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524954
- 上传时间:2022-12-1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36.79KB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马克思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最早产生于中学时代。
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自然思想成为了之后他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上铺垫。
他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
俱进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人与自然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
从对立性来说,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必定会不断地对自然进行地改造,从而形成了人化自然。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所以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人与自然的异化;
从统一性的角度来说,人与自然相互交融,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自然,人类的基本生活条件来源于自然,自然同时也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
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然界
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存在物,因此对自然界具有深刻的依赖性。
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人类作为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毫无疑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自然的血肉之躯。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进行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影响,正是这种先在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长期存在着依赖性。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
其次,人类的实践活动把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不断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变。
劳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
”这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的实践,人类逐渐的把自然界对象化、人化,使自然界以适合人的需要的方式提供给人。
再次,人类是靠自然而生活的,因而其实践活动必然要依赖于自然界。
自然界是为人类提供生产原材料的场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生产不出。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没有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从而导致人类的实践活动无法展开。
没有自然界人类就失去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就意味着生命无法得到延续。
第四,除了物质生活的影响之外,自然界也会对人类精神生活和意识世界的构建产生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
“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伴随着人与自然实践活动的加深而发展起来的。
没有自然界,人的意识就失去了反映的对象,那么人就不可能成为精神的社会意义存在体,继而人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了。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这不仅表现在对物质世界的依赖上,而且还表现在对精神世界的依赖上。
人类的生活依赖于自然,即靠自然而生活,从自然界中攫取延续生命的生存生活资料,但如果人类对自然过渡索取,肆意破坏自然界,就会造成自然界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对人类进行惩罚和报复。
这就要求我们在与自然界相处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人有目的的作用和改造实践客体的运动过程,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虽然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自然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于自然而言是完全被动的。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之所以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主要在于实践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凭借着人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对自然进行能动的改造。
“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是马克思对人的形容。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具有与自然物相适应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所以有能力对实践客体进行改造。
同时,人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等智力因素,也将为主体改造客体提供目的和方法。
主体对有关实践活动的知识掌握的越全面而深刻,它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也就越高。
主体只有掌握了关于实践对象、实践手段及实践主体自身的相关知识才能根据主体的需要、客体的本性及实践的手段提出实践目的,并没计实现这一目的的具体途径、方法和步骤。
在实践过程中,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着自然,而是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以能动的实践活动来打破客体的制约,创造新的客观对象。
3.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分化与统一
马克思认为自然具有优先性,先有自然,然后自然在长期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慢慢产生人。
既然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那为什么人与自然会产生分化呢?
在马克思看来,使人与自然相分化的是人类劳动,劳动在创造人与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界相对立的人类世界。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首先,劳动改造了人的物质结构,如四肢灵活,大脑发达等,使人作为物质存在体具有独一无二性。
其次,表现在观念意识的分化上,如人所独有的对象性意识,马克思认为这种对象性意识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才能形成,这种对象性意识的产生,意味着人已经能在观念上把自我与外在,“我”与“非我”相区分,从而使人与自然在自我意识上发生分化。
从人与自然的对立的角度来讲,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必须对自在自然进行不断地改造,因此创造出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因实践而分化,又因实践而统一。
由于人的活动范围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所以,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在遵守自然规律的问时,还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维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自然同时也作为人类实践的对象。
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关系着双方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会有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识到了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着自然界的属人性质,外部自然界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即自然的人化。
同时,人类在通过实践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在改造人自身,即自然人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正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两者趋向统一,同时二者的这种辩证运动又促使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世界的启示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最初的敬畏到征服,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发展,但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了征服自然的过程,使得自然大地千疮百孔,垃圾成山,绿水青山不复存在。
随之人类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其自身的生存也受到他自己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严重威胁。
目前,全球变暖、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物种不断减少等等现象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也就应运而生。
工业文明转变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后得到的产物。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为这一转变提供了理论指导。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也就是说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要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起指导作用:
1.反思传统的发展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过去,人们始终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是自然的主宰。
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将自然放在一个从属地位,认为自然就应该无偿、无限的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保障,漠视自然的需求与尊严,最终遭到了自然地反抗与报复,造成了人类生存的危机。
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步结果又取消了。
”当今世界出现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由于人们在观念上没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把人类的存在视为至高无上的人类自我存在的目的化而造成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体,肯定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但并不是意味着把人的力量神化、绝对化。
人、自然和社会是互相包含、渗透、交融的整体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主导,摒除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虽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但是人类必须服从自然规律,按照规律去认识。
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通过科技进步来减少污染,治理污染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因此利用科学技术是减少工业废物,治理现有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一贯是主张要关注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来处理、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
其实在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后,已经开始在利用科学技术来减少污染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太阳能路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道路的两旁,清洁能源汽车的投入使用,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是实现“低碳生活”的一种典型措施。
除此之外,嫁接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也美化了生态环境;
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优化了生物物种的生命质量,进而起到了稳定和优化生态系统的作用;
对稀有资源替代物的开发和利用,使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和谐与完整;
对地表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等等。
因此,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利用不断进步的科技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3.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进行改革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对自然的扰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扰乱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同时也破坏了劳动者的精神生活和身体健康。
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然会酿成生态与社会的双重危机。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使得资本主义能够对社会自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合理地调节与控制,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却又从根本上限制了这种调节,也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生存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的根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这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会消失。
因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变革社会制度,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实现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真正的和谐相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中国的启示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人民热衷于在经济上的追求,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使我们的环境深受其害,三废的污染到处可见,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主观的自然”与“客观的自然”,“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的内在文明辩证的和谐统一,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实践是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特征为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根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解决生态问题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问题凸现的原因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应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和当今的国际形势具体分析,从而形成适合社会主义中国、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党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为了缓解和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的一项重大而正确的战略应对”。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强调关注环境保护领域。
报告在结尾部分再次提出,将来要大力落实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
报告中共提及“生态文明”高达15次之多,不难看出,党中央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不顾环境的压力,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发展社会经济,避免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
继往开来,良好的生态文明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应有之义。
要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角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内化为行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同时也为我们解决世界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不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崇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1
(1):
2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81.
[3]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周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N].中国环境报,2012—12—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95,235.
[5]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鸟托邦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3.
[6]胡琰琰.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
(2):
354.
[7]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7
[8]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