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504584
- 上传时间:2022-12-1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40.52KB
贵州省毕节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贵州省毕节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毕节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
【详解】
A、烈火焚烧是石灰石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
B、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的运动快,正确;
C、炼钢的过程是不断减少生铁中的含碳量的过程,正确;
D、尽是沙中浪底来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存在,正确;
故选:
A。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过滤B.
滴加液体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D.
倾倒液体
【答案】C
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应该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水或细沙,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集气瓶,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
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
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如图是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将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D.参加反应的
与
个数比为2:
3
【答案】D
【分析】
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有一个构成相同的分子,可判断该分子未参加反应,因此该反应为两种不同的分子各2个参加反应,生成一种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1个和一种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2个.据此分析.
A、生成物分子中有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反应中有单质生成;
故A说法正确;
B、变化前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没有改变,可判断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故B说法正确;
C、
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故B说法正确;
;
D、反应前后都有1个构成相同的化合物的分子,说明该分子未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
1;
故D说法错误;
D。
4.H1N1流感疫情曾在我国大面积爆发。
实践表明,出现这种疫情时可用过氧乙酸(C2H4O3)消毒杀菌。
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其分子中含有臭氧(O3)
C.既是纯净物,也是化合物D.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
l:
12
【答案】B
A.由化学式C2H4O3可知,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过氧乙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其中不含臭氧分子,故错误;
C.由化学式C2H4O3可知,过氧乙酸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该纯净物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正确;
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2):
(1×
4):
(16×
3)=6:
1:
12,故正确。
B。
5.如图所示为①KNO3②NaCl③H3B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10℃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为②>
①>
③
B.在t℃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为①=②>
C.将P点处的KNO3溶液蒸发适量水可变成饱和溶液
D.将P点处的KNO3溶液降温一定会析出KNO3晶体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当温度为10℃时,KNO3、NaCl和H3BO3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NaCl>KNO3>H3BO3;
选项正确;
B.当温度为t℃时,在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NaCl=KNO3>H3BO3,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NaCl=KNO3>H3BO3;
C.要将P点处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加入KNO3固体、蒸发水分、降低温度等;
D.P点处的KNO3溶液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在降低温度达到饱和前没有KNO3晶体析出,选项错误;
6.芯片是中美经贸摩擦的焦点之一。
制造芯片的高纯硅可以用下述方法制取(反应条件略):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③均为置换反应B.SiCl4中Si的化合价为+4
C.Si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D.硅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4
A.由框图可知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两个反应均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均为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SiCl4中氯元素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以求出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故选项说法正确;
C.Si是元素周期表中第14号元素,最外层为4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既不容易失电子,又不容易得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Si是元素周期表中第14号元素,硅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14,选项说法正确。
7.下列各实验方案能达到其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分别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B
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
C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在足量的氧气中点燃
D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A.AB.BC.CD.D
A、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显碱性、酸性、分别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红色,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其实验目的。
B、Na2CO3、NaOH溶液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其实验目的。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其实验目的。
D、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其实验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8.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H+、Cl-、OH-B.Ag+、K+、Cl-、NO–
C.Na+、H+、NO3–、CO32-D.H+、Mg2+、SO42–、Cl-
A、H+与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Ag+、Cl-、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H+、CO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D、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
9.用化学用语填空:
(1)保持氩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_____。
(2)13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Ar
(1)氩气是由原子构成的,则保持氩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氩原子,故填:
Ar。
(2)13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故填:
。
10.稀土有“工业的维生素”的美誉。
稀土元素Tm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Tm的判断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①原子的质子数为69②属于金属元素
③原子的中子数为69④相对原子质量为168.9
【答案】③
根据稀土元素Tm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
①原子的质子数为69,故①正确;
②铥字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②正确;
③质子数等核外电子数等于69,中子数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的差,不是69,故③错误;
④相对原子质量为168.9,故④正确。
三、简答题
11.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
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其中的“铁”是指_____(填“元素”或“原子”)。
(2)厨房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立即灭火,其原理是_____。
【答案】元素隔绝空气(或氧气)
(3)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贫血,其中的“铁”是指元素;
(4)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移除可燃物都可以灭火。
厨房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立即灭火,其原理是隔绝空气(或氧气)。
四、推断题
12.下列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已知A是沼气、可燃冰的重要成分,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G俗称_____。
(2)大气中D的含量过高会产生_____,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过程中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反应。
【答案】CH4纯碱温室效应CaO+H2O=Ca(OH)2放出Na2CO3+Ca(OH)2=CaCO3↓+2NaOH复分解
根据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A是沼气、可燃冰的重要成分,所以A是甲烷,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所以F是氢氧化钙,甲烷和B点燃生成D和C,D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D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C是水,水和E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E是氧化钙,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G是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H是碳酸钙,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1)由上分析可知,A的化学式为CH4,G俗称纯碱;
(2)大气中D的含量过高会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反应③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该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
(4)反应④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其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
(1)CH4,纯碱;
(2)温室效应;
(3)CaO+H2O=Ca(OH)2,放出;
(4)Na2CO3+Ca(OH)2=CaCO3↓+2NaOH,复分解。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五、实验题
13.实验室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②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其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与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之比是_____。
(3)常温下,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要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为确保安全,最好选用装置_____(填字母序号)所示方法收集氢气。
【答案】长颈漏斗水槽A2KMnO4
K2MnO4+MnO2+O2↑1:
4CZn+H2SO4=ZnSO4+H2↑D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进行选择发生装置;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以及特殊要求进行选择发生装置;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
根据氢气的性质进行选择收集装置。
(1)①长颈漏斗;
②水槽;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A装置适用;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8个氧原子中有2个氧原子转化成一个氧分子,所以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与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3)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并且要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适合用C装置作发生装置;
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氢气具有可燃性,当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时点燃会发生爆炸,因此收集到的气体纯度一定要高,可选用D装置收集。
六、科学探究题
1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对比实验)
编号
操作
现象
甲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乙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丙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
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_____(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
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
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结论
推论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Cl固体
铝丝表面析
出红色固体
氧化铝薄膜
被破坏
Na+或①_____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2SO4固体
②_____
未被破坏
Na+和SO42都不能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
前述猜测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
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答案】
甲
强甲实验中未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水对氧化铝薄膜没有破坏作用SO42-无明显现象正确
[查阅资料]
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
;
[对比实验]
(1)甲实验是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乙实验是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前者无明显现象,后者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对比甲乙可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乙实验中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化学方程式为:
铝能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3)小明同学的观点错误,否定的依据是,甲实验中未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水对氧化铝薄膜没有破坏作用;
[猜测与探究]
①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氯化钠溶液中,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铜析出,说明Na+或Cl-,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②得出的结论是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则因为氧化铝薄膜的保护作用,铝丝不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故观察到的现象是;
无明显现象;
[结论与反思]
前述猜测正确,这是因为根据上述实验氯化钠可以破坏铝丝表面的氧化膜,而Na+又不能破坏铝丝表面的氧化膜,则说明Cl-可以破坏铝丝表面的氧化膜。
七、计算题
15.人体缺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葡萄糖酸锌(化学式为C12H22O14Zn)口服液来补锌。
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现有两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其中共含葡萄糖酸锌91mg,则这两支口服液中锌的质量共_____mg。
【答案】45513
(1)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12+1×
22+16×
14+65=455;
(2)91mg葡萄糖酸锌中含锌元素的质量为:
=13g。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为测定某氧化铜和铜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小勇同学取20g固体混合物置于烧杯中,将100g稀硫酸分为四等份依次加入其中进行实验,测得数据如下:
次序
①
②
④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6
a
10
(1)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上表中,a的值为_____。
(3)计算该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答案】50%1219,6%(计算过程见解析)
(1)根据第一次固体减少4g,而第三次后质量不变,说明第二次也减少4g,所以a=12,第三次氧化铜完全反应,剩余的10g为铜单质,所以氧化铜的质量为10g,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每加入25g稀硫酸可以反应4g氧化铜,故第②次实验中再加入25g稀硫酸又反应掉4g氧化铜,剩余固体质量为12g,即a的值为12;
(3)每25g稀硫酸与4g氧化铜完全反应
设该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答:
该实验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1)50%;
(2)12;
(3)19.6%。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毕节市 中考 化学试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