
不仅如此,我愿指《围城》的九章之分,是虚应商周文化的九鼎、九歌。
根据何在?
已故哈佛教授张光直,曾在《中国青铜时代》中论证:
九鼎向为我国古人通天符号,九歌代表巫觋仪式中一应法器与艺术形式。
钱锺书也在《管锥编》中一再说到:
夫学与术者,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
以学生愚见,《围城》的初衷,便是要成为一部集合中外精萃的通天之书!
请看,《围城》不单体现古典文艺观,而且在章法设计上,也暗合中国传统。
但仅仅借助《易经》还不够,因为小说《围城》的经纬布局,原本是中西化合、古今杂糅的。
青铜神树通天之书
我还发现:
《围城》亦庄亦谐、雅俗对话。
在此层面,它很像欧美后现代小说。
钱师《七缀集》道:
文史哲学宗教,皆由民俗叙事生出(比较列维-斯特劳斯)。
钱师又说:
人文各科彼此系连,交互映发(巴赫金称对话哲学)。
据此,我等读《围城》,便可自由穿越界限,打破学科樊篱(德里达称为Debordement)。
提醒各位:
这种分不清种类的后现代小说,西方学界叫它杂拼,即Pastiche。
其主要特征,即钱师推崇的戏谑模仿,觑巧通变(或西方文论中的Parody与Trope)。
以此为指南,学生欲从洋门入围城一游。
方法上,我把钱师的各类文体,从《管锥编》、《谈艺录》到《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都当成我稽查的档案库。
换言之,《围城》虽以小说面目出现,它却与钱师档案是一种互文关系。
据此,我们不宜对《围城》作生硬套解。
当寓言故事读,或当成哲理思辨、历史考古、参禅占卦、猜谜释梦,山人野画,似无不可。
我读它时,倒像是听先生居家闲谈。
钱先生曾对人讲:
学问是什么?
它是荒江野老,三、二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
若是弄成了朝市显学、八股文章,岂不俗陋?
八大山人(朱耷)自画像
下面谨将我读《围城》所得,仿电视剧样式,也辑作十段。
受时间限制,今日我只能抽出四段,大略讲解如下。
一
列位看官,此时为民国二十六年夏。
法国邮船子爵号,由印度洋入南中国海。
船上归国留学生,多在舱内作“筑城之战”。
最先亮相者,却是苏、鲍二小姐。
热风里,甲板上,她俩一个冷艳如冰箱中刚取出的桃李,一个黑甜似半融化的朱古力。
二人风韵各异,却都戴黑眼镜。
各位留神:
此处隐喻出现,请随我小心追索。
钱师在《窗》文中提及:
德国文豪歌德,素恶戴眼镜者。
中国圣贤孟子曰:
相人莫过于眸。
我们同戴黑眼镜的人说话,难免眼花缭乱。
苏鲍竞相动人,都戴黑镜(李梅亭也戴),她们是何等角色?
这一白一黑两位美女,无非是守株待兔,静候那风流唐璜上钩入围。
《围城》开局,即暗点全书是一部引诱与追求型戏仿罗曼史。
不止于此。
钱师善以“博依繁喻”之法,铺张交响,渐成贯通大喻。
看官若逢喻当真,便显迂浅。
既然小说中言不孤立,托境方生,我们不妨再寻几处,稍加串想:
方鸿渐在船上吃了亏,到上海后,他又叽叽哝哝,比喻此埠是希腊神话里的魔女岛。
根据荷马《奥德赛》,岛上住着塞壬女妖,她们专以曼歌妙颜,劫持过往船只,令众多水手惨死,白骨布满沙滩。
希腊第一英雄俄底修斯,率部参加特洛伊之战。
功满回国途中,他率众将士乘船路过魔女岛。
据说俄底修斯当年,是靠了神仙指点,堵耳朵、捆手脚,才侥幸冲过难关的。
与希腊英雄相比,方鸿渐自然不够英雄。
在这一半《聊斋》梦境、一半但丁地狱的语言天地中,他不但得见狐仙,又被勾引浮士德卖身求知的魔鬼,缠了个结结实实。
俄底修斯与塞壬女妖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文中,那鬼坦然自述:
“实心眼好人啊,你们受我引诱,只当我是可爱女子、可信朋友、可追求之理想”(参比香草美人)。
那鬼还在但丁《地狱篇》里吹牛说:
“敝魔生平最好讲理”。
由此可见:
地狱之设,不单为西洋求知英雄,它也向鸿渐一路中国知识分子开放。
回头看苏鲍之秀色可餐:
怪哉,怎么竟有几分相似那《红楼梦》中的警幻仙子?
二
话说鸿渐那蠢物,刚从情天孽海爬进上海滩,又被抛入人欲横流的名利场!
那里人、兽、鬼气味交混,脸谱杂陈,变化多端。
譬如淑英闺房中鬼气森森;
租界里法国巡捕兽相凶横;
张买办客厅里的供佛香火与西洋铜臭共缭绕;
苏公馆花园的香浓如葱蒜,又含荤腥肉感;
更别提沈太太身上那股袭人的狐臭!
(参比西洋现代小说技巧:
工笔刻画气味、声响与色调)
在这基督、观音共管下的上帝之城,鸿渐岂能无烦恼?
关于伪造博士,先是《沪报》刊登方博士“占坛鬼魂”之像,再有“小偷被擒式”家乡名人照相。
书中还有诸多涉及照镜、画像的讽喻笔法。
譬如汪处厚在太太镜子里现出一张“人都吃得下的铁青脸”。
孙柔嘉为汪娴氏巧作速写:
一抹绛唇十指血红。
狐狸精。
这也是草蛇灰线,提醒看官所遇何物。
钱师在《读伊索寓言》文中,讲过“狗看水中影子”的故事。
他说人需一镜,时常照看,以知己为何物。
那些不自知的家伙,照也无益,反害他像狗那样叫闹不止。
《围城》参照西洋动物寓言,频繁借喻。
例如写机关上司驭下属之技,尽学洋人赶驴,即于驴头挂胡萝卜,诱其奔命。
这是翻改法文本《列那狐》中的贝尔纳驴。
回到书中细看。
李梅亭那家伙可谓糟糕透顶:
苏州寡妇一句“倷是好人”,他即刻忘掉“向尿缸照照影子”。
方鸿渐虽然不时露出“癞狗”模样,可他毕竟还算是一只“能照镜之狗”。
譬如他在晓芙厉声斥责下,低头认错,表示“不再讨厌”,遂从“暴雨落汤中抖毛”而去。
钱师论证:
此种照镜式的幽默,反映一种高卓机智。
它能超越传统的滑稽概念,突破时空与文化疆界。
康德与福柯
这让我想起康德、福柯的启蒙精神,及其批判意识。
他俩反复追问一个经典问题:
你是人吗?
你凭什么自称是人?
假如你觉得够不上是人,今后你将如何做人?
三
鸿渐和辛楣,不打不相识。
围绕酥糖二小姐,大闹错中错,反为同情兄。
这出多角恋爱戏,由小说第三、四章垫底,逐步伸展为一个贯通大喻。
从文学类型看,《围城》集约了各种西式小说特征,却又东扯西拉、恣意破体,做成后现代戏仿小说。
例如书中两对男女主角:
方鸿渐与唐晓芙、赵辛楣与苏文纨。
四人首尾相接,错位追逐,误会不断。
其中有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中的捉对笑闹迷误之技,也含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式的沙龙闺秀小说遗风,兼掠萨克雷《名利场》中的丫叉布局之美。
此外,一如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所示:
方鸿渐的浪漫经历,与英国作家菲尔丁笔下的汤姆·
琼斯,及其苦追苏菲娅式好女子的经典套式,多有吻合。
傲慢与偏见名利场索菲亚
钱锺书却一再强调(甚至发火):
文学比较并非比较文学。
与之相悖,他提倡一种混纺出新方法,即强调诗学精髓的辨析比较,继而混杂中西,勾连古今,推陈出新。
请看他在《管锥编·
王荆公改诗》文中,如何盛赞唐宋大家王安石的革新诗风:
“荆公巧取豪夺,脱胎换骨,百计临摹,以为己有。
或袭其名,或改其字,或反其意。
集中做贼,唐宋大家无如公之明目张胆者”。
南朝钟嵘《诗品》谓:
“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延之)如错彩镂金。
”宗白华指出:
中国美学史上一直存在两种美感形态,一曰芙蓉出水,二曰错彩镂金。
何谓出水芙蓉?
各位只须读几首李白的诗,回想他笔下的山川河流,清丽脱俗,美不胜收!
至于错彩镂金,那是指人类创造之美。
看看商周青铜器,元明青花瓷,晚清景泰蓝,上面那些个精美纹饰,便是错彩镂金了。
当然,王安石的诗句也是。
在我看来,钱师未加细说的是:
未来中国文明,不单要靠出水芙蓉般的天然美,还要有中西杂糅的创造美。
何谓错彩镂金?
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眼下国人讨论中国模式,一时要西化,一时要传统,各执一端,势同水火!
可在陈寅恪、钱锺书看来,这些个左右之争,都不如中庸之道、混纺出新!
何为中庸?
早在孔子那里,中庸就是儒家修行处世之法。
两汉之际,中国文明突然遭遇了印度佛教。
据陈寅恪考证:
唐代大诗人韩愈,率先从《小戴礼记》中挑出中庸与大学篇,重新阐释,“始以天竺为体,华夏为用,奠定宋代新儒学之基础”。
唐代大儒羡慕佛教义理,又担心它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威胁与破坏。
为求两全计,韩愈决定取珠还椟,即吸纳异教精华,令华夏文明增长元气、别开生面。
在佛教层面,从南北朝的达摩始祖,到盛唐的六祖惠能,中国学界历经百年改造,终将儒佛二教化合如一,实现了中国思想史上兼容并蓄的伟大成功。
这也为中庸之道,增添了执两用中、稳健变革的新含义。
钱锺书亦在《七辍集》中表示:
所谓中庸,即恰如其分、无偏差,不抗不拘。
《管锥编》又道:
执其两端,可得乎中。
思辨之道,故所不废。
此法足使黑格尔羡妒也。
在其清华导师陈寅恪之后,钱锺书别出心裁,振聋发聩,更将古老睿智的中庸之道,提升为中国特色之辩证法!
复将它比较于黑格尔、马克思!
此说意义重大深远,待我日后撰文细述之。
何谓混纺出新?
钱锺书借用纺织物(Texture),来比喻文本(Text)构成。
在他看来,文本、文化和文明,都是一再翻新的纺织品,因此也都需要混纺交织,才能不断生出新意,达至美轮美奂。
西洋最好的纺织材料是什么?
那是澳大利亚出了名的细羊绒:
它舒适保暖,质感柔软,素有软黄金之称。
咱们中国呢?
当然是江南太湖流域的辑里丝。
自明朝中叶起,直到晚清机械缫丝出现之前,浙江南浔、江苏盛泽一带的辑里丝,享誉天下,畅销海外,其特点是细圆匀坚、白净柔韧。
回到胡雪岩时代,其价格之昂贵,货源之紧俏,也令洋人咋舌呢!
假设我们别出心裁,将澳洲最轻柔保暖的羊绒,与中国最漂亮坚韧的辑里丝,按比例交织混纺,那会产生何等美妙结果?
大家试着把它和未来中国连起来想:
那便是了。
钱先生担心各位不明白混纺出新,就在《围城》里亲手实验,做给大家看。
请看他在《围城》中设计的“同情争风”一出戏。
在我看来,这出戏技压中西翰墨!
首先作者将西洋爱情故事中的“交错求情”格式,嫁接于中国古代“外心”说,所谓“吕洞宾肚里有仙姑,仙姑肚里更有一人”。
钱师又取其反讽形式,自称是“连锁变换交错单相思”。
再者,钱师引入明清小说惯用的人物分身正副法。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编制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即把男女两位主角,暗拆作四个彼此矛盾、相互反衬的自我与异我(例如黛玉和晴雯,甄宝玉与贾宝玉)。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苦证自我与非我同一,至今公案未了。
我们若将学者鸿渐,合于政治家辛楣;
再把文纨的学识风度,派给纯真天然的晓芙,岂非速成欢喜姻缘?
但此术一未脱旧文桎梏,二不合现代情理。
正所谓:
男子之于学术政治,只能此长彼短;
女孩儿修成了博士才俊,岂可仍葆烂漫稚气?
个中离合之道,钱师深析曰:
凡人事皆有两面三刀,理依真谛俗谛并行而立。
康德等西洋哲人,为本体论痛苦万分,又为自我与他人,弄到“不知我何在”的发昏地步。
可在钱师看来,倒不如直取《周易》之噬啮嗑合说,以显人事分合,相反相成。
鸿渐与晓芙
于是乎,鸿渐与辛楣你长我短,互为盈缺。
他俩一明一暗的角度转换中,令人洞悉双方。
再看文纨和晓芙:
她俩前呼后应,形同姊妹花。
假设文纨出国前,必是晓芙。
晓芙修成了博士,一定酷似文纨。
说穿了,这正是钱锺书刻意论述的现代喜悲剧主题:
即自我分裂,知行歧出。
好像是老爷子故意要同“理想与主体”开玩笑,小说偏不许五·
四传人轻易圆梦!
请看方鸿渐教书启蒙,赵辛楣从政救亡。
二人理念分歧,多化作人情俗谛,教人只看到他俩为了女孩子,杀得个你死我活。
反因情敌离间之计,终又同病相怜。
赵辛楣暗恋汪娴氏
再来追索戏中真谛。
一如钱师所言:
理想与现实是两码事,女朋友和情人绝然不同。
当年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仔细讨论抽象道德、个人实践。
结果他终身不娶,甚至未交到一个女朋友!
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Hume),为此笑得死去活来,遂在《人性论》(1732)中,用英文列出公式:
是这样(Is)和应该这样(Ought),两者总是合不拢!
根据休谟铁律,方鸿渐只配娶不理想的孙柔嘉,并在苦苦忍耐中,为唐晓芙的消逝痛彻心肝。
他那可笑的另一半(赵辛楣),拒绝悔改、执迷不悟,小说下半部,便续写辛楣惨遭汪娴氏(苏文纨幻影)诱惑的悲剧副本。
于是教训加重,平行线不相交的残酷定理,再次被确证无误。
这一则中国人生贯通大喻,若用白话讲,就是方鸿渐在逃难途中,信口说出的戏言:
“私情男女么,不过像烤山薯,吃进嘴不及闻着香甜”。
四
前两段大讲《围城》里的人名用典,偏偏漏掉了鸿渐的太太孙柔嘉。
这里为此女大书一节,因为她是小说里最重要的女性角色。
日本批评家中岛说:
《围城》写活了柔嘉的精明柔韧,堪称今日之《红楼梦》。
美国教授夏志清教授,著文盛赞孙柔嘉,说她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细致的女性造像。
她那种从羞缩外表下流露出来的专横与善妒,是中国妇女为应付一辈子陷身家庭纠纷与苦难所培养出来的。
”
夏志清吕丽萍饰孙柔嘉
我要补充几句:
孙柔嘉中途登台,才貌平淡,却能后来居上,成为小说下半部的支配角色。
这反映作者将她有别于他人的动机。
首先,钱锺书为之取名,不惜搬用重典:
《诗经·
大雅》篇,有卫武公名言: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
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大雅·
丞民》又道:
“中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这两则古训,讽颂交替,说透了华夏文明的统治驾驭之道:
它自古庄严缜密,滴水不漏,足可以夸耀天下。
结合《围城》中孙小姐的威仪颜色,我不禁为那自负轻率的方鸿渐,私下捏一把冷汗:
这个只读洋书的呆子,何曾省得半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偏偏他碰上一个煞费苦心的红颜杀手!
比之于《红楼梦》里的宝钗探春,柔嘉毫不逊色。
若将她比较《围城》中的众多洋妆小姐、上层知识妇女,她们一个个全都成了陪衬:
那些个大家闺秀合起来,还不及这小家碧玉的一半厉害!
为了突出柔嘉的分量,钱锺书先引《诗经》,再借西洋经典,唯恐写不透这位乱世佳人。
请看鸿渐在上海登船、初次与柔嘉见面那一段:
此时柔嘉是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学生:
其单纯幼稚,跃然纸上。
钱师却在暗中,一气插进两条西洋掌故。
第一条是把柔嘉惊异的眼睛,比作吉沃吐画的圆圈。
这Giotto’sCycle是指意大利古代画师,加在圣像头顶的光环。
挪到柔嘉身上,即是揶揄她心机深沉、假充圣洁。
第二条是柔佳与鸿渐聊天时,引出鸿渐吹嘘的大鲸鱼童话。
此典出自英国人斯威夫特《一只桶子的故事》(1704)。
原说英国古代水手有习俗,每当在海上望见鲸鱼,总要扔只空桶,逗那大鱼游开,以免伤害船只。
霍布斯斯威夫特《一只桶子的故事》
斯威夫特一面讲故事,一面嘲笑霍布斯的《利维坦》(1651):
即老霍在对付国家这个怪兽时,也像水手扔桶那样,“玩弄一切宗教与政治手腕”。
《围城》巧用此典,喻鸿渐为笨拙水手,柔嘉为可怕大鱼。
船上对话充满喜剧气氛,却因“鲸鱼”典故,隐含政治寓意:
它犹如细雨润物,徐徐而至。
这一阴森伴奏音反复演奏、由暗转明,逐渐形成了小说的围困主调。
到达三闾大学后,柔嘉仍是个“事事要请教”鸿渐的黄毛丫头。
鸿渐身不由己,慢慢对柔嘉萌生了靠拢之意。
很快他发现:
这位孙小姐“不但有主见,而且很牢固”。
订婚后,鸿渐“仿佛有了女主人”,开始佩服柔嘉的驯服技巧。
待到辛楣题醒他时,鸿渐已然陷身鱼腹,再也不能“称心傻干”任何事了。
回想当年,方鸿渐归国途中,那一番海阔天空,是何等畅快!
如今他困守斗室、心力交瘁。
这叫他如何不嗟叹每况愈下的命运、不断紧缩的生存呢?
中岛称:
方鸿渐这一窘迫命运的深入过程,代表传统中国对现代中国的围困。
判得精当。
问题是作者为何要以一位温良女性,来表现围困的极致?
在我看来,柔嘉之形象,是应以斯威夫特、卫武公的眼光,加以比较分析的。
而钱师所强调的围困,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围城 讲稿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