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报社实习心得与体会5篇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505509
- 上传时间:2022-12-1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07KB
大学生报社实习心得与体会5篇文档格式.docx
《大学生报社实习心得与体会5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报社实习心得与体会5篇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时店主比较忙,我们在里面耗了很久,只能等着客人没有需要的间歇和店主聊聊。
可能因为太忙,店主本身透露的并不多。
看着笔记本上尴尬的字样,我还是决定在他给顾客调制饮品的时候再去多问问。
这一问便问出了书吧每个月会举行书友会以及书吧会定期向__的贫困学校捐衣捐物的信息。
回去之后和小伙伴们总结、成稿,最终见报于我和__结束实习后的一周。
这算是这次暑期实习给我上好的第一堂课:
永远不要坐以待毙。
想法新一些角度刁一些
张__主任绝对是让人点赞的好老师,不仅不会让我们干太多的杂活、不拒绝每一个实习的学生,还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们讲新闻。
除了在例会上我们可以体会到新闻一线的运作方式,其他的就是从这些前辈的口中得知做好新闻人之一二了。
记得那是周五的例会,结束之后主任坐下来专门给我们几个实习生讲经验。
“只有写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新闻才是好新闻”,主任说。
她说道自己曾经采写过的一篇新闻,大致是关于商家为修筑大连某道路投标的。
其余记者可能只会机械式地写这样一个事件,但是张__主任却以拍卖会的方式写出了这一事实,再加上她老师当年为她修改了题目,当年那篇新闻获了奖(请原谅我没有记住那个奖具体是什么)。
从她这里学到的这一课也被我直接运用到了后来实习期间我自己发过的一篇稿子上。
那是小芳姐安排的任务,去海事大学和理工大学采访科学营。
由于两个学校当天都有活动,所以我需要跟完一边立马去跟另一边。
科学营汇聚了来自全国很多省份的优秀高中生,当时我想起了张__主任的话,就去分别采访了来自香港以及来自__本地的高中生,以凸显此次海事和理工分营的性和精彩程度。
写新闻要“对症下药”
非常感谢的一个人是秦__姐姐,带我出去采访的路上就已经给我讲了很多。
印象最深的是她告诉我她所负责的文化线其实和记者团平时所接触到的新闻不一样,所以写法自然会“软”一些。
那天秦__姐带我去参加了爱一夏音乐节的新闻发布会,后来由我组织成稿。
然后去听了笑掌室的相声,有幸见到了陈__和王X老师,也算是我在实习期间见过牌的“婉儿”。
相声的稿子虽然不是我来写,但是我有幸坐在第一排正中间拍照,这期间秦__姐姐也指导了我很多:
这种照片一定要露出演员的脸,哪怕被话筒挡了一点也不行;
要拍出故事,不要仅仅拍他们站在那里表演,而是要抓精彩瞬间……
秦__姐教给我的,可以说是我出了记者团,走在新闻一线的收获之一。
两周时间,从刚开始只能呆坐在办公室看报纸到后来也可以单独接任务出去采访、写稿直到最后发稿,时间很短,收获很大。
众所周知记者是一个需要奔波的行业,所以其实平时在办公室除了开例会很难看到大家都在的时候,多数时间是我们实习生、主任以及于老师在办公室。
想感谢__日报文教新闻部的每一位老师,把多年所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得传授给我们。
因为我和__是记者团的成员,所以在这期间尤其承蒙照顾,小芳姐、丽霞姐和秦__姐给我们安排了很多任务,反而倒是我们自己报的题因为自己错过了时效性而没有最终见报。
未来,当我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我可以骄傲地说:
我在__日报学习过。
也祝愿依旧在报社实习的同胞们可以抓住机会,努力进步。
大学生报社实习心得与体会
(2)
大一的暑假如期来临了,相比过去的其他暑期,这个暑期是最有意义且丰富多彩的。
作为一名新闻传播系的学生,我热爱新闻事业,所以我利用暑期两个月的时间来到了__广播电台和《__报》重要新闻部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活。
我在报社的这段时间使我收获很大,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开始了一系列的工作。
也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平面媒体,了解了新闻产生到报道的过程。
熟悉了专业设备的应用,也对新闻记者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更明白了身为一个新闻系学生所肩负的责任,明确了今后学习工作的目标。
来到报社的第一天,我就被分到了重要新闻部,这是一个负责头版和二版新闻的部门。
也就是说我的第一次实习就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看到办公室里的知名记者们进进出出,忙里忙外,电话响个不停,采访的任务更是接踵而来。
我的心里也产生了一丝的紧张与不安,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这么重要的任务。
我的实习老师也在不断的鼓励我帮助我,第一天下午,我就要随指导老师到__市__区采访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农民伯伯。
这次的采访使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物访问的技巧,也体会到了记者这个工作的责任性。
期间我还参与了新闻编写的工作,并且学到了版面编辑的技巧,老师们很有耐心的对我讲解整个的流程。
记忆深刻的另一个采访是我临时接到任务要随指导老师一起去我国__大草原,做一个关于牧民生活和环境保护的系列报道。
匆匆准备了行囊便出发了,一路上我们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才艰难的到达了目的地。
而那里的特殊气候和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都是我们不适应的。
但好客的牧民们非常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这次我们还来到天然生态保护区,调查报道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而且我还参与了拍摄工作,第一次接触专业的设备,在老师的帮助下很成功的完成了当天的拍摄。
这次的实习经历让我收获颇丰。
两个月来在报社和广播电台的实习经历加深了我对新闻工作者的认识。
随着新闻传媒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媒体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媒体人”这个行业显然是火热的,尤其是记者这个备受关注职业的。
关于记者的要求很高。
新闻从业者,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三点:
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
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
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敏锐性思维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在一个新闻事件的进行中、在一次新闻采访过程中,能否快速准确地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第一重要,哪个第二重要的能力;
判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能抓出新闻的能力。
因此,在一条优秀的新闻报道中,往往蕴含着记者的敏锐性思维。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监督性报道和采访被婉拒时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敏锐度可以说有的是天生的,但是在学习生涯中也是可以慢慢具备起来的,比如多观察事物以及发现其本质……
传媒这个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天生的敏感性,比如做记者的,需要时刻捕捉转瞬即逝的信息,挖掘题材,发现背后的故事;
做编辑的,需要对文章构架、人们阅读心理有准确把握,从而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掏钱购买;
甚至连搞校对的也不能例外,需要他们对刊物中随时出现的错漏及时发现。
同时,传媒这个行业亦需要从业者具有广泛的人脉以及持久的耐性,同时也需要有对各类学科的基本掌握,也就是所谓的“博家”。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新闻这个集体的座右铭。
他们肯负责、会负责、勇于负责和监督。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命和灵魂。
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对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对记者本身而言,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是工作的准则,立身的基础,强壮的法宝。
对所在的新闻媒体而言是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做大做强的保证,是创造辉煌的光源。
大学生报社实习心得与体会(3)
20__年8月——9月对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我们在珠江时报实习,可以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
刚开始时有期待也有忐忑。
我明白工作与学校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区别,我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方面,要将自己归零,还原空瓶状态;
另一方面,要独立,不能再依赖别人,就像指导老师所说:
出来社会,你伤心难过了,如果别人不顾及你,那是正常的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如果别人顾及你了,你应该视为惊喜,并且满怀感激之情。
我们就在这样一种心态下,走向工作岗位,开始为期6个星期的实习生活。
我被安排到南海新闻部。
说是安排,其实是报社根据我们的兴趣爱好进行调配的,相比其它部门,如社区报和新媒体,我更希望学会写最常见的新闻体。
带我的记者老师是戴欢婷老师,第一天她跟我说,接下来有个综治大行动系列报道,她负责三电和教育专版,任务将会很重。
当时我心想:
任务重好啊,我们正式来报社学习的,而且实习时间只有6个星期,任务多可以学到多一点东西。
在往后的日子里,正如老师所言,忙得不可开交。
当别人休息时,我经常外出采访;
当别人上网时,我在办公室写稿;
而周末,难得休息,我也在加班,对我而言,每天已没有星期之分,这样充实的日子正式我所企盼的。
我相信钻石是在压力下造成的。
在报社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外出采访、写稿件,有时听听采访时录下的录音,把录音整理成文字。
除了综治行动的专题报道外,日常一般都是写消息,大约800——1000字左右,比专题要好写很多。
下面我将通过做人与业务两方面写我在珠江时报实习的体会和收获:
做人方面:
要有礼貌。
礼貌是处理人际中最基本的要求,我在报社时称呼带我的记者为老师,其它认识的记者就叫__姐、__哥,不认识的直接用“您好”,说实话,我连搞卫生的阿姨都不遗漏。
见面打个招呼,那才比较有可能有后续。
要懂得感恩。
我很幸运,我跟的记者对我非常好,经常带我去改善伙食,空闲时间也去逛逛街,更重要的是教了我很多东西。
我也一直怀着感恩之心,临走时,我给她送了一盆可以防辐射的花(目前还没发芽),花名叫勿忘我,希望老师能明白我的心意。
要察言观色。
作为实习生,我们可能缺乏社会经验,但是我们多的是学习的机会。
处处留心皆学问。
要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该如何做。
比如在实习期,搭乘电梯时
要学以致用。
记得第一天的工作时将PDF中的文字打出来,整理完后我才发觉我们在课堂上学过用软件转换格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忘记了这一技能。
这说明学习得还不够扎实!
后来写稿中,我也发现我们的理论学习与现实操作确实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
课堂上学的一般都是通识的,在工作中,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岗位、甚至每一个职员都会有自己的风格,虽然如此,但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学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力学好通识,让它日后与实际工作接轨,学以致用,发挥它的价值。
要做好准备。
要写一篇好稿件,少不了材料。
要拿到好材料,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好准备怎么写?
这样写要用到什么材料?
我的记者老师经常是在去采访之前就已经构思好了。
这样到达现场时就会有目的性,而不会哑口无言,还要注意大胆地询问,把材料问到位不仅是记者的职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要写得出色。
作为新闻人,报道最重要的是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但也要为读者考虑一下,不能把干巴巴的稿件让读者看。
我的老师就教我要学会“编”,但这个编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合情合理地编。
比如去采访市民,有些市民说话的水平有限,不能够一针见血,也有些是只说了表面的,深层次的煤油说出来,这样记者就要发挥编写的能力,帮助市民把他们没有说出来的话说出来,但是,如果是领导说的话,那就不可以随意改动啦。
所以,在写稿时除了要保持客观,还要生动一点,要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要终生学习。
我一直都以为找到工作后,就可以把学习放一边了,但记者老师却告诉我,在写稿之前要看看网上别人写这类稿时时如何写的,可以向别人借鉴一下。
老师经常写一篇稿件要浏览几十个稿件,写专题时更甚,浏览上百个。
后期我在写稿时,也经常上网浏览别人写的,我发现同样的题材,却有非常多风格,而且有的写的真的非常不错。
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无论是做哪个行业,都必须学习。
保持终生学习,才能时时进步。
注意细节。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
我想这句话可以用在各行各业。
记者在写稿时也得注意细节。
往往精彩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读出故事性和趣味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时,不仅要听内容,还要留意环境、表情、眼神、动作等细节。
比如慰问特困老人,记者就要留意老人住的环境是怎样的?
慰问百岁老人,要留意老人的样貌和精神状态。
老师曾经发了一篇她以前领导写的稿件给我借鉴,那篇稿件实在有太多细节描写了,虽然是一篇政治稿,但我看着却像在看故事。
很不错。
要主动。
学东西是为自己而学,不是学给别人的。
主动一点才能学到更多东西,比如到报社后,如果没事干,可以问问记者今天有什么安排,又比如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但还没到下班时间,也应主动问记者还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主动一点,就意味着向前一步。
善于总结。
总结时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学习之后不总结往往会前功尽弃。
自己写的稿对比老师写的,总结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质的飞跃。
有时我觉得写稿的过程还不如总结的过程重要。
实习的6个星期,我一共发了30篇稿件。
到后期,经常能听到记者的表扬,她说我写的稿件有些不用改动就可以发表了。
实习最后一天,同一个办公室的另一个记者也说我事业心强,而且工作认真、细心。
他们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
但我深知自己在写稿上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如果有太多材料的话,我往往会逻辑混乱,不知道如何安排内容;
另外专版(4000字左右)也无法统筹。
往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大学生报社实习心得与体会(4)
__年9月4日,怀着对新闻无比的憧憬崇敬心情,开始了我在某某报专刊部机动组实习为期近四个月的实习生涯。
每天,在体会记者艰辛生活的同时也感受着新闻的魅力;
在感叹于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我逐步的成长;
在苦和累当中学习着各种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刚进去的时候,机动组刚刚成立。
我们组的的三个记者都还没有从原来的工作中转型过来,工作任务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帮老师打开电脑,看当天的新闻,打扫一下卫生。
有时候也很郁闷,但是始终牢记着从学校出来时老师叮咛的话:
一定要做个勤快的人。
尽管无聊我依然坚持下来了。
后来,我这段时间的表现为以后三个记者乐意带我出去打下了基础。
报社是讲效率和成果的地方,一个采访有没有实习生记者照样可以完成,与其这样,又有谁愿意多一个累赘呢?
那就只能看你的表现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了。
勤劳,几乎可以说是让带你的老师认可的第一任法宝。
相对于整个报社来说,机动组是最灵活的一块,它不像别的部门记者那样专跑一个口,它几乎可以涉及报纸的各个版面。
对于记者来说,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以及应对各种事件和稿件的能力。
对我来说,却是一次求之不得的机遇,这样以来,我所接触的行业领域就宽阔了很多,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稿件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视野放的更宽阔一些。
来报社之前,听实习过的同学讲报社关系很难处,弄不好就身陷囹圄。
对于我这个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来说,实在是头痛了不少。
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是小心翼翼的。
记得刚开始时,我写稿特别慢,而且主题总是选不好,亮点也突现不出,稿子交上之后又被老师改的面目全非,这着实让我痛苦了好长时间。
后来有一次和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无意中说出了自己的烦恼。
没想到老师很快帮我分析了原因,然后又给我细细讲解了对于不同稿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提炼主题。
还教会我怎样读报纸。
对我以后的实习特别适用。
其实,记者同样也是人,只要你诚恳的对待别人,别人一定可以和你真诚的交往。
在某某报实习期间,经历和收获一样多。
不仅在专业上,对我以后在社会的生存都是很适用的。
在纵多的事情当中,我想通过三件事来说说我的感受和心得。
也希望对以后即将踏入报社实习的朋友有或多或少的帮助。
第一件事情是:
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刚去不久,老师忙不过来时就会交给我独立的采访任务。
采访大多是事先约好,我拿着她的名片,打着老师的“旗号”去和采访对象沟通交流。
时间长了,我就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后来有一次,电视台的一个朋友邀我和她一起去采访,我像往常一样带了老师的名片,出于礼貌问题我发信息给她说了一声。
没想到她给我的回复却是:
“不可以,你要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
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我就试着去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了。
我主动的和采访对象、采访同伴交流,互留联系方式、向别人索求名片等。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原本陌生城市不再陌生,记者的工作也不再是艰涩难做。
现在想来,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写稿子,而是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关系,没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做记者实在是寸步难行。
我非常感谢我老师发给我的那条短信。
“十一”期间,我突然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让我替她参加报社的一个会议。
去到后才知道,是报社一年一度的首席记者、统筹、主管竞聘大会。
各个部门,各驻地记者都一到场。
看着他们,我就在想,每天成千上万人手里拿的报纸就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心里不免为见到他们而窃喜。
想要竞选的依次上去演讲,下面很多人都在聊天、翻报纸杂志。
而我不同,我觉得台上每一个人的演讲都很精彩。
他们都有和新闻同生共死的经历,以及对新闻执着追求和梦想。
这次以外的会议让让我的心灵很震撼,对新闻的喜欢也与日俱增。
期间我尤为注意的是竞聘娱乐版首席记者的一个女孩,年轻有活力,语言魅力特强。
后来从以为老师口中得知她特擅长写娱乐新闻,经常飞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去采访,敬佩自然流露。
老师还意味深长的告诉我:
社会上有360行,会一行就可以,报社也一样,懂一行就行。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精良之处。
想来真是终生受益。
这是第三件让我感触很深的事情。
邻近11月份,随着报社内部的调动,带我的老师去了教育工作室,我也随同前往。
时间虽断,却也收获颇丰。
这期间,我遇到了在报社期间让我最郁闷,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一件事情。
一天中午,老师突然安排我下午去采访。
采访对象是某某书画学校校长,曾因某某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热议的“大人物”。
此次又是去捐书,而且是今报独家采访。
我深切的感觉到任务的艰巨性,赶紧搜集了很多资料,并详细的列出了两个关于他“下跪”和“不下跪”的采访提纲。
早早的来到了采访地点,心中依然忐忑不安,终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次采访,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这种感觉持续采访过程的始末。
到后来采访很不顺利,采访对象对我这个“记者”流露出不满,采访勉强进行下去。
后来仔细想想,主要是我没有把自己和采访对象放在“同等交流”的地位上。
以至于采访过于被动化,导致事先设想的问题都没有完整的提问。
这件事情给我的教育很深刻,其实,采访当中,不管你面对的是高管还是平民,不管是老妪还是幼童,都要把自己的肩膀和他们放的一样高,才能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
采访交流如此,平常与人沟通同样如此。
实习不过四个月,回头看看。
它几乎等同于我大学四年的宽度。
尽管也有过不悦和伤心,有过郁闷和苦恼,但最终留在脑海中的却是美好的记忆和收获。
在加强我对专业知识应用的同时,也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
大学生报社实习心得与体会(5)
为了充分利用寒假,我选择留校在广西工人报社实习了将近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的采写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学到的知识,也更明白了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理论指导实践,我也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因此从现在开始我得努力搞好专业的学习了。
从小,我就很喜欢报纸,喜欢报纸的油墨香,喜欢码着的密密麻麻的字,对报纸上记者的名号更是崇拜有加,总在想什么时候我的名字也可以出现在报纸上呢?
记得小学时,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报纸的时候,还领到了二十块的稿费,心情特别的激动.上个学期,我在社团出了2000份的报纸,狠狠地过了一把瘾,但由于从拉赞助到编辑到印刷,都是自己在弄,所以格外辛苦.之前大概都是闹着玩,当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工人报上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以前大大的愿望才真正实现了,不过到现在它已经变成小小的愿望了,但每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现在报纸上,都还是会一样的开心.
我很喜欢传媒这个行业,可谓是死心塌地,当初也是奔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来的,对我来说,尽早实习尽好。
在大一时,觉得专业的课程还学得太少,之前是打算大二暑假开始去报社或电视台实习的,我提前完成这个任务了。
没到报社之前,我在网上搜了很多在媒体实习的文章,看了又看,里边酸甜苦辣都有,我也以为是不是在媒体工作的人都有些高不可攀或者不那么友善呢?
一进报社后,我才发现我那想法真荒谬了.社长、总编、我们专刊的主任、其他专刊的主任、还有记者、编辑们等等非常友善,对我也很关照,让我感觉很温暖,并不觉得陌生。
在不了解工人报时,听名号,我以为大概都是写工人工厂的东西。
在仔细研究了一番报纸,我才知道它的内容包罗万象,而且内容很贴近生活,类似都市报纸的模样,但又跟都市报纸的表面报道不同,工人报大多是深入报道。
广西工人报分为4个专刊,有工会新闻、创造者专刊、财富专刊、读者周末。
本来社长让我挑,看我想进哪个专刊。
我看了看几份报纸,觉得创造者专刊、财富专刊理论性强了些,读者周末比较贴近生活又生动有趣些,我就想选读者周末专刊,可后来听说读者周末已经不招了,我又觉得金融的知识自己不怎么掌握,于是留在了创造者专刊,后来我才发现若是在财富专刊的话,很多身边的经济现象都是可以写的,不过我们创造者专刊也是很不错的,可写的也不少。
我们创造者专刊的肖主任是个认真而又严谨的人,财富专刊的韦主任开朗又健谈,带我的小邝姐三四个月前还是实习记者,现在已经是见习记者了,她是研二的学生,半工半读来着,还有一个学期就毕业了,虽然小邝姐个子不高,但非常能干,开朗又友善。
小邝姐的办公桌在财富专刊办公室,小邝姐经常出去采访,我到了报社就坐在小邝姐的办公桌那里,后面是韦主任的办公桌,还有财富专刊其他记者的办公桌。
在办公室里面,我经常听他们在讨论报纸的事宜,比如说该去采访谁啊,该上哪篇稿啊,图片该大还是该小啊等等,我经常是一边看报纸一边新奇地在听着。
有空时,我就向主任记者们请教下如何写报道。
也经常闲聊,有一次,我和韦主任提到了我最爱玩的QQ空间,主任不会玩空间,不过在我的指使下,还帮我留言板留了个笑脸,真好玩了。
开始时,我在报社拿了十几份报纸回去研究,看看别人怎么写,看多了,自己也有了一些头绪。
在年前,小邝姐和我去了客运站,采写农民工回家的图片新闻,农民工们也蛮乐意接受采访的,拍了一些相片后,我就给那其中的四五张相片分别配上一百多字的说明,难度不大,不过当时一个问题让我寻思良久,知道了他们的姓,倒是不晓得怎么分别称呼,后来小邝姐一修改,我才晓得可以叫老杨啊、田大叔啊、杨大哥啊、黄阿姨啊等等,看来每一个细节的知识都是不容忽视的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报社 实习 心得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