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531856
- 上传时间:2022-12-1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47KB
苏教版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苏教版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中考语文分类训练九修辞手法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那种故乡的湿雪浸润出来的柔软和温情,又留在了当代作家黄蓓佳的文字和心里。
“湿雪留在文字和心里”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D.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这句话有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5.(2分)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6.(2分)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7.(2分)对《木兰诗》一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用对偶夸张的手法,从侧面写出木兰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B.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写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
C.诗中东、西、南、北四句排比,把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完全烘托出来,他们操办急切而又井然有序。
D.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却写得比较简略。
8.(2分)(2019七上·
德惠月考)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B.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C.“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9.(2分)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
B.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C.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D.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10.(2分)下列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是()
①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②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
③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A.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问,排比
④对偶
B.①拟人
②排比
C.①排比
D.①拟人
③设问,排比
④比喻
11.(2分)选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
B.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C.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D.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12.(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B.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C.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D.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E.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13.(2分)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①辛弃疾的词何以以豪放著称?
②它不是用墨写就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③辛弃疾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④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⑤有人说他的豪放继承了苏东坡。
⑥但苏东坡正当盛世,其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
而辛弃疾呢,胡尘飞、金戈鸣壮就了其词威,民族仇、复国志炼就了其词魂。
⑦辛词的豪放,是政治之风鼓荡下的飞翔,是政治之风鼓荡下的燃烧,是政治之风鼓荡下的炸响!
A.文段①②句运用设问手法,对辛弃疾词以豪放著称的原因发问,并自问自答,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引发共鸣。
B.文段④句“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辛弃疾政治命运的跌宕起伏及其倍受煎熬的境况。
C.文段⑥句中“胡尘飞、金戈鸣壮就了其词威,民族仇、复国志炼就了其词魂”,运用对偶,集中表现了辛词的内容和精神,体现了辛词有别于苏词的豪放。
D.文段⑦句运用排比,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辛弃疾的得意与自满,也突出政治经历对辛弃疾创作的重大影响。
14.(2分)(2017七下·
临淄期中)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②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③我虽然这么答应了,但是觉得爸爸讲的话使我很不舒服,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④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A.①比喻
③设问
④排比
B.①比喻
②排比
③反问
④排比
C.①拟人
③设问
②排比
③反问
④互文
15.(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多么优秀的孩子,
是大人,
每天都生活在“你根本不行”“你真是个傻瓜”一类的批评中,以此以往,也许
会真的变成一个没用的傻瓜了。
A.不管
或者
倘若
就
B.倘若
不管
C.或者
D.不管
16.(2分)下列各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B.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啊!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7.(2分)选出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③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④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A.拟人
对比
B.拟人
C.反复
顶真
D.反复
18.(2分)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给友人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更何况
我们要去浪迹天涯
跌倒是一次纪念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我们就这相携着手
走呵
走呵
你说
看到大海的时候
你会纵情欢笑
是呵
是呵
我们的笑
直上云霞
A.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美好经历的感悟。
B.诗中的“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们”都要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分)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①儿童节到来之际,我怎能不忆起那一首首熟悉的童谣?
②尘世万物,人间百态,都能凝结成唇边的童谣。
③那一首首童谣像一幅幅清新的图画,散发着乡土气息,体现着童真趣味。
④它们一次次地把我拽回到童年的岁月,让我徜徉其中,享受着天真,品尝着无邪,体味着快乐。
⑤春秋往序,时光荏苒,很多世事被岁月之河冲刷殆尽,而唯有一首首童谣却倔强地响彻在记忆的天穹!
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可见一斑。
A.第①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心系竜谣,对童谣充满深深的怀念。
B.第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童谣像儿童一样质朴、纯真的特点。
C.第④句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童谣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
D.第⑤句“倔强”一词将童谣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童谣的旺盛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20.(2分)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1.(2分)(2016七上·
闽侯期中)指出对下列各句的修辞判断正确的一组()
①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着的银练。
②只要有对生活的远望和对自身力量的自信,那么整个一生将是一座庄严的时钟,一座洋溢着精神力量,并以其崇高的业绩使人震惊的、伟大的时钟。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A.比喻
B.夸张
借代
C.比喻
D.比喻
22.(2分)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3.(2分)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C.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D.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24.(2分)选出与其它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A.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B.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25.(2分)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B.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C.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D.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26.(2分)(2019八上·
平遥月考)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动静结合,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B.“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一一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的。
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27.(2分)对修辞方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A.①对偶、排比②比喻③排比
B.①对偶、比喻②比喻③排比
C.①排比、比喻②反问③对偶
D.①对比、对偶②反问③对比
28.(2分)(2017七下·
南江期末)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④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排比
B.比喻
C.排比
D.拟人
29.(2分)(2018九上·
湖州月考)古代常用借代手法来释义,选出下列对应正确的一项()
A.桑梓——农田
干戈——战争
B.南冠——俘虏
庙堂——朝廷
C.黄发——儿童
丝竹——音乐
D.汗青——史册
垂髫——老人
30.(2分)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你用针尖将小苞挑破,才能看见这个害羞的家伙。
C.林子里今天格外美丽,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
D.一只大蝴蝶冒冒失失撞在我额上,又慌慌张张飞走了。
31.(2分)下列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
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拟人、比喻)
B.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C.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
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排比)
D.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32.(2分)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②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③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④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33.(2分)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
一弹流水一弹月。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34.(2分)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B.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C.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D.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5.(2分)(2017七上·
南京期末)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愿望”“冷静”“浏览”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
”这句话中的“美丽”和“鼎盛”是褒义词。
C.“喜悦”“直爽”“轻捷”是一组近义词,都是形容高兴、快乐的样子。
D.“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6.(2分)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拟人
对比
拟人
比喻
D.夸张
37.(2分)对下面语段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修辞()
春天最初是在飘忽不定之中,若隐若现、似有若无。
它不是一种形态,而是一种气味,一种气息——一种苏醒的大地生命散发出的气息。
这时,你去留心一下。
①鸟雀们的叫声里是否多了一点兴奋与光亮?
那些攀附在被太阳晒暖的墙壁上的藤条,看上去依旧干枯,你用指甲抠一下它黑褐色的外皮,你会发现这茎皮下边竟是鲜嫩鲜嫩的绿。
②春天不声不响地埋伏在万物之中。
这天地表面依旧如同冬天里那样冷寂而肃穆。
但春是一种生命。
凡是生命都是不可遏止的。
生命的本质是生。
③谁能阻遏生的力量?
④冬天没有一次关住过春天,也永远不会关住春天。
所以在它出现之前,已经急不可待地把它的气息精灵一般地散发出来,透露给你。
所以,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A.①句将鸟儿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春天里鸟雀们身上那欢快的生命的气息。
B.②句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不露痕迹的特点。
C.③句是有疑而问,表现了作者对刚刚苏醒的大地生命赞颂。
D.④句运用夸张手法,告诉人们冬天是阻挡不住春天来临的。
38.(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其中。
B.《故乡》《孔乙己》两篇作品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C.《变色龙》是英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D.《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39.(2分)对修辞方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②南方的甘蔗林哪,你为什么这样翻动战士的衷肠?
因为我们的青纱帐呀,埋伏着千百万雄兵勇将!
③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④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设问
反问
比喻
反复
反问
对偶
40.(2分)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②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A.设问 夸张 对偶 比喻
B.反问 引用 夸张 双关
C.设问 引用 对偶 对比
D.反问 夸张 拟人 对比
41.(2分)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
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D.无作用,纯属多余。
42.(2分)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②大熊猫经过训练,还成了杂技明星。
③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尔雅》一书中,便有“貘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
④它们在忙什么呢?
很显然,它们在向美人大献殷勤。
A.①对比
②拟人
③引用
④疑问
③举例
④设问
C.①比喻
④反问
D.①比喻
43.(2分)(2012·
鄂州)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
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理解:
这两个句子用拟人和反问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一列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中考 语文 分类 训练 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