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503907
- 上传时间:2022-12-1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3.87KB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播放课件。
一边讲解)
4、诗句意思:
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
天上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看不够。
)
5、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师:
同学们,我们就是诗人李白,让我们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吧!
一群群的鸟儿都全部飞走了,就连一片白云也飘然而去;
诗人静静的看着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诗人,怎么看也不厌倦。
)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不能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来地感情地读一读。
(读得形式多样)
五、延伸拓展
1、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诗、画诗、悟诗,那你想不想来当个小诗人来作一首诗呢?
2、课件播放:
老师这有四幅图画,它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作一首诗。
(可选择学过的古诗)
六、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6、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
2、读中领悟:
3、教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副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诗中充满了和谐、宁静、柔美,朗诵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
通过朗诵,表达诗人对洞庭美景的热爱。
三、精读会意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1)引导学生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理解得真不错。
(2)引导学生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无风的洞庭湖比作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2)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四、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五、作业
1、默写《望洞庭》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4、朗读领悟词义,师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
从前。
曾:
曾经。
谙:
熟悉。
胜:
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2、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
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3、江南风景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
4、老师归纳: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
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
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课外拓展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七、作业:
背诵《忆江南》
反思
2桂林山水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危峰兀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育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难点是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桂林山水的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
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1、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2、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教师点拨:
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匚”。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
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比如: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
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a.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b.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师小结: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
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
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作业:
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观。
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拥挤、孔隙、仰卧、臀部、蜿蜒、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旅游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感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
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词:
“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
“蜿”的读音是wān;
“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
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
(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
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板书:
一片明艳)
(3)观看图片,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随着山势……变换调子。
”)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
溪声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学生想象、体会,练读此句。
2.小结:
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
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
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展示优秀作业。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
(结合板书:
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2.我们还随着作者去领略了沿途迷人的景色。
那么洞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
二、学习新课,品读理解
1.游览洞口、外洞,(教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
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
(洞口宽,洞内大。
)(板书:
宽、大)相机理解“突兀森郁”。
(2)练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课件出示游外洞、过孔隙的情景,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2.游览内洞,教学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
(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的?
他有怎样的感受?
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
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孔隙的窄、矮、险)(相机出示课件:
“我又感觉……擦伤鼻子。
”重点体会此句。
(3)设计引读:
“孔隙很窄,只有……;
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
(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1)默读第六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
(2)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
?
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课件出示: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重点体会,练读。
(3)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图片,欣赏体会。
(4)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
哪个句子讲明了?
(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3.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一是游览的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情景再现,深化延伸
1.课件:
观看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
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小组练说,再个别汇报,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议。
3.可引导学生选择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通过导游活动,将背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习积累文中规范语言,进行内化,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奇特,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课后大家要认真背背自己喜欢的部分,好好欣赏欣赏。
有机会,你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难点是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
“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
“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划一划相关句子。
三、明确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默读课文上面的阅读提示,看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总结归纳:
1、抓住景物特点。
2、体会作者写法。
3、积累优美语句。
四、根据要求学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学生汇报: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⑴ 衬托,如:
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
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⑵比喻,如:
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
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2、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托它的幽静。
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托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托它的幽深。
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3、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五、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