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计划讲课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849487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94KB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计划讲课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计划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计划讲课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计划讲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计划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计划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单元概述
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
但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植物的各种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有什么关系?
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
这样一些问题是值得学生关注的。
其实,植物会长高长大,许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结果,这样一些事实,三年级的小学生是知道的,但他们还不曾去探究事情的原委。
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曾引领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植物生长变化现象,如叶的生长变化、树的落叶现象,等等。
本单元将立足于引领学生认识植物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
组织学生亲自种植植物,在学生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关注植物生长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根、茎、叶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初步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各个器官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植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为了满足植物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同时希望学生在种植、管理植物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单元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之后,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科书选择的种植、研究对象是绿色开花植物一风仙花。
植物的种类很多,为什么选择风仙花呢?
一是因为风仙花的花是美丽的。
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接触了很多花,并且因为美丽的花,他们会有更多的关注和兴趣,会对“花是怎样来的?
”“植物是怎样生长的?
”等问题产生好奇心。
从学生关心的事物和问题出发组织教学活动,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欲望;二是因为风仙花是一种常见的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在全国具有普适性,容易栽培管理。
小学生种植这样的花,易获得成功。
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容易引领他们关注所种植物的生长变化,保证长期的观察记录活动能有效的进行;三是因为风仙花植株较小,便于携带,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搬动花盆进行观察;四是因为风仙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相对而言比较短。
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生长周期刚好在一个学期内,有利于组织学生观察、研究绿色开花植物出生一成长一繁殖一衰老一死亡的全过程。
教师在把握选择植物原则的前提下,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植物资源状况,选择适宜的植物组织学生种植。
本单元共7课,是以风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的。
从孕育生命的种子开始,到播种、种子长出根、子叶出土变成幼苗、植物长高长大,最后植物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种子。
伴随着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出现,引领学生思考、研究植物器官的作用。
教学的任务旨在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学习栽培植物的技能,研究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研究植物根、茎、叶的功能,初步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
在观察、记录、预测、整理分析数据、相互交流等学习活动中,体会观察和研究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认识植物的“模型”,为学生认识和研究其他植物,乃至研究动物等其他生物奠定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
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2、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
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4、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过程与方法:
1、种植和培育植物。
使用放大镜。
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2、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以已有经验或观察到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现象进行记录。
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3、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
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2、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三、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1课时,机动、整理1课时,合计8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单元概述
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植物、动物、人体的外形、基本构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了解。
本册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重点将是它们的生长变化和生命周期。
动物具有生命周期。
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北极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
尽管生命周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教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1—5课指导学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
通过亲自养蚕,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生命周期现象。
第6课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从常见的鸡、蝴蝶、蜻蜓、熊猫、山羊、蟾蛛等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归纳发现:
其他的动物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这些阶段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经历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
第7课将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人的身体特点的观察,知道人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成年人,身体要经历很多变化。
人变化的阶段分为出生婴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死亡。
每一个人的变化尽管和其他人不完全相同,寿命有长有短,但都要经过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都有生命周期现象。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2、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3、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5、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6、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
1、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2、.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3、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4、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5、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同和不同。
6、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2、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3、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4、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5、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三、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1课时,机动、整理1课时,合计8课时。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一、单元概述
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随着温度或外界压强的变化,物质可能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
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本单元共7课,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温度和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第1课和第2课),主要培养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技能;认识到温度表示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对一个物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如果物体状态没有发生变化,且仅发生热传递),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由此可借助温度计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从而推测该物体是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为后续观察研究物质(水)怎样发生状态变化打下基础。
这部分的第2课“测量水的温度”可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嵌人式评价内容,通过分组多次测量记录四杯水的温度,检测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水)温度的能力。
第二部分:
逐步观察研究物质(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第3课一第7课)。
第3课、第4课“水结冰了”“冰融化了”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第5课、第6课“水珠从哪里来”“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则让学生自主探究水在气态和固态之间怎样变化,并总结概括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是本单元又一个嵌人式评价内容。
作为单元的第二份嵌人式评价,它不仅要检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活动),同时要对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知识进行梳理、加工,以形成知识结构,即对水的三态变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并能应用于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解释。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3、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4、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空气等物体的温度。
2、观察水在结冰和融化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3、观察水在蒸发、凝结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4、以“玻璃杯壁上的水珠”为探究内容,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5、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进行验证。
6、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测、记录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步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3、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
4、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三、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1课时,机动、整理1课时,合计8课时。
第四单元磁铁
一、单元概述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很多学生都见过、玩过磁铁,对磁铁有一定了解,他们对继续研究磁铁有很强的兴趣,这是进行本单元探究学习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本单元将从学生交流知道的磁铁知识开始,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
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课“我们知道的磁铁”。
引导学生交流、整理已经知道的关于磁铁的知识,激发学生研究磁铁的兴趣。
第二部分(第2课一6课),实验研究磁铁的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下册 科学 单元 计划 讲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