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化学中考无忧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496576
- 上传时间:2022-12-1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2.28KB
九上化学中考无忧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九上化学中考无忧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化学中考无忧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烧杯、锥形瓶等;
不能加热的仪器有:
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等。
14.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5.连接仪器的顺序为:
从左向右,从下往上。
16.在实验时,一定要按规定用量取药品。
没有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固体是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如果多取了,多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中,应放入指定容器内。
17.给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这是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为防止加热时骤冷,使试管炸裂,所以,开始加热时,外壁的水要擦干,应先进行预热,然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固体的部位。
试管不得接触灯芯,用外焰加热。
18.药品的取用“三不准”: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19.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广口瓶。
取用块状固体时用镊子,具体操作是:
先将试管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
或纸槽,具体操作是:
先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送至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直立起来。
20.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操作是:
组装好仪器,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则导管不漏气。
21.加速固体物质溶解的方法有:
搅拌、加热、将可溶物研细等。
22.进行蒸发操作时,用到的主要仪器是酒精、蒸发皿、玻璃棒。
(1)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液体飞溅;
(2)当出现晶体时就停止加热;
(3)应用坩锅钳夹持取下冷却,冷却时,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23.研究化学的目的:
获取新物质,获得能量。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1.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
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在这个过程中,说明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
(分子性质4:
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
2.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和相互的间隔的改变造成的。
3.江、河、湖水等天然淡水通过沉降、过滤、杀菌消毒等人工净化的方法可以转变成生活用的自来水。
4.在过滤实验中,有以下要求:
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滤纸与漏斗内壁要贴紧,不留气泡;
漏斗末端应紧靠烧杯内壁;
液体应沿玻璃棒注入漏斗中,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简单说来,就是一贴(即:
滤纸紧贴漏斗壁)、二低(即: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即:
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要斜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5.像黄泥水这样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在混合物中,各种物质都保持各自原来的性质。
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6.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很多,通常用的有过滤、蒸发、蒸馏。
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可用过滤法;
把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可用蒸发的方法;
液体和液体的分离可用蒸馏法,此法主要利用了液体之间沸点的不同。
7.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如有些井水、泉水。
软水则是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家庭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
加热煮沸。
8A.做电解水的实验时,用的是直流电,通常在水里加入少量稀H2SO4或氢氧化纳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在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是H2,检验方法是该气体能被点燃;
正极产生的是O2检验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者的体积比是2:
1。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H2O2H2+02。
8B.电解水实验现象:
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负极相连得到的气体体积与正极相连处得到的气体体积比是2:
1.
8C.电解水实验结论:
①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是2:
1,继而得到水的化学式H2O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9.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二者的不同之处就是在化学变化中前者可再分,后者不可再分。
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如所有金属、所有稀有气体。
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分子,再由分子直接组成分子,如:
常温下的液体,除稀有气体外的其他气体。
在化学变化中只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原子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10.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烧杯壁凝结有水雾,用手触摸烧杯,烧杯发烫,说明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水,并放出热量。
2H2+O22H2O。
11.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1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称为化合反应。
13.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以及着火点等。
14.在直流电作用下,水分子被破坏,构成它的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氢分子和氧分子又能互相化合生成水分子。
15.水分解的产物之一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
①产物是水,无污染。
②可以用水制取氧气,原料丰富。
③在所有可以燃烧的物质中,热值高。
16.英国科学家汤姆森改写了道尔顿在200多年前提出的“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17.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质子上。
18.在原子中,电子是体积小、质量轻的一种微小粒子。
不同的原子,含有的电子数目不同。
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
能量高的离核较远,能量低的离核较近。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的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对原子的性质有很大影响,不仅原子的体积由这些电子决定,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也是由电子决定的。
19.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得到电子后变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20.科学家根据规律把一百多种元素排列起来,形成一张表,称为元素周期表。
其中有7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18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
21.相对原子质量是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
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22.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做溶剂,像食盐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3.水是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可作为溶剂。
24.许多物质都像氯化钠一样溶解在水中(或受热熔化)时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叫做电离。
25.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可以使食用油等物质以细小的液滴均匀分散有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作用。
26.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化学上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与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用下式表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
27.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一般要经过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装瓶存放等步骤。
28.明矾吸附不溶性固体小颗粒,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异味,有颜色的物质。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水蒸气和杂质0.03%。
2.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氧气是供给呼吸的重要物质,燃料的燃烧离不开氧气,钢铁冶炼、金属焊接也都需要氧气;
氮气是合成氨的重要原料,食品包装时充入氮气以防腐,液态氮气常用作制冷剂;
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氪、氩、氙、氡)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被填充在灯泡中,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光源。
3.空气污染指数(API)是将常规检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含量,按一定的方法处理,变成大家熟悉的0~500之间的数字。
污染指数是一个相对数值,数值越小表示污染物的含量较少,数值越大表示污染物的含量越多。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SO2、CO、NO2、可吸入颗粒物等。
4.空气污染指数(API)对应空气质量级别为:
Ⅰ级0—50;
Ⅱ50—100;
Ⅲ101—200;
Ⅳ201—300;
Ⅴ>
300。
在Ⅰ、Ⅱ级范围内,人们可正常活动。
5.防治空气污染是保护人类生存、保障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6.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7.单质是指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8.元素在自然界分布并不均匀,按质量计算,地壳里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其他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Si、Al、Fe、Ca等。
9.为了便于交流,国际上规定,每种元素符号都采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10.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的真实反映。
11.化学式不仅表示这种物质,还能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元素,以及构成这种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
12.通常一种元素的原子能够跟其他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比例,与这种元素的化合价有关。
13.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是由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数目决定的。
14.有时候,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相互化合是靠各自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来实现的,这种情况下化合价的数值就是形成共同电子对的数目。
15.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通常人们规定,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16.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17.凡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18.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具体操作: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
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
除了这种方法,氧气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19.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加入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它起了催化作用,化学反应方程式:
2H2O2MnO22H2O+O2↑。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高锰酸钾(化学式:
KMnO4)、氯酸钾(化学式:
KClO3)等来制取氧气。
20.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具有助燃性。
2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许多物质都可以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这类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22.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元素是氧,这样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3.物质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时,单位体积的空间里氧分子数目越多,反应就越剧烈。
24.木碳在空气中只是持续红热,无烟、无焰,而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发出白光,产生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反应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0。
25.石蜡在空气中点燃,放出热量,发出黄白色光亮火焰,火焰分层,稍有黑烟,而在氧气中点燃时,放出热量,发出白光,产生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瓶壁有水珠。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6.在做铁丝的燃烧实验时,要在集气瓶底预先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Fe3O4溅落到集气瓶里,使集气瓶受热不均而灼裂。
铁丝在空气中不会燃烧,只能灼成红热,而在氧气中则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点燃Fe3O4。
27.实验室制氧气时,为了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时,通常用带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经集满。
28.实验室中收集气体时,有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具体用法如下:
排空气法(适用范围:
易溶于水或要与水反的气体)
根据气体的水溶性
排水法(适用范围:
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密度大于空气: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气法
密度小于空气:
向下排空气法
第四单元燃烧与灭火
1.要使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2、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灭火就是想办法破坏维持物质燃烧的条件,从而使这种氧化反应停止。
3.同一时刻,一定空间内,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越多,燃烧反应就越剧烈。
4.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能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
5.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窨里气体的体积急剧增大,从而引起爆炸。
6.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遵循该定律,是因为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数目没有增减。
7.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简明语言,它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发生条件等。
8.在化学方程式中,通常用“△”表示反应需要加热,用“↑”或“↓”注明生成气体或沉淀。
9.化学方程式表达了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
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条原则:
一是必须发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二是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要使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保持不变。
10.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化学反应的信息,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这也是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意义)
11.煤、石油、天然气等是埋藏在地下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这类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时,碳原子和氢原子分别与氧原子结合,形成CO2和H2O,同时会以光能和热能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因而是很好的能源。
12.“工业的血液”是指石油。
13.当前,煤的综合利用措施主要有煤的焦化、煤的液化和煤的气化等。
14.煤的气化是使煤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不完全燃烧,从而转化为既可作燃料气,又可作化工原料的CO、CH4、H2等气体。
15.煤的焦化是指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将煤分解为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的过程。
16.煤的液化,是一项生产人造石油的技术。
液化的目的就是把煤分裂为小的分子,再利用催化剂向那些小分子中加入氢,以得到与石油产品成分相近的燃料油。
17.燃料的燃烧对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燃料的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量、减少环境污染非常重要。
18.化石燃料面临枯竭,要合理开采,综合利用;
煤和石油经过加工后的产品具有广泛的用途。
19.化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改变了世界。
20.二氧化碳(化学式:
CO2)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能够与水、氢氧化钙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物质。
近年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年增加,这可能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元凶”。
21.实验室里,可以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和稀盐酸(HCl)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CaCO3+2HCl=CaCl+CO2↑+H2O。
22.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O2+H2O=H2CO3。
这种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23.石灰水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钙【化学式:
Ca(OH)2】,将二氧化碳通入其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这一反应可以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24.溶洞的形成是一个化学变化。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CaCO3。
它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慢慢变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化学式Ca(HCO3)2】。
CaCO3+H2O+CO2=Ca(HCO3)2。
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变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方程式为:
Ca(HCO3)2=CaCO3↓+CO2↑+H2O。
这个过程同样能解释为什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但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后,石灰水又由浑浊变为澄清。
25.汽水是含有CO2的水溶液,又称碳酸饮料。
刚拧开瓶盖的时候,会听到“嘶嘶”的声音,那是CO2气体正在向外冒出,这说明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CO2和H2O。
26.碳是常用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
在氧气供给充足时,碳的燃烧是完全的,燃烧产物是CO2,
点燃
C+O2CO2;
若氧气供给不足,碳的燃烧是不完全的,燃烧产物
是CO,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C+O2 2CO。
此外,在高温下,炽热的碳可使二氧化
碳变成CO,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CO2 2CO。
高温
27.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嗅的气体,人们根本无法觉察它的存在。
当一氧化碳随呼吸吸入人体血液后,便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牢固结合,而血红蛋白本来是应与O2结合,向人体各个组织输送O2的。
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后,血液就失去了输氧能力,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人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就会头痛,吸入较多量时,就可能导致死亡。
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1.有许多物质像石蕊一样,遇到酸或碱时能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化学上把这类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2.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变成红色,遇到碱变成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遇到碱变成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遇到酸溶液变成红色,红色石蕊试纸遇到碱溶液变成蓝色。
4.酸溶液中含有H+,使溶液呈酸性;
碱溶液中都含有OH-,使溶液呈碱性。
酸碱性是物质的一种得要性质。
5.在一定量的水溶液中,H+的数量越多,酸性越强,OH-的数量越多,碱性越强。
化学家通常用pH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pH的数值是从0到14。
PH<7,溶液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显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PH=7,溶液显中性。
6.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时的正确操作是:
在玻璃片或白色瓷板上放一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溶液的PH。
7.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8.酸与碱的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其文字表达式为:
酸+碱→盐和水。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离子结合生成水。
9.中和反应能够改变溶液的酸碱性,它的原理应用于生活、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实例有应用医药卫生、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处理工业废水、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10.浓盐酸(化学式:
HCl)在空气里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来的HCl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少量杂质而略带黄色。
11.纯净的浓硫酸(化学式:
H2SO4)是没有颜色、粘稠、油状的液体,不易挥发。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应十分小心。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12.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
把浓H2SO4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13.稀盐酸、稀硫酸以及其他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酸一般都可以与指示剂作用、活泼金属反应、盐反应,还可以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14.氢氧化钠(化学式:
NaOH)是白色固体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
氢氧化钠对皮肤、纸张、织物等有强烈的腐蚀性,故俗称苛性钠、火碱、烧碱。
在使用氢氧化钠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等被腐蚀。
如果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15.氢氧化钙(化学式:
Ca(OH)2)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氢氧化钙对皮肤、衣服有腐蚀作用。
16.除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外,常用的碱还有氢氧化钾(化学式:
KOH)、氨水(化学式:
NH3﹒H2O)等。
17.如果两种化合物互相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那么这样的反应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中考 无忧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