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ETC市场规模分析及行业发展策略完整版资料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489374
- 上传时间:2022-12-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28.57KB
我国ETC市场规模分析及行业发展策略完整版资料Word格式.docx
《我国ETC市场规模分析及行业发展策略完整版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ETC市场规模分析及行业发展策略完整版资料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因为停车而产生的汽车尾气大量减少,以北京路网为例,ETC使用量每增加1%,每年可减少CO、NOX、CO2等废气123吨,ETC的使用推广将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3、催生新的产业。
以高速公路ETC推广为契机,将催生一批以电子芯片、数据通信、激光应用等为核心的科技产业,进一步促进会计结算、银行等服务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动力。
4、促进高速公路行业的发展。
高速公路ETC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增加舒适性和方便性,为高速公路的营销提供了基础;
道路管理单位管理成本降低,减少不同投资主体因资金拆分产生的经济纠纷,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
缴费过程的非现金性,降低了收费过程的不透明性,使得道路使用者、道路管理者和政府等各方面都感到更方便。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前期资本投入大。
高速公路ETC建设成本包括网络建设、车道建设、中心及收费站软件、摄像、读写器、车载电子标签成本及相关维护费用,单车道ETC的网络建设费即300万元左右。
若非政府进行产业扶持,投资者推广难度较大。
2、市场接受的速度慢。
目前ETC相关技术虽然已经成熟,然而国家标准刚刚制定不久,尚无大规模成功应用的范例,道路使用者心存疑虑,故推广难度较大;
道路使用者还不习惯信用卡式支付通行费,对管理的政策和费用透明度存在一定担心。
3、信息安全要求高。
高速公路ETC进行交换的数据中,包含车主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这些重要信息被破解后可能给车主造成严重的后果;
另外,在电子芯片安装过程中,数据造假容易造成通行费流失。
4、经济效益外部性较大。
收费系统更多地体现为外部性,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而在经济效益方面的反映不直观,将阻碍投资主体采用该系统。
同时由于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工收费将长期存在,经济效益不直观将直接延缓系统推广。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良好的国内外发展形势。
ETC经过国外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突破了该领域的一系列科技难题,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运用ETC收费已经成为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我国各个地方因为发展不平衡,人工收费长期存在,但是对于经济发达和交通需求较大的地方,高速公路ETC已经成为了重要发展目标。
2、巨大的市场吸引力。
根据2021年6月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21年-2030年)》,到2030年国家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11.8万公里,高速公路交通量也将呈几何倍数增加。
我国东部、南部、东南等经济发达地区日益繁重的交通量和部分地区出现的长时间的拥堵现象,充分表明客观上确实存在进行高速公路ETC建设的强烈需求,ETC市场潜力巨大。
3、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目前ETC在美国、欧洲、日本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占有一定的市场,继我国引进并进行ETC试点工程以来,广东、福建、长三角地区和北京等地,在ETC领域的推广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在基础建设、管理运营和服务大众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威胁(threats)分析
1、信息安全是关键。
ETC技术是我国引进的西方先进技术之一,对核心技术的把握度还不够。
高速公路ETC系统需要涉及用户的各种信息,如果不能切实有效的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将会严重地威胁到ETC的发展速度。
2、相关标准缺失。
高速公路ETC涉及了电子、计算机、激光应用以及信息通信等技术,不同技术的标准不统一,较大范围内的ETC联网存在困难,对扩大该系统的应用领域具有较大局限性。
3、现实ETC存在较多问题。
不同省域兼容性、车道跟车干扰的问题、邻道干扰问题、结算数据处置权等问题一直存在。
这些都可能破坏系统稳定性。
4、ETC应用不广泛。
我国ETC推广主要目的是高速公路或者桥隧收费,功能较单一。
而在国外的实践中已经不仅仅把目光停留在电子自动收费上,还密切关注ETC运行之后其他深层次的应用,将ETC建设链接起ITS的其他系统,并通过ETC建设更好地普及ITS理念,逐步实现交通管理部门从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向为交通设施的使用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职能转变。
三、我国推广实施ETC系统的问题
(一)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各自引进了互不兼容的ETC收费系统。
ETC收费系统的根本优势就在于其区域内的兼容性,而我国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一路一公司的管理体制,各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具有较大的独立经营权。
如果用户所购买的ETC收费设备仅能在一条路上使用时,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会受到影响,不利于ETC系统的推广应用。
(二)由于ETC收费的优势在于联网收费,目前在很多省、市缺乏统一规划,各公司自行引进实施给后续的扩展和连接带来很大障碍,在进行ETC系统的联网和扩展时,需进行大量的技术协调工作。
(三)国内绝大多数ETC项目在如何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和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方面还处于探索期,大多数项目缺乏对ETC用户需求的客观分析,关于ETC的服务费定位和道路通行费的优惠措施也处于摸索之中,用户发展速度不够理想,导致ETC车道的通行量较低,通行能力强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四)国内目前尚无配套法规来治理逃费现象,所以即使收费车道上安装了不停车收费系统后,虽然减少了人工收费员,但却增加了监管人员,并没有实际减少路方的人工成本。
(五)ETC车道投资较高,大部分设备及技术均须从国外引进,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高速公路体系。
另外,电子标签价格与人们普遍心理预期还有一定差距。
用户发展速度不够理想,导致ETC车道的通行量较低,通行能力强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四、我国ETC行业发展的策略
(一)制定规划和相关标准。
政府和行业管理者应该看到该系统的长远效益,制定全国区域内的体系规划,结合规划指导不同区域内的ETC系统建设。
并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协调平台,促进系统的规范化和协调化。
(二)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
ETC初期投资较大,对投资者具有一定的风险,政府在税收和相关政策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如制定优惠的经济政策鼓励机构投资等办法,以加快ETC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三)扩大ETC推广面。
结合ETC优势,加快ETC在不同领域的开发应用速度,并紧密地与其他方面内容结合,扩大推广面。
(四)建立相关保障体系。
高速公路ETC作为交通系统中的一个新平台,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和价值冲突,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的保障,可减少ETC的推广和运行阻力。
普洱茶市场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摘要:
基于目前普洱茶市场定位不明确、存在虚假宣传以及科技不创新、管理水平不提升等问题。
基于此情况提出了弘扬普洱茶文化,查处虚假宣传;
重视市场监管,塑造品牌形象;
整合资源,强化生产力与创新能力等相关解决对策,实践证明上述工作的落实取得的成效是可观的,而积极研究推动普洱茶市场有效运转的策略是一项不间断的任务。
关键词:
普洱茶市场现状分析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TS2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91(2021)04(b)-0234-02
普洱茶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环境中,在发展与运行的进程中新的问题不断的衍生出来,因此积极对促进普洱茶发展的策略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
故此,该文在概述普洱茶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重点对相关措施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普洱茶市场平稳、健康、高效地?
\行。
1普洱茶简介
普洱茶,以云南省某一地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由茶农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与紧压茶,。
“越陈越香”被公认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色。
其代表着悠远而厚重的社会文化,传达出中华民族悠远的文化历史。
作为绿色食品,其具备着一定的保健功能,饮用普洱茶成为一种时尚风韵[2]。
普洱茶茶性温和,具有滋养脾胃的功效;
在降血脂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克雷泰伊的莫道尔医院曾对20位血脂过多的病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每天让他们饮用3碗普洱茶,历经一个月以后对病人血液中的脂肪进行检测,发现脂肪含量几乎减少了1/4。
普洱茶也具有减肥的功效。
最大的优势特点就是无不良反应,在抗氧化、防衰老方面优越性极为显著,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证实。
2分析普洱茶发展现状
2.1虚假宣传现象屡见不鲜
因为很多商家过度的宣传普洱茶的功效,致使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时看重的是存储年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茶商将一些假冒伪劣或虚假包装的普洱茶拿到市面上销售,将古树茶或乔木茶作为普洱茶冠,更有甚者把非原产地大叶种当原产地普洱茶在市场上进行推销,存储年份较短的普洱茶代替老茶、陈茶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此时普洱茶市场鱼龙混杂、真伪难辨。
2.2科技与管理水平滞后性
部分茶园种植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技人员匮乏、技术服务不全面,最终致使普洱茶生产力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
传统型粗放种植形式与先进型集约经营方式共同发展,使普洱茶产业布局混乱不堪。
茶农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形式缺乏规范性,对茶叶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生产与加工了解得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普洱茶企业潜力的发挥。
2.3市场定位缺乏准确性
众所周知,普洱茶无论在原料、产地,还是在加工工艺方面都是特色化的,口感的别出一格正是消费者追捧的主要原因。
普洱茶市场定位通常是其保健功能和收藏价值。
市场炒作所产生的反响是非同一般的,导致部分与普洱茶生产或者是营销的企业大肆宣扬产品药理疗效与贮存期限,在短期内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此以往会使普洱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这势必不利于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很多消费者对普洱茶产业市场运行状况缺乏信心,具体体现在市场普洱茶的品种上。
专业人员在对产业发展的格局进行研究之时,也认为普洱茶市场存在一定风险。
主要是由于市面上部分普洱茶产品生产日期没有标准、品牌冒充、虚设年份等违规操作行为频频出现。
若营销者不及时的改进生产与销售形式,那么在普洱茶市场规范性管理与消费者消费心理日趋成熟的时代中,被淘汰也是必然的事实。
3促进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3.1弘扬普洱茶文化,查处虚假宣传
普洱茶产品在推销之时,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其文化内涵与保健功能张扬出去,杜绝消费的盲目性。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药理研究室主任杨崇仁教授的实验结果证实只有发酵普洱茶才具有药理功能,所以严厉查处那些将普洱茶功效夸大的宣传者。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消费品位也不断的升级,更加重视茶叶消费中的艺术鉴赏和文化底蕴。
基于此现状,普洱茶在宣传之时务必要整合消费品位,并将其渊源历史文化宣扬出去。
当物质消费观念与文化享受理念有机整合,普洱茶文化潜能挖掘出来之时,建设健全茶文化基地、创办多样化的茶文化活动,这些均是宣传普洱茶文化的有效形式,此时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大幅度提升,为普洱茶产业的良性发展注入活力。
3.2重视市场监管,塑造品牌形象
全面贯彻落实《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2111-2021),因为不同种类的普洱茶市场准入门槛存在差别,所以认真学习《云南普洱茶综合标准》和《普洱市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生产技术规程》知识是极为必要的,这也推动普洱茶种植环境、加工环境与流程、产品包装、输送、保存等各项环节均入正规奠定基础,对产品加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以防违规产品出现在销售市场中[3]。
产品认证机构要带领企业落实普洱茶质量认证工作,创立并维护特有品牌形象,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维护这一工作项目也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省级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的申报与审批流程应该是系统而严谨的,从而达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目标,以此途径去使普洱茶公共产品、绿色保健的形象熠熠生辉。
对于无证违规、制售假冒伪劣普洱茶、冒用知名普洱茶商标和企业等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完善茶叶专项监管机制,建设茶叶市场“联合执法大队”与专业的“普洱茶权威鉴定机构”,共同强化对普洱茶市场的监管工作。
3.3整合资源,强化生产力与创新能力
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应用集约式生产模式,为统一性标准的建立和管理方法的实施做铺垫。
针对普洱茶产业,建设与发展大规模茶园是根基,继而对毛茶采集与分类标准实施统一制度,从原材料着手打造优质产品。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对普洱茶品种实施改良措施。
在加工阶段中,技术含量的提升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利器,积极尝试多样化的加工手段,探寻不同品种普洱茶最高效的加工方式。
精加工将粗加工取而代之,从根本上去除普洱茶饼、砖、沱外在形象。
自主规划与技术创新生产模式的启用,使普洱茶附加值得以强化。
企业若想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在政府机关扶持政策的引导下,始终应该以营销为核心,应用产学研整合模式对技术进行创改,推动精加工技术研发的进程,同时与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对普洱茶形成机理、功能性成分与生物活性物质、药理作用和机理进行科学的研究,这样普洱茶企业在科技与理论上均获得可靠性的支持。
自主创新进程为普洱茶品质的提升、检验标准的建设、生产工艺的改良提供保障。
此时,企业就结合现代社会运转的模式,积极研发速溶性普洱茶、普洱茶饮料、普洱茶食品等新型产品。
4结语
普洱茶作为一种特殊茶类,具备着饮用的功能,同时又具备渊源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在经济市场上其已经成为备受消费者推崇的茶品。
为了使普洱茶在经济市场中的地位永垂不朽,并且扩大市场份额,科学的弘扬普洱茶悠久性文化、加大对市场监管力度、应用产学研生产机制促进企业生产水平的提升是极为有效的对策,将会协助普洱茶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晓辉,马晶,赵倩.以普洱茶为例谈茶叶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J].福建茶叶,2021(4):
47-48.
[2]韩颂.普洱茶湖州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12):
124-125.
[3]肖洪磊.基于4PS理论的云南普洱茶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21(5):
128-129.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生产战略把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全球进行部署,以得益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产要素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方面的差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获得了不断的发展。
为了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我国制造业应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逐步提升其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历史沿革
跨国公司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产生发展到今天,从其国际生产体系自身的属性来看,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二次大战之前,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是为了促进贸易。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主要表现为生产和流通,生产主要在本国完成,而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国际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体现了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第二个阶段,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即向国外以资本流动转移资源的方式进行国际生产的直接投资,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全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45年的约200亿美增至1978年的3693亿美元,1983年更增至6000亿美元以上。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对投资对象的直接控制权,满足生产国际化的需要,避开贸易壁垒,取得原材料的稳定供应等。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主要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四个方面。
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体现了产业内产品的差异性和规模经济。
第三个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自由贸易的推进,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实行统一战略部署。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主要覆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四个方面。
当今的跨国公司不再像过去由母国的人力资源为主导进行技术开发,而是根据不同东道国的自身条件与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研发活动,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全球化战略部署。
在生产方面,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进入到更深的层次,围绕着一类产品将它的零部件进行专业化分工,按照各环节所需要的要素优势找寻其最优区位,并在各区位进行投资(垂直一体化),或外包某些环节给最优区位的其他企业(垂直分离化)。
跨国公司在组织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等。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国际生产体系是国际企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作出反应的产物,是国际生产在新的条件下的制度表现。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是以跨国公司为中心,几个国家参与一个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制造过程,最终形成国际化生产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将不同的生产阶段分布在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区位,利用不同区位上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的差别来获取利益。
与早期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和战略不同,在地区和全球两个层面上,国际生产体系的一体化程度更高,而且更强调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率。
总之,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是指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国际价值增值活动的区位安排。
这里,生产的含义被拓宽了,它指的是广义的增值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制造过程。
在制造业领域,增值过程包括从研发、制造、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
在服务业领域,增值过程更是贯穿于服务提供的全部阶段。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
波特(Michaele.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
他指出,价值链是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包括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
它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过程,而且体现了产品价值在各环节上首尾相联。
价值链主要分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性活动。
基本活动包括生产、营销、交货和售后服务;
辅助活动是指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人、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事务职能以相互支持。
企业的辅助活动并不与特定的基本活动相联系,而是作用于整个价值链,影响价值创造。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研发、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
寇伽特(Kogut,1985)的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国家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空间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
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全球价值链理论后来经过克鲁格曼(Krugman,1995)、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andKierzkows-ki,2001)等人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他们的观点可以汇总描述如下:
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通过跨界生产网络组织起来,这一跨界网络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也可以由许多企业分工合作完成。
产权的分离是跨界生产组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如果产权分离无法实施,那么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就有可能是一个首要选择,即“垂直一体化”。
如果产权分离是可行的,那么委托加工方式就会提上日程,即“垂直分离化”。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态
1.垂直一体化
垂直一体化形态可以描述为跨国公司以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模式,把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按照最有利的区位分布于世界各地,使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统一形成一个一体化网络。
该网络是一个等级制,各个环节的衔接在跨国公司内部完成。
该形态具备两个特征一方面是资产的完全一体化,另一方面是交易的完全内部化。
例如日本家电业巨头索尼公司,它所奉行的经营理念是“全球化策略,本地化运营”,它主要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子公司和工厂,2005财年中的合并销售额达639亿美元。
跨国公司连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是通过企业组织实现的而非通过市场交易完成,首先取决于跨国公司本身的技术特点和工艺上的可分性,如果生产的各环节在技术工艺或者在所使用的机器设备上具有较强的不可分性,因此必然将各个生产环节集中在一个企业内进行。
其次取决于交易费用。
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机会主义Williamson(1985)。
随着资产专用程度的提高,资产挪作他用的难度加大,即使能挪作他用,也会引起很大的损失。
这时,交易双方的交易关系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如果占有有利位置的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如改变价格,减少、终止供应或购买,另一方将蒙受很大的损失。
二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影响未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人们能够把握的因素总是十分的有限,而且,即使人们能够穷尽所有影响因素,也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预测。
人的有限理性导致交易的不确定性会提高交易费用。
2.垂直分离化
垂直分离化是指跨国公司采用非股权合作关系,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或者说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单位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使价值创造过程的很大一部分在主导企业之外完成。
“外包”这个独特的现象诞生了,外包被定义为把一项现有的企业活动转移到企业外部的过程。
例如在香港和新加坡同时上市的冠捷科技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厂家之一,他很重要的一部分业务就是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直译原始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ETC 市场规模 分析 行业 发展 策略 完整版 资料